:::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喵球詩集《要不我不要》中的社會性
書刊名:臺灣詩學學刊
作者:林宇軒
作者(外文):Lin, Yu-hsuan
出版日期:2020
卷期:35
頁次:頁49-82
主題關鍵詞:象徵社會意義喵球歸屬感劇場理論SymbolSocial meaningCatballBelongingnessDramaturgical the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11
  • 點閱點閱:1
期刊論文
1.王湘雯(20080900)。由高夫曼的戲劇理論探討劇場中前臺經理的工作表演。臺藝戲劇學刊,4,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政樺、張新立(20050600)。以關鍵事件技術及劇場理論探討航空公司服務遞送滿意之研究--以臺港航線為例。運輸計劃,34(2),261-2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淑苓(20020500)。蓉子詩的時間觀。臺大文史哲學報,56,355-3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魏慧美、陳翊偉、吳和堂(20130600)。國小導師與家長互動方式之研究--Goffman的戲劇理論取向。高雄師大學報. 教育與社會科學類,34,57-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翁文嫻(20061200)。新詩語言結構的傳承和變形。成大中文學報,15,179-19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丁威仁(20181100)。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的「現代詩」批評。臺灣詩學學刊,32,87-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翠瑛(20121100)。落差、矛盾與通俗--論鯨向海大眾化詩歌之表現風貌與網路寫作現象。臺灣詩學學刊,20,177-2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白靈(20090800)。桂冠與荊棘--全球化趨勢下臺灣新詩的走向。臺灣詩學學刊,13,7-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CrazyFox(1999)。螢幕上的閱讀-網路、詩、網路詩。晨曦詩刊,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曾志誠(20101200)。略論第一代網路詩的實驗特質--以ponder與Elea(代橘)的作品為例。語文學報,16,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瀅靜(20161100)。試探汪啟疆詩作中的時間書寫。臺灣詩學學刊,28,67-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亮雅(20000200)。飛翔的非洲人和沒有肚臍的女人:《所羅門之歌》裡的尋根政治。中外文學,28(9)=333,147-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瘋狐狸(2005)。網路時空論--一個簡單的觀察。吹鼓吹詩論壇,1,6-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Forster, E. M.、李文彬(1976)。小說面面觀:現代小說寫作的藝術。臺北: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慶萱(2005)。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謝三進、廖亮羽(2011)。臺灣七年級新詩金典。臺北:秀威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孟樊(1995)。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文輝(1989)。社會學理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侯伯•埃斯卡皮、葉淑燕(1990)。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Escarpit, Robert、顏美婷(1988)。文藝社會學。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芳明(2011)。新臺灣文學史。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喵球(2011)。要不我不要。台北:秀威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單篇論文
1.蘇紹連(2011)。台灣詩學吹鼓吹詩人叢書出版緣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巾力。「自我」與「大眾」的辯證:以現代詩論戰為觀察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廖偉棠(20180609)。「文藝復興」的背後是詩的馴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葉維廉(1986)。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秩序的生長。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覃子豪(1968)。象徵派與現代主義。覃子豪全集II--論現代詩。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芳明(2011)。下一輪台灣文學的盛世備忘錄。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牧(2003)。無與有的詩--楊佳嫻詩集序。屏息的文明。台北:木馬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白靈(1994)。媒介轉換。煙火與噴泉。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翁文嫻(1998)。詩與宗教。創作的契機。台北:唐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維廉(2007)。「出位之思」:媒體及超媒體的美學。比較詩學。台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喵球(2015)。看什麼都像花。我不懼怕突如的愛。屏東:莊東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阿流(2011)。可不可以再緩慢遲來一些。要不我不要。台北:秀威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