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又」--兼論卜辭中「受祐」與「受有祐」之別
書刊名: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林瑞能
出版日期:2009
卷期:7
頁次:頁1-23
主題關鍵詞:甲骨卜辭受又受祐祭祀征伐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3
  • 點閱點閱:102
文字的起源是圖畫,由於初始文字以簡單筆劃代之,且是初創,常有一字多用的現象。且在刻抄過程中,常以方筆代替圓筆,便於刻卜。卻也因省筆、化筆、假借等書契之異,引起後世學者意見分歧,尤其是偏旁相似之字、形似而訛等,或是當時書手之筆誤,都是字義紛歧之誤源。有關甲骨文中「又」之釋說,自王國維始至今,多認爲是「祐(佑)」、「侑」、「右」等字的一字通假,而「特殊字元略」至今仍無確切的相對楷字與傳世文獻相對應,眾家之說紛紜。再者,自1991年,河南省安陽市花園莊東地出土的甲骨,其字體與同期的王卜辭相異甚大,在王卜辭中的字例皆能符合董作賓的斷代標準與分期所歸納出的定則,而花園莊東地甲骨(以下簡稱花東甲骨)卻有大量字例打破了這種分期規則,因此,本文從王卜辭的文例與非王卜辭的花東甲骨文例相互比對,希冀從中得出殷商王卜辭詞例的規則性。
期刊論文
1.高嶋謙一(198906)。甲骨中的並聯名詞仂語。古文字硏究,17,3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魏慈德(200105)。殷墟YH127坑甲骨卜辭硏究(博士論文)。政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許慎、段玉裁(199810)。說文解字。臺北:洪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0210)。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錫全(2001)。甲骨文「卍」字試探。甲骨文獻集成。成都:四川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錫全(199910)。甲骨文「卍」字試探。古文字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董作賓(1965)。甲骨文斷代硏究例。台北:中硏院史語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暉(200005)。商周文化比較硏究。北京: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朱歧祥(198912)。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厚宣(200211)。甲骨學商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孫海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4)。校正甲骨文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魏慈德(200602)。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國維(2000)。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夢家(2004)。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于省吾(1999)。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1996)。金文形義通解。中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夢家(1988)。殷虛卜辭綜述。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