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殷墟YH127坑賓組刻辭整理與研究
作者:張惟捷
作者(外文):Chang, Wei-Chieh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蔡哲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甲骨賓組卜辭史語所YH127oracle bonewriting-inscriptionbinz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02
由於採取科學挖掘、出土狀況完整,以及蘊藏數量巨大,殷墟YH127坑甲骨被視為近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考古挖掘成果之一,其價值無可估量,其刻辭字體類型以賓組為主,所佔比例極高,學者素習知。本文即基於此點,藉由得以目驗甲骨,著手對本坑賓組卜辭作較為全面性的梳理。
首先在第一節「研究緣起」部份,探討YH127坑甲骨學術價值,並分析安陽挖掘過後直至國府遷台,數十年間此批甲骨曾發生過的幾次播遷及損傷,略述其因受損而必須進行的綴合作業。接下來論述並定位本論文的研究方法,試圖建立一個中心的概念,分別說明本文課題之所以建立之理由,以利論文進行。其次,演述此研究方法的新概念,有助於獲得甲骨學上獨特的成果。
第二、三章部份,筆者將建立格式,透過實際目驗實物作出釋文,並以之為章節內容主體,將《丙編》全部、《乙編》大部分YH127坑賓組卜辭盡量完整地作文字、分類、鑽鑿類型、校定之記錄,尤其是文字釋文部分力求合理,並斟酌舊說,以利學者使用及檢索。
第四章部分,則是對YH127坑賓組刻辭進行分類研究,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的戰爭對象分類排譜是將本坑賓組中記錄的重要戰爭逐一加以羅列整理,除了對個別戰事的各條卜辭試加排譜,最後也對各主要戰事作綜合比較,在時間先後上加以分列,以明順序。接下來祭祀對象分類研究則是以卜辭中受祭者為綱目,配合所使用的各種祭祀方式作適當的整理。疾病事件分類研究是對本坑賓組可見所有與傷疾、病痛相關的記載,依序作分析討論,其中大部分著重在確切可知某器官傷疾的探討,透過此節的討論可提供中國古代醫療史相關的參考材料。
第五章部分,第一節「YH127坑賓組字甲尺寸分析與比例還原」是針對本坑龜版物理型態相關問題的探討,以尺寸列表與還原整龜比例為主要兩個重心。第二部分「YH127坑賓組字甲鑽鑿型態與排列佈局」則是試圖透過對整體鑽鑿排列型態的觀察,找出其中具有相通性且富價值的問題。最後是甲橋刻辭分類研究部分,尤其是對「雀入二百五十」此組辭例作了較多論述。希望透過本章的處理能對YH127坑賓組卜辭諸事類與時代關係獲得更多的瞭解。
第六章是結語,總結本文中心問題以及各章重點,在此作總括結論。附錄可分四大部分,首先是本文撰寫過程中製作的各式表格、筆者兩篇在學期間發表之相關論文、十餘篇相關綴合,以及第二章撰寫過程中,目驗《丙編》甲骨所做的摹本,此摹本乃根據《丙編》印刷拓本先行摹寫,再目驗實物對印刷不清楚的部分重新修訂、改摹,可與《丙編》原書相互參看。
Thesis Synopsis
Owing to adopting the scientific excavation, undamaged condition of unearth, and mammoth amount of storage, the oracle-bone of Yinxu YH127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chievement of excavation in modern China. Its value is inestimable. With the very high proportion, Binzu is the most part of its style of the characters. Based on this point, with viewing and examining oracle bones, this thesis is an overall regulation to the Binzu inscription.
The first chapter “Research Origin”, it focuses on the academic value of the oracle-bone of Yinxu YH127, and the fact of difficult arrangement caused by the incessant damages. In addition to pointing out the method of research, this chapter presents a new concept of the method, wishing to gain some different results in the Knowledge of Oracle-bone.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 by witnessing and examining real objects, all of “BinBian”and most of “YiBian”, with the BinZu Inscriptions on Yin-xu YH127 Oracle Bones, are arranged as completely as possible for the use of scholars to inspect and review.
In chapter fou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st first-hand data,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BinZu Inscriptions on Yin-xu YH127 Oracle Bones and made the research of classification. It mainly contains “War”, Worship”, and “Wound or illness”.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is chapter, it provides the reference materials to the Chinese ancient relevant history.
In chapter five, besides the general records of the Inscriptions, author explored the more important aspect; for instance, the size of oracle bones, chisel, and writing-record etc. By means of the study of BinZu Inscriptions on Yin-xu YH127 Oracle Bones in this chapter, it will enable us to get more comprehension about its variant categoriz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time.
Chapter six is a conclusion. Author made a final conclusion to the central issues of the thesis as well as the emphasis of each chapter. The appendix contains two parts: one is the relevant charts and articles, the other is the description and simulation to the “BinBian”oracle bone, by way of personally witnessing and examining in the writing process of chapter two. It presents the reference to the original book “BinBian”.
參考書目

以下書目以作者姓氏筆劃為序作整理,同一作者專著在前單篇論文在後,並根據發表年代另行排序。此外古籍原典置於前,外國作者書目安排在最末,以利檢索。
古籍
王國維輯校:《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3年4月)
清・阮元編:《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2年9月)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資言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96年9月)
二劃
丁山:
《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香港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
三劃
于省吾主編:
《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1月)
〈釋逆羌〉,《雙劍誃殷契駢枝三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7月)
四劃
王國維:
《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王初慶:
《曙青文字論叢》(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社,民國98年3月)
王明珂:
《羌在漢藏之間》(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5月)
《游牧者的抉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王汎森:
〈什麼可以成為歷史證據――近代中國新舊史料觀點的衝突〉,《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94年11月)
王宇信、楊升南編:
《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宇信:
〈武丁期戰爭卜辭分期的嘗試〉,《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萍、官曼莉:
《杭立武先生訪問記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民國79年6月)
王子揚:
〈甲骨文從“示”從“丮”的“祝”字祛疑〉,發表於中國社科院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203.html(2010年12月18日)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
《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7月)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1年2月)
方稚松:
《殷墟甲骨文五種記事刻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
〈甲骨文考釋四則〉,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字與古文獻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778(2009年5月1日)
五劃
石璋如:
《遺址的發現與發掘.丁編》上,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二(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1年)
〈殷墟地上建築復原第八例兼論乙十一後期及其有關基墟與YH251、330卜辭〉,《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四份(民國88年12月)
六劃
朱鳳瀚:
〈論 祭〉,《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七劃
李濟:
《安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李孝定:
《逝者如斯》(台北:東大圖書,民國85年4月)
〈我與史語所〉,《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下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87年6月)
李學勤、彭裕商:
《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李學勤: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李學勤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李學勤早期文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論殷墟卜辭的「星」〉,《鄭州大學學報》第四期(1981年)
〈續論西周甲骨〉,《中國語文研究》第七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85年)
〈釋「郊」〉,《文史》第36輯(1992年)
〈甲骨文同辭同字異構例〉,《江漢考古》第一期(2000年)
〈續釋「尋」字〉,《故宮博物院院刊》第六期,總92期(北京,2000年)
〈甲骨學的七個課題〉,《中國古代文明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釋「改」〉,《中國古代文明》(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殷商至周初的 與 臣〉,《殷都學刊》第三期(安陽:2008)
〈《堯典》與甲骨卜辭的嘆詞「俞」〉,《湖南大學學報社科版》第22卷第3期(2008年5月)
李達良:
《龜版文例研究》(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1972年7月)
李宗焜:
〈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疾病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二份(民國90年6月)
〈沚戞的軍事活動與敵友關係〉,《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98年12月)
李珍華、周長楫:
《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月)
李旼姈:
《甲骨文例研究》(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民國92年6月)
宋鎮豪、劉源:
《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宋鎮豪:
〈商代軍事制度研究〉,《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宋雅萍:
《殷墟YH127坑背甲刻辭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5月。指導教授:蔡哲茂、林宏明)
〈說甲骨文、金文的「敢」字〉,《2010年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政治大學中文系,民國99年6月)
沈培:
《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11月)
〈商代占卜中命辭的表述方式與人我關係的體現〉,《古文字與古代史》第二輯(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98年12月)
那志良:
〈復員後的故宮博物院〉,《傳記文學》第三十八卷第二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70年2月)
何樹環:
《西周對外經略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民國99年9月)
〈說「營」〉,《第九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民87年3月21日)
何會:
《殷墟賓組卜辭正反相承例研究》(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9年。指導教授:黃天樹)
八劃
屈萬里:
《殷虛文字甲編考釋.序》(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1年3月)
林素清:
〈古文字學的省思〉,《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89年12月)
林澐:
〈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林宏明:
《醉古集—―甲骨的綴合與研究》(台北:臺灣書房,民國97年9月)
〈從一條新綴的卜辭看歷組卜辭的時代〉,《古文字研究》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正反互足例」對釋讀卜辭的重要性〉,《第八屆中國訓詁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玄奘大學,民國96年5月)
〈甲骨新綴第卅二~卅四例〉第卅四例,發表於大陸社科院歷史所「先秦史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720.html(2009年10月22日)
〈黃組「卜」字兆支方向對甲骨研究的意義〉,待刊,已宣讀於政治大學中文系經常性學術討論會,民國99年11月26日。
〈甲骨新綴第154例〉,發表於中國社科院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2183.html(2010年12月10日)
林小安:
〈殷武丁臣屬征伐與行祭考〉,《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周忠兵:
《卡內基博物館所藏甲骨的整理與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6月,指導教授:林澐)
〈甲骨文中幾個從“丄(牡)”字的考辨〉,《中國文字研究》第七辑(2006年9月)
吳匡、蔡哲茂:
〈釋稷〉,《殷墟甲骨文發現九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安陽,1989年)
〈釋肙(蜎)〉,載周鳳五、林素清編:《古文字學論文集》(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88年)
吳俊德:
《殷卜辭先王稱謂綜論》(台北:里仁書局,民國100年3月)
秉志:
〈河南安陽之龜殼〉,載《安陽發掘報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1,(民國20年)
九劃
胡厚宣主編:
《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胡厚宣:
《五十年甲骨文發現的總結》(上海:商務印書館,1951年3月)
〈卜辭中所見之殷代農業〉,《甲骨學商史論叢》二集上冊(成都: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民國34年3月)
〈釋殷代求年於四方與四方風的祭祀〉,《復旦學報》第一期(1956年)
〈殷卜辭中的上帝和王帝〉,《歷史研究》第十期(1959年)
〈戰後殷虛出土的新大龜七版〉,民國36年2月至4月上海《中央日報.文物周刊》二十二至三十一期
〈紀念殷墟甲骨文90周年,想到127坑〉,《文物天地》第六期(1989年)
姚孝遂、肖丁:
《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8月)
姚萱:
《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0月)
范毓周:
〈殷代武丁時期的戰爭〉,《甲骨文與殷商史》第三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洪颺:
《古文字考釋通假關係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十劃
唐蘭:
《天壤閣甲骨文存考釋》(北京:輔仁大學,民國28年)
黃天樹:
《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8月)
《殷墟王卜辭的分類與斷代》簡體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甲骨拼合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年8月)
夏商周斷代專家組:
《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10月)
徐自學:
〈南京與甲骨文〉,《紀念殷墟127甲骨坑南京室內發掘70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
康香閣:
〈再訪李學勤先生—治學經歷(1955—1976)〉,《邯鄲學院學報》第20卷第1期,2010 年3月
孫俊:
《殷墟甲骨文賓組卜辭用字情況的初步考察》(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5月。指導教授:沈培)
十一劃
張光直:
《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民國72年)
張秉權:
《殷墟文字丙編》上輯(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46年);上輯(二),民國48年;中輯(一),民國51年;中輯(二),民國54年;下輯(一),民國56年;下輯(二),民國61年。
《甲骨文與甲骨學》(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77年9月)
〈小屯殷虛出土龜甲上所粘附的紡織品〉,《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慶祝中華民國七十周年.歷史考古組》上册(民國70年10月10日)
〈學習甲骨文的日子〉,《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下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87年6月)
〈卜辭 各化說〉,《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9本(民國88年12月)
張政烺:
《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我在史語所的十年〉,《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下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87年6月)
張世超:
《殷墟甲骨字跡研究― 組卜辭篇》(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2002年11月)
張玉金:
《甲骨文虛詞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3月)
〈釋甲骨文中的「御」〉,《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7月)
〈殷墟甲骨「正」字釋義〉,《語言科學》第3卷第4期(2004年7月)
張亞初:
〈殷墟都城與山西方國考略〉,《古文字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張惟捷:
〈論甲骨、金文中「巫」字〉,《輔仁大學中研所學刊》第二十輯(民國97年10月)
〈試論卜辭中用作憂患義之「齒」字〉,發表於重慶西南大學主辦:「第一屆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甲骨金文組」(2009年11月1日)
〈賓組卜辭文字「異體分工」現象再探〉,已發表於第二十二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發表會(台中逢甲大學:民國100年4月29日)
陳存恭、陳仲玉、任育德:
《石璋如先生訪問紀錄》(台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91年4月)
陳仲玉:
〈史語所遷南港的第一倉庫〉,《新學術之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十周年紀念文集》下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87年6月)
陳夢家:
《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西周銅器斷代》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甲骨斷代學〉,《燕京學報》(1951年)
陳煒湛:
〈讀契札記〉第九則,載《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
陳劍:
《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線裝書局,2007年4月)
〈說殷墟甲骨文中的「玉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八本第二分(民國96年6月)
〈甲骨金文舊釋「 」之字及相關諸字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郭若愚、曾毅公、李學勤:
《殷虛文字綴合》(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年4月)
郭沫若主編、胡厚宣總編:
《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982年12月)中華書局2001年再版
郭沫若:
《甲骨研究》重印手寫本(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2月)
梁思永、高去尋:
《侯家莊第二本.1001號大墓》上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51年)
曹錦炎:
〈說「大甲 珏」〉,《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3月)
許進雄:
《甲骨上鑽鑿型態的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8年3月)
常耀華:
《殷墟甲骨非王卜辭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6年11月)
十二劃
傅斯年:
〈本所發掘安陽殷墟之經過――敬告河南人士及他地人士之關心文化學術事業者〉,《傅斯年全集》第三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彭裕商:
《殷墟甲骨斷代》(四川大學博士論文,1988年。指導教授:徐中舒;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1994年。)
彭邦炯:
《甲骨文醫學資料釋文考辨與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年2月)
喻遂生:
〈甲骨文的詞頭「有」〉,《甲金語言文字研究論集》(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2月)
十三劃
董作賓、嚴一萍:
《甲骨學六十年》(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54年)
董作賓:
《董作賓先生全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6年)
《殷墟文字乙編.序》(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3年6月)
〈大龜四版考釋〉,載《安陽發掘報告》第三期,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1,(民國20年)
〈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附冊》(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54年重刊)
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8月)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8月)
〈釋殷卜辭中的卒與 〉,《中原文物》1990年第三期
〈推動古文字學發展的當務之急〉,《甲骨學與資訊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成功大學,民國81年4月)
〈說殷墟卜辭的「奠」――試論商人處置服屬者的一種方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四本第三分(民國82年)
〈釋殷虛卜辭中的「 」、「 」等字〉,《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3年10月)
〈從文字學角度看殷墟甲骨文的複雜性〉,載《韓國淑明女子大學校創學九十周年紀念國際甲骨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韓國首爾:淑明女子大學中國學研究所,1996年8月)
〈殷虛甲骨文研究概況〉,《文史叢稿――上古思想、民俗與古文字學史》(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10月)
〈關於殷墟卜辭中所謂「廿祀」和「廿司」〉,《文物》第十二期(1999年)
〈談談殷墟甲骨卜辭中的「于」〉,載余靄芹、柯蔚南主編:《羅杰瑞先生七秩晉三壽慶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2010年)
〈釋「 」〉,《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鄒衡:
《夏商周考古學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10月)
楊升南:
〈略論商代的軍隊〉,《甲骨探史錄》(北京:三聯書局,1982年)
葛亮:
《甲骨文田獵動詞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7月。指導教授:陳劍)
董蓮池:
〈沬司徒疑簋「 」、「啚」釋「徙」、釋「圖」說平議〉,《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鄭州:華東師大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主編,總第十輯,2008年)
董珊:
〈試論殷墟卜辭之“周”爲金文中的妘姓之琱族〉,《陝西:鳳鳴岐山――周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9年4月)
詹鄞鑫:
〈釋甲骨文「禡」字〉,《華夏考―詹鄞鑫文字訓詁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2月)
賈連敏:
〈古文字中的「 」和「瓚」及相關問題〉,《華夏考古》第三期(1998年)
十四劃
趙鵬:
《殷墟甲骨文人名與斷代的初步研究》(北京:線裝書局,2008年7月)
〈《殷虛文字丙編》釋文校補十則〉,發表於社科院歷史所先秦史研究室網站,http://www.xianqin.org/blog/archives/1485.html(2009年5月15日)
〈《乙編》3471中兩條卜辭釋文〉,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910(2009年9月16日)
〈讀契劄記五則〉,發表於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1207(2010年7月5日)
齊航福:
《殷墟甲骨文賓語相關問題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指導教授:黃天樹。2010年)
連劭名:
〈甲骨刻辭叢考〉,《古文字研究》第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十五劃
蔡哲茂:
《甲骨綴合集》(台北:樂學書局,民國88年9月)
《甲骨綴合續集》(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93年8月)
《甲骨綴合彙編》(台北:花木蘭出版社,民國100年3月)
〈逆羌考〉,《大陸雜誌》第五十二卷第六期(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68年6月)
〈釋「 」「 」〉,《故宮學術季刊》5.3(台北:故宮博物院,民國77年)
〈論《尚書.無逸》:「其在祖甲,不義惟王」之祖甲指太甲〉,《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師範大學,民國77年5月)
〈說 〉,《第四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民國82年5月)
〈商代稱王問題的檢討――甲骨文某王與王某身份的分析〉,《歷史博物館館刊》3.3(1993年7月)
〈釋殷卜辭的「速」字〉,《第五屆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民國83年)
〈伊尹傳說的研究〉,《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1996年3月)
〈釋殷卜辭 字的一種用法〉,載《新世紀中國古文字學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安徽合肥:2000年7月)
〈殷卜辭“暫雨”試釋〉,《2004年安陽殷商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
〈論殷卜辭中的「 」字為成湯之「成」──兼論「 」「 」為咸字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七集第一份(民國95年)
〈釋殷卜辭「徒」字的一種用法〉,載《國立故宮博物院學術季刊》26卷2期冬季號(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民國95年)
〈花東卜辭「白屯」釋義〉,《第十八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系、中國文字學會,民國96年5月)
〈從戰國簡牘的「稷」字論殷卜辭的「兇」即是「稷」〉,《2007年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民國96年11月)
〈武丁王位繼承之謎──從殷卜辭的特殊現象來做探討〉未刊稿,曾宣讀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講論會(民國97年9月1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8年9月17日)
〈說殷人的始祖─「 」(契)〉,本文初稿曾於國立政治大學主辦之「高明教授百歲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民國97年10月4-5日)宣讀。
〈讀契札記十則〉,《2008 年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文字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11月)
〈史語所藏一版復原完整龜背甲的新研究──《丙》65+《乙補》357+《乙補》4950〉,《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民國98年12月)
〈漢字別義偏旁的形成──以甲骨文从「雨」字偏旁為例〉,載《甲骨文與文化記憶世界論壇會議用論文集》(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99年8月,未出版)
劉學順:
《YH127坑賓組卜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5月。指導教授:胡厚宣、李學勤、齊文心)
劉一曼、郭振祿、溫明榮:
〈考古發掘與卜辭斷代〉,《考古》第6期(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年)
劉一曼等:
〈殷墟近出刻辭甲骨選釋〉,《考古學集刊》第十八集(2010年)
劉釗:
《古文字考釋叢稿》(長沙:岳麓書攝,2005年7月)
《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卜辭所見商代的軍事活動〉,載《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1989.9)
劉桓:
〈釋甲骨文 字〉,《甲骨集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
蔣玉斌:
〈甲骨文獻整理(兩種)〉,《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3
〈說殷墟卜辭的特殊敘辭〉,《2010年中華甲骨文學會創會20週年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民國89年10月)
鄭杰祥:
《商代地理概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6月)
鄭慧生:
《甲骨卜辭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十六劃
冀小軍:
〈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 字——兼談 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1年)
十七劃
鍾柏生:
《殷商卜辭地理論叢》(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9月)
《殷虛文字乙編補遺》(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84年5月)
〈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政之一――戰爭啟動的過程及其準備工作〉,《中國文字》新十四期(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0年)
十八劃
魏慈德:
《殷墟YH127坑甲骨卜辭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國90年。指導教授:蔡哲茂)
〈說卜辭「某芻于某」的句式〉《東華漢學》(花蓮:東華大學中文系,民國92年)
二十劃
嚴一萍:
《殷虛第十三次發掘所得卜甲綴合集》(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6月)
《甲骨綴合新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0年)
饒宗頤:
《饒宗頤.新出土文獻論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卜辭中之危方與興方〉,《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成都:巴蜀書攝,1998年)
〈說沚與 與沚 〉,《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6期)
〈談三重法證據——十干與立主〉,《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1.史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年)
外國作者
日.內藤虎次郎:
〈王亥〉,《藝文雜誌》(東京,1916年)
日.貝塚茂樹、伊藤道治:
〈甲骨文斷代研究法的再檢討—以董氏的文武丁時代之卜辭為中心〉,京都大學《東方學報》第23冊(1953)
日.島邦男著,濮茅左、顧偉良譯:
《殷墟卜辭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
日.高嶋謙一:
《殷虛文字丙編通檢》(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國74年12月)
日.崎川隆:
《賓組甲骨文字字體分類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年。指導教授:吳振武)
〈「字排特徵」的觀察對殷墟甲骨文字體分類研究的重要性〉,《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八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0月)
美.司禮義(Paul L-M. Serruys):
“Towards A Grammar of the Language of the Shang Bone Inscription”〈關於商代卜辭語言的語法〉,《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文字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年)
美.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
《古史異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11月)
〈殷墟卜辭的微細斷代法――以武丁時代的一次戰役為例〉,《甲骨文發現一百週年學術研討會》(台北:中研院史語所,民國88年5月)
加.明義士:
《甲骨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重刊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