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以工作限制觀點探討國小學童躲避球接球動作表現之個案研究
書刊名:屏東教大體育
作者:王金成趙學瑾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3
頁次:頁261-269
主題關鍵詞:工作限制接球動作反應時間動作時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4
  • 點閱點閱:37
本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工作限制對國小學童躲避球接球動作表現的影響,工作限制是 指受試者在不同球速(高、中、低)及不同動作(移動、靜止動作)下進行接球動作。 受試者為一位國小六年級男性躲避球校隊隊員,年齡11.6 歲,身高145 公分,體重39.5 公斤。本研究採用兩組加速規(取樣頻率設為5000Hz)並且將其貼附於投球者與接球 者手部,之後透過LabVIEW 程式儀控系統來獲取躲避球球速、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 簡稱RT)及動作時間(Movement time,簡稱MT)等參數,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球速與動作對接球者RT 的影響部份:無論是在靜止與移動動作下接球,球 速越高其RT 也越短。另外在高、中或是低球速下接球,在移動動作下接球比在靜止動 作下接球所需的RT 較長。 二、在球速與動作對接球者MT 的影響部份:在靜止動作下接球,球速增加並不會 使得MT 有規律性的改變;但是在移動動作下接球,球速增加,MT 也跟著增加。另外 在高、中或是低球速下接球,在移動動作下接球比靜止動作下接球所需的MT 較短。
期刊論文
1.劉鎮國(20020600)。應用虛擬實境探討我國大專女排運動員反應時間。成大體育研究集刊,7,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urton, A. W.、Greer, N. L.、Wiese-Bjornstal, D. M.(1992)。Changes in overhand throwing patterns could be regarded as a function of ball size。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4,50-67。  new window
3.楊梓楣、卓俊伶(19980700)。接球動作型式的環境限制變項探討。體育學報,25,269-2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梓楣、卓俊伶(19981200)。5-12歲女童接球動作發展的年齡差異。體育學報,26,8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Henry, F. M.、Whitley, J. D.(1960)。Relationships between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rength, speed and mass in an arm movement。Research Quarterly,31,147-155。  new window
6.Owings, T. M.、Lancianese, S. L.、Lampe, E. M.、Grabiner, M. D.(2003)。Influence of ball velocity, attention, and age on response time for a simulated catch。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35(8),1397-1405。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季瑜(2009)。照度與球速對桌球擊球動作反應時間與動作時間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鍾秀娟(2008)。不同球速與工作難度對大學生網球正手截擊之反應時間與動作時間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韋丞(2006)。不同反應形式與刺激--反應相容性對桌球接發球之反應時間和動作時間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琨瀚(2005)。不同水準棒球選手打擊反應時間與手眼協調反應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村棋(1999)。男童手球投擲動作形式:工作與環境限制效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志鴻(2009)。羽球選手在性別差異下之工作限制對正拍殺球速度與準確性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幸苹(2009)。球體速度與顏色對國小棒球選手接球反應時間與動作時間的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清和(1996)。運動學習程式學。台北市:泰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Rose, D. J.(1997)。A Multileve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Allyn & Bacon。  new window
3.Haywood, K. M.(1993)。Laboratory activities for life span motor development。Champaign, IL: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  new window
4.Magill, Richard A.(1998)。Motor Learning: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McGraw-Hill。  new window
5.林耀豐(2002)。環境限制下年齡差異對木球推桿準球性之技能表現的影響效應。高雄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Newell, K. M.(1986)。Constrain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ordination。Motor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Aspects of coordination and control。Bosto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