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高奇峰〈木魚伽僧〉畫面僧人宗教意象探討
書刊名:書畫藝術學刊
作者:陳俊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Chin-chi
出版日期:2010
卷期:8
頁次:頁157-175
主題關鍵詞:高奇峰木魚伽僧自在禪師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2
  • 點閱點閱:71
高奇峰是近代繪畫史上嶺南畫派的重要開拓者之一,留下許多令人讚譽之作。本文將從高奇峰所繪的一幅〈木魚伽僧〉進行探討,探討畫面中的僧人為何?並且運用宗教意義以及圖像學的角度來解析畫面,探究其意義與內涵。 〈木魚伽僧〉的畫面風格,來自日本的「朦朧體」(例如:竹內栖鳳、橫山大觀…等),中國傳統大寫意的梁楷「減筆」表現,以及當時流傳著傳統的「自在僧人」形象造形等,所組合而成的繪畫風格。 此圖僧人即可能是表現唐代的「自在禪師」,而畫面的表現和過往的自在禪師表現有些許不同,例如高奇峰的〈木魚伽僧〉僧人手上是拿念珠,並非以往的圖像手持拂塵,並且把僧人放置在齋堂的迴廊之中,這樣的表現是過往從未有的「自在禪師」宗教圖像。 故經過本文探討後發現,高奇峰〈木魚伽僧〉此圖在宗教的意象上具有「內在性」、「世間性」、「自在性」與「靜謐性」等特徵,這些特點極可能是來自當時「佛教復興運動」的影響,而增加畫面的哲思與藝術特點。
期刊論文
1.朱錦鸞(198201)。高奇峰的藝術:時代背境及其風格的探討。雄獅美術,131,56-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水天(200511)。“二高一陳"作品市場行情分析。收藏界,1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素真(20090600)。嶺南繪畫的意境探討--以高奇峰《木魚伽僧》為例。書畫藝術學刊,6,105-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巫素貞(2002)。高奇峰先生的折衷繪畫研究及我的創作觀(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1888)。芥子園畫譜。上海:文鴻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90)。芥子園畫譜。天津:天津市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褚柏思(1991)。中國禪宗史話。高雄:佛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鐮田茂雄、關世謙(1996)。中國禪宗史話。高雄:佛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全佛編輯部(2004)。佛教的持物。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全佛編輯部(2005)。佛教的法器。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支謙(1983)。佛說維摩詰經。《新編大正藏》第14冊。臺北: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維中、吳洲(2001)。中國佛教百科全書:儀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日新(2002)。禪之藝術。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錫(1987)。嶺南畫派:它的過去、現在與將來。廣州市:廣州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明生(1989)。《中國現代畫家傳》上冊。鄭州市:河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馬以善(1991)。《蘇曼殊文集》上下册。廣州市: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吳江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89)。紀念南社成立八十周年專輯。吳江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吳江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1999)。《佛光大辭典》第4冊。高雄:佛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祿是遒、甘沛樹、鄔銳(2009)。中國民間崇拜:佛教傳說。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嚴雅美(2000)。潑墨仙人圖研究 : 兼論宋元禪宗繪畫。臺北:法鼓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曾祖蔭(1994)。中國佛教與美學。臺北:文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釋延壽(1983)。宗鏡錄。新編大正藏。臺北: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釋普濟(1994)。五燈會元。《新編卍續藏經》第138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釋大慧門人德潛等(1983)。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新編大正藏》第47冊。臺北:大藏經刊行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敘倫(2009)。劉三先生傳。劉三遺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樓宇烈(2003)。中國近現代佛教的融合精神及其特點。佛教與歷史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逸梅(199403)。我所知道的劉三。民國春秋。南京市:民國春秋編輯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道原(198301)。景德傳燈錄。新編大正藏。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