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二拍》中僧道人物的負面形象及其成因析探
書刊名:語文學報
作者:陳盈妃
作者(外文):Chen, Ying-fei
出版日期:2010
卷期:16
頁次:頁65-89
主題關鍵詞:凌濛初二拍僧道人物古典小說晚明Mengchu LingErpaiBuddhist monks and TaoistClassical novelThe later Ming dynas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
  • 點閱點閱:76
期刊論文
1.朱珮瑩(20020600)。話說佛蹤道影--三言二拍中的僧道形象。問學集,11,117-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枝忠(2005)。凌濛初的新貢獻──二拍評議。東岳論叢,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若蘭(2006)。初探宋代話本中僧尼形象塑造之意義。斗中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麗月(2002)。台灣地區三言、二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各大學博碩士論文為範圍。中國文化月刊,2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傅承洲(2006)。凌濛初的尚奇觀與二拍之奇。北方論叢,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衍青(1999)。試論凌濛初性愛觀的二元性。固原師專學報,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翊群(2004)。「三言二拍」佛道人物形象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莎日娜(2004)。明清之際章回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彰建(1979)。明代律例彙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情隱先生(1994)。肉蒲團。臺北:台灣大英百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魯迅(197310)。魯迅全集。中國: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姜義華、黃俊郎(1997)。禮記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冰瑩(2003)。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馮夢龍、顧學頡(1991)。醒世恆言。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守仁、李生龍(2004)。新譯傳習錄。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心隱、容肇祖(1960)。何心隱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湯顯祖、徐朔方、楊笑梅(1995)。牡丹亭。台北市: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贄、張建業(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袁宏道、錢伯城(1981)。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馬積高、黃鈞(1998)。中國古代文學史。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永瑢、紀昀(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凌濛初(1983)。拍案驚奇。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凌濛初(1984)。二刻拍案驚奇。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恒夫、王學鈞、趙益、潘栢世(200510)。新譯高僧傳。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伯行、夏錫疇(1987)。課子隨筆鈔。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藏經書院(1977)。續藏經。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朱珮瑩(2003)。話本小說中的僧道形象之塑造與呈現。問學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高小康(2005)。古典敘事中的文化語境,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形態。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啟樵(1982)。明代諸帝之崇尚方術及其影響。明史研究論叢。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梧桐(2005)。朱元璋與明代文化。顧誠先生紀念暨明清史研究文集。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1985)。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