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之修行次第
書刊名:臺灣宗教研究
作者:釋惠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Bhikshu, Hui-min
出版日期:2010
卷期:9:1
頁次:頁111-130
主題關鍵詞:大乘佛教瑜伽行派修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
  • 點閱點閱:14
期刊論文
1.釋惠敏(20021200)。從「六門教授習定論」三種「禪定對象」的分類看佛教禪法的特色。輔仁宗教研究,6,117-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郁文(19881000)。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中華佛學學報,2,1-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釋惠敏(20040700)。佛教之身心關係及其現代意義。法鼓人文學報,1,179-2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莊國彬(2005)。略談說一切有部的解脫道--以資糧道和加行道為主。中華佛學研究,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楊郁文(2002)。生活中的七覺支。第四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釋恵敏(2005)。佛教修行體糸之身心觀。第二屆法鼓山心靈環保與人文關懷糸列學術研討會。南京: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平川彰、莊崑木(1974)。印度佛教史。臺北:商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釋惠敏(1993)。「聲聞地」における所緣の研究。東京:山喜多書房佛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Cox, Collett(1984)。Samatha-yāna and Vipassanā-yāna。Buddhist Studies in Honour。  new window
2.Cousins, Lance S.(1992)。Attainment through Abandonment: The Sarvāstivādin Path of Removing Defilements。Paths to Liberation: The Mārga and Its Transformations in Buddhist Thought。Sri Lanka:University of Jayewardenepura, Nugegoda。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