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低欄架敏捷性訓練對排球選手左右移位之訓練分析
書刊名:嘉大體育健康休閒
作者:何金山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1
卷期:10:2
頁次:頁217-225
主題關鍵詞:排球後排防守整體反應時間敏捷性訓練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3
  • 點閱點閱:205
目的:排球比賽中,後排的防守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為了縮短兩側移位的整體反應時間,選手敏捷性的訓練是需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一特定六週的訓練時程內,對受測排球選手進行個人狀態的每週評估。 方法:10位經過長期專業訓練的優秀排球選手參與本研究,利用六週低欄架敏捷性訓練,分析兩側移位的整體反應時間。 結果:實驗結果顯示,從第四週開始連續三週的整體反應時間與前測相比有顯著差異 (p< .05),且慣用側與非慣用側相比無顯著差異,代表並無慣用側效應影響。 結論:根據實驗結果建議,這些等級的選手從休賽期到比賽期,可以利用低欄架敏捷性訓練提昇選手的左右移位的能力。利用排球運動後排兩側移位反應評估系統,紀錄其整體反應時間,呈現選手現階段的狀況。希望藉由此系統之應用,可作為教練與選手在進行訓練時的參考。
期刊論文
1.劉鎮國(20020600)。應用虛擬實境探討我國大專女排運動員反應時間。成大體育研究集刊,7,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馬維平(2009)。排球比賽的時間特徵與能量代謝分析。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3(1),102-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Wilderman, D. R.、Ross, S. E.、Padua, D. A.(2009)。Thigh muscle activity, knee motion, and impact force during side-step pivoting in agility-trained female basketball players。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44(1),14-25。  new window
4.馮聖欽、張雁書(20070200)。桌球運動員的速度與敏捷性訓練之探討。大專體育,88,19-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慧英(20071200)。不同起跑技術對慢速壘球壘間跑壘時間的影響。體育學報,40(4),51-6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Farrow, Damian、Young, Warren B.、Bruce, Lyndell(2005)。The development of a test of reactive agility for netball: A new methodology。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in Sport,8(1),52-60。  new window
7.陳政宇、林國全、何金山、孟範武(20100400)。排球運動後排兩側移位反應評估系統設計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9(1),152-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彥廷、麥財振(20090400)。籃球敏捷性之訓練方式。大專體育,101,131-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怡仁、陳谷宗、謝明蕙(20081200)。排球選手運動能力診斷方式探析。淡江體育,11,109-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耀豐(19960300)。影響反應時間因素之探討及應用。中華體育季刊,9(4)=36,8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耀豐(19960900)。運動對反應時間影響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10(2)=38,113-12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俊汕(19950300)。「反應時間」與「預期」在快速運動項目的重要性。中華體育季刊,8(4)=32,39-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吳忠政、陳克舟(20051200)。排球阻斷式接發球訓練對排球選手反應時間影響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4),105-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郭荣(2007)。以自由人為核心的排球防守陣型的特點及發展。體育學刊,14(6),93-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蘇韋丞(2006)。不同反應形式與刺激--反應相容性對桌球接發球之反應時間和動作時間的影響(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江孟珍(2001)。不同訓練內容對高中女子籃球員身體組成、基本及專項體能之訓練效果(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宗德(2002)。大專男排自由球員技術表現分析之研究。台北市:文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Baechle, Thomas R.、Earle, Roger W.、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 Association、傅正思、蔡崇濱、林信甫、林政東、吳柏翰、鄭景峰、戴堯種、林正常(2004)。肌力與體能訓練。藝軒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Corbin, Charles B.、Lindsey, R.(1994)。Concepts of Fitness and Wellness With Laboratories。Dubuque, IA:Wm. C. Brown Communications。  new window
4.Schmidt, Richard A.(1988)。Motor Control and Learning: A Behavioral Emphasis。Human Kinetics。  new window
5.Craig, J. J.(2004)。Introduction to robotics: Mechanics and control。NJ。  new window
其他
1.林竹茂(2000)。新規則實施對排球比賽與訓練之影響探討,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