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行為財務學觀點探討臺灣地區證所稅事件對股票市場之影響
書刊名:財金論文叢刊
作者:羅明敏 引用關係江啟正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o, Ming-minChiang, Chi-chen
出版日期:2013
卷期:18
頁次:頁55-83
主題關鍵詞:行為財務學證所稅事件研究法理性預期理論代表性捷思規避模糊從眾理論閉鎖效應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7
台灣地區於2012年3月28日在當時劉憶如財長宣告重大稅改事件,課徵股票市場資本利得稅(即證券交易所得稅)的情況下,即重現1988年9月郭婉容財長稅改政策之情境。雖執政單位於2012年7月25日挾執政資源之優勢,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實施雙軌制之證券交易所得稅課稅機制,設下投資上市櫃公司股票於台灣股價指數達8500點才達證所稅課稅門檻之條件,並業於2013年1月1日起全面實施。惟實施至2013年4月16日,卻經監察院調查提出糾正彈劫案,認為證所稅雖已經立法院定案,但定案過程倉促,自造成股票市場交易量嚴重萎縮,宣告前後一年之比較,平均成交量萎縮近三成,同時證交稅稅收短少近550億元,較預期減少43.44%,更甚於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之短徵。故於2013年5月16日宣布可能廢止現行之台灣股價指數達8500點證所稅設算課稅門檻之方案,預計提出排除散戶課稅及降低大戶稅額等新版證所稅制。惟台灣地區股票市場因此證所稅課稅之稅改事件,影響之證券交易量及理論股價指數與股票投資人之理論股票投資報酬率,甚至對於整體資本市場從發行面、流通交易面、投資人及證券從業機構與人員所付出的成本產生極大影響。故由行為財務學的觀點來分析稅收政策,更是管理當局在未來訂法時應納入考量之評核指標。本研究主要使用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探討1988年郭婉容財長及2012年劉憶如財長二次證所稅稅改宣告效果,並檢定2012年3月證所稅宣告前後一年市場交易資訊及市場交易結構之變化,從行為財務學的觀點,探討台灣地區證所稅稅改事件對於台灣地區股票市場之衝擊影響。本研究主要結論:(一)、由行為財務學觀點探討台灣地區1988年及2012年二次證所稅稅改事件宣告效果之比較1.以台灣地區二次證所稅稅改事件為例,以1988年郭婉容事件產生之非理性預期之過度反應影響程度最大,宣告效果5日、20日、30日皆達顯著負面影響程度,事件中連續19天無量跌停的負面消息,造成市場投資人之「從眾效應」,出現盲目從眾的非理性行為。即使「課徵證所稅」引發社會關注此消息的強度高但權重低時,即證所稅訊息由於受媒體及投資人關注之強度大,致使對股價影響強度高,惟仔細探討政府之課稅條件,實際會受到課稅影響的投資人權重及比率並不大,惟投資者的「代表性捷思」發生作用,錯誤地認為某種趨勢已經形成,造成反應過度。2.2012年劉憶如證所稅事件宣告時,市場上投資人亦容易受到1988年郭婉作事件「代表性捷思」對股市造成之影響,而在2012年3月28門事件宣告日至2012年7月25日立法院通過日,因報章媒體不斷的報導下發生「從眾效應」,交易量「閉鎖效應」更加明顯,反倒深化課稅因素對股票市場波動率之負面影響。然而在「理性預期理論(Rational Expectations)J下,由於之前己有1988年郭婉容財長證所稅事件之經驗值影響,投資人對訊息的反應己較為趨緩,宣告效果反而未達顯著影響水準。3.但若由2012年7月25日立法日至2013年1月1日實施日之市場交易訊息來判讀,反倒是2012年7月25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日,因不確定證所稅課稅內容確定,投資人非理性預期之程度降低,在行為財務學「規避模糊(AmbiguityAversion)」之心理下,台指及成交量反倒小幅同升。顯示證所稅施政內容的明確性,反而可降低課稅因素對股票市場波動率之負面影響。(二)、對證所稅對資產交易方式或股票市場影響之相關研究1.針對台股大盤交易資訊於2012年3月證所稅事件宣告前後一年之平均值變化檢定結果顯示,台股大盤之指數、平均成交量動能、平均張數及平均週轉率波動程度均具負向影響程度,並於事件日前後一年之平均值變化均達顯著結果,僅報酬率部份無顯著影響。此結果顯示影響台股報酬率因素眾多,稅賦因素不甚具影響能力。惟本次證所稅事件使台灣股票市場投資人之行為改變,平均前後一年成交量能減少約27.889%,由原日成交量約105億降低至757億,產生明顯之量能「閉鎖效應」。而由平均週轉率下降幅度達25.91%且達顯著之結果來看,證所稅事件並同時改變市場投資人交易習慣及結構,整體股票市場交易頻率降低,使市場週轉活動力程度下降。除平均成交量降低之量能閉鎖效應,將不利於股票發行面籌資行為外,在股票之流通交易面部份,投資人交易頻率及量能降低,將嚴重影響證券業從業人員及相關機構發展生態,並嚴重影響台灣股票市場之活絡發展。2.針對市場三大法人交易結構之變化進行研究,以台股三大法人於事件日前後一年佔市場交易比重之資料值變化進行檢定結果顯示,證所稅宣告前後一年三大法人影響市場能力增溫,由原15.52%提升至16.01%。外資佔市場交易量比重增加較明顯,由原12.58%上升至13.31%達顯著水準。自營商增減變化不大,僅佔1.47%變化未達顯著性。惟值得注意的是投信佔交易量之比重雖僅由原1.46%下降至1.22%,然減幅高達16.54%呈現顯著負向影響。由於投信業與散戶基金投資之關聯性較高,除投信業投資操作之市場因素外,可視為於此期間散戶或中實戶贖回股票型基金之行為所致。綜合前述研究於此期間台股周轉率變化幅度降幅達25.91%的研究結果,顯示本次證所稅改革事件雖主張對散戶及中實戶的課稅影響程度不大,課稅對象以法人或市場大戶為主。惟因設有台股8500點課稅門檻之天險及量能閉鎖效應的影響,反倒對習慣交易頻率較高之散戶及中實戶之投資信心及交易偏好的影響較大,致使台灣股票市場結構產生調整。
期刊論文
1.George, T. J.、Hwang, C. Y.(2007)。Long-Term Return Reversals: Overreaction or Taxes。The Journal of Finance,62(6),2865-2896。  new window
2.Holt, C. C.、Shelton, J. P.(1962)。The lock-in effect of the capital gains tax。National Tax Journal,15,337-351。  new window
3.Lucas, Robert E. Jr.(1972)。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4(2),103-124。  new window
4.MacKinlay, A. Craig(1997)。Event Studie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5(1),13-39。  new window
5.Muth, John F.(1961)。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Econometrica,29(3),315-335。  new window
6.Somers, Harold M.(1984)。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Capital Gains Tax。National Tax Journal,1,226-232。  new window
7.Stiglitz, Joseph E.(1983)。Some Aspects of the Taxation of Capital Gain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1,257-294。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黃勢璋(2002)。資本利得稅與遺產稅對土地資源配置的影響---疊代模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薛雅月(2004)。The Taxation on Capital Gains and the Stock Price Volatility(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賴佳偉(2009)。反向操作策略之成因探討:過度反應或資本利得稅--以日本與台灣為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琬如(2010)。我國資本利得稅式支出之估算--以證券交易所得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紹銓(2010)。資本利得稅之總體均衡分析(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如芳(2000)。證券交易所得稅對證券市場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郭敏華(2005)。行爲經濟學理論與應用。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