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務窮後世之變--論潘耒《類音》的音學思想與設計理念
書刊名:漢學研究
作者:王松木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Sung-mu
出版日期:2013
卷期:31:4=75
頁次:頁209-246
主題關鍵詞:音韻思想史等韻潘耒類音設計理念History of phonological thoughtDengyunPan LeiLeiyinDesign principl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
  • 點閱點閱:61
期刊論文
1.劉文錦(1930)。類音跋。史語所集刊,1(4),427-4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芳圃(1929)。潘耒音論。國立中山大學歷史研究所週刊,6(71),2879-28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民權(1996)。李光地與《音學五書》。南京社會科學,1996(8),69-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祥苓(1979)。《類音》五十母考釋(上)。南京師院學報,1979(2),82-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祥苓(1979)。《類音》五十母考釋(下)。南京師院學報,1979(3),80-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松木(20091200)。明代等韻家之反切改良方案及其設計理念。文與哲,15,195-2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松木(2011)。《皇極經世.聲音唱和圖》的設計理念與音韻系統--兼論象數易學對韓國諺文創制的影響。第四屆韓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11.4.30-5.1)。高雄: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向惠芳(1998)。潘耒《類音》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岳儒(2000)。潘耒類音與吳江方言的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羅燦裕(1997)。《類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寅恪(1930)。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邵雍、邵伯溫、蔡元定、徐必達(1978)。皇極經世。《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珍本初編》雜家子部。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金尼閣(1933)。西儒耳目資。北京:北平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潘耒(1995)。遂初堂文集.詩集.別集。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1417-141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潘耒(1995)。類音。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潘耒(1976)。遂初堂易論。臺北:成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光地(1979)。榕村語錄。四庫全書珍本(9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清植(1971)。李文貞(光地)公年譜。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63輯)。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澧、羅偉豪(2004)。切韻考。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國維(1991)。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力(1935)。《類音》研究。王力文集(第18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向惠芳(2000)。潘耒《類音》反切的局限及影響。聲韻論叢(第9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行杰(1994)。《類音》讀後--《等韻學講話》續貂。語苑新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予同(1961)。「經」、「經學」、經學史。經學和經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柯林武德、陳靜(2005)。柯林武德自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趙曼(2010)。潘耒行年簡譜。魅力中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蓋拉茨、邵軍航、楊波(1998)。心理空間。認知語言學基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松木(2008)。擬音之外--明清韻圖之設計理念與音學思想。高雄:復文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慶勳(1988)。音韻闡微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藎謨(1997)。皇極圖韻。莊嚴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藎謨、胡邵瑛(1997)。元音統韻。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舜徽(1982)。清人文集別錄。臺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86)。朱子語類。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余英時(1976)。歷史與思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謝啓昆(1974)。小學考。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鍾翰(1987)。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1. 評[蔡志祥、韋錦新編,延續與變革:香港社區建醮傳統的民族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
2. 評[Paul R. Katz, Religion in China & Its Modern Fate (Waltham, Massachusetts: Brandeis University Press, 2014)]
3. 評[嚴志雄,秋柳的世界--王士禛與清初詩壇側議(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3)]
4. 上博九〈陳公治兵〉綜合研究
5. 禮儀中的觀念--再論春秋戰國時期普遍流行的靈魂觀
6. 以「詩人」身分力圖恢復--論陸游〈劍門道中遇微雨〉一詩之精蘊
7. 北宋「李照樂」之論爭與仁宗景祐的政治文化
8. 斯文不喪--中古儒學傳統與隋代唐初的政治文化
9. 南朝時期「晚渡北人」的興衰及其原因
10. 魚豢《魏略》的宮闈秘事之敘述傾向--以王沈《魏書》、陳壽《三國志》為參照
11. 《莊子》書中專家的「身體感」--一箇道家新研究視域的開展
12. 春秋至兩漢的「兵死」者內涵探究--以葬禮及死者家屬安頓為討論核心
13. 喪禮儀式中的空間象徵、遞變與倫理重整--以三禮書之喪禮空間象徵、轉化為核心進行探討
14. 評Chün-fang Yü (于君方), «Passing the Light: The Incense Light Community and Buddhist Nuns in Contemporary Taiwan» (香光莊嚴--當代臺灣的香光尼僧團與比丘尼)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
15. 評Sean Hsiang-lin Lei (雷祥麟), «Neither Donkey Nor Horse: Medicine in the Struggle over China's Modernity» (非驢非馬:醫療與中國現代性之爭)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