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聶崇義《新定三禮圖》的禮學特性
書刊名:儒學研究論叢
作者:馮茜
出版日期:2012
卷期:5
頁次:頁25-42
主題關鍵詞:宋代聶崇義新定三禮圖禮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6
  • 點閱點閱:57
對聶崇義《新定三禮圖》的認識,自宋以來,即在考古學的後置視角下多有偏見和誤解,其與禮學相關的若干特點也相應被忽略。事實上,傳統經學與禮學意義上的器物研究與考古學性質有別,《新定三禮圖》建立在聶崇義的學術觀念和方法之上,過去被斥為「臆說」、「漏略」的地方,乃是其禮學特性的展現。伴隨金石學的興起,宋人對禮器的認知模式發生轉變,聶氏《三禮圖》遂遭鄙棄,但它系統使用禮圖表現禮說的方法與實踐,對禮圖的發展而言,意義不容忽視。
期刊論文
1.陳芳妹(20010300)。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0,37-160+29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沈括(1975)。夢溪筆談-卷19。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聶崇義(1175)。新定三禮圖-卷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淩廷堪(1988)。禮經釋例,冊5。上海市: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韓巍(2006)。宋代仿古製作的「樣本」問題。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歐陽修(2001)。集古錄跋尾。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玄、孔穎達(1989)。禮記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鄭玄、賈公彥(1989)。儀禮注疏。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司馬光、胡三省(1956)。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彥遠(1985)。歷代名畫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魏收(1974)。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零(2007)。鑠古鑄今--考古發現和復古藝術。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燾、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2004)。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以周、王文錦(2007)。禮書通故。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希逸(1972)。鬳齋考工記解(上)。臺北市: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世民(2002)。北宋時期的制禮作樂與古器研究。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國維(1983)。宋代之金石學。王國維遺書。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機(2001)。進賢冠與武弁大冠。中國古輿服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脫脫(1977)。李處耘附李繼和傳。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