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移動的風貌:宋代旅行活動的社會文化內涵
作者:吳雅婷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a-Ting Wu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梁庚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宋代移動旅行旅人空間書寫知識網絡Song dynastymovementtravetravelerspacewritinginformation network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7
  一般而言,「定著」、「穩定」被視為傳統中國的主流社會、文化印象。本文則試圖從另一個向度──「移動」的視野觀察與理解宋代社會。
  全文以「移動」為核心概念,旅行活動為分析對象,從語境、旅宿、旅人、道路(路途)、書寫五條軸線,架構宋代社會的移動風貌。
  語境希望能掌握宋人對「移動」相關語彙的使用與其脈絡,以為回歸宋代旅行情境的基礎。然後進入旅行故事常見的場景──旅宿場所,從「空間」的角度探討這類場所的特質。至於活躍於場景中的主角──旅人,則突破主流視野,將注意力置於無名的大眾旅人。從空間轉移到人之後,接下來,眼光即再順勢轉移至旅人腳踩的路途。道路既是旅人前進的媒介,也是旅行活動中最具動態的部分。因此不但想要釐清人們對道路的認知與理解,也試著尾隨人們的眼光觀察道路的實景,以接近道路在旅人心中的意象。最後,討論與旅行活動相關的寫作活動,因為書寫乃是呈現移動經驗與交流移動經驗相當重要的手段。同時亦藉此進一步勾勒個人旅行經驗與社會大眾的關聯,試圖尋覓因旅行帶動而成形的社會資訊網絡。
  大體說來,宋代無論士庶,生活中皆有從事旅行的機會,各種新的人際變化正可由移動的角度理解。但是面對旅行這種生活中的變動,當時人的描述和議論其實透露出,無論旅者或居者、士人或庶民,大家都仍心存忐忑,處於與旅行、旅人拉鋸的心緒當中。這使得資料的呈現上,既有人邁開步伐開拓前行,也有人焦慮難安憂懼畏縮,甚至兩種反應並見的情形。旅行確實也開啟了更多與新事物接觸的可能性。日記、方志、譜錄、筆記這些書寫體裁在宋代出現躍進性的發展,其實也向我們暗示,當時人因著各樣的旅行,引發物資、訊息的流通。它們的內容是旅行經驗的輸出,也成為另一段旅行、寫作歷程的礎石。
   In contrast to general impressions of traditional China as a “stable” and “static” society, this dissertation explores “movement” as the key concept for observing and comprehending society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is thesis focuses on “movement” as the central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analyze travel. Moreover,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accommodations, travelers, roads, and writings as five elements piece together the features of movement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s the linguistic context of definitions and vocabularies of travel as the foundation for reconstructing the function and trends of various types of travel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e next chapter discusses the spatial variances of accommodations where travelers stayed on their journeys,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all travel stories. The theme of the third chapter is travelers. Furthermore, breaking with the narrow scope of traditional scholarship,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masses of unknown travelers. The fourth chapter describes the roads that led travelers to their destinations. Furthermore, this chapter not only researches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se roads, but also explores the different images of the roads that travelers reconstructed in their imaginations and shared in their writings. The medium of travel writing allowed travelers to describe and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with a larger audience. The last chapter examines travel writing in greater depth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travel experiences and public perceptions of travel. Thus, travel created a variety of social connections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that extended beyond the narrow roads that were actually traveled.
In the Song dynasty, all classes generally had chances to travel; thus, we could better understand new social relationshi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vel. However, according to people’s descriptions and comment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whether experienced travelers or settled residents, literati or bumpkins, everyone feared the dangers of travel and had mixed feelings about travel and the prospect of being a traveler. In fact, historical documents reveal both the desire to explore and feelings of anxiety. Indeed, travel afforded opportunities to meet new people and to have new experiences. Diaries (riji), regional encyclopedias (fangzhi), miscellaneous catalogues (pulu),and jotted vignettes (biji) were new writing styles that flourished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which indicated how various types of travel increased the distribution of merchandise and inform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se writings were the products of travel experiences and the foundations for future travel and journal writing.
參考書目
一、史料
1. 宋之前
《周禮》,臺北: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十三經注1815年阮元刻本。
《禮記注疏》,臺北: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十三經注1815年阮元刻本。
[魏]張 揖,《廣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白居易 原著,[宋]孔傳 續,《白孔六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李 白,[宋]楊齊賢 集注,[元]蕭士贇 補註,《分類補註李太白詩》,四部叢刊初編本。
[唐]李復言,《續幽怪錄》,四部叢刊廣編本。
[唐]李 翱,《來南錄》,編入[元]陶宗儀 編,《說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孟浩然,《孟浩然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9。
[唐]韋應物,《韋江州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唐]孫 樵,《孫可之文集》,四部叢刊三編本。
[唐]徐 堅,《初學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高 適,孫欽善 校注,《高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唐]虞世南,《北堂書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唐]劉禹錫,《劉夢得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唐]歐陽詢,《藝文類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五代]和 凝、和  編纂《疑獄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後晉]劉 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

2. 宋
不著撰人,《分門古今類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不著撰人,《州縣提綱》,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不著撰人,《翰苑新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不著撰人,《錦繡萬花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不著撰人,《羣書會元截江網》,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文 同,《丹淵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文彥博,《潞公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方 勺,[今]許沛藻、楊立揚 點校,《泊宅編.三卷本》,北京:
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3。
方大琮,《鐵菴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方逢辰,《蛟峯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 存 等,《元豐九域志》,臺北:文海出版社宋代地理書四種之一。
王 灼,《糖霜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 炎,《雙溪文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清鈔本,2004。
王 洋,《東牟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 溥 等 撰,[今]陳尚君 輯校,《五代會要》,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
王 質,《雪山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清孔氏微波榭鈔本,2004。
王十朋,《梅溪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之望,《漢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正德,《餘師錄》,守山閣叢書本。
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王志慶,《古儷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延德,《高昌行紀》,收入[元]陶宗儀 編,《說郛》,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明清,《玉照新志》,學津討原本。
王明清,《投轄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明清,《揮麈錄餘話》,四部叢刊廣編本。
王禹偁,《小畜集》,四部叢刊正編本。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四部叢刊正編本。
王庭珪,《盧溪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得臣,《麈史》,知不足齋叢書本。
王欽若 等 編,《宋本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
王應麟,《玉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王闢之,[今]呂友仁 點校,《澠水燕談錄》,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1。
包 拯,《孝肅包公奏議》,粵雅堂叢書本。
司馬光,[今]李裕民 校注,《司馬光日記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司馬光,[今]鄧廣銘、張希清 點校,《涑水紀聞》,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9。
司馬光,《傳家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司馬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史 浩,《鄮峰真隱漫錄》,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清乾隆刻本,2004。
史 鑄,《百菊集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史正志,《史老圃菊譜》,百川學海本。
史能之,《咸淳毘陵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史彌寧,《太林乙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石 介,《徂徠石先生全集》,北京:書目文獻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宋紹定元年嚴陵郡齋刻本,1998。
任 廣,《書敍指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朱 松,《韋齋集》,四部叢刊續編本。
朱 彧,《萍洲可談》,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朱 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朱 熹,《晦庵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朱長文,《樂圃餘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牟 巘,《牟氏陵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米 芾,《書史》,百川學海本。
米 芾,《畫史》,百川學海本。
米 芾,《硯史》,百川學海本。
米 芾,《寶晉英光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米 芾,《寶章待訪錄》,百川學海本。
何夢桂,《潛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余 靖,《武溪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明成化九年刻本,2004。
吳 泳,《鶴林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呂大鈞、呂大忠,《呂氏鄉約》,關中叢書本。
呂大臨,《考古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呂本中,《東萊先生詩集》,四部叢刊續編本。
呂祖謙 編,《皇朝文鑑》,四部叢刊正編本。
呂祖謙,《東萊呂太史文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嘉泰四年呂喬年刻元明遞修本,2004。
宋 祁,《益部方物略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敏求,《長安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李 昉 等 撰,《太平御覽》,四部叢刊三編本。
李 昉 等 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一版,1995四刷。
李 昉 等 編纂,《太平廣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 廌,《濟南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 廌,《徳隅齋畫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 綱,《梁溪先生文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傅增湘校定清道光刻本,2004。
李 覯,《旴江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 覯,《直講李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本。
李 燾,[今]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硏究所、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硏究所 點校,
《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李元弼,《作邑自箴》,四部叢刊廣編本。
李正民,《大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廷忠,《橘山四六》,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昭玘,《樂靜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流謙,《澹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李昴英,《文溪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明崇禎刻本,2004。
杜 範,《清獻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沈 括,胡道靜 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1957。
沈 遼,《雲巢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沈與求,《沈忠敏公龜谿集》,四部叢刊續編本。
汪夢斗,《北遊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周 孚,《蠹齋鉛刀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周 淙,《乾道臨安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周 煇,[今] 劉永翔 校注,《清波雜志》,北京:中華書局唐宋筆記史料叢刊,1994。
周 煇,《清波別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周去非,《嶺外代答》,知不足齋叢書本。
周必大,《文忠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周復俊 編,《全蜀藝文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周紫芝,《太倉稊米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周應合,《景定建康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岳 珂,[今]吳企明 點校,《桯史》,北京:中華書局唐宋筆記史料叢刊,1981。
林 逋,《林和靖先生詩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林 駉,《古今源流至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林表民 編,《赤城集》,北京:書目文獻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明弘治十年謝鐸刻本,1988。
邵 雍,《伊川擊壤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邵伯溫, [今]李劍雄、劉德權 點校,《邵氏聞見錄》,北京:
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3。
度 正,《性善堂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施 宿,《嘉泰會稽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施 鍔,《淳祐臨安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柳 開,《河東先生集》,四部叢刊正編本。
洪 邁,《夷堅志》,京都:中文出版社影涵芬樓藏新校輯活字本影印,1980。
胡 宏,《五峰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范 浚,《范香溪先生文集》,四部叢刊續編本。
范仲淹,《范文正公集》,四部叢刊正編本。
范成大,《石湖居士詩集》,四部叢刊正編本。
范成大,《吳郡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范成大,《吳船錄》,收入孔凡禮 點校,《范成大筆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2002。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收入《范成大筆記六種》。
范成大,《菊譜》,收入《范成大筆記六種》。
范成大,《驂鸞錄》,收入孔凡禮 點校,《范成大筆記六種》。
凌萬頃,《玉峰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唐 庚,《眉山唐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唐 積,《歙州硯譜》,百川學海本。
夏 竦,《文莊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孫 覿,《鴻慶居士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孫光憲,《北夢瑣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孫應時,《燭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徐 鉉,《徐公文集》,四部叢刊正編本。
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晁補之,《雞肋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晁說之,《嵩山文集》,四部叢刊廣編本。
祝 穆,[宋]祝洙 增訂,[今]施和金 點校,《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2003。
祝 穆,《古今事文類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祝 穆,《古今事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影明萬曆甲辰(1584)金谿唐富春精校補遺重刻本,1982。
祝 穆,《四六必用方輿勝覽》,北京:
線裝書局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宋元版漢籍影印叢書,2002。
荊 浩,《筆法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袁 甫,《蒙齋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袁 采,《袁氏世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袁 燮,《絜齋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袁說友,《東塘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馬 純,《陶朱新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高 承,《事物紀原》,百部叢書集成影惜陰軒叢書。
高似孫,《剡錄》,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崔敦禮,《宮教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常 棠,《澉水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張 守,《毘陵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張 耒,《張右史文集》,四部叢刊正編本。
張 津,《乾道四明圖經》,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張 栻,《南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張 淏,《會稽續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張 綱,《華陽集》,四部叢刊三編本。
張方平,《樂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張世南,《遊宦紀聞》,北京:中華書局唐宋筆記史料叢刊,1981。
張君房,《雲笈七籤》,四部叢刊初編本。
張舜民,《畫墁集》,知不足齋叢書本。
張端義,《貴耳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張齊賢,《洛陽搢紳舊聞記》,知不齋叢書本。
強 至,《祠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扈仲榮 等 編,《成都文類》,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梁克家,《三山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梅堯臣,《宛陵先生集》,四部叢刊正編本。
梅應發、劉 錫,《開慶四明續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許 翰,《襄陵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許景衡,《橫塘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郭 彖,《睽車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 亮,[今]鄧廣銘 點校,《陳亮集 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7。
陳 思,《海棠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 起 編,《江湖小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 淵,《默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 著,《本堂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 襄,《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遼海叢書本。
陳公亮,《嚴州圖經》,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耆卿,《嘉定赤城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陳耆卿,《篔窻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傅良,《八面鋒》,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舜俞,《都官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陳舜俞,《廬山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陸 佃,《陶山集》,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
陸 游,[今]錢仲聯 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新一版。
陸 游,《渭南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章如愚,《群書考索》,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喻良能,《香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彭 乘,《墨客揮犀》,稗海本。
彭汝礪,《鄱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曾 慥 編,《事實類苑》,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曾 慥,《高齋漫錄》,守山閣叢書。
曾 鞏,《元豐類稿》,四部叢刊正編本。
曾敏行,《獨醒雜志》,知不足齋叢書本。
程 珌,《洺水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程大昌,《雍錄》,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舒 璘,《舒文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舒岳祥,《閬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華 鎮,《雲溪居士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 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元刻本,2004。
黃 震,《黃氏日抄》,京都:中文出版社景日本立命館大學圖書館藏本,1979。
黃公紹,《在軒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休復,《茅亭客話》,琳琅秘室叢書本。
黃庭堅,《山谷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黃庭堅,《宜州乙酉家乘》,知不足齋叢書本。
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楊 時,《龜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楊 傑,《無為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宋紹興十三年刻本,2004。
楊 潛,《紹熙雲間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楊 簡,《慈湖遺書》,四明叢書本。
楊萬里,《誠齋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萬桂榮,《棠陰比事》,四部叢刊廣編本。
葉庭珪,《海錄碎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葉紹翁, [今]沈錫麟、馮惠民 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
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9。
葉夢得,宇文紹奕 考異,[今]侯忠義 點校,《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4。
葉夢得,《建康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葛勝仲,《丹陽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清鈔本,2004。
董 汲,《旅舍備要方》,珠叢別錄本。
董 逌,《廣川書跋》,津逮秘書本。
趙 抃,《清獻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趙 蕃,《淳熙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趙 蕃,《章泉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趙汝适,[今]楊博文 校釋,《諸蕃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中外交通史叢刊,1996
趙孟堅,《彝齋文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趙時庚,《金漳蘭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趙時庚,《金漳蘭譜》,臺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本,1974。
趙鼎臣,《竹隱畸士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 斧,《青瑣高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南京圖書館藏靑紅藥山房鈔刻本,1995。
劉 攽,《貢父詩話》,百川學海本。
劉 弇,《龍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 敞,《公是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 詵,《桂隱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 蒙,《菊譜》,百川學海本。
劉一止,《苕溪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清鈔本,2004。
劉仲甫,《棋訣》,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樓 鑰,《攻媿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樂 史,《太平寰宇記》,臺北:文海出版社宋代地理書四種,1969。
歐陽守道,《巽齋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歐陽忞,《輿地廣記》,臺北:文海出版社宋代地理書四種。1962
歐陽脩,《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歐陽脩、宋祁 等 撰《新唐書》,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二十五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底本。
潛說友,《咸淳臨安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潘自牧,《記纂淵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蔡 戡,《定齋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蔡 絛,《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唐宋筆記史料叢刊,1983。
蔡 襄,[今]吳以寧 點校,《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衛宗武,《秋聲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談 鑰,《嘉泰吳興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鄭 克,《折獄龜鑑》,守山閣叢書本。
鄭 俠,《西塘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鄭 瑤、方仁榮,《景定嚴州續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鄭 樵,《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鄭 獬,《鄖溪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鄭剛中,《北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鄧 椿,《畫繼》,學津討原本。
盧 憲,《嘉定鎮江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鮑 廉,[元]盧鎮 補修,《琴川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戴復古,《石屏詩集》,四部叢刊廣編本。
謝深甫 等 纂修,《慶元條法事類》,臺北:新文豐,1976。
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韓 拙,《山水純全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韓 淲,《澗泉日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韓 維,《南陽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韓元吉,《南澗甲乙稿》,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韓彥直,《橘錄》,百川學海本。
魏 泰,[今]李裕民 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3。
羅 濬,《寶慶四明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羅 願,《新安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羅大經,[今]王瑞來 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唐宋筆記史料叢刊,1983。
邊 實,《玉峰續志》,中國地方志硏究會 編,臺北:大化書局宋元地方志叢書,1980。
竇 儀 等 撰,[今]吳翊如 點校,《宋刑統》,北京:中華書局,1984。
蘇 泂,《泠然齋詩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蘇 軾,[今]孔凡禮 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
蘇 軾,《集註分類東坡先生詩》,四部叢書初編本。
蘇 頌,《蘇魏公文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
蘇 轍,[今]俞宗憲 點校,《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2。
蘇 轍,《龍川略志》,北京:中華書局唐宋筆記史料叢刊,1982。
蘇 轍,《欒城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蘇 轍,《欒城應詔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蘇易簡,《文房四譜》,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蘇舜欽,《蘇學士文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釋文瑩,[今]鄭世剛、楊立揚 點校,《湘山野錄》,北京:中華,唐宋史料筆記叢刊,1984。
釋居簡,《北磵文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書傅增湘藏校清鈔本,2004。
釋惠洪,《石門文字禪》,四部叢刊正編本。
釋道潛,《參寥子詩集》,四部叢刊三編本。
釋道璨,《柳塘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黄 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北京:線裝書局宋集珍本叢刊影元刻本,2004。

3.宋之後
[金]元德明,元好問 編,《中州集》,四部叢刊初編本。
[元]吳師道,《敬鄉錄》,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李 衎,《竹譜詳錄》,知不足齋叢書本。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脫 脫 等,《宋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二十五史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底本。
[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四部叢刊廣編本。
[元]程鉅夫,《雪樓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楊朝英 編,《朝野新聲太平樂府》,四部叢刊初編本。
[元]鄭 玉,《師山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鄧 牧 編纂,《洞霄圖志》,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元至大年間舊鈔本,1983。
[元]蘇天爵,《滋溪文稿》,元代珍本文書彙刊。
[明]王 鏊,《姑蘇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據明正德刻本影印。
[明]林庭 、周 廣 等修,《江西通志》,臺北:
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影嘉靖四年刊本,1989。
[明]黃仲昭 纂修,《八閩通志》,北京:
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明弘治四年刻本,1988。
[明]賀復徵 編,《文章辨體彙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馮 琦,《經濟類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清代經世文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1999。
[清]王 旭 編,《金石萃編》,臺北:藝文印書館石刻史料叢書影清嘉慶十年經訓堂刻本,1966。
[清]王士禎,《秦蜀驛程後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私藏清康熙刻後印本,1995。
[清]王士禎,《蜀道驛程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私藏清康熙刻後印本,1995。
[清] 屼山庄主,《山阿旅行記》,北京:線裝書局古籍珍本游記叢刊4,2003。
[清]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沈翼機 等 編纂,《浙江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雍正十三年本。
[清]金 鉷 等 監修,錢元昌 等 編纂,《廣西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雍正十一年本。
[清]胡聘之 編,《山右石刻叢編》,臺北:
藝文印書館石刻史料叢書影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1966。
[清]徐 松 輯,《宋會要輯稿》,臺北:世界書局影1936年北平圖書館影印本。
[清]張 英 等奉敕編,《淵鑑類函》,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張玉書 等 撰,渡部溫 訂正,嚴一萍 校正,《校正康熙字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校正再版。
[清]陳昌齊 等 纂,阮元 修,《〔道光〕廣東通志.金石畧》,
清同治三年刻本道光二年(1822)刊本。
[清]陸增祥 撰,《八瓊室金石補正》,臺北:
藝文印書館石刻史料叢書影吳興劉氏希古樓刊本,1966。
[清]黃 瑞,《台州金石録》,嘉業堂刊本。
[清]楊世沅 編,《句容金石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 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宋代石刻文獻全編,2003。
[清]厲 鴞,《遼史拾遺》,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魯曾煜 等 編纂,《廣東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雍正七年本。
[清]謝啟昆 撰,《粤西金石略》,清嘉慶六年銅鼓亭刊本。
[清]嚴 觀 編,《江寧金石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影上海辭書出版社圖書館藏清嘉慶九年刻本。
[民國]繆荃孫 等 纂,《江蘇省通志稿》,1927年影本。


二、專著
1.中文
Burke, Peter 著,賈士蘅 譯2003 《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臺北:麥田。
賈志揚(Chaffee, John W.)1995《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
Davis, Natalie Zemon娜塔莉.澤蒙.戴維斯著,江政寬 譯2000 《馬丹.蓋赫返鄉記》(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Inglis, Fred 著,鄭宇君 譯2002 《假期:愉悅的歷史》
(The Delicious History of Holiday),臺北:韋伯文化,初版。
Kuhn, Philip孔復禮 原著; 陳兼、劉昶 譯2000 《叫魂 : 乾隆盛世的妖術大恐慌》(Soulstealers : the Chinese sorcey scare of 1768),臺北:時英。
Solnit, Rebecca 著,刁筱華 譯2001 《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Wanderlust: A History of Walking),臺北:麥田出版社。
Tuan, Yi-Fu段義孚 著,潘桂成 譯1998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臺北:國立編譯館。
孔凡禮1998《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
方 豪1974《方豪六十至六十四自選待定稿》,臺北:方豪發行。
王 勇1995《中日關係史考》,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王世宗1989《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王立群1996《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王兆鵬1994《兩宋詞人年譜》,臺北:文津。
王德毅1970《宋代的災荒救濟政策》,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王學泰1999《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學苑,初版。
朱重聖1985《北宋茶之生產與經營》,臺北:學生書局。
朱傳譽1967《宋代新聞史》,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初版。
江立華、孫洪濤2001《中國流民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初版。
池子華2001《流民問題與社會控制》,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初版。
何 容 主編1983《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國語日報社,十二版。
吳松弟1997《中國移民史(四)遼宋金元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吳浩坤1990《古史探索與古籍研究》,臺北:貫雅。
李東華1986《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九世紀末-十五世紀初》,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李華瑞2004《王安石變法研究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初版。
李德輝2003《唐代交通與文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李豐楙1986《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李豐楙1996《憂與遊 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初版。
周裕鍇1998《文字禪與宋代詩學》,北京:高等教育。
侯旭東1998《五、六世紀北方民眾佛教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姜錫東2002《宋代商人和商業資本》,北京:中華書局,初版。
苟 波1999《道教與神魔小說》,成都:巴蜀書社,一版。
倉修良2003《方志學通論(修訂本)》,北京:方志出版社。
夏長樸1989《李覯與王安石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初版。
商務印書館 編1988《辭源》,北京:商務印書館,一版。
張秀民1989《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圍東2005《宋代類書之研究》,臺北:花木蘭,初版。
曹家齊2002《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硏究》,開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曹家齊2006《宋史硏究叢稿》, 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梁庚堯1997《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允晨文化。
郭正忠1990《宋代鹽業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陳左高1990《中國日記史略》,上海:上海翻譯出版社。
陳高華、吳 泰1981《宋元時期的海外貿易》,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初版。
陳植鍔2003《石介事迹著作編年》,北京:中華書局。
陳雯怡2004《由官學到書院:從制度與理念的互動看宋代教育的演變》,臺北:聯經出版社,初版。
陳學文1997《明清時期的商業書及商人書研究》,臺北:洪葉。
陳學霖1993《宋史論集》,臺北:東大圖書。
傅宗文1989《宋代草市鎮研究》,福州:福建人民。
曾棗莊1995《蘇轍評傳》,臺北:五南。
馮乃康1995《中國旅游文學論稿》,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一版。
黃純艷2003《宋代海外貿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初版。
黃敏枝1989《宋代佛教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黃寬重1978《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黃寬重1990《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一版。
黃寬重1992《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與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臺北:東大,初版。
黃寬重2006《宋代的家族與社會》,臺北:三民,初版。
賈志揚1995《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
漆 俠2001《王安石變法》,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增訂本。
褚斌杰1990《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一版增訂本。
趙效宣1983《宋代驛站制度》,臺北:聯經出版社,初版。
劉靜貞1998《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
劉馨珺1994《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臺灣大學文史叢刊。
潘美月1980《宋代藏書家考》,臺北:學海。
鄭向敏2000《中國古代旅館流變》,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戴裔煊1982《宋代鈔鹽制度研究》,臺北:華世出版社。
薩孟武1967《水滸傳與中國社會》,臺北:三民書局,初版。
關履權1994《宋代廣州的海外貿易》,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初版。
嚴耕望1985-1986《唐代交通圖考》,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
顧立誠2004《走向南方: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叢刊,初版。
龔鵬程1998《道教新論 二集》,嘉義:南華學院出版中心。

2.日文
Hans Conrad Peyer著,岩井隆夫 譯1997 『異人歓待の歴史―中世ヨーロッパおける客人厚遇、居酒屋そして宿屋》』(Von der Gastfreundschaft zum Gasthaus: Studien zur Gastlichkeit im Mittelalter, Hannover: Hahn, 1987.),東京:ハーベスト社。
Leed, Eric J. 著,加藤誓譯1993 『旅の思想史-ギルガメシュ敘事詩から世界観光旅行へ』(The Mind of Traveller: From Gilgamesh to Global Tourism),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L¨oschburg, Winfried 著,林龍代・林健生 訳1999 『旅行の進化論』(UND GOETHE WAR NIE IN GRIECHENLAND : Kleine Kulturgeschichte des Reisens),東京:青弓社,一版。
Norbert Ohler 著,藤代幸一譯1989 『中世の旅』(Reisen Im Mittelalter),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伊原 弘1995『宋代中國を旅する』,東京:NTT,初版。
遠藤光正1984『類書の伝来と明文抄の硏究:軍記物語への影響』,長野:あさま書房。
王 麗萍2004『宋代の中日交流史研究』,東京:勉誠出版。
樺山紘一〔ほか〕編1999 『移動と移民:地域を結ぶダイナミズム』,東京:岩波書店╱岩波講座世界歷史19。
岸本美緒1999『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17世紀中國の秩序問題』,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初版。
溝尾良隆2003『観光学:基本と実践』,東京:古今書院。
佐藤次高、岸本美緒編1999 『市場の地域史』,東京:山川出版社╱地域の世界史9。
佐藤次高、福井憲彦編1999 『ときの地域史』,東京:山川出版社╱地域の世界史6。
佐伯 富1987『中国塩政史の研究』,京都:法律文化社。
三浦国雄1988『中国人のトポス―洞窟・風水・壺中天』,東京:平凡社。
山田 賢1995『移住民の秩序──清代四川地域社會史研究』,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初版。
斯波義信1968『宋代商業史研究』東京:風間書房。
斯波義信1995『華僑』,東京:岩波書店,一版。
竺沙雅章1982『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舍,初版。
竺沙雅章2001『宋元佛教文化史研究』,東京:汲古書院,初版二刷。
松本宣郎、山田勝芳編1998 『移動の地域史』,東京:山川出版社╱地域の世界史5。
松本宣郎、山田勝芳編1998 『信仰の地域史』,東京:山川出版社╱地域の世界史7。
上田 信2002『トラが語る中国史―エコロジカル・ヒストリーの可能性』,東京:山川出版社。
森 克己1948『日宋貿易の研究』,東京:國立書院。
森 克己1950『日宋文化交流の諸問題』,東京:刀江書院。
森 克己1975『続続日宋貿易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
森 克己1975『続日宋貿易の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
辛島昇、高山博編1997 『地域のイメージ』,東京:山川出版社╱地域の世界史2。
辛島昇、高山博編2000 『地域の成り立ち』,東京:山川出版社╱地域の世界史3。
青山定雄1963『唐宋時代の交通と地誌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69再版。
川田順造、石毛直道編2000 『生活の地域史』,東京:山川出版社╱地域の世界史8。
川田順造、大貫良夫編2000 『生態の地域史』,東京:山川出版社╱地域の世界史4。
宋代史研究会編1998『宋代社会のネットワーク』,東京:汲古書院。
大室幹雄2001『滑稽―古代中国の異人(ストレンジャー)たち』,東京:岩波書店岩波現代文庫,一刷。
大木 康2004『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
藤原公任 著,川口久雄 校注1965 『和漢朗詠集』,東京:岩波書店。
日野開三郎1968『唐代邸店の研究』,福岡:著者發行。
日野開三郎1970『續唐代邸店の研究』,福岡:著者發行。
平林文雄1978『參天台五臺山記校本並に研究』,東京:風間書房。
北川宗忠2002『観光.旅の文化』,京都:ミネルヴァ書房。
木村靖二、上田信編1997 『人と人の地域史』,東京:山川出版社╱地域の世界史10。
木村靖二、長沢栄治編2000 『地域への展望』,東京:山川出版社╱地域の世界史12。
有山輝雄2002『海外観光旅行の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
濱下武志、川北稔編2000 『支配の地域史』,東京:山川出版社╱地域の世界史11。
濱下武志、辛島昇編1997 『地域史とは何か』,東京:山川出版社╱地域の世界史1。
濱下武志〔ほか〕執筆1990 『移動と交流』,東京:岩波書店╱シリーズ世界史への問い3。

3.英文
Chartier, Roger, translated by Lydia G. Cocharne,1994 The Order of Books: Reader, Authors, and Libraries in Europe between the Four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 Polity Press.
Corbin, Alain, translated by Jocelyn Phelps 1994  The lure of the sea : the discovery of the seaside in the Western world, 1750-1840, Cambridge: Polity.
Darnton, Robert, 1979 The Business of Enlightment: A Publishing History of the Encyclopédie 1775-1800, Belknap Press of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and London,.
Darnton, Robert, 1982The Literary Underground of the Old Regim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Hansen, Valerie, 1990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rgett, James M., 1989 On the Road in Twelfth Century China: The Travel Diaries of Fan Chengda (1126~1193), Stuttgart: Steiner-Verl. Wiesbaden.
John Kieschnick, 2003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rassberg, 1994 Inscribed Landscapes: Travel Writing from Imperial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rook, Timothy, 1998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臺北:南天書局,台一版.

三、期刊論文
1.中文
于志嘉1993〈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4:4(12月),頁141-176。
山田賢 著,太城佑子 譯1999 〈中國明清時代「地域社會論」研究的現狀與課題〉,《暨南史學》2,頁39-57。new window
文師華、胡建升2004〈論楊萬里文賦的三維結構〉,《江西社會科學》2004:4,
頁221-225。
方 豪1971〈宋代佛教對旅遊之貢獻〉,《東方雜誌》5:3(9月),頁33-44。
毛文芳2000〈晚明的旅遊小品〉,收入東海大學中文系 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一版,頁24-68。
毛文芳2001〈時與物—晚明「雜品」書中的旅遊書寫〉,收入劉昭明 主編,《旅行與文藝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書林,一版,頁291-375。
王 波1998〈六朝時期的旅遊文化〉,《歷史月刊》130(11月),頁22-29。
王 靜2003〈宋代中央客館制度〉,《史學月刊》2003:4,頁48-52。
王文進1999〈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以《文選》為主的觀察〉,《東華人文學報》1(7月),頁103-113。
王正華2003〈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9月),頁1-85。
王立群、姬忠林1995〈再現、表現、文化認同:唐宋山水游記的三種模式〉,
《天中學刊》,10:1(2月),頁60-65。
王秀麗2004〈元代江南地區的士商親融關係〉,《歷史教學》486(5月),
頁13-16。
王曾瑜1998〈金代的開封城〉,《史學月刊》1998:1,頁86-95。
王德毅1984〈宋代的日曆和玉牒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10/11(12月),頁119-137。
王曉龍2004〈略論宋代商人在社會經濟領域中的作用〉,《貴州文史叢刊》2004.4,頁1-4。
甘懷真1995〈唐代官人的宦遊生活:以經濟生活為中心〉,
收入中國唐代學會 編,《第二屆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學生書局,頁39-60。
朱家源、何高濟1981〈從幾幅宋畫上的車談宋代陸路交通〉,
《故宮博物院院刊》1981:3,頁76-79+圖版3頁。
朱瑞熙1986〈宋代商人的社會地位及其歷史作用〉,《歷史研究》1986:2,頁127-143。
衣若芬2001〈臺港蘇軾研究論著目錄一九四九∼一九九九〉,
《漢學研究通訊》20:2=78(5月),頁180-200。
吳 玲2004〈九世紀唐日貿易中的東亞商人群〉,
《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3(9月),頁17-23。
吳啟壽1982〈南宋臨安陳氏書籍舖考略〉,《圖書館研究與工作》1982:2,頁65-67。
吳雅婷2002〈回顧一九八○年以來宋代的基層社會研究──中文論著的討論──〉,(日本)《中國史學》12(10月),頁75-76。
吳雅婷2004〈宋代墓誌銘對朋友之倫的論述〉,《東吳歷史學報》11(6月),頁271-301。
吳業國2005〈宋代官辦慈善事業述論〉,《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5:1(1月),頁34-36。
吳蕙芳2005〈「日用」與「類書」的結合──從《事林廣記》到《萬事不求人》〉,收入《輔仁歷史學報》16(7月),頁85-124。
吳錫標2005〈試論宋代商人的經營之道〉,《浙江社會科學》2005:4(7月),頁137-142。
吳鴻麗2006〈兩宋時期泉州地區造橋熱潮的原因探析〉,
《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4:1(1月),頁49-53。
呂文翠2006〈晚清上海的跨文化行旅:談王韜與袁祖志的泰西遊記〉,
《中外文學》34:9(2月),頁5-47。
宋 晞1978〈讀宋史筌高麗傳〉,《華岡文科學報》11(1月),頁127-138。
宋 晞1979〈宋代的商稅網〉,收入氏著《宋史研究論叢》(一),臺北:華岡,再版,頁30-64。
宋 晞1988〈論北宋與高麗間的文化與貿易關係〉,
《華岡文科學報》16(5月),頁117-123。
宋軍風2005〈唐代商人婦家庭生活探微〉,《齊魯學刊》189(6月),頁110-113。
巫仁恕2002〈明代士大夫與轎子文化〉,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8(12月),頁1-69。
巫仁恕2003〈晚明的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1(9月),頁87-143。
巫仁恕2005〈清代士大夫的旅遊活動與論述──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50(12月),頁235-285。
李 紅2005〈一曲新興商人的悲歌──《金瓶梅》中的西門慶形象淺說〉,《濰坊學院學報》5:5(9月),頁54-57。
李 然2004〈唐代官員使用館驛的管理制度〉,《邊疆經濟與文化》8(8月),頁85-87。
李永平2002〈唐代遊仙詩世俗化及其成因〉,《唐都學刊》18:73(3月),頁32-35。
李永熾1993〈「異人」與日本精神史〉,《當代》83-85(3-5月),頁20-27、53-63、62-71。
李勇先2006〈《輿地廣記》前言〉,收入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編,《宋代文化研究》12輯,北京:綫裝書局,初版,頁160-182。
李建崑1999〈論唐代元和時期流貶文人之行旅詩〉,《中興大學文史學報》29(6月),頁27-48。
李致忠1994〈宋代刻書述略〉,收入程煥文 編,《中國圖書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頁196-223。
李梅花2002〈宋、麗文化交流特點初探〉,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5:3(9月),頁58-61。
李德輝2005〈唐人行記三類敘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4月),頁68-74。
李樂民2002〈李昉的類書編纂及其成就〉,《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2:5(9月),頁115-117。
杜永剛2000〈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旅店的沿革〉,《浙江經濟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2:5(9月),頁69-72。
沈松僑2006〈江山如此多嬌──1930年代的西北旅行書寫與國族想像〉,《臺大歷史學報》37(6月),頁145-216。
肖 琳1999〈價值觀念的異動與商人形象的嬗變──中國古代文學商人形象研究之二〉,《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9月),頁24-27。
肖文苑1995〈唐詩中的商人〉,《天津師大學報》1995:1,頁64-65。
谷更有2000〈試論唐代船商的社會生活〉,《思想戰線》26(6月),頁130-132。
周彥文1995〈宋代坊肆刻書與詩文集傳播的關係〉,《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28:1(6月),頁67-77。
周柳燕2005〈論明代小說中的商人形象〉,《湖南商學院學報》12:1(2月),頁108-111。
岸本美緒 著,何淑宜 譯2000 〈明清地域社會論的反思──「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新書序言〉,收入《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0(9月),頁164-176。
林立平1989〈唐宋時期商人社會地位的演變〉,《歷史研究》1989:1,頁120-143。
林立平1993〈唐宋之際城市旅店業初探〉,《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5:2(4月),頁82-90。
姚大勇2003〈世業中微誰料理,卻收才具入風騷──論呂本中詩歌創作〉,《中國韻文學刊》2003:2,頁50-55。
柯慶明1999〈從「亭」、「臺」、「樓」、「閣」說起──論一種另類的遊觀美學與生命省察〉,《臺大中文學報》11(5月),頁127-184。
柳立言2006〈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2006:1(3月),頁125-171。
苟 波2000〈道教與南宋文人詞〉,《道教學研究》2000:3,頁82-90。
苟 波2002〈試論道教仙境說的特徵及意義〉,《宗教學研究》2002:4,頁24-30。
孫建民1997〈地方政府與宋、麗外交〉,《殷都學刊》1997:1,頁33-37,92。
徐 紅2004〈兩宋時期士大夫商業思想探析〉,《湖南社會科學》2004.3,頁146-148。
徐鴻軍、唐燮軍2004〈略論南宋浙東刻書業的地域特徵及其類型〉,《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7:6(11月),頁59-63。
翁成龍1995〈論唐代送別詩〉,《臺中商專學報》27(6月),頁61-93。
郝譽翔2000〈「旅行」?或是「文學」?──論當代旅行文學的書寫困境〉,收入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 編,《旅遊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一版,頁279-303。
高 瑩2004〈歐陽脩亭臺記的游記特色──兼與柳宗元比較〉,《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6:2(3月),頁26-30。
高柯立2004〈宋代粉壁考述──以官府诏令的傳布為中心〉,《文史》2004:1。
常大群2001〈宋代商人的社會地位〉,《社會科學輯刊》134(3月),頁112-117。
張 虹2006〈歐陽脩亭園堂院記探究〉,《長春大學學報》16:4(7月),頁43-46。
張天俊1995〈論類書之祖──《皇覽》〉,《南通師專學報》11:4(12月),頁98-101。
張 玉、孟慶斌2006〈“方志”觀的歷史演變──兼論方志的學科屬性〉,《燕山大學學報(晢學社會科學版)》7:3(8月),頁50-51。
張全明2006〈論宋代的生物資源保護〉,《史學月刊》2000:6,頁48-55。
張秀民1988〈南宋刻書地域考〉,收入《張秀民印刷史論文集》,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頁84-95。
張秀春1996〈太平御覽芻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6:2,頁34-35。
張秀春2002〈試論《太平御覽》的成書年代〉,《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4(12月),頁30-33。
張保見2004〈《太平寰宇記》成書再探──以樂史生平事迹為線索〉,《中國地方志》2004:9,頁55-59。
曹炳建2006〈明代資本主義萌芽時期封建商人的典型──《金瓶梅》西門慶形象新論〉,《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6:1(1月),頁22-27。
曹家齊2006〈唐宋地志所記「四至八到」為道路里程考證〉,收入氏著《宋史研究叢稿》,臺北:新文豐,頁33-44。
梁中放1996〈南宋東西交通大動脈──〝馬綱〞驛路初探〉,《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1996:1,頁50-54。
梁庚堯1988〈宋代的商業組織與商業資本〉,《歷史月刊》1(2月),頁131-136。
梁庚堯1992〈南宋的私鹽〉《新史學》13:2(1992.6),頁45-113。
梁庚堯2007〈南宋商人的旅行風險〉,《燕京學報》新22,頁99-131。
梁庚堯2007〈從旅行風險看宋代商人的宗教信仰〉,
「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3月。
梅新林、崔小敬2000〈由“游”而“記”的審美熔鑄──中國游記文學發生論〉,《學術月刊》2000:10,頁82-87。
莊國瑞2006〈宋代山水游記中的哲理〉,《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3(5月),頁126-128。
郭春林2005〈柳宗元的臺閣名勝記略論〉,《柳州師專學報》20:1(3月),頁18-21。
郭恩秀2005〈八○年代以來宋代宗族史中文論著研究回顧〉,《新史學》16:1(3月),頁125-157。
郭聲波2000〈唐宋地理總志從地記到勝覽的演變〉,《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1(6月),頁85-92。
陳永華2001〈試析宋代的旅館業〉,《商業經濟與管理》115(5月),頁62-65。
陳芳妹2001〈宋古器物學的興起與宋仿古銅器〉,《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0(3月),頁37-160+293。
陳芳妹2007〈金學、石學與法帖之學的交會──《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宋石本殘葉的文化史意義〉,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主辦,「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
2007年2月8日。
陳俊強2003〈三國兩晉南朝的流徙刑──流刑前史〉,《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5月),頁1~33。
陳俊強2003〈試論唐代流刑的成立及其意義〉,收入高明士 主編,《唐代的身份法制研究──以名例律為中心》,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溫菊1994〈宋代經學的省思──由宋人古器物學與金石學研究談起〉,《孔孟月刊》32:7=379(3月), 頁34-42。
傅樂煥1984〈宋人使遼語錄行程考〉,收入氏著《遼史叢考》,北京:中華書局,頁1-28。
彭易衡1997〈記載洞天福地的三大道經〉,《川東學刊(社會科學版)》7:3(7月),頁59-61。
彭慧珍、王 鋼2004〈儒商萌發──淺論《聊齋誌異》中的商人形象〉,《陰山學刊》17:5(9月),頁56-59。
斯波義信 著,李今芸、劉靜貞 譯1995 〈長江下游的市場發展及都市化〉,收入John Winthrop Haeger等 著,《宋史論文選集》,
臺北:國立編譯館,頁47-87。
景宏業1997〈范成大出使金國所作詩藝術蠡測〉,《晉陽學刊》1997:6,頁47-50。
程光裕1969〈宋元時代泉州之橋樑研究〉,《史學彚刊》2,(8月),頁59-71。
華 譜2001〈中共黨史最新資料:「季米特洛夫日記」選介〉,《二十一世紀》66(8月),頁45-60。
黃純怡2005〈法律執行與地方治安──論宋代的盜賊重法〉,《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7(7月),頁67-114。
黃敏枝1997〈宋元佛教的接待庵院〉,《清華學報》新27:2(6月),頁151-199。
黃敏枝1997〈宋代佛教的浴室院〉,收入《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歷史系,頁167-192。
黃寬重1987〈高麗與金、宋關係年表1-6〉,《大陸雜誌》74:1-74:6(1-6月),頁11-28、頁24-37、頁25-35、頁33-47、頁34-48。
黃寬重1998〈宋代四明樓氏家族的興衰歷程〉,收入《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頁237-261。
黃寬重1999〈人際網絡、社會文化活動與領袖地位的建立──以宋代四明汪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臺灣大學歷史學報》24(12月),頁225-256。
黃寬重1999〈宋代四明士族人際網絡與社會文化活動──以樓氏家族為中心的觀察〉,《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3(9月),頁627-669。
楊天石1999〈論錢玄同思想──以錢玄同未刊日記為主所作的研究〉,《近代中國》132(8月),頁20-40。
楊文新2004〈宋代僧徒對福建橋梁建造的貢獻〉,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4:1,頁23-27。
楊宇勛2003〈宋代的乞丐〉,《興大人文學報》33下(6月), 頁753-807。
楊宇勛2004〈政務與調劑:宋代士大夫休閒遊憩活動初探〉,《南師學報:人文與社會類》38:1(4月), 頁189-216。
廖咸惠1994〈祈求神啟──宋代科舉考生的崇拜行為與民間信仰〉,《新史學》15:4(12月),頁41-92。
廖咸惠2004〈探休咎:宋代士大夫的命運觀與卜算行為〉,收入《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臺北:東華書局,初版,頁1-44。
趙永春1996〈宋人出使遼金“語錄”研究〉,《史學史研究》1996:3,頁47-58。
趙堯峰1997〈從驛傳到賓館──中國旅店業發展概述〉,
《商業經濟與管理》1997:6,頁68-69。
齊海堂2006〈范成大使金詩的愛國思想〉,《語文學刊(高教版)》2006:3,頁67-68。
劉 華1996〈宋代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安徽師大學報》24:1,頁36-41。
劉春迎2006〈金代汴京(開封)城布局初探〉,《史學月刊》200:10,頁111-116。
劉國強2003〈湖南洞天福地考〉,《中國道教》2003:4,頁60。
劉祥光2000〈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收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編,《轉變與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歷史系,頁113-144。
劉順安1997〈北宋東京旅館的作用與特點〉,《大同高專學報》11:2(6月),頁30-36。
劉靜貞2004〈北宋前期墓誌書寫活動初探〉,《東吳歷史學報》11(6月),頁59-82。
劉靜貞2007〈法古?復古?自我作古?──宋徽宗文化政策的歷史視野〉,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主辦,「開創典範-北宋的藝術與文化研討會」會議論文,2007年2月6日。
劉馨珺2004〈從墓誌銘談宋代地方官的赴任〉,《東吳歷史學報》12(12月),頁159-196。
蔡 罕2003〈《山水純全集》與韓拙的山水畫理論〉,《美術觀察》2003:3,頁90-92+94。
蔡哲修1988〈鄭俠進「流民圖」事考辨──鄭俠與熙寧政爭研究之一〉,《大陸雜誌》77:6,頁38-43。
鄭金梅2002〈蘇軾游記散文藝術特色論〉,《平原大學學報》19:3(3),頁13-14。
鄭華達1998〈「敬順」與「悔嫁」──唐代閨怨詩社會意識〉,《大陸雜誌》97:4(10月),頁1-14。
鄭銘德2001〈《名公書判清明集》中所見墓地相關問題〉,收入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臺北:東大,頁 251-265。
鄭學信2006〈論宋代士商關係的變化〉,《文史哲》293(2月),頁120-125。
謝志誠1996〈宋代造林毁林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河北學刊》1996:4,頁95-99。
韓希明2002〈試論《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商人形象之異同〉,《明清小說研究》64(2月),頁177-184。
韓曉莉2004〈晉商婦婚姻生活初探〉,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7:2(3月),頁30-34。
羅桂環、汪子春1986〈略述我國行道樹的起源和發展〉,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6:1,頁115-122。
羅斯寧2002〈元代商業文化和儒家文化對元雜劇的影響──元雜劇商人形象新解〉,《上海戲劇學院學報》110(6月),頁80-85。
嚴耕望1959〈唐人讀書山林寺院之風尚 兼論書院制度之起源〉,《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0下,頁 689-728 。
2.日文
岡本不二明1992「宋代日記の成立とその背景──歐陽修「于役志」と黃庭堅「宜州家乘」を手がかりに」,『岡山大學文學部紀要』18,頁83-95。
岸本美緒2000「宋代から清代中期を中心に」,『東方學』100。
原美和子1992「成尋の入宋と宋商人──入宋船孫忠說について──」,『古代文化』44:1(1月),頁36-47。
三浦国雄1983「洞天福地小論」,『東方宗教』61,頁1-23。
斯波義信1992「移住と流通」收入『東洋史研究』51:1,頁137-146。
小林房太郎1897「樺太巡檢旅行記事」,『地學雜誌』19:226-228,頁738、824、884。
上垣外憲一1993「寂宝元光──孤高の入元僧」,收入平川祐弘 編,『異文化を生きた人』,東京:中央公論社,頁74-97。
森 正夫1982 「中国前近代史研究における地域社会の视点一中国史シンポジウム〈地域社会の视点一地域社会とリ一ダ一〉基调报告」,『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史学』28,頁201-223。
西和田久學1907「支那北部旅行雜記」,『地學雜誌』9:108,頁572。
石川重雄1988「宋元時代における接待・施水庵の展開──僧侶の遊行と民衆教化活動──」,『史正』17,頁137-192。
湯川 武1990「ウラマー遊学の世界」,收入坂垣雄三〔ほか〕執筆『歴史のなかの地域』,東京:岩波書店╱シリーズ世界史への問い8,初版,頁225-248。
福井俊彥1998「森克己博士の生涯と日宋貿易の研究」,收入『蘆田孝昭教授退休紀念論文集 二三十年代中国と東西文芸』,東京:東方書店,初版,頁361-375。
平田茂樹2001「宋代政治史料解析法──「時政記」と「日記」を手掛かりとして」,『東洋史研究』59:4,頁137-171。
平田茂樹2002「《王安石日録》研究──《四明尊堯集》を手掛かりとして-」,『大阪市立大學東洋史論叢』12,頁13-28。
平田茂樹2004「周必大『思陵録』・『奉詔録』から見た南宋初期の政治構造」,『人文研究』55:2(2004.3),頁1-26。
編  者1926「大正十五年度東京地學協會學術旅行」,『地學雜誌』38:451,頁459。
濱島敦俊1988「明初城隍考」,收入『榎博士頌壽記念東洋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頁347-368。
濱島敦俊1988「明清江南城隍考」,收入唐代史研究会編,『中国都市の歴史的研究』,唐代史研究会報告 第VI集,東京:刀水書房,頁218-231。
鄧小南,山口智哉 訳2006「多面的な政治業績調と宋代の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收入平田茂樹、遠藤隆俊、岡元司 編,『宋代社会の空間と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東京:汲古書院,頁97-127。
3.英文
Bol, Peter K., 1996“Intellectual Culture in Wuzhou ca. 1200: Finding a Place for Pan Zimu and the Complete Source for Composition,”
收入《第二屆宋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頁1-50。
de Weerdt, Hilde, 1994“Aspects of Song Intellectual Life: A Preliminary Inquiry into Some Southern Encyclopedias,” in Papers on Chinese History, vol. 3 (spring), pp. 1-27.
Eisenstein, Elizabeth L., 1983 “Some Features of Print Culture”, vol. 3 in The Printing Revolution in Early Modern Europ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42-91.
Gimello, Robert M., 1992“Chang Shang-ying on Wu-t’ai Shan” Naquin, Susan and Yu, Chun-fang edited,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 89-149.
Gruder, Vivine R., 1993“Can We Hear the Voices of Peasants? France, 1788”, History of Europen Ideas, 17:2/3, pp. 167-190.
Hanson, Paul R., 1998“Monarchist Clubs and the Pamphlet Debate over Political Legitimac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in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21:2, pp. 299-324.
Hargett , James M., 1990 "The Travel Records (Yu-chi) of Su Shih (1037-1101)",《漢學研究》8:2=16(1990.12),頁369-396。
Johnson, David, 1985"The City-God Cults of T''ang and Sung China",
in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5, pp. 363-457.
Popkin, Jeremy, 1989“Pamphlet Journalism at the End of the Old Regime”, in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22:3, pp. 351-367.
Roche, Daniel, translated by Jean Birrell 1994 “Caring for clothes: from propriety to cleanliness”, vol. 13, in The Culture of Clothing, Cambridge Univ. Press, pp. 370-375.
四、學位論文
Zhang, Cong 2003“The Culture of Travel in Song China (960-1276)”,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尤靜��2006〈帝國之眼:晚淸旅美遊記硏究(1840-1911)〉,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鴻泰1998〈流動與互動──由明清間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測公眾場域的開展〉,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雅婷1997〈北宋士大夫的宦遊生活—蘇軾個案研究—〉,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哲1994〈宋初三朝政局之演進與學術變遷之關係〉,
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加豐2005〈宋代邸店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雲薇2004〈從唐代官員的宦遊生活看其對家庭的影響〉,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風玢1991〈宋代的商業發展與商人地位之轉變〉,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麗雯2003〈晚宋商業商人與政權〉,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明莉2003〈明代江南的遊觀文化與社會心態〉,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詹怡娜2004〈明代的旅館事業〉,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岱穎2003〈唐人小說中的商人書寫〉,
雲林: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華芬2001〈西湖的美麗與哀愁:試論南宋時期西湖旅遊的各式風貌〉,新竹: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桂華1992〈宋代綱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
簡杏如1996〈宋代莆田方氏家族〉,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五、其他
〈公路局枋寮段�皕佌u 伸展至石門溪 自下月份起試辦一月 以便山胞行旅及遊覽〉,《中央日報》,1950.1.30,第六版,《中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