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映心化情--墨彩繪畫創作研究
書刊名:書畫藝術學刊
作者:張維元
作者(外文):Chang, Wei-yua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19
頁次:頁341-362
主題關鍵詞:觀物映心擬思化情水墨膠彩表現再現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6
  • 點閱點閱:45
筆者認為創作過程,來自於「觀物、觀想、觀照」三個過程:「觀物」為對象物的觀察及擬象的過程,是物我所用的程序;「觀想」可釋為內在情思的聯結,是主宰實踐中重要的程序,亦為創作中首要步驟;「觀照」是實踐後具體呈現的效果,為「墨」、「彩」敷用的實際轉譯。因「觀物」、「觀想」兩者可因創作模式進行互置,可分為「觀物映心」、「擬思化情」此兩大系列:「觀物映心」強調乃為物象之情所延伸的具體創作,實為「物象」辯證;「擬思化情」則是體現內在情思,是由蘊境到實踐的心之作用,實為「心象」探索。於是畫面構成與內容形式上,隨此兩者意蘊辨思,所呈現的作品風貌略有所異。本文於繪畫實踐過程中,尋找創作的可能性,並藉由東西美學理論互為參照,融水墨、膠彩媒材進行試驗與結合,闡述心中之意象,轉化為情意共生的理想繪畫,以此作為藝術作者的動力與生命體現。
圖書
1.方聞、李維琨(2003)。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西安: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巴東(200812)。陳其寬:構築意繪。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Kandinsky, W.、吳瑪俐(19850800)。藝術的精神性。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海雲(199112)。從浪漫到新浪漫。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繼生(2007000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臺北:書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爾泰(198002)。美的覺醒。臺北:東大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義弘(199812)。自然與畫意。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春興(2001)。心理學概要。臺北:東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潘運告(2007)。中國歷代畫論選。湖南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Thomas, Keith、宋麗麗(2008)。人類與自然世界。南京:譯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愛麗森‧班傑明、布萊恩‧麥考倫、何采嬪(201001)。蜜蜂消失後的世界。臺北: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綱紀(198609)。藝術哲學。中國: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懷碩(199106)。近代中國美術論集--藝海鈎沈。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Kandinsky, Wassily、吳瑪俐(1998)。藝術與藝術家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杉浦康平、李建華、楊晶(2000)。造型的誕生。臺北市:雄獅美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Read, Herbert、梁錦鋆(2006)。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霖燦(2006)。藝術欣賞與人生。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Arnheim, Rudolf、李長俊(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神林恆道、潮江宏三、島本浣、潘襎(1996)。藝術學手冊。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傳席(200503)。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周積寅(2005)。中國畫論輯要。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Maquet, Jacques、Blundell, David、武珊珊、王慧姬、袁汝儀(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台北市:雄獅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瑪莉塔.史特肯、莉莎.卡萊特、陳品秀、吳莉君、Cartwright, Lisa(2009)。觀看的實踐 : 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臉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Foucault, Michel、劉北成、楊遠嬰(2003)。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澤厚(1996)。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Berger, John、吳莉君(2005)。觀看的方式。臺北市:麥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淑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俞劍華(1984)。中國畫論類編。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J. 唐納德.休斯、梅雪芹(2008)。什麼是環境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伯敏(19970000)。中國繪畫通史。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吉莉恩.蘿絲、王國強(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