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溥心畬詩書畫研究
作者:王瓊馨
作者(外文):Chiung-Hsin Wang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陳欽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溥儒溥心畬詩書畫文人畫P’u RuP’u Hsin-YuPoetry-Calligraphy-PaintingLiterati Pain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7
詩書畫向來屬於傳統文人學養的展現形式,三者的融攝,淵源久遠,不僅結合了文化、哲學、文學、美學,更精煉出其獨特的美學質素與特徵,從而產生獨特的審美品格。雖然詩、書、畫乍看是個別獨立的三門藝術,有其各自的內在特質、表現型態和發展律動,然而同時又擁有許多共同之點與相通之處。因此,於講究多元、跨領域,且傳統文化逐漸消逝的當今,重新就詩、書、畫三者間,其密不可分的關聯性、相應性,做一統合與深入研究,是有其必要的。
本論文基於此前提,來探究集詩、書、畫三絕於一身的愛新覺羅‧溥儒(1896-1963)在詩、書、畫三方面的成就,及其相互間的關聯性。針對心畬先生之詩書畫作品及相關資料,作有系統的蒐集、整理、過濾、研析,以釐清心畬先生在中國傳統文人中的卓越成就,並給予應有的歷史定位,呈顯其不屈服於時代洪流,堅持傳承固有文化的時代意義。
本論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就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撰寫旨趣,同時對於研究範圍及當前的研究狀況,作文獻上的回顧,並運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有效、客觀的建立詮釋體系。
第二章以傳統詩書畫的關係演變結合歷史文化背景,來綜合、歸納、分析研究,並依循文人畫的形成、發展和嬗遞的軌跡,確實掌握文人畫的整體呈顯,充分地闡發傳統文人修養的精神內涵與價值。期待藉此文化嬗遞的回顧,得以一窺孕育心畬先生詩書畫造詣的歷史淵源,及其所積澱在文化系統中的質素,隨順時局風尚,應變而生的嶄新生命。
第三章將心畬先生的生平分期,同時對其所處的政治、社會、學術、文學、書畫藝術的環境背景,作一通盤性的了解,希望透過他的經歷,進一步探討心畬先生文藝創作的內涵、價值,彰顯其內在深層的文人典型風範。
第四章探究心畬先生的詩歌淵源,再從其詩歌內涵與藝術特徵,探討其情感的轉化及言志的比興特徵,以明晰其志向。並透過詩畫契合關係的探討,分析其詩歌內容的意象、感興、文化、體驗等美學型態,如實地闡釋其本意,發揚其文學藝術的美學風格。
第五章是對於其書法的探討,通過對清代書法流派、脈絡的掌握,於其書學歷程、淵源等逐一探究。並擷取其〈論書〉要旨,分析其書法理論、探索其對書學的基本看法、批評觀點,以及對古人書法技巧、作品的評論,以彰其書法美學的特色。對於其書法作品,分篆、隸、草、行、楷等,一一溯本清源,分條敘述,探究其書法特色及書畫間的關聯性。
第六章分析其繪畫成就,尋求其創作的基本原理,並將其繪畫作品分為山水、人物、花鳥三大類加以探討,以圖片對照的方式,分析其繪畫風格演進、比興特徵,探討其人生思想歷程與藝術創作間的相互關係,以呈現其完整的風格特色。
第七章綜合第四、五、六章對於心畬先生詩書畫作品的探究,充分地凸顯出傳統文人的崇高精神內涵,與荷擔歷史文化的偉大生命情操,因而,就其再現傳統文人堅毅超然、濁世清流的文人風骨,還給心畬先生一個應有的歷史定位與時代意義。
Chinese poet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characterized as the art forms that best show the ability and cultivation of Chinese literati. Though these arts have their own rules and dynamics by themselves, they are interwoven with each other to some degree. These three arts combine together culture,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art, fostering a unique kind of aesthetic taste and artistic appreciation. In nowadays, traditional cultures are gradually fading away, and multidimensional,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es are emphasized. Therefore, it’s really worthwhile that we thoroughly study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these three arts.
Based on this conception,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works of poet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of a very renowned artist of modern China, P’u Hsin-Yu (1896-1963), and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nterrelatedness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arts as shown in his works.
The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ddresses the motivation and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reviews current literature concerning P’u Hsin-Yu and proposes a scheme of interpret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deals with the history,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ti painting by trac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poetry,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gainst this history, P’u Hsin-Yu’s works can be better appreciated.
The third chapter probes into the life and time of P’u Hsin-Yu . We divide his life into different stages, and study the political, social, scholarly, literal and artistic environment of his time. By probing into his life, we aim to show 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s and personality of P’u Hsin-Yu.
Chapter IV investigates the poetical works of P’u Hsin-Yu. We analyze the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is poems, exploring the feelings and metaphoric images to understand his thoughts and intentions. Based on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painting, we analyze the images, aspirations, cultural elements and experiences of his poems and present a thorough interpretation of them.
Chapter V focuses on the calligraphy of P’u Hsin-Yu.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history and different schools of Chinese calligraphy, we try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his calligraphy learning. By discussing his essay, “On Calligraphy,” we discuss his theory of calligraphy and his comments on previous works of calligraphy. We analyze each type of his calligraphy works-- Zhuan, Li, Tsao, Xing and Kai, and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 and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as expressed in his works.
Chapter VI analyzes P’u Hsin-Yu’s achievement in painting. We delineat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his painting and classify his works into three categories: mountain-water landscape, people and flower-bird. We analyze the change of his style of painting, discuss the images and metaphors contained in these works, and show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is thoughts and his works.
The seventh chapt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previous chapters to show the noble aspirations and person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i as exemplified and embodied in the works of P’u Hsin-Yu. Based on our research results, it is argued that P’u Hsin-Yu is a figure who holds firm to the Chinese literati tradition that stresses persistence, innocence and purity and possesses abundan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that deserves to be recognized.
參考書目
1.本論文之參考書目分書畫冊、書籍、期刊及論文四大部份。書籍部份分為六類,一、心畬先生著作,二、傳記類,三、文學類,四、書法類,五、繪畫類,六、其他;期刊雜誌部分則蒐羅國內期刊、雜誌刊載相關文獻;論文部分則收集國內外論及心畬先生的相關學位論文。
2.參考書目之出版年代,一律以西元標示。
3.參考書目排列順序依出版年份為據,依時間先後為序。
4.作(註)者為兩人以下,列其姓名,若有三人以上者(註)者,則以一人為代表。

一、書畫冊
安國鈞選輯《寒玉堂畫集附畫論》,臺中:臺中藝術社,1966年。
姚夢谷等編輯《溥心畬畫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76年。
林綠主編《溥心畬書畫全集‧山水篇》,臺北:乾隆圖書公司,1978年。
林綠主編《溥心畬書畫全集‧人物篇》,臺北:乾隆圖書公司,1978年。
林綠主編《溥心畬書畫全集‧花鳥篇》,臺北:乾隆圖書公司,1978年。
林綠主編《溥心畬書畫全集‧書法篇》,臺北:乾隆圖書公司,1978年。
國泰美術館選集‧第九輯《溥心畬書畫選集》,臺北:國泰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溥心畬先生書畫特展目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故宮書畫圖錄》(一),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故宮書畫圖錄》(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故宮書畫圖錄》(十五),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汪師佩芬主編《溥心畬先生山水長卷‧遠岫浮煙‧江山翠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黃承志等編《溥儒書畫集》,臺北:寶島文藝出版社,1992年。
汪師佩芬主編《溥心畬先生書畫遺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陳驤龍、穆美華編輯《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溥心畬》,臺北:錦繡文化企業,1993年。
臺灣省立美術館編輯委員會《臺灣地區前輩畫家作品特展─國畫、膠彩畫專輯》,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3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溥心畬書畫文物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年。
王耀庭《古畫》,臺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館藏溥心畬書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
楊 新、許愛仙《溥心畬書畫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蘇啟明主編《清末民初書畫藝術集》,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8年。
聶崇正主編《清代宮廷繪畫》,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
單國強主編《清代書法》,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編輯《翰海霞光-近百年名家書畫》,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7年。
二、書籍
(一)、心畬先生著作
《四書經義集證》十三卷 《毛詩經證》十二卷,手稿本。
《經訓類篇》八卷,手稿本。
《爾雅釋言經證》四卷 《群經通義》四卷,手稿本。
《靈光集》十五卷,手稿本。
《六書辨證》一卷,手稿本。
《寒玉堂文集》二卷,手稿本。
《寒玉堂詩集》一卷 ,手稿本。
《寒玉堂聯文》一卷,手稿本。
《華林雲葉》二卷,手稿本。
《寒玉堂論書論畫》各一卷,手稿本。
《千字文注釋》一卷,手稿本。
溥 儒《寒玉堂論書畫真書獲麟解》,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1月再版。
江兆申點校《寒玉堂畫論》,臺北:學海書局,1975年。
《毛詩經證》,臺北:乾隆圖書公司,1980年。
《溥心畬先生詩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館,1993年。
(二)、傳記類
《當代名家談:舊王孫溥心畬》,臺北:浪淘出版社,1974年。
劉國松《溥心畬書畫稿》,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藝術系,1976年。
《溥心畬傳記資料》(一),臺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
《溥心畬傳記資料》(二),臺北:天一出版社,1981年。
《溥心畬傳記資料》(三),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張建富《溥心畬傳奇》,臺北: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92年。
詹前裕《溥心畬繪畫藝術之研究》,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2年。
王耀庭《溥心畬》,臺北:錦繡出版公司,1996年。
林銓居《王孫‧逸士‧溥心畬》,臺北:雄獅美術,1997年。
劉建龍《中國画名家作品真偽‧溥儒》,上海:上海書画出版社,2000年。
王 彬《溥心畬》,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詹前裕《溥心畬》,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4年。
薩本介《末代王風-溥心畬》,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邵峰編著《現代名家翰墨鑑藏叢書‧溥儒》,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9年。
(三)、文學類
黃庭堅《四部叢刊初編輯部縮本‧豫章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臺北:臺灣開明出版社,1971年。
何文煥校訂《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丁福保《陶淵明詩箋註》,臺北:文光圖書公司,1974年。
高輝陽《馬遠繪畫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李達三《比較文學研究之新方向》,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莊申編著《中國畫史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80年。
日‧前野直彬《文學概論》,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校注人間詞話》,臺北:漢京文化,1980年。
《文學研究叢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1年。
李白著、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胡楚生《韓文選析》,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宋‧洪興祖撰,《楚辭補注》,臺北:漢京文化,1983年。
唐‧李善等《增補六臣注文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仇兆鳌《杜詩詳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柯慶明、林明德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叢刊-詩歌之部(二)》,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4年。
朱光潛《詩與畫的界限》,臺北:蒲公英出版社,1985年。
清‧劉熙載撰 民國‧王國安標點《藝概》,臺北:漢京文化事業,1985年。
鄭樹森《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86年。new window
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86年。
羅宗強著《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王禮卿著(梁‧劉勰原著)《文心雕龍通解》(上)(下),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
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1987年。
伍蠡甫編《山水與美學》,臺北:單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
許天治《藝術通感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87年。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樂黛雲《比較文學的原理》,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
萩原朔太郎著、徐復觀譯《詩的原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趙天儀《現代美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0年。
師長泰《唐詩藝術技巧》,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方玉、朱緒常《中國畫的題款藝術》,北京:知識出版社,1991年。
黃冬富《呂佛庭繪畫藝術之研究彙編》,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1年。
鍾嶸著、陳延傑注《詩品注》,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葉慶炳著《中國文學史》(上、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再版。
李 栖《題畫詩散論》,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葉嘉瑩《詩馨篇》(上)(下),臺北:書泉出版社,1993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朱喬森編著《朱自清文集》(五),臺北:開今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張建業《中國詩歌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虞君質《藝術概論》,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5年。

李澤厚著《美學論集》,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楊家駱主編《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
清‧王文誥注、唐雲志點校《蘇東坡全集》,北京:珠海出版社,1996年。
杜曉勤著《初盛唐詩歌的文化闡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袁行霈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林永發《七友畫會及其藝術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new window
舒士俊《水墨的詩情》,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王隆升《唐代登臨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李澤厚著《美學四講》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李澤厚著《華夏美學》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衣若芬著《蘇軾題畫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黃永武著《中國詩學-考據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余恕誠著《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傅紹良著《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冷成金著《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澤厚著《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王力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的嬗變》,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
王國維《觀林堂集》,石家莊:河北出版社,2001年。 
汪辟疆《汪辟疆說近代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張松輝注譯《新譯杜牧詩文集》,臺北:三民書局,2002年。
朱玲《文學符號的審美文化闡釋》,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郭延禮主編、孫之梅著《中國文學精神‧明清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朱壽桐《文學與人生》,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蔡文怡《雲濤‧雙決‧傅狷夫》,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劉芳如《飛瀑‧煙雲‧黃君璧》,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湯皇珍《雲山‧潑墨‧張大千》,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羅積勇《用典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
蕭華榮《中國古典詩學理論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吳明德《王闓運及其詩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高莉芬《元嘉詩人用典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林素枚《晚明話論詩化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張友跟、翟大炳《中國詩歌藝術指南》,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衣若芬、顧蕙倩《三絕之美鄭板橋/蘇曼殊詩析論》,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張靜尹《清代詩學神韻說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new window

(四)、書法類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江蘇,未註年代。
馬宗霍《書林薻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未註年代。
宋‧米芾撰、宋‧左圭輯刊、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之二‧百川學海‧第六函‧書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歐陽修撰、明‧毛晉校刊、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之二二‧津逮秘書‧第七函‧六一題跋‧卷四‧晉蘭亭修禊序》,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明‧觧縉撰、明‧陳繼儒輯刊、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之一八‧寶顏堂秘笈‧第八函‧春雨雜述‧書學詳說》,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書法正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米 芾《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書史》,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米 芾《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海岳名言》,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唐‧張懷瓘撰《景印文淵閣四庫叢書‧書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林志鈞《帖考》,臺北:華正書局,1985年。
孫過庭原作、王仁鈞撰述《書譜》,臺北:金楓出版,1986年。
沈尹默《書法論叢》,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7年。
許天治《藝術感通之研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1987年。
《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葉秀山《書法美學引論》,北京:寶文堂書店,1991年。
蔣文光《中國書法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傅紅展《清代楷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3年。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上)(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李普同、麥鳳秋《四十年來臺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之五─書法研究報告彙編》,臺中:省立美術館,1996年。
陳師欽忠《法書格式與時代書風之研究》,臺北:華正書局,1997年。
陳振濂《現代中國書法史》,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
華人德《中國書法史-兩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黃 淳《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 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朱關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劉 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
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筆歌墨舞-書法藝術》,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
歐陽中石等《書法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0年。new window
韓盼山《書法藝術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陳玉玲《沈尹默書法藝術》,臺北:蕙風堂筆墨公司,2001年。
姜一涵《書道美學隨緣談》,臺北: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2001年。
巴 東《江兆申書法藝術之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4年。
美‧方聞著、李維琨譯《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麥青龠《溥心畬》,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6年。
朱國良《江兆申的繪畫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陳振濂《品味經典—陳振濂談中國書法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岳川《書法身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正成《書法藝術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岳川《書法文化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王鎮遠《中國書法理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蔣 勳《漢字書法之美》,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陳方既著、田耕之整理《中國書法美學思想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五)、繪畫類
托爾斯泰著、耿濟之譯《藝術論》,臺北:金楓出版公司,未註年代。
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畫學心印》,臺北:商務印書館,1968年。
李霖燦《故宮叢刊甲種之二‧山水畫皴法‧苔點之研究》,臺北:燕徵印刷廠,1976年。
高輝陽《馬遠繪畫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謝稚柳《水墨畫》,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歷代畫論名著彙編》,文物出版社,1982年。
鄭昶編輯《中國畫學全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2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new window
于安瀾《畫論叢刊》,臺北:華正書局,1984年。
《現代中國水墨畫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84年。
王耀庭《華夏之美─繪畫》,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張光福《中國美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86年。
南齊‧謝赫著、虞君質選輯《美術叢刊》(一~四),臺北:國立編譯館,1986年。
何懷碩《繪畫獨白》,臺北:圓神出版社,1987年。
蔣 勳《美的沉思》,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7年。
葛 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7年。
日‧鈴木敬著、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年。
黃賓虹《賓虹書簡》,上海:上海人民美術社,1988 年。
《四庫藝術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陳師曾《中國文人畫之研究》,臺北:中華書畫出版社,1991年。
袁金塔《中西繪畫夠圖之比較》,臺北:藝風堂出版社,1991年。
黃光男《藝海微瀾》,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2年。
呂佛庭《中國書畫源流》,臺北:華正書局,1992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new window
陳滯冬《中國書畫與文人意識》,吉林:吉林出版社,1992年。
宋龍飛、劉良佑、莊伯和《東西方藝術欣賞》(上、中、下),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2年。
GiulioCarloArgan‧MaurizioFagiolo著 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
清 平《榮寶齋畫譜》,北京:榮寶齋,1993年。
饒宗頤《畫寧》,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3年。
黃光男《宋代繪畫美學析論》,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new window
倪再沁《臺灣當代美術初探》,臺北:皇冠文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new window
王耀庭《四十年來臺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之二─國畫山水畫研究報告彙編》,臺中:臺灣省立美術館,1993年。
王耀庭《古畫》,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4年。
高居翰《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臺北:石頭出版社,1994年。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臺北:里仁書局,1995年。
虞君質《藝術概論》,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5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論中西畫法之淵源與基礎》,臺北:駱駝出版社,1995年。
高木森《元氣淋漓-元畫思想探微》,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上、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new window
莊 申《從白紙到白銀-清末廣東書畫創作與收藏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史》,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new window
何懷碩《懷碩三論‧創造的狂狷》,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何懷碩《懷碩三論‧苦澀的美感》,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臺灣美術運動史》,臺北:藝術家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王慶生《繪畫:東西方文化的衝撞》,臺北:淑馨出版社,2000年。
陳履生、張蔚星主編《中國人物畫:宋代卷》,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
陳履生、張蔚星主編《中國花鳥畫:唐‧宋卷》,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
沈柔堅主編《中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1年。
張冠印《中國人物畫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王伯敏、任道斌《畫學集成》,石家庄市: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霖燦《中國美術史稿》,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3年。new window
李鑄晉《鵲華秋色─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臺北:石頭出版公司,2003年。new window
萬青力《並非衰落的百年-十九世紀中國繪畫史》,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5年。
周 雨《文人畫的審美品格》,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
羅一平《語言與圖式-中國美術史中的花鳥圖像》,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6年。
鄭午昌《中國畫學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胡懿勳《中國古代繪畫的知識考古》,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

(六)、其他
袁樹森《戒臺寺》,北京:戒臺寺管理處,未註年代。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四書讀本》,臺北:啟明書局,未註年代。
《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王雲五主編《國學基本叢書四百種‧珊瑚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劉 向《新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華陽國志‧蜀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莊萬壽《新譯列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9年。
南懷瑾《論語別裁》,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楊家駱《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1年。
《李白集校注》(一),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屈萬里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
劉 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舊唐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歐陽修、宋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新唐書》,臺北:臺灣商務,1983年。
劉 昫《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舊唐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1983年。
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群眾出版社,1984年。
《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谷風出版社編輯部編《藝林叢錄》,臺北:谷風出版社,1986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書‧隱逸傳》,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蔣 勳《美的沉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雄獅圖書公司,1987年。
牟宗三《五十自述》,臺北:鵝湖出版社,1989年。
劉向集錄《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西漢‧劉向集錄《戰國策》(上、下),臺北:里仁書局,1990年。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司馬遷《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清‧傅維麟撰《明書列傳》,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唐‧李隆基撰、李林甫注:《大唐六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年。
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91年。
楊仁愷主編《中國書畫》,臺北:南天書局,1992年。
《十三經注疏‧詩經》(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十三經注疏‧論語》(八),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 年。
《十三經注疏‧孟子》(八),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明‧胡廣撰《胡文穆雜著外十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張大千溥心畬詩書畫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年。
江兆申《靈漚類稿》,臺北:世界書局,1997年。
莊 申《清末廣東書畫創作與收藏史─從白紙到白銀》(上),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周汝昌《紅樓訪真:大觀園在恭王府》,北京:華藝出版社,1998年。
黃寤蘭《鄭善禧-畫壇老頑童》,臺北:時報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日‧中村元著 林太、馬小鶴譯《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臺北:淑馨出版社,1999年。
錢謙益《四庫禁燬書叢刊‧牧齋有學集》卷三十九,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中國美術辭典》,臺北:雄獅圖書公司,2001年。
梁一儒、戶曉輝、宮承波《中國人審美心理研究》,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石光明等主編《中華山水志叢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
超英、含章、永發編《故宮知識百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

三、期刊雜誌
王家誠〈溥心畬傳 〉故宮文物月刊連載,164至210期,1996年11月至2000年9月。new window
吳問樓〈萋萋芳草憶王孫─溥心畬特展觀後〉,雄獅美術272期,1983年10月,頁36-56。
高木森〈文人畫的基本精神〉載《故宮文物月刊》,1986年1月,第34期,頁90-97。
高木森〈精粹的理念與精粹的繪畫〉載《故宮文物月刊》,1987年4月,第49期,頁66-75。new window
許宏泉〈溥儒和金石研究〉,龍語文物藝術6期,1991年4月,頁74-75。
張華芝〈「南張北溥」特展簡介〉,故宮文物月刊101期,1991年8月,頁88-101。new window
詹前裕〈溥心畬的繪畫藝術〉,臺灣美術17期,1992年7月頁18-31。new window
傅 申〈南張北溥的翰墨緣〉,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3卷1期,1993年1月,頁6-27。
沈以正〈溥心畬─中國文人畫的最後一筆〉,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3卷1期,1993年1月,頁36-41。new window
王耀庭〈從南張北溥合作的「松蔭話舊」圖說起〉,歷史月刊64期,1993年6月,頁4-9。
傅 申〈南張北溥〉,雄獅美術268期,1993年6月,頁18-28。
李鑄晉〈「南張北溥」的時代背景〉,《雄獅美術》,第 268期,1993年6月。
劉芳如〈溥儒在故宮─從寒玉堂記管文物論溥心畬南渡後的逸格畫風(上)〉,故宮文物月刊123期,1993年6月,頁4-23。new window
張光遠〈溥心畬鉅獻─寒玉堂的新千字文〉,故宮文物月刊123期,1993年6月,頁24-41。new window
劉芳如〈溥儒在故宮─從寒玉堂記管文物論溥心畬南渡後的逸格畫風(中)〉,故宮文物月刊124期,1993年7月,頁86-109。new window
高木森〈舊曲新唱─論溥心畬繪畫的韻律〉,故宮文物月刊124期,1993年7月,頁110-119。new window
劉芳如〈溥儒在故宮─從寒玉堂記管文物論溥心畬南渡後的逸格畫風(下)〉,故宮文物月刊125期,1993年8月,頁18-43。new window
劉芳如〈溥心畬繪畫精品選介(2) ─太平廣記故事冊(上)〉,故宮文物月刊127期,1993年10月,頁22-43。new window
楊庚新〈溥心畬的藝術與生活一段訪談錄〉,雄獅美術272期,1993年10月,頁30-35。
朱靜華文、朱一雄譯〈溥心畬晚期的山水畫 〉,雄獅美術272期,1993年10月,頁57-66。
劉芳如〈試說溥心畬神異人物畫的創作核心〉,雄獅美術272期,1993年10月,頁67-86。
胡進杉〈溥心畬觀音圖上的藏文咒〉,故宮文物月刊127期,1993年10月,頁94-101。new window
劉芳如〈溥心畬繪畫精品選介(3) ─太平廣記故事冊(下)〉,故宮文物月刊128期,1993年11月,頁12-33。new window
簡恩定〈「詩畫本一律」論淺探〉空大人文學報,第3期,1994年4月。new window
劉芳如〈溥心畬繪畫精品選介(4) ─溥心會鬼趣圖冊:兼論歷代畫鬼 〉,故宮文物月刊134期,1994年5月,頁66-93。new window

劉芳如〈似曾相識─溥心畬臨古繪畫探源 〉,故宮文物月刊143期,1995年2月,頁4-23。new window
嚴守智〈開發傳統‧拓展新局─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三家繪畫成就的意義(上)〉,故宮學術季刊13券1期,1995年春,頁125-150。new window
嚴守智〈開發傳統‧拓展新局─ 張大千、溥心畬 、黃君璧三家繪畫成就的意義(下)〉,故宮學術季刊12卷4期,1995年夏,頁145-168。new window
嚴守智〈開發傳統‧拓展新局─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三家繪畫成就的意義-3〉,故宮學術季刊13卷1期,1995年秋,頁119-150。new window
嚴守智〈開發傳統‧拓展新局─張大千、溥心畬、黃君璧三家繪畫成就的意義-4〉,故宮學術季刊13卷2期,1995年冬,頁151-170 。new window
劉國松〈溥心畬-畫家學者文人畫風範〉,藝術家253期,1996年6月,頁248-249。
王耀庭〈溥心畬(1896-1963)〉,中國巨匠美術週刊中國系列085期,1996年4月,頁1-32。
林春美〈館藏「鍾馗嫁妹圖」〉《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二期,1996年6月。new window
林春美〈鍾馗畫中的鍾馗噉鬼〉載《歷史月刊》103期,1996年8月。
王家誠〈詹前裕「溥心畬繪畫藝術之研究」評介〉,東海學報38卷1期,1997年7月,頁181-183。new window
林佩芬〈王孫終古泣天涯--溥心畬的內心世界〉,歷史月刊,119期,1997年12月,頁119-123。
王成聖〈溥儒〉(一八九六至一九六三),中外雜誌,377期,1998年7月,頁81-82。
王家誠〈溥心畬的書法藝術〉故宮文物月刊,190期,1999年1月,頁42-61。new window
王瓊馨〈舊王孫的人格象徵-溥心畬詠松題畫詩初探〉載《建國學報》第二十一期,2002年。
王瓊馨〈溥心畬鍾馗題畫詩〉載《建國學報》第二十二期,2003年。
陳德馨〈繁華已逝憂傷獨嚐---從「駱駝圖軸」記溥心畬與陳含光的書畫情誼〉,故宮文物月刊,264期,2005年3月,頁44-53。
陳明湘〈溥心畬書畫展始末---從中國文化大學到恭王府〉,中外雜誌,462期,2005年8月,頁23-30。
盧素芬〈戲作西遊記---從詩的插圖到小說的插圖,談溥心畬的藝術〉,故宮文物月刊,270期,2005年9月,頁4-17。new window

何孟侯〈舊王孫眼中的臺灣原住民---從溥心畬的詩文書畫中解析〉,古今論衡,15期,2006年10月,頁133-156。
馮幼衡〈丹青千秋意,江山有無中---溥心畬(1896-1963)在臺灣〉,造形藝術學刊,2006年12月,頁19-49。
李宛諭〈書畫類數位學習課程研製之探討---以溥心畬先生書畫賞析為例〉,資訊傳播學報,跨媒體資訊科技,2006年,頁113-123。new window
王瓊馨〈堅貞秀逸的人格表現-溥心畬理想中「真、善、美」的典範〉載《人物典範與通識教育研討會論文集》,臺中:朝陽科技大學,2008年。
陳德馨〈心遊物外畫悟空---談溥心畬《西遊記》圖冊中的文人筆墨〉,故宮文物月刊,306期,2008年9月,頁50-62 。new window
黃光男〈文人畫在臺灣評述〉《書畫藝術學刊》第六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9年,頁1-16。new window
陳立筠〈溥心畬山水作品中的自我風格表現〉《書畫藝術學刊》第六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9年,頁465-492。new window
壽勤澤〈試論北宋文人畫思想的價值取向〉,杭州: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9卷第5期,2009年9月。

四、學位論文
鄭文惠《明代詩畫的對應關係之探討》,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楊孝鴻《中國文人畫史上的四大座標》,南京:南京藝術學院博士論文,2001年。
金貞任《張大千與溥心畬水墨山水》,臺北: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董良碩《師古超塵、雅逸儒士─溥儒先生書法與繪畫藝術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廖怡蘋《溥儒詩歌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廖光祥《溥心畬繪畫中的異彩靈異鬼怪圖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鄭 飄《溥心畬人物畫題畫詩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賴璟嫻《溥心畬書畫藝術之研究─以1949年後為例》,臺北: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胡順展《溥儒書法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