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全唐詩》中「禽鳥入詩」之研究
作者:高旖璐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正治
黃忠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全唐詩禽鳥禽鳥入詩個人意識集體意識禽鳥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0
本論文共分六章進行,首章是緒論,二至五章是本論文主體,第六章則是結論。其中在主體部分,會作如此安排,主要是任何作品所涉及的不外乎是自我、群己、社會國家等,以及宇宙大自然方面的連結。
在第二章是著重於「作家自我」的分析,藉由禽鳥意象的投射,反映出的是作家的心志、情蘊以及困頓下如何產生因應的超越;但如何看到作家自喻性意識,作品分析是必然的,心理分析的中西理論之運用,更有其必要性。
在第三章方面,則是「禽鳥入詩與週遭人事的互動」,其中涉及到家人、朋友、社會等。至於探討的面向有三個,第一是「互訴關懷」,說明對於對方的思念、祝福與慰勉;第二是「唱和爭勝」,經由唱和的過程,禽鳥所關涉的旨趣不僅彰顯,彼此的感情與寫作也有加分效果;第三則是「干謁求職」,這對唐人而言其實是司空見慣的,而禽鳥在這當中所扮演的當然就是作家自己;雖然對於禽鳥選擇各有巧思,但都是極力推銷的手法。
第四章方面,參考的是歷史研究法,從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加以分析、批評、觀察文學的現象,誠如法國評論家丹納所言:「文學是時代、種族、和社會環境的產物。」又如俄國別林斯基所認為:「每一部藝術作品一定要在對時代、對歷史的現實性的關係中,在藝術家對社會的關係中,得到考察。」是以本章立基於唐代的文學史進程,藉以了解文人創作與社會的脈動。其中在繪畫與詩的關聯、賞玩禽鳥的風氣以及詩人集體意識的表現,都是值得探討的。特別是最後一項,充分顯示詩人對於社會國家的積極建議。
至於第五章中,則是針對詩人以「禽鳥入詩」所要探討與自然宇宙的連結,因此運用自然科學與文化批評學是必要的。在自然科學部分,對於禽鳥的習性、季節的預告,都是作品中可以發掘的;而在文化批評方面,涉及玄學與宗教的成分,所以有必要探討這種文化層面的繼承性與變異性。
在《說文解字》解釋:「物,萬物也。牛大為物,故從牛。」 因此若從廣義而言,世上萬物皆可吟詠,只是看作家如何選擇罷了。而「詠物」一詞的使用,最早出現在《國語》:「若是而不從,動而不悛,則文詠物以行之。」 從中可以了解,借物作歌詩以抒情。至於詠物詩的歸類方面,今人于志鵬認為:「詩歌分類標明『詠物』一類的大約始見宋本《李太白文集》;而最早將詠物詩一類獨立出來,專門冠以『詠物詩』三字的,可能要算明代周履靖《螺冠子詠物詩》,此後,詠物詩成為眾多批評家評論的對象,頻繁出現在許多詩話評論中。」 這算是一大突破。另外在選集上,如清康熙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等奉敕編寫的《佩文齋詠物詩選》,就是中國最大的詠物詩歌總集,選詩一萬四千五百九十首,分四百八十二類;爾後相繼問世的是雍正年間俞琰編選的《詠物詩選》,其收集數量雖少於前者,但包含的實際部類仍是十分繁多,計有三十部。不管是哪一部詩集,鳥獸詠物詩都在其列。而詠物詩的審美典型確立,是在唐宋階段,「唐宋兩朝,則作者蔚起,不可屈指計矣。其特出者,杜甫之比興深微,蘇軾、黃庭堅之譬喻奇巧,皆挺出眾流。」 是以唐代是一個重要的奠定期。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Chapter One is the preface; Chapter Two to Chapter Five are the body of this thesis and the final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The way I arrange the body of this thesis is affected by my belief that literature will not exist without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communities and the country and investigat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lf, nature and the universe.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concentrat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riters’ self. To explore the writers’ self-consciousness, it is inevitable to analyze lots of works and to apply Chinese and Western psychoanalytic theories. I will present the harmony of the writers and the birds’ images. Through the birds’ narration of their feelings, the writers skillfully communicate the grief and the resentfulness of human nature. Also, I will discuss how mankind transcends the melancholy by reading the articles.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 birds’ images used in the poetry “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the community, including family, friends and the whole society. In this chapter, I would rather focus on the emotional aspects than analyze the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of the form of the poems.
In chapter Four, I try to analyze, criticize, and observe some literary phenomena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Hippolyte-Adolphe Taine, a famous French critic and historian, argues that literature is the outcome of the times, races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Russian literary critic Vissarion Grigorievich Belinsky also considers that every work of art should be investigated to show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times, the historical reality and to display the role the artist plays in society.
The fifth chapter examines how the poets explo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by using the images of birds. Hen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s necessary. From scientific aspect, we can learn the habitual behavior of the birds and feel the approach of the seasons by reading the poems. On the other hand, cultural criticism is related to metaphysics and religion, so it is essential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and variability of the cultural feature.
參 考 書 目

一、古籍(按原著年代排序)
(一)經部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2. (西漢)韓嬰:《韓詩外傳》,《叢書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3. (西漢)董仲舒著,凌曙注:《春秋繁露注》(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年)
4.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87
年)
5. (吳)陸璣:《毛詩陸氏詩疏廣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
商務印書館,1985年),經部64,詩類,第70冊。
6.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7.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8. (宋)陸佃:《埤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5年),經部216,小學類,第222冊。
9. (元)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
務印書館,1985年),經部71,詩類,第77冊。
10. (清)紀昀等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11.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二)史部
1.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
年)
2. (東漢)班固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年)
3. (南朝宋)范曄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1979 年)
4. (唐)魏徵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年)
5. (唐)房玄齡敕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年)
6. (後晉)劉昫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
年)
7. (五代)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8. (五代)王定保撰,姜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科院出
版, 2002年)
9.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台北:新興出版社,1963年)
10. (宋)歐陽修、宋祁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台北:鼎文
書局,1979年)
11. (宋)葉紹翁:《四朝見聞錄》,《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1989年)
12. (宋)贊寧撰,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13. (宋)計有功輯撰:《唐詩紀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4. (元)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2
年)
15. (清)徐松:《登科記考》(東京:中文出版社,1982年)
16. 楊家駱主編:《唐大詔令集》(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17. 張澍編輯:《三秦記》,《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三)子部
1. (戰國)屈原等:《楚辭四種》(台北:華正書局,1989年)
2. (戰國)荀況著,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
3. (戰國)列子著,楊伯峻:《列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
4. (漢)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5. (晉)崔豹:《古今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85年),第850冊,子部156雜家類。
6. (晉)張華注:《禽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85年),第847冊,子部153譜錄類。
7. (晉)王弼注:《老子》,《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
8. (南朝宋)劉義慶編著,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
1993年)
9.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1985年),第812冊,子部118藝術類。
10. (唐)鄭處晦:《幽閒鼓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85年),第1035冊,子部341小說家類。
11. (唐)張鷟:《朝野僉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1985年),第1035冊,子部341小說家類。
12.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85年),第1047冊,子部353小說家類。
13.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叢書集成簡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66年)
14. (宋)不著撰人:《宣和畫譜》,《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1985年)第813冊,子部119藝術類。
15.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廣記》(台北:新興書局,1969年)
16. (宋)李昉:《太平御覽》,《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1985年),第 901冊,子部206類書類。
17. (宋)李石:《續博物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1985年)第1047冊,子部353小說家類。
18. (元)周屢靖校梓:《相鶴經》,《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19.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85年),第774冊,子部80醫家類。
20.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

(四)集部
1. (南朝梁)蕭統:《文選•附考異》(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2.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
年)
3.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4. (唐)沈佺期宋之問著,陶敏等:《沈佺期宋之問集校注》(北京:中華
書局,2001年)
5. (唐)陳子昂著,彭慶生:《陳子昂詩注》(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年)
6. (唐)盧照鄰撰,徐明霞點校:《盧照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7. (唐)盧照鄰著,任國緒:《盧照鄰集編年箋注》(黑龍江:黑龍江人民
出版社,1989年)
8. (唐)駱賓王著,陳熙晉注:《駱臨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年)
9. (唐)孟浩然著,徐鵬注:《孟浩然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9年)
10. (唐)孟浩然著,李景白校注:《孟浩然詩集校注》(四川:巴蜀書社,
1988年)
11. (唐)孟浩然著,佟培基箋注:《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2000年)
12. (唐)李白著,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1
年)
13. (唐)李白著,安旗等:《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1990
年)
14.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8年)
15. (唐)王建:《王建詩集》(上海:中華書局,1959年)
16. (唐)韋應物著,孫望編校:《韋應物詩集繫年校箋》(北京:中華書
局,2002年)
17. (唐)高適著,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年)
18. (唐)錢起著,王定璋:《錢起詩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年)
19. (唐)錢起著,阮廷瑜:《錢起詩集校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年)
20. (唐)戴叔倫著,蔣寅校注:《戴叔倫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3年)
21. (唐)劉長卿著,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1996年)
22.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23. (唐)歐陽詢等編撰:《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73年)
24. (唐)許渾著,江聰平校注:《許渾詩校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3
年)
25. (唐)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9年)
26. (唐)盧綸著,劉初棠:《盧綸詩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27. (唐)元稹著,楊軍箋注:《元稹詩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年)
28. (唐)張籍著,李建崑校注,國立編譯館主編:《張籍詩集校注》(台北:
華泰出版社,2001年)
29. (唐)韓愈著,錢仲聯編:《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台北:學海出版社,1985
年)
30. (唐)柳宗元著,王國安:《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
31. (唐)柳宗元著,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32.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注:《白居易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
33. (唐)孟郊著,李建崑、邱燮友校注,國立編譯館主編:《孟郊詩集校注》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34. (唐)賈島著,李建崑校注:《賈島詩集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35.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
局,1988年)
36. (唐)元稹著,冀勤點校:《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37. (唐)鄭谷著,嚴壽澂、黃明、趙昌平:《鄭谷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1年)
38. (唐)杜牧:《樊川文集》(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39. (唐)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整理:《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1年)
40.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1985年),第1479冊,集部418詩文評類。
41. (宋)阮閱編輯,周本淳校點:《詩話總龜》(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年)
42. (宋)王讜著,周勛初:《唐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43. (宋)郭茂倩編撰:《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99年)
44. (宋)張舜民:《畫墁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
館,1985年),第1117冊,集部56別集類。
45.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79冊,集部418
詩文評類。
46. (宋)尤袤:《全唐詩話》,《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47.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48. (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
印書館,1985年),第1478冊,集部417詩文評類。
49. (南宋)嚴羽著,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台北:正生書局,1972年)
50.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台北:世界書局,1985年)
51. (明)王嗣奭:《杜臆》(台北:中華書局,1970年)
52. (明)胡震亨:《唐詩談叢》,《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53. (明)胡應麟:《詩藪》(台北:廣文書局,1973年)
54. (清)查愼行等編:《詠物詩選》(台北:廣文書局,1970年)
55.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台北:三民書局,1966年)
56.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北京:華正書局,1979年)
57. (清)趙殿成:《王右丞集箋注》(台北:河洛圖書公司,1975年)
58. (清)魏塘俞、(清)琰長仁同輯,(清)易開縉、(清)孫洊鳴同註:
《詳註分類詠物詩選八卷》(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年)
59.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4年)
60.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8年)
61.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9年)
62. (清)劉熙載撰,徐中玉等校點:《劉熙載論藝六種•藝概》(四川:巴
蜀書社,1990年)
63. (清)乾隆御選:《唐宋詩選》(北京:中國三峽出版社,1997年)
64. (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65.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66. (清)陳沆:《詩比興箋》(台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67. 郭紹虞輯:《宋詩話輯佚》(台北:華正書局,1981年)
68. 傅璇琮等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69.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70. 《古今詩話叢編》(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71. 丁福保彙輯:《歷代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72. 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二、今人專著(按作者筆劃排序)
(一)詩學
1. 孔壽山:《唐朝題畫詩注》(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1988年)
2. 方瑜:《唐詩論文集及其他》(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new window
3. 毛毓松編著:《鳥獸蟲魚詩大觀》(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4. 王伯敏:《李白杜甫論畫詩散記》(上海:西冷印社,1983年)
5. 王長俊:《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
6. 王嵐譯注:《陳子昂詩文選譯》(重慶:巴蜀書社,1994年)
7. (日)吉川幸次郎,章培恒等譯:《中國詩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1 年)
8. (美)宇文所安:《初唐詩》(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9. (美)宇文所安:《盛唐詩》(北京: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
10. 朱光潛:《詩論》(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11. 朱自清等編:《唐詩雜論》,《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12. 朱傳譽主編:《杜牧詩文及其交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年)
13. 朱碧蓮、王淑均合編:《杜牧詩文選注》(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
14. 吳在慶撰:《杜牧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5. 吳戰壘:《中國詩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16.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17. 李春祥主編:《樂府詩鑑賞辭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18. 李栖:《兩宋題畫詩論》(台北:學生書局,1994年)
19. 李樹政選注:《張籍王建詩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20. 杜榮琛:《海峽兩岸寓言詩研究》(新竹:先登出版社,1993年)
21. 孟二冬:《中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22. 房日晰:《唐詩比較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
23. 林庚:《唐詩綜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24. 林淑貞:《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萬卷樓出版社,2002年)
25. 林淑貞:《表意、示意、釋義:中國寓言詩析論》(台北:里仁書局,2007
年)
26.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new window
27.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28. 柳晟俊:《王維詩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29. 胡雪岡:《意象範疇》(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30. 徐少舟、張杰編選:《歷代鳥獸蟲魚詩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
31. 徐育民、李勤印主編:《中華歷代詠鳥獸蟲魚詩詞選》(北京:學苑出版社,
2005年)
32.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33. 張忠綱主編:《全唐詩大辭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年)
34.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以翻案詩、禽言詩、詩中有畫為例》(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35. 張淑瓊主編:《唐詩新賞(全15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89年)
36. 張簡坤明:《張籍及其詩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37. 梁超然選析:《李賀詩歌賞析》(貴陽:廣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
38. 許總:《唐詩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
39. 許總:《唐詩體派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40. 陳伯海:《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41. 陳伯海:《唐詩論評類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
42.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微觀詩史初探》(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社,1990
年)
43.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社,1990年)
44. 陳貽焮主編:《增訂注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45. 傅璇琮:《唐詩論學叢稿》(北京:京華出版社,1999年)
46. 富壽蓀:《千首唐人絕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47. 賀新輝:《全唐詩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年)
48. 黃永武:《中國詩學》(台北:巨流出版社,1979年)
49.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
50. 黃盛雄:《李義山詩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51. 楊成鑒:《中國詩詞風格研究》(台北:洪葉出版社,1995年)
52. 楊汝福等選注:《詠鳥詩選》(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53. 葛曉因:《中唐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出版社,1999年)
54. 葛曉音:《詩國高潮和盛唐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55. 管士光選注:《詠物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56.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7年)
57. 劉坡公:《學詩百法》(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58.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59. 劉洁:《唐詩審美十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60. 劉逸生選注:《唐人詠物詩評注》(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5年)
61. 劉開揚:《唐詩通論》(重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62. 劉遠智:《陳子昂及其感遇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63. 劉錟:《詠鳥古詩欣賞》(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年)
64.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65. 歐麗娟:《唐詩中的樂園意識》(臺北:花木蘭文化事業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66. 潘百齊主編:《全唐詩精華分類鑑賞集成》(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
年)
67. 蔣寅:《大曆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68. 蔣寅:《大曆詩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69. 蔡瑜:《唐詩學探索》(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70. 鄭文惠:《詩情畫意-明代題畫詩的詩畫對應內涵》(台北:東大圖書公
司,1995年)
71. 墨人:《全唐詩探尋幽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72. 蕭滌非、程千帆等編撰:《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
年)
73. 蕭滌非等撰:《唐詩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0年)
74. 錢林森編譯:《牧女與蠶娘:法國漢學家論中國古詩》(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0年)
75. 戴偉華:《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76. 闌艷:《全唐詩名物詞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77. 羅根澤:《樂府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78. 顧俊撰:《唐詩通論》(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二)其他
1.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1987)
,第一冊~第十五冊。
2. 方東美:《中國人生概要》(台北:先知出版社,1974年)
3. 王伯敏:《中國繪畫通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new window
4.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台北:時報文
化公司,1992年)
5.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6.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7.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8. 付亞庶:《中國上古祭祀文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9. 玄珠:《中國神話研究》(台北:啟明書局,1993年)
10. (美)克雷奇等:《心理學綱要》(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
11.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日臻出版社,1995年)
12. (德)卡西爾,結構群譯:《人論》(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公司,1989
年)
13. 朱恩彬、周波主編:《中國古代文藝心理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1997年)
14. 吳在慶:《唐代文人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黃山書社,2006年)
15. 呂明、陳紅雯譯:《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1992
年)
16. (奧)弗洛伊德著,呂俊、高申春、侯向群譯:《夢的解析》,《弗洛伊
德文集二》(台北:知書房,2000年)
17. 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8. 李乃龍:《雅人深致與宗教情緣》(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19. 李志慧:《中國古代文人風尚》(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20. 李斌城等著:《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科院,1998年)
21.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2003年)
22. 李澤厚:《美學四講》(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
23.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為例》(台
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24. 周益忠:《西崑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25. 周鎮:《鳥與史料》(南投:台灣鳳凰谷鳥園出版,1992年)
26. 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27. 尚永亮:《元和文化精神與五大詩人的政治悲劇》(台北:文津出版社,
1993年)
28. 尚永亮、李乃龍:《浪漫情懷與詩化人生-唐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台
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29.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沉》(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30. 居閱時、瞿明安主編:《中國象徵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年)
31. 金開誠:《文藝心理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32. 金諍:《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33.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合肥:安徽大
學出版社,2000年)
34. 胡適:《白話文學史》(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年)
35. (德)佛洛姆,莫迺滇譯:《逃避自由》(台北:志文出版社,1984年)
36. (奧)佛洛伊德著,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6年)
37. 范之麟、吳康舜主編:《全唐詩典故辭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1989
年)
38.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39. 唐曉敏:《精神創傷與藝術創作》(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1年)
40.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41. 孫昌武:《唐代文學與佛教》(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4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43. 袁行霈主編:《歷代名篇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3年)
44. 袁行霈編著:《中國文學史綱要》(台北:曉園出版社,1991年)
45.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4年)
46. 張世滿、王守恩編著:《中外民俗概要》(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
年)
47.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1989年)
48. 張長傑:《詩情畫意-中國繪畫藝術欣賞》(台北:書泉出版社,1995
年)
49. 張春興:《心理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86年)
50. 張煥庭:《心理學》(河海大學出版社,1988年)
51. 張雙英、黃景進等編譯:《當代文學理論》(台北:合森文化出版社,1991
年)
52. 莊伯和:《中國繪畫史綱》(台北:幼獅文化圖書公司,1987年)
53. 郭預衡:《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4. (德)Karl Jaspers,葉頌姿:《悲劇之超越》(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983年)
55. 郭預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長編─隋唐五代卷》(北京:師範學
院出版社,1993年)
56. 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57.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58. 陳傳席:《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59. 陳勤建:《中國鳥文化-關於鳥化宇宙觀的思考》(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6年)
60. 陳蒲清:《中國古代寓言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
61. 陶立璠:《民俗學概論》(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7年)
62. 陶東風、徐莉萍:《死亡.情受.隱逸.思鄉—中國文學四大主題》
(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年)
63. 傅璇琮等主編:《唐五代文學編年史》(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64. 傅錫壬:《中國神話語類神話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65. 喬象鍾、陳鐵民:《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66. 游國恩等人主編:《中國文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
67. 程薔、董乃斌:《唐帝國的精神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年)
68. 楊寶忠:《論衡校箋》(台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69.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
70. 葛兆光:《禪與中國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
71. 董乃斌:《李商隱的心靈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72. 賈祖璋:《鳥與文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2年)
73. 路成文:《宋代詠物詞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74.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中下》(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
75. 劉明華:《杜甫研究論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76. 劉維崇:《元稹評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
77. 劉維崇:《王維評傳》(台北:正中書局,1972年)
78. 劉維崇:《白居易評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79. 劉維崇:《李白評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
80. 劉維崇:《李商隱評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81. 劉維崇:《杜甫評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82. 劉維崇:《駱賓王評傳》(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83.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書局,1986年)
84.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台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85. 鄭賓于:《中國文學流變史》(上海:上海書店,1991年)
86. 鄭樹森編:《現象學與文學批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87.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88. 魯迅:《魯迅全集》(台北:谷風出版社,1990年)
89. 燕國材等:《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史》(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90. 蕭瑞峰:《多情自古傷離別古典文學別離主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
版社,1996年)
91.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92. 霍松林、傅紹良《盛唐文學的文化透視》(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
93. 駱祥發:《初唐四傑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年)
94. 戴偉華:《唐代文學研究叢稿》(台北:學生書局,1999年)
95. 韓學宏:《唐詩鳥類圖鑑》(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3年)
96. 龐進:《中國鳳文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
97.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98. 羅聯添主編:《隋唐五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台北:成文出版社,1978
年)
99.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8年)

三、學位論文(按作者筆劃排序)
(一)詩學
1. 于志鵬:《宋前詠物詩發展史》(濟南:山東大學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2. 文鈴蘭:《詩經中草木鳥獸意象表現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碩
士論文,1985年)
3. 王曼霏:《劉白唱和詩研究》(貴陽:廣西大學古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年)
4. 王碧英:《宋代繪畫「山水與花鳥」意境掘微與我創作觀》(台北:私立文
化大學藝術碩士論文,2004年)
5. 王瑩雪:《儲光羲詩歌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6. 付莉萍:《元稹詩歌與長安》(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5
年)
7. 付瑤:《劉禹錫唱和詩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5
年)
8. 白明芳:《劉長卿及其詩研究》(台中: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6
年)
9. 石桂梅:《錢起詩探析》(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8年)
10. 余海珍:《唐代布衣詩人及其詩歌研究-以晚唐布衣詩人及其詩歌為例》
(曲阜:曲阜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11. 余慧敏:《孟郊與貞元詩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1. 吳元嘉:《初唐宮廷詩內容探析-以君臣唱和詩為對象》(台中:國立中
興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98年)
2. 吳賢妃:《唐詩中桃源意象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碩士論文,
2002年)
3. 宋立英:《元和詩壇》(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文學博士論文,2006年)
4. 李方婷:《俞琰《歷代詠物詩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
碩士論文,2006年)
5. 李方婷:《俞琰《歷代詠物詩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所
碩士論文,2006年)
6. 李谷喬:《張九齡詩歌論稿》(吉林:吉林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7. 李建崑:《韓愈詩探析》(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教師升等改聘論文,1999年)new window
8. 李英華:《黃庭堅詠物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碩士論文,
2001年)
9. 李娜:《錢起詩歌藝術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10. 李愚鏞:《杜牧詩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論文,2007年)
11. 肖宙鋒:《白居易閑適詩思想研究》(廣州:華南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
2007年)
12. 周婷莉:《中唐敘事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5年)
13. 岳娟娟:《唐代唱和詩研究》(上海:復旦大學文學博士論文,2004年)
14. 林明珠:《白居易詩探析》(台北:私立東吳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15. 金卿東:《張籍王建社會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碩士論文,
1990年)
16. 侯美靈:《北宋禽言詩研究》(蘭州:蘭州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17. 俞燕:《唐人詠物詩的生命意識》(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
2004年)
18. 姚垚:《皮日休、陸龜蒙唱和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碩士論文,
1979年)
19. 紀倩倩:《論唐代思鄉詩的文化精神與藝術新變》(青島:青島大學文學碩
士學位論文,2005年)
20. 苗富強:《李嶠詩歌研究》(保定:河北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21. 唐小薇:《柳宗元詩歌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6 年)
22. 索祖翠:《王昌齡的詩論及其創作實踐》(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文學碩
士論文,2006年)
23. 耿慶梅:《詩經婚戀詩研究》(嘉義:私立南華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24. 崔玲玲:《白居易感傷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
年)
25. 梁娜:《中唐詩人鮑溶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8年)
26. 許靜宜:《中唐動物寓言詩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
論文,2008年)
27. 陳玉妮:《錢起詩研究》(台中: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5年)
28. 陳麗娜:《李白詠物詩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86年)
29. 彭小廬:《中唐后期詠物詩研究》(南昌:江西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
年)
30. 曾淑巖:《李商隱詠物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碩士論文,1997
年)
31. 賀文榮:《唐代題畫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32. 賀同賞:《李益詩歌與中唐詩壇》(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
2005年)
33. 黃喬玲:《唐詩中鶴的意象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3
年)
34. 楊景琦:《雁在唐詩中所呈現意義之研究》(台中:私立逢甲大學中文所碩
士論文,1996年)
35. 董海龍:《李賀詩歌的悲劇意識論析》(長春:東北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
2005年)
36. 廖慧美:《唐代題畫詩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
年)
37. 熊烜藝:《盧綸詩歌的心態研究》(重慶:西南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38. 趙現平:《元稹、白居易唱和詩三論》(廈門:廈門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
年)
39. 趙繼紅:《初盛唐干謁詩論》(西安:陜西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1年)
40. 劉國蓉:《晚唐詠物詩論》(西安:陜西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41. 劉雪峰:《張九齡與盛唐詩歌》(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8
年)
42. 劉蓓蓓:《柳宗元詩歌風格論》(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
2006年)
43. 劉澤海:《陸龜蒙詩歌研究》(貴陽:貴州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44. 盧先志:《唐詠物詩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5年)
45. 鮑恩洋:《六朝詠物賦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46. 薛幼萍:《南朝贈答詩研究》(貴陽:貴州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47. 謝久娟:《盧照鄰及其詩歌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
2008年)
48. 謝明輝:《王建詩歌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2年)
49. 謝新香:《元祐文人的詠物詩研究》(廣州:暨南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7
年)
50. 謝慧娟:《韋應物詩歌研究》(廣州:嶺南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6年)
51. 簡恩定:《杜甫詠物詩研究》(台中: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1982年)
52. 羅珊珊:《許渾詩歌創作研究》(黑龍江:黑龍江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5
年)
(二)其他
1. 田啟文:《晚唐諷刺小品文小品文探析:以羅隱、皮日休、陸龜蒙三家為論》new window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2. 吳儀鳳:《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台北:私立輔仁大學中文博士new window
論文,1999年)
3. 呂明:《唐代貶謫文學的構成及其審美趨向》(遼寧:遼寧師範大學文學碩
士論文,2004年)
4. 孟祥光:《孟浩然與盛唐氣象》(烏魯木齊:新疆師範大學文學碩士論文,
2006年)
5. 林佳珍:《詩經鳥類意象及其原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大中文碩士論
文,1992年)
6. 張鐮:《從悲劇的文學表現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劇意識》(北京:首都師
範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6年)
7. 陳美慧:《鳥與人變鳥-台灣原住民口傳故事析論》(台中:國立中興大
學中文碩士論文,2007年)
8. 陳學嬪:《魚•鳥-古代的神話圖騰繪畫研究》(台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造形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9. 彭鈺惠:《鳥神話之探討-文化與功能之分析》(台北:國立台北市立師
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10. 程榮:《談盧照鄰病中創作》(合肥:安徽大學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11. 黃淑媖:《綺麗花鳥畫之研究》(台南:私立長榮大學視覺藝術碩士論文,
2006年)
12. 黃鈺婷:《東坡詞禽鳥意象研究》(台北:私立銘傳大學中文博士論文,2006
年)
13. 盧俐文:《太平廣記禽鳥類故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
文,1998年)
14. 戴麗娟:《宋詞燕意象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碩士論文,2004
年)
15. 瞿立晴:《黃鸝繁殖生態與棲地利用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碩
士論文,2006年)

四、期刊論文
(一)詩學
1. 于志鵬:〈中國古代詠物詩概念界說〉,《濟南大學學報》,第2期,(2004年
1月)。
2. 孔壽山:〈論中國的題畫詩〉,《文藝理論與批評》,第6期,(1994年4月)。
3. 文成英:〈畫意入詩,詩情入畫-論「題畫詩」的藝術特色〉,《渝州大學
學報》,第3期,(1994年4月)。
4. 毛明:〈自傳體記憶的概念及其主要現象〉,《萊陽農學院學報》,第16卷第3
期,(2004年9月)。
5. 牛景麗、何英:〈鷓鴣聲聲總關情—小議古典詩詞中的「鷓鴣啼」意象〉,
《古代文學》,第3期,(2007年6月)。
6. 王子羲:〈論齊己詩的社會現實內容及其藝術特色〉,《益陽師專學報》,第
17卷第2期,(1996年2月)。
7. 王小英:〈社會視角下的唐代題畫詩〉,《雞西大學學報》,第7卷第2期,(2007
年4月)。
8. 王向峰:〈燕子的象徵與意象〉,《文化學刊》,第1期,(2007年1月)。
9. 王建堂:〈《詩經》中的鳥意象〉,《山西師大學報》,第2期,(1995年2月)。
10. 王建梅:〈論李白遷謫詩中的騷怨情懷〉,《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第7期,
(2008年2月)。
11. 王艷艷:〈張九齡〈感遇〉詩與陳子昂〈感遇〉詩比較〉,《社科縱橫》,第
22卷第12期,(2007年12月)。
12. 白本松:〈淺論蘇軾的寓言詩〉,《河南大學學報》,第2期,(1986年)。
13. 朱炯遠:〈論張王樂府中的唱和現象〉,《上海大學學報》,第4卷第5期,(1997
年10月)。
14. 何輝蘭:〈論太陽與鳥的神話意象及其文化內涵〉,《南方論刊》,第8期,(2008
年8月)。
15. 吳元嘉:〈張九齡〈感遇〉組詩的主題思想與構篇藝術〉,《古今藝文》,第
33卷第2期,(2007年2月)。
16. 吳元嘉:〈張九齡贈答詩與興、觀、群、怨之詩教〉,《嘉義吳鳳學報》,第
15期,(2007年12月)。
17. 吳夏平:〈論類書與唐代「櫽括體詩」〉,《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6
年3月)。
18. 吳學良:〈略論中國古典詩詞中的杜鵑意象〉,《六盤水師專學報》,第1期,
(1995年1月)。
19. 吳燕玲:〈杜荀鶴的干謁詩〉,《和田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2008
年1月)
20. 呂國康:〈江雪〉詩的背景與寓意,《柳州師專學報》,第3期,(2004年)。
21. 呂愛梅:〈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我國古代文學中的三種懷鄉類
型〉,《文史雜志》,第6期,(2000年)。
22. 宋生貴:〈題畫詩的文化底蘊與審美特質〉,《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
(2000年4月)。
23. 巫淑寧:〈王建樂府詩之內容探析〉,《環球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01
年3月)。
24. 李建崑:〈孟郊詩歷代評論資料述論〉,《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27期,new window
(1997年6月)。
25. 李建崑:〈試論韓愈七首託鳥為喻之古體詩〉,《國立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new window
19期,(1989年3月)。
26. 李建崑:〈韓愈之仕宦生涯與詩歌創作〉,《文史學報》,第21期,(1991年3new window
月)。
27. 李柱梁:〈試評唐代送別詩的思想意義〉,《安徽農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
3期,(1996年10月)。
28. 李柏翰:〈白居易諷喻詩之語言風格析探-以新樂府五十首為例〉,《問new window
學》,第8期,(2005年6月)。
29. 李炳海:〈民族融合與中國古代狩獵詩的中興〉,《東北師大學報社科版》,第
5期,(1996年)。
30. 李浩:〈李白詩文中的鳥類意象〉,《文學遺產》,第3期,(1994年3月)。
31. 李德輝:〈唐文人的旅寓生涯與唐代文學中的漂泊者形象〉,《新疆師範大學
學報》,第1期,(2005年1月)。
32. 沈謙:〈詠鷹的題畫詩-下〉,《中國語文》,520期,(2000年9月)。
33. 沈謙:〈詠鷹的題畫詩-上〉,《中國語文》,第519期,(2000年5月)。
34. 汪亞軍:〈略論唐代送別詩的抒情藝術〉,《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第19卷第2
期,(2001年5月)。
35. 周尚義:〈唐代遷謫詩文述略〉,《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2002年3
月)。
36. 東方喬:〈題畫詩源流考辨〉,《河北學刊》,第22卷第4期,(2002年7月)。
37. 東方喬:〈題畫詩藝術價值初探〉,《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2期,(2003
年3月)。
38. 林坤鎮:〈談詩經的諷刺詩與讚美詩〉,《國立空中大學共同科學報》,第1期,
(1999年6月)。
39. 林明珠:〈試論元白唱和詩的創作手法〉,《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3期,(1996new window
年5月)。
40. 林明珠:〈試論白居易詠物詩的藝術表現〉,《花蓮師院學報》,第7期,(1997new window
年)。
41. 林曉筠:〈談白居易感傷詩-下〉,《國文天地》,第19卷第9期,(2004年new window
3月)。
42. 林曉筠:〈談白居易感傷詩-上〉,《國文天地》,第19卷第9期,(2004年new window
2月)。
43. 林璟亨:〈論孟郊詩作中的真性情〉,《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2期,(1997
年9月)。
44. 邵之茜:〈劉禹錫寓言詩思想內容初探〉,《陜西教育學院學報》,第11期,(2000
年11月)。
45. 姚垚:〈唐代唱和詩的源流和發展〉,《中國書目季刊》,第15卷第1期,(1981
年6月)。
46. 施建中:〈由唐人題畫詩觀唐畫寫真之論〉,《南京師大學報》,第3期,(2001
年5月)。
47. 洪錦淳:〈從韓愈詩觀其人格操守及創作特色-以贈示家人詩作為研究範
圍〉,《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2年8月)。
48. 孫志璞:〈陶淵明詩文中鳥的意象分析〉,《燕山大學學報》,第2期,(2006
年2月)
49. 徐菡:〈從感遇詩看陳子昂對武周王朝的態度〉,《柳州師專學報》,第15卷
第2期,(2000年6月)。
50. 袁梅:〈〈獨坐敬亭山〉的生態美學解讀〉,《六盤水師專學報》,第2期,(2006
年1月)。
51. 高洪岩:張九齡〈〈感遇〉詩審美理想的確立〉,《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第
23卷第2期,(1999年11月)。
52. 張宇:〈白居易的詠鶴詩〉,《古典文學知識》,第6期,(2000年6月)。
53. 張志全:〈盛、晚唐送別詩情感差異探微〉,《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
14卷第2期,(2004年5月)。
54. 張虎昇:〈陶淵明的飛鳥情結〉,《理論研究》,第3期,(2004年3月)。
55. 張映光:〈論柳宗元〈江雪〉孤獨悲怨和愚者自認的自敘性-對〈江雪〉
的另一種解讀〉,《南京審計學院學報》,第4卷第4期,(2007年11月)。
56. 張英:〈杜甫題畫詩管窺〉,《雲南社會科學》,第6期,(1996年6月)。
57. 張浩遜、史耀樸:〈從贈內詩看李白的愛情生活〉,《陰山學刊》,第1期,(1997
年2月)。
58. 張煜:〈白居易〈新樂府〉創作目的、原型等考論〉,《北京大學學報》,第
44卷第5期,(2007年9月)。
59. 許東海:〈諷喻與諫諍-從諫諍意識論白居易新樂府創作之理念與實踐〉,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8期,(2003年4月)。
60. 陳良運:〈詩人詠畫與畫家題詩-中國詩畫融合縱向略覽〉,《美苑》,第6
期,(2006年4月)。
61. 陳華:〈中國諷刺詩的文化心態〉,《鹽城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1994年)。
62. 陳德琥:〈唐代送別詩以佇立形象作結漫議〉,《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
3期,(1999年3月)。
63. 章文清、劉依軍:〈唐詩中思鄉情結及其藝術表現方法淺析〉,《江西科技師
範學院學報》,第5期,(2002年10月)。
64. 傅慧淑:〈白居易詩之當代關懷探研〉,《復興崗學報》,第91期,(2008年6new window
月)。
65. 傅慧淑:〈李義山詩中愛情觀的探研〉,《復興崗學報》,第74期,(2002年6new window
月)。
66. 傅慧淑:〈駱賓王詩研究〉,《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第18期,(1999年6月)。
67. 曾進豐:〈皮日休〈正樂府十篇〉析論〉,《台灣師範大學人文學報》,第46
期,(2001年2月)。
68. 程保榮:〈諷喻詩與新樂府〉,《蕪湖聯合大學學報》,第1卷第2期,(1997
年)。
69. 賀文榮:〈論唐代山水題畫詩的時空藝術〉,《中南大學學報》,第12卷,第1
期,(2006年2月)。
70. 黃致遠:〈「以詩證史」-羅隱諷刺詩探析〉,《中華技術學院學報》,第24
期,(2002年3月)。
71. 黃琳斌:〈論《詩經》中的狩獵詩〉,《黔東南民族詩專學報》,第18卷第2
期,(2004年4月)。
72. 楊學是:〈李白題畫詩管窺-兼與杜甫題山水畫詩之比較〉,《綿陽師範高
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第4期,(2002年8月)。
73. 楊靜、郭子輝:〈從〈感遇詩〉看陳子昂的憂患意識〉,《古典文學新探》,第
4期,(2008年)。
74. 萬志:〈試論李白的送別詩〉,《東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1期,(2004
年1月)。
75. 過常寶:〈穿越現實和歷史的悲涼-讀杜牧〈早雁〉詩〉,《文史知識》,第
4期,(2007年4月)。
76. 趙以武:〈和意不和韻:試論中唐以前唱和詩的特點與體制〉,《甘肅社科學
學報》,第3期,(1997年2月)。
77. 趙棚鴿、邱賢:〈一肩挑盡千年境—用符號矩陣解析〈江雪〉〉,《梧州學院
學報》,第17卷第2期,(2007年4月)。
78. 趙雲長:〈談李白送別詩的創新精神〉(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
(2003年5月)。
79. 趙曉嵐:〈李白愛情詩評價〉,《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1990年3月)。
80. 劉兆君:〈淺析〈江雪〉與〈獨坐敬亭山〉的藝術特點〉,《吉林工程技藝師
範學院學報》,第20卷第11期,(2004年11月)。
81. 劉桂芳:〈羅隱詠物詩析論〉,《屏東師院學報》,第22期,(2005年6月)。new window
82. 劉貴華:〈先秦狩獵詩論〉,《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6期,(2001
月)。
83. 劉進:〈杜詩中的鷹、馬意象〉,《杜甫研究學刊》,第3期,(1999年3月)。
84. 劉鐵峰:〈論劉禹錫、柳宗元貶謫創作中禽鳥意象的情感意蘊〉,《貴州教育
學院學報》,第1期,(2002年1月)。
85. 蔡青:〈百囀流鶯 宮商迭奏—王維山水詩中的自然音響〉,《商業文化》,
第1期,(2007年9月)。
86. 蔡振念:〈沈宋貶謫詩在詩史上之新創意義〉,《文與哲》,第11期,(2007年new window
12月)
87. 蔡鴻江:〈皮日休樂府論析探〉,《問學》,第2期,(1998年7月)。new window
88. 談雲雷:〈談杜甫的論畫詩〉,《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第16卷第6期,
(2003年12月)。
89. 鄭德開:〈古典詩詞鳥意象文化意蘊散論〉,《楚雄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
(2001年4月)。
90. 鄧英:〈物微意不淺-解析杜甫詩歌中的燕子意象〉,《西南科技大學學
報》,第4期,(2006年4月)。
91. 黎遠方:〈唐詩中鳥的意象研究〉,《桂林市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
(2000年12月)。
92. 盧國棟:〈初唐詩壇的光輝〉,《青大師院學報》,第13卷第2期,(1996年6
月)。
93. 蕭麗華:〈從神話原型看李杜詩中的神鳥意象〉,《國文天地》,第16卷第8new window
期,(2001年1月)。
94. 蕭麗華:〈晚唐詩僧齊己的詩禪世界〉,《台灣大學中文系佛學中心學報》,第new window
2期,(1997年7月)。
95. 霍建波、宋雁超:〈從盛唐投獻詩看士子的干謁心態〉,《紹興文理學院學報》,
第26卷第2期,(2006年4月)。
96. 謝海平:〈論應酬詩在古籍整理的價值-以唐大曆詩人作品為例〉,《逢甲new window
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
97. 鍾曉峰:〈從詠物到遊戲:白居易詩歌中的鶴〉,《淡江中文學報》,第16期,new window
(2007年6月)。
98. 韓學宏:〈「隔葉黃鸝」、「出谷遷喬」與「千里鶯啼」-從鳥類生態角度談
《全唐詩》中的黃鶯與黃鸝,《光武國文學報》,第1期,(2004年6月)。
99. 簡政珍:〈隱喻及換喻:以唐詩為例〉,《中外文學》,第12卷第12期,(1983new window
年7月)。
100. 瀟瀟:〈生命的感悟與寄託-〈析陳子昂〈感遇〉詩中白雲、白日、飛鳥
的意象〉〉,《合肥學院學報》,第23卷第1期,(2006年2月)。
101. 嚴俊:〈王維孟浩然送別詩淺析〉,《東山師範學院學報》,第18卷第7期,
(2003年11月)。
102. 嚴壽澂:〈詩聖杜甫與中國詩道〉,《國立編譯館舘刊》,第30卷第1.2期合
刊本(2001年12月)。
103. 蘭香梅:〈漂泊與自由—杜詩中的「鷗」鳥意象〉,《綿陽師范高等專科學
校學報》,第4期,(1997年4月)。
104. 蘭翠:〈論唐代詠物詩與士人生活風尚〉,《齊魯學刊》,第1期,(2003年1
月)。

(二)其他
1. 于學斌:〈滿族的鷹文化〉,《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6卷第11期,(2005
年10月)。
2. 亢巧霞、吳在慶:〈皮日休及第前後思想和創作特色及原因〉,《廈門大學
學報》,第5期,(2005年)。
3. 王成軍、王炎:〈文本•文化•文學-論自傳文學〉,《國外文學季刊》,
第2期,(1997年2月)。
4. 王佺:〈唐代干謁與文學的傳播〉,《西北師大學報》,第45卷第4期,(2008
年7月)。
5. 王政:〈靈魂鳥•引魂鳥〉,《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1996年)。
6. 王秋萍:〈感生神話-中國門第觀的文化淵源〉,《青海師範大學學報》,
第5期,(2006年3月)。
7. 王健:〈孤獨意識產生根源探析〉,《青海社會科學》,第1期,(1997年)。
8. 史延廷:〈鳥圖騰崇拜與吳越地區的崇鳥文化〉,《社會科學戰線-文化
研究》,第3期,(1994年3月)。
9. 朱鳳祥:〈玄鳥生商-商族人原始崇拜的內涵及演變〉,《商丘師範學院學
報》,第23卷第10期,(2007年10月)。
10. 李月秋:〈于無聲處見精神〉,《淺談中國花鳥畫創作的精神內涵》,第3卷
第1期,(2004年2月)。
11. 李芳、王友勝:〈死生契闊 與子成悅-論李白、蘇軾的婚姻及其愛情
觀〉,《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6期,(2008年11月)。
12. (日)松原朗文,(中)李寅生譯:〈論杜甫在蜀中前期的望鄉意識〉,《杜
甫研究學刊》,第1期,(2008年)。
13. 尚永亮:〈論柳宗元的生命悲感和性格變異〉,《文史哲》,第4期,(2000
年)。
14. 孫新周:〈鴟鴞崇拜與華夏歷史文明〉,《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04
年5月)。
15. 徐山:〈釋「禽」〉,《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第15卷第6期,(2006年11月)。
16. 曹文江:〈九奏中新聲,八珍中異味〉,《鄭州大學學報》,第2期,(1984
年2月)。
17. 許智銀:〈三國時期的狩獵活動〉,《許昌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4
年3月)。
18. 陳昌寧:〈杜甫的自然視角〉,《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第21卷第2期,(1998
年3月)。
19. 陳清俊:〈中國人的鄉愁與空間意識〉,《牛津人文集刊》,第1期,(1995
年10月)。
20. 陳勤建:〈中國鳥信仰的形成、發展與衍化〉,《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35
卷第5期,(2003年9月)。
21. 陶思炎:〈炎帝神話探論〉,《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1998年)。
22. 董素貞:〈論唐代干謁之風及其對文學的影響〉,《鷺江職業大學學報》,第
12卷第3期,(2004年9月)。
23. 趙海霞:〈從干謁看李白杜甫的入仕心態〉,《長春師範學院學報》,第25
卷第2期,(2006年3月)。
24. 劉博:〈小議〈禽言〉之名稱〉,《安徽文學•說文解字》,第6期,(2008
年)。
25. 樓望皓:〈哈撒克族的馴鷹術〉,《新疆人大》,(1996年2月)。
26. 談家勝:〈杜荀鶴的仕進與退隱的心態解析〉,《池州師專學報》,第15卷第
2期,(2001年5月)。
27. 鄭志剛:〈嘉峪關魏晉古墓磚畫中的馴鷹狩獵圖像研究〉,《敦煌學輯刊》,
第2期,(2007年5月)。
28. 鄭宗榮:〈自戀與自卑的轉移〉,《重慶三峽學院學報》,第5期,(2006年5
月)。
29. 霍志軍:〈恥干謁和事干謁〉,《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第1期,(2005年3
月)。
30. 薛天緯:〈干謁與唐代詩人心態〉,《西北大學學報》,第24卷第1期,(1994
年2月)。
31. 謝元魯:〈唐代官吏的貶謫流放與赦免〉,《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慶祝韓
國磐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
32. 謝明輝:〈析論王建人生三個階段〉,《國立台南大學人文研究學報》,第40new window
卷第1期,(2006年)。
33. 謝朝玲:〈淺談中國花鳥畫入情與構境〉,《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
3期,(2006年5月)。
34. 顏崑陽:〈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
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第1期,(1999年7月)。
35. 饒曉紅:〈「聲音」與「憤怒」-班吉的後結構主義解讀〉,《安徽大學學
報》,第33卷第1期,(2009年1月)。

五、數位資料庫檢索
(一) 故宮-(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libnt.npm.gov.tw/s25/)。
(二) 元智大學-唐宋文史資料庫(http://cls.hs.yzu.edu.tw/tasuhome.htm)。
(三)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http://dbo.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四) CNS11643中文全字庫(http://www.cns11643.gov.tw/AIDB/welcome.do)。
(五) 詩詞曲典故(http://cls.hs.yzu.edu.tw/ORIG/home.htm)。
(六) 維基文庫-(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Wikipedia:%E9%A6%96%E9%A1%B5&variant=
zh-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