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底層之「苦」與文明之「惡」--評郭于華《受苦人的講述:驥村歷史與一種文明的邏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
書刊名:二十一世紀
作者:孫沛東
作者(外文):Sun, Pei-dong
出版日期:2016
卷期:153
頁次:頁128-138
主題關鍵詞:受苦人的講述農村改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
  • 點閱點閱:27
期刊論文
1.吳毅、吳帆(2010)。傳統的翻轉與再翻轉--新區土改中農民土地心態的建構與歷史邏輯。開放時代,2010(3),50-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項飆(2015)。中國社會科學「知青時代」的終結。文化縱橫,2015(12月號),75-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笛(2010)。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u, Hanchao(2005)。Street criers: A cul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beggars。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皮國立、段煉、吳敏、子羽(2004)。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笛、李德英、謝繼華、鄧麗(2006)。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密爾頓•邁耶、王崠興、張蓉(2013)。他們以為他們是自由的:1933-1945年間的德國人。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奧蘭多‧費吉斯、毛俊杰(2014)。耳語者:斯大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普里莫.萊維、楊晨光(2013)。被淹沒和被拯救的。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敏玲(2015)。塑造「新人」:中共宣傳與蘇聯經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王凌(2013)。中國農民反行為研究(1950-1980)。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休厄爾、朱聯璧、費瀅(2012)。歷史的邏輯--社會理論與社會轉型。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於華(2011)。傾聽底層:我們如何講述苦難。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蔡志祥,程美寶(20001222)。海外學者的"華南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瑜(2013)。雕刻「苦」的時光--為郭于華《受苦人的講述:驥村歷史與一種文明的邏輯》所寫的書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怡明,應磊(20140309)。宋怡明:從下往上看歷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石劍鋒(20140302)。沈福宗的故事是我寫作的典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馬克思、恩格斯(1972)。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倬雲(2013)。[玫瑰壩]前言。玫瑰壩。多倫多:綠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思和(2015)。[荒漠的旅程]序言。荒漠的旅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