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試論佛教勸善書的道德教化思想--以《目連寶卷》、《自知錄》為例
書刊名: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作者:蘇哲儀
出版日期:2014
卷期:5:4
頁次:頁73-100
主題關鍵詞:佛教勸善書道德教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
  • 點閱點閱:6
宗教思想大抵以勸人向善為宗旨,以中國佛道兩教而言,在傳統社會中,不僅弘揚其教義思想,以渡化社會大眾,亦需承擔教化世俗大眾的責任,以宗教思想來教化人民為善去惡,發展為穩定社會人心的宗教力量。然而,在傳統社會中的宗教徒是以社會中、下階層的世俗大眾佔大多數,故宗教道德教化思想若需廣泛與普及的傳播,不能倚賴艱澀深奧的宗教經典,而侷限於知識分子之間,必須通過「世俗化」的改變,發展出具備簡單易懂的思想內容,以及具備功利實用的傳播方式,以適應一般世俗大眾的程度與需求,有效的引導世俗大眾誠心遵守奉行,達到宗教教化人心的社會功能。因此,佛道兩教大量的發展出具備這類顯著特點的善書,諸如:各種勸善詩歌、勸善文、善書、勸善圖、功過格、寶卷等宣揚道德教化思想的勸善作品,這類宗教勸善作品的思想內容,大多不離儒家道德倫理、道教的善惡有報、佛教的因果報應,體現「三教合一」的思想特色。本文擬以「功過格」與「寶卷」兩種具有佛教特色的善書,探討佛教道德教化思想的內容與特色。
期刊論文
1.陳霞(1997)。佛教勸善書略談。佛教研究,1997(2),89-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月清(1999)。中國佛教勸善書初探。佛學研究,1999(8),226-2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哲儀、邱一峰(20080800)。道教勸善書的道德教化思想析探--以《文昌帝君陰騭文》為例。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2(4),99-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阿財(1982)。敦煌孝道文學研究(博士論文)。文化大學,台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魯迅(1996)。中國小說史略。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弼、韓康伯(2001)。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志明(1993)。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郝春文(2001)。英藏敦煌社會歷史文獻釋錄。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耳、王弼(1996)。老子註。台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荀子(1983)。荀子新注。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君毅(1975)。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香港:新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霞(1999)。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袁嘯波(1995)。民間勸善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孔晁(1983)。逸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慧遠(2004)。廬山慧遠法師文鈔。台北:華藏佛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孔安國(2001)。尚書正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振鐸(1998)。中國俗文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酒井忠夫(1999)。增補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都:國家圖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章健(1962)。明實錄。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國國家圖書館(1994)。法藏敦煌西域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鄭志明(1986)。中國社會與宗教--通俗思想的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何晏、刑昺(2001)。孟子注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