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概念」到「概念群」:《新民叢報》「國家」與「教育」觀念的互動與形塑
書刊名:東亞觀念史集刊
作者:鄭文惠 引用關係邱偉雲
作者(外文):Cheng, Wen-hueiChiu, Wei-yun
出版日期:2016
卷期:10
頁次:頁37-41+43-102
主題關鍵詞:新民叢報國家教育概念分群結構數位人文Xin Min Cong BaoNationEducationConceptConcept clusteringDigital humanit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
  • 點閱點閱:27
期刊論文
1.陳熙遠(20080900)。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9(3),417-4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雨塵子(19030327)。近世歐人之三大主義。新民叢報,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隆基(19980400)。從「天下」到「國家」--戊戌維新一代的世界觀。二十一世紀,46,33-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左玉河(2004)。晚清「古學復興」:中國舊學納入近代新知體系之嘗試。史學月刊,2004(9),62-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奮翮生(1902)。軍國民篇。新民叢報,1,79-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菊梅(2011)。教育譯著的導入與中國教育近代化。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33(2),23-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羅志田(2007)。天下與世界:清末士人關於人類社會認知的轉變--側重梁啟超的觀念。中國社會科學,2007(5),191-204+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蔣觀雲(1904)。日俄戰爭之感。新民叢報,46-48,27-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觀雲(1905)。國家與道德論。新民叢報,65,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梁啟超(1906)。答某報第四號對於本報之駁論。新民叢報,79,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磬心(1902)。中國新教育案。新民叢報,3,33-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文惠(20140900)。從人文到數位人文:知識微縮革命與人文研究範式的轉向。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5(4),169-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903)。教育時評。新民叢報,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八木光貫、光益(1906)。國家主義教育。新民叢報,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江口辰太郎(1905)。教育目的論(湖南中路師範學校講議)。新民叢報,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江口辰太郎(1904)。教育學汎論(湖南師範學校講義)。新民叢報,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永井惟直、淵生(1906)。國家之政治的方面。新民叢報,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濤苗代、知白(1906)。教育行政法之基本觀念(輯譯二)。新民叢報,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力人(1903)。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新民叢報,32,9-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梁啓超(1902)。教育政策私議。新民叢報,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宋徽、周積明(2010)。湖北學生界與晚清湖北。學術界,2010(12),186-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知白(1906)。關於教育界之輯譯。新民叢報,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902)。尺素七千紙。新民叢報,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邵艷、船寄俊雄(2003)。清朝末期における留日師範生の教育実態に関する研究--宏文学院と東京高等師範学校を中心。神戶大学発達科学部研究紀要,10(2),383-3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金觀濤、梁穎誼、姚育松、劉昭麟(20140600)。統計偏離值分析於人文研究上的應用--以《新青年》為例。東亞觀念史集刊,6,327-3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重遠(1906)。外國貿易論。新民叢報,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黃國康(1907)。教育學說之變遷。新民叢報,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楊度、嘉納治五郎(1903)。支那教育問題〔續第23號〕。新民叢報,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蛻庵(1903)。泰西教育學沿革小史。新民叢報,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蛻庵(1903)。泰西教育學沿革小史。新民叢報,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嘉興秀水學堂、陽湖方屠龍(1903)。(徵文乙等)論全國小學教育普及之策及其簿款方略。新民叢報,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毅巨(1903)。盎格魯索遜人種之教育並中國今日教育之方針(續第1期)。浙江潮,19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奮翮生(1902)。軍國民篇(續第1號)。新民叢報,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奮翮生(1902)。軍國民篇(續第7號)。新民叢報,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磬心(19020408)。中國新教育案。新民叢報,5,47-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山本經天(2004)。近代中國における中等教員養成史研究(博士論文)。神戶大院,神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新民叢報社(1966)。新民叢報。台北:藝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蘭君、Jones, Andrew F.(2011)。兒童的發現:現代中國文學及文化中的兒童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Weber, Marianne(1999)。Essays in Economic Sociology。Princeton, N. 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陶菊隱(1985)。蔣百里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阿部洋(1993)。中国近代学校史研究--清末における近代学校制度の成立過程。東京:福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Neumann, Erich、高憲田、黃水乞(1998)。深度心理學與新道德。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尾形勇(1979)。中國古代の「家」と國家--皇帝支配下の秩序構造。東京: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蕭功秦(1999)。危機中的變革清未現代化進程中的激進與保守。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von Humboldt, Wilhelm、林榮遠、馮興元(1998)。論國家的作用。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2009)。新文化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金觀濤(2009)。歷史的巨鏡:探索現代社會的起源。台北:風雲時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雁南、馮祖貽、蘇中立、郭漢民(1998)。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桑兵(1995)。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枬、王忍之(1978)。辛亥革命前十年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金觀濤、劉青峰(2000)。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超穩定結構與中國政治文化的演變。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天華、鄒容、郅志(1994)。猛回頭:陳天華.鄒容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Weber, Max、于曉、陳維綱(1987)。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柏中(2005)。神靈世界--秩序的構建與儀式的象徵:兩漢國家祭祀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桑兵(1995)。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Jaspers, Karl、王德峰(2003)。時代的精神狀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建華(2004)。半世雄圖:晚清軍事教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白文剛(2008)。應變與困境:清末新政時期的意識形態控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斌(2006)。頓挫與嬗變:晚清社會變革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川、黃旭(2005)。百年之功:中國近代大學校長的教育家精神。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邱偉雲(2015)。中國近代平等觀念的形成(1895-1915)。臺北:新文豐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許紀霖、宋宏(2010)。現代中國思想的核心觀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許紀霖(2010)。啓蒙的遺產與反思。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麥勁生、李金強(2013)。共和維新--辛亥革命百年紀念論文集。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鄭起東、史建雲(2008)。晚清以降的經濟與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金觀濤、劉青峰(1993)。開放中的變遷--在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許紀霖、陳達凱(2006)。中國現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傅斯年、歐陽哲生(2003)。傅斯年全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項潔(20110000)。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項潔(20120000)。數位人文要義:尋找類型與軌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Jameson, Fredric、吳美真(1998)。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高承恕(1988)。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張灝(2004)。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高橋強(2001)。孫中山と中国留日学生:弘文学院を通して。創大中国論集。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