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臺灣漢文的質變與衍變——以胡殿鵬、洪以南、謝汝銓、魏清德為研究對象
作者:卓佳賢
作者(外文):Toh, Ka-hiân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周益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日治時期臺灣漢文胡殿鵬洪以南魏清德謝汝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臺灣在清廷統治212年後(1683-1895),1895年成為日本的領地,異族及其異文化帶來的各種衝擊,以及現代文明知識的滲入使得臺灣漢文發展出新的變化,當傳統文人無法以科舉晉身的仕宦之路,傳統漢文過去的價值受到動搖。不過,進入日治時期,漢文並沒有因此衰微,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發展出新的漢文風貌。漢文人在面對新時代與新政權,是如何肆應以及轉化漢文?
本論文擬以胡殿鵬、洪以南、謝汝銓與魏清德等四位文人為觀察對象,探討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在面對時代變局之時,是否藉由日人之力來振興漢文發展。因此,以胡殿鵬「明治體」為出發,進而關照洪以南、謝汝銓與魏清德的漢文主張及其漢文書寫,從中探討日治時期臺灣漢文的變化,為何迥異於前清時代的漢文文學知識?並且出現何種的質變與衍變,使漢文人得以肆應於當世,又能維繫與傳承漢文?本論文藉此討論一種新的文學知識及其文學系譜的出現,如何在新時代與新政權的影響與框架之下,既能容身於日本漢文框架之中,又能保有漢學命脈之延續,此種漢文便為本文之研究重點。
一、日治時期平面媒體
《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臺北:漢珍數位圖書)。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電子資料庫(臺北:漢珍數位圖書)。
《臺灣教育會雜誌》,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

二、胡殿鵬、洪以南、謝汝銓、魏清德等相關專書
謝汝銓:《雪漁詩集‧蓬萊角樓詩存》(臺北:龍文,1992年6月)。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施懿琳主編:《全臺詩》19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10月)。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施懿琳主編:《全臺詩》20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10月)。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施懿琳主編:《全臺詩》25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年12月)。
黃美娥主編:《魏清德全集‧壹‧文獻卷》(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黃美娥主編:《魏清德全集‧貳‧詩卷》(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黃美娥主編:《魏清德全集‧參‧文卷》(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黃美娥主編:《魏清德全集‧肆‧文獻卷》(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黃美娥主編:《魏清德全集‧伍‧小說卷》(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黃美娥主編:《魏清德全集‧陸‧小說卷》(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黃美娥主編:《魏清德全集‧柒‧文獻卷》(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黃美娥主編:《魏清德全集‧捌‧目錄卷》(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2月)。

三、日治時期相關研究專書
孔昭明主編:《魂南記、割臺三記、臺海思慟錄、瀛海偕亡記、臺戰演義、馬關議和中之伊李問答》合訂本(臺北:大通書局,1987年)。
王 松:《滄海遺民賸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王 松:《臺陽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第三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8月)。
民眾公論社‧林進發編著:《昭和七年臺灣官紳年鑑(二)》(臺北:成文出版社,2010年6月)。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1999年12月),頁63-67。new window
李知灝選注:《吳德功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1月)。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洪 繻:《八州遊記》卷十二(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洪 繻:《寄鶴齋古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洪 繻:《寄鶴齋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洪 繻:《瀛海偕亡記》卷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許南英:《窺園留草》(臺北:龍文,1992年3月)。
陳光瑩:《臺灣古典詩家洪棄生》(臺中:晨星,2009年3月)。
陳曉怡編:《洪鐵濤文集》(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7年2月)。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7月)。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年12月)。new window
詹雅能、黃美娥選注:《魏清德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11月)。
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31冊(臺中:文听閣圖書,2007年7月)。
廖振富:《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7月)。
廖振富選注:《林癡仙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1年12月)。
謝崇耀:《百年風華新視野:日治時期臺灣漢文學及文化論集》(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09年12月)。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

四、古籍
﹝漢﹞司馬遷撰,會合三家注:《新校史記三家注》第三冊(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4月)。
﹝漢﹞司馬遷撰,會合三家注:《新校史記三家注》第四冊(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4月)。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二篇下(臺北:萬卷樓,2002年8月),頁72。
﹝漢﹞董仲舒著,朱永嘉、王知常注譯:《新譯春秋繁露》(下)(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2月)。
﹝唐﹞韓愈:《韓昌黎集》第一卷(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3月)。
﹝唐﹞李鼎祚著,陳德述整理:《周易集解》(四川:巴蜀書局,1991年5月)。
﹝宋﹞程頤、程顥撰:《二程集(一)》(臺北縣: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9月),頁239。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注,王雲五主編:《後漢書.卷七六》(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10月)。
﹝明﹞宋濂等撰,楊家駱主編:〈本紀第十七‧世祖十四〉,《新校本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周璽總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彰化縣志‧卷四‧學校志》(臺北:臺灣銀行,1958年10月)。
﹝清﹞焦循撰,沈文倬點校:《孟子正義卷十一‧滕文公上》(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劉尚慈譯注:《春秋公羊傳譯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五、專書
Anthony Giddens(安東尼‧紀登斯)著,胡宗澤、趙力濤譯:《民族─國家與暴力》(臺北縣:左岸文化,2002年3月)。
Arnold van Gennep(范傑納):《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12月)。
Benedict Anderson(班納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2005年9月)。
Emile Durkheim(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2007年4月)。
Leo T. S. Ching(荊子馨)著,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2007年6月)。
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譯:《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2001年1月)。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城、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4月)。
Peter Burke(彼得‧柏克)著,賈士蘅譯:《知識社會史:從古騰堡到狄德羅》(臺北:麥田,2003年1月)。
文可璽:《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臺北:前衛,2014年7月)。new window
王汎森等著:《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臺北:聯經,2007年12月)。new window
王國維:《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第五冊(臺北:大通書局,1976年)。
王國維:《王國維遺書》第四册(上海:上海書店,1996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2009年9月)。new window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臺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臺北:麥田,2009年8月)。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1998年5月)。new window
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籌備處,2000年2月)。
余育婷:《想像的系譜:清代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建構》(臺北:稻鄉出版社,2012年11月)。new window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2008年5月)。new window
吳珮蒨:《從中國反譯日本?:竹內好抗拒西方的策略》(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07年6月)。
李仁淵:《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新北:稻鄉,2013年11月)。new window
李圭之:《近代日本的東洋概念─以中國與歐美為經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08年3月)。
李 兵:《書院教育與科舉關係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4月)。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論(下)》(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new window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年4月)。
周聖來:《美意識的種子:和製漢詞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香港:練習文化實驗室有限公司,2017年6月)。
屈萬里:《詩經釋義》(臺北: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9月),頁276。new window
林以衡:《日治時期臺灣漢文俠敘事的階段性發展及其文化意涵─以報刊作品為考察對象》(臺北:國立編譯館,2009年5月)。new window
林志宏:《民國乃敵國也:政治文化轉型下的清遺民》(臺北:聯經,2010年10月)。new window
林明德:《日本史》(臺北:三民,1993年9月)。
林學忠:《從萬國公法到公法外交:晚清國際法的傳入、詮釋與應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2月)。
邱貴芬、柳書琴編:《臺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臺北:文建會,2007年4月)。
施懿琳、楊翠、魏貽君撰稿:《新修彰化縣志‧卷七‧文化志‧文學篇》(彰化:彰化縣政府,2018年10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1年4月)。
翁聖峯:《日據時期臺灣新舊文學論爭新探》(臺北:五南,2007年1月)。new window
馬 睿:《文學理論的興起:晚清民初的一份知識檔案》(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5年6月)。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編:《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3月)。
張淵聖:《飄零‧詩歌‧醉草園:跨政權臺灣末代傳統文人的應世之路》(高雄:麗文文化,2016年7月)。
梁啓超:《戊戌政變記》(臺北:五南,2014年1月)。
梅家玲編:《臺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臺北:麥田,2012年1月)。
連 橫:《臺灣通史‧卷五》上冊(臺北:大通書局,1995年)。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年3月)。
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2006年11月)。new window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新北:群學,2013年7月)。new window
游勝冠:《殖民主義與文化抗爭:日據時期臺灣解殖文學》(臺北:群學,2012年4月)。new window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國與中國》(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臺北縣:左岸文化,2003年11月)。
費孝通等著:《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48年12月)。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1993年10月)。
黃佳甯、石之瑜:《不是東方:日本中國認識中的自我與歐洲性》(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2009年11月)。
黃俊傑:《東亞儒學:經典與詮釋的辯證》(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10月)。new window
楊瑞松:《病夫、黃禍與睡獅:「西方」視野的中國形象與近代中國國族論述想像》(臺北:政大出版社,2010年9月)。new window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中:晨星,2000年8月)。
廖炳惠:《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2003年11月)。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上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4月)。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下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4月)。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財團法人臺灣教育會,1939年12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蔡伯壎譯:《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 領臺以後的治安狀況(上卷)III》(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8年11月)。
駒込武著,吳密察、許佩賢、林詩庭譯:《殖民地帝國日本的文化統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7年1月)。
錢 穆:《論語新解》(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蘭臺網路出版商務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薛建蓉:《重寫的「詭」跡:日治時期臺灣報章雜誌的漢文歷史小說》(臺北:秀威資訊,2015年2月)。new window
謝金蓉:《青山有史─臺灣史人物新論》(臺北:秀威資訊,2006年11月)。new window
謝崇耀:《日治時期臺北州漢詩空間之發展與研究》(新北:稻鄉,2012年12月)。new window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1年1月)。

六、期刊論文
卞鳳奎:〈洪以南對新思潮受容之探討〉,《臺北文獻(直字)》168期(2009年6月),頁239-258。
王力堅:〈清初漢文人心態的轉變及其對詩詞風氣的影響─以康熙十八年(1679)博學鴻儒科為考察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9期(2016年9月),頁41-81。new window
王文仁:〈嚴復與《天演論》的接受、翻譯與轉化〉,《成大中文學報》21期(2008年7月),頁145-165。new window
王幼華:〈日本帝國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構接─以瀛社為例〉,《臺灣學研究》7期(2009年6月),頁29-50。new window
王汎森:〈近代知識份子自我形象的轉變〉,《臺大文史哲學報》56期(2002年5月),頁1-27。new window
王韶君:〈謝汝銓漢文小說中的文化演繹與身分編寫:以〈三世英雄傳〉、〈櫻花夢〉、〈日華英雌傳〉為中心的討論〉,《臺灣文學學報》30期(2017年6月),頁111-139。new window
江寶釵、謝崇耀:〈從日治時期「全島詩人大會」論臺灣詩社的轉型及其時代意義〉,《中正漢學研究》21期(2013年6月),頁327-359。new window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國民性論述暨其意義〉,《淡江中文學報》30期(2014年6月),頁205-236。new window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對世務之肆應─以連橫的漢學傳播事業為觀察核心〉,《成大中文學報》新26期(2009年10月),頁81-117。new window
吳盈盈:〈日治時期社會領導階層:洪以南─對現代文明之接受態度─以其「外顯」行為為觀察重心〉,《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118期(2011年7月),頁28-38。
吳進安:〈清領時期臺灣書院教育的儒學思想〉,《漢學研究集刊》1期(2005年12月),頁111-131。new window
李威熊:〈《周易》與社會、人生成長發展進路〉,《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期(2019年9月)頁1-16。new window
李黛顰:〈《史記‧伯夷列傳》典型形象探討〉,《輔大中研所學刊》7期(1997年6月),頁101-113。new window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臺大歷史學報》6期(1976年12月),頁17-43。new window
周小華:〈晚清政府職能與鄉村仕紳權力之關係初探〉,《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5卷12期(2010年12月),頁47-49。
林明德:〈梁啟超與晚清小說運動〉,《中外文學》14卷1期(1985年6月),頁82-99。new window
林以衡:〈「蕩寇」新解:〈新蕩寇志〉對日本「國體」、「神風」思想的闡發及作者謝汝銓的政治理想〉,《嘉大中文學報》2期(2009年9月),頁169-203。
林以衡:〈維新造英雄:日治臺灣文人謝汝銓小說〈三世英雄傳〉中的文明想像與國族書寫〉,《師大學報》63卷2期(2018年9月),頁23-50。new window
林呈蓉:〈從歷史風土探討日本「國家意識」的建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2卷3期(2006年秋季刊),頁1-26。new window
林芳玫:〈謝汝銓通俗書寫的跨文化身分編輯:探討〈日華英雌傳〉的性別與國族寓言〉,《臺灣文學學報》23期(2013年12月),111-139。new window
林淑慧:〈女體與國體:論謝汝銓之〈日華英雌傳〉〉,《中國文學研究》24期(2007年6月),頁119-152。
林淑慧:〈世變下的書寫─吳德功散文之文化論述〉,《臺灣文學研究學報》4期(2007年4月),頁9-40。new window
林翠鳳:〈當代臺灣古典詩社的發展─從百年詩社談起〉,《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5卷4期(2014年8月),頁1-16。new window
林鎮國:〈華夷之辨〉,《鵝湖月刊》9期(1976年3月),頁35-37。new window
柳書琴:〈傳統文人及其衍生世代:臺灣漢文通俗文藝的發展與延異(1930-1941)〉,《臺灣史研究》14卷2期(2007年6月),頁41-88。new window
洪啟宗:〈從家傳文獻看洪以南的交友關係〉,《臺北文獻》直字166期(2008年12月),頁183-204。
洪靜芳:〈明鄭時期臺灣遺民詩中的陶淵明隱逸文化─以沈光文、徐孚遠、鄭經為例〉,《弘光人文社會學報》18期(2015年7月),頁73-86。new window
胡志德著,趙家琦譯:〈清末民初「純」和「通俗」文學的大分歧〉,《清華中文學報》10期(2013年12月),頁219-251。new window
徐泓:〈何炳棣著《明清社會史論》譯註:〈第二章 社會身分系統的流動性〉〉(Chapter II, “The Fluidity of the State System.”),《東吳歷史學報》23期(2010年6月),頁203-260。
婁子匡:〈詩壇狂人胡殿鵬〉,《臺北文獻》直字第6、7、8期合刊(1969年12月),頁112-114。
張其賢:〈「中國」與「天下」概念探源〉,《東吳政治學報》27期(2009年9月),頁169-256。new window
張淑香:〈抒情傳統的本體意識─從理論的「演出」解讀〈蘭亭集序〉〉,《中外文學》20卷8期(1992年1月),頁85-99。new window
梁鈞筌:〈日暮鄉關何處?論許南英的遺民意識〉,《臺灣文學研究》7期(2014年12月),頁235-262。new window
許佩賢:〈日治前期公學校教師的學經歷─以興直公學校教職員履歷書分析為中心(1898-1920)〉,《師大臺灣史學報》10期(2017年12月),頁37-75。new window
許倍榕:〈日治初期臺灣言論界「文學」概念變化〉,《臺灣文學研究》7期(2014年12月),頁185-232。new window
許時嘉:〈明治日本的漢詩文意識與殖民地統治─一個社會思想面的考察〉,《漢學研究》31卷3期(2013年9月),頁261-292。new window
許總:〈文化轉型時代的思想革新與文風變遷─論元和詩變與元和體〉,《齊魯學刊》198期(2007年),頁61-65。
陳仕軒:〈殘夜不須眠─論鄭孝胥晚期的政治詩作〉,《中國文學研究》42期(2016年7月),頁79-118。new window
陳永明:〈降清明臣與清初輿論〉,《漢學研究》27卷4期(2009年12月),頁197-228。new window
陳俊啟:〈重估梁啟超小說觀及其在小說史上的意義〉,《漢學研究》20卷1期(2002年6月),頁309-338。new window
陳瑋芬:〈近代化願景與概念的形成─試論近代日本新「文明」概念的意義建構與內涵〉,《東亞觀念史集刊》11期(2016年12月),頁225-270。new window
彭煥勝、吳正龍:〈清代彰化縣儒學的生員教育〉,《教育研究集刊》51輯3期(2005年9月),頁53-81。new window
游勝冠:〈同文關係中的臺灣漢學及其文化政治意涵─論日治時期漢文人對其文化資本「漢學」的挪用與嫁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8期(2009年4月),頁257-294。new window
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臺灣的轉化〉,《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卷2期(2006年12月),頁91-100。new window
黃美娥、陳盈達:〈百年吟聲,風雅抵柱:瀛社百年活動簡史〉,《臺北文獻》直字166期(2008年12月),頁25-92。
黃美娥:〈「文體」與「國體」─日本文學在日治時期臺灣漢語文言小說中的跨界行旅、文化翻譯與書寫錯置〉,《漢學研究》28卷2期(2010年6月),頁363-396。new window
黃美娥:〈久保天隨與臺灣漢詩壇〉,《臺灣學研究》7期(2009年6月),頁1-28。new window
黃美娥:〈差異/交混、對話/對譯─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1895-193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期(2006年3月),頁81-119。new window
黃美娥:〈尋找歷史的軌跡:臺灣新、舊文學的承接與過渡(1895-1924)〉,《臺灣史研究》11卷2期(2004年12月),頁145-183。new window
溫楨文:〈近代中國的「記者」:以其職業稱謂之演變為中心〉,《東亞觀念史集刊》4期(2013年6月),頁305-344。new window
路新生:〈論「體」「用」概念在中國近代的「錯位」─「中體西用」觀的一種解析〉,《哲學與文化》28卷9期(2001年9月),頁800-816。new window
廖振富:〈百年風騷,誰主浮沉?─二十世紀臺灣兩大傳統詩社:櫟社、瀛社之對照觀察〉,《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期(2009年10月),頁205-248。new window
劉振興:〈從程顥文道觀與詩作特徵檢視後代文人批評〉,《中國文學研究》43期(2017年2月),頁1-47。new window
蔡侑樺:〈臺灣總督府營繕人員〉,《臺灣學通訊》110期(2019年3月),頁8-9。
蔡慧玉:〈日治時期臺灣行政官僚的形塑:日本帝國的文官考試制度、人才流動和殖民行政〉,《臺灣史研究》14卷4期(2007年12月),頁1-65。new window
蔣義斌:〈蘇洵論禮蠡測─兼論其經史觀〉,《臺灣師大歷史學報》47期(2012年6月),頁63-104。new window
鄭文惠、邱偉雲:〈從「概念」到「概念群」:《新民叢報》「國家」與「教育」觀念的互動與形塑〉,《東亞觀念史集刊》10期(2016年6月),頁37-102。new window
鄭柏彥:〈古代曲學文獻資料中「樂府」一詞的概念義涵及其隱含在辨體論與文學史論中之意義〉,《應華學報》16期(2015年12月),頁107-142。new window
蕭啟慶:〈元明之際士人的多元政治抉擇─以各族進士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32期(2003年12月),頁77-138。new window
賴俊雄:〈從洪以南蘭石帖題詠集一窺日治初期臺灣的書法風貌〉,《中華書道》90期(2015年12月),頁18-25。new window
薛建蓉:〈烽火下的理想家國造象─從謝汝銓戰爭小說看東亞論下理想家國形塑及其認同問題探討〉,《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4期(2012年4月),頁39-78。new window
謝世英:〈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藝術學研究》8期(2011年5月),頁127-204。new window
謝崇耀:〈論日治時期新學會之發展與時代意義〉,《臺灣風物》57卷2期(2007年6月),頁57-88。new window
簡松興:〈班固撰《漢書》時可能的限制─以〈敘傳〉為中心〉,《輔大中研所學刊》3期(1994年6月),頁87-99new window
簡曉花:〈初論被馴化的明治國家意識型態之展現:以松村介石之「道」為例〉,《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5卷1期(2018年6月),頁159-185。new window

七、學位論文
曾蕙雯:〈清代臺灣啟蒙教育研究(168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蘇秀鈴:〈日治時期崇文社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年1月)。
川路祥代:〈殖民地臺灣文化統合與臺灣傳統儒學社會(1895-1919)〉(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6月)。new window
吳東晟:〈洪棄生《寄鶴齋詩話》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6月)。
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年7月)。new window
蔡佩玲:〈「同文」的想像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謝汝銓的漢文書寫〉(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7月)。
潘豐慶:〈清代臺灣書院的儒學教育及其影響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余怡儒:〈吳德功的歷史書寫與時代關懷〉(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10年1月)。
卓佳賢:〈「邁向大眾/通俗之路(1930-1937)─論臺灣文藝評論中讀者與文本理論的流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10年7月)。
王俐茹:〈臺灣文人的記者初體驗及其創作實踐─以李逸濤為例的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8月)。
陳惠茵:〈東亞視域下的漢文學表現─以館森鴻寓臺期間(1895-1917)為討論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6月)。
藍士博:〈日治時期臺灣印刷媒體「世代」的誕生:暨陳逢源個案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9月)。
白佳琳:〈尾崎秀真在臺文化活動及漢詩文研究(1901-1946)〉(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7月)。
吳東晟:〈《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所載詩話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7月)。new window
許倍榕:〈日治初期臺灣言論界「文學」概念變化〉(臺南: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7月)。new window
簡明玉:〈日本殖民統治的探索與反思:以魏清德散文作品為觀察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18年1月)。
洪靜芳:〈臺灣古典詩的陶淵明現象〉(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8年6月)。new window

八、電子資源
《籾山衣洲日記》,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日記資料庫:
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E7%B1%BE%E5%B1%B1%E8%A1%A3%E6%B4%B2%E6%97%A5%E8%A8%98/1898-12-26,2018年10月4日。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近現代人物資訊整合系統」:
http://mhdb.mh.sinica.edu.tw/mhpeople/bookimage.php?book=TL&page=44。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http://who.ith.sinica.edu.tw/s2g.action?viewer.q_authStr=1&viewer.q_fieldStr=allIndex&viewer.q_opStr=&viewer.q_valueStr=%E8%AC%9D%E6%B1%9D%E9%8A%93。new window
洪啟宗:〈洪騰雲的生平─一堆玻璃珠裡的珍珠〉,《唐山過臺灣─富六代,一個臺灣家族的故事》,網址:
https://chitzonghong.blogspot.com/2013/11/blog-post.html?fbclid=IwAR2xujj1-JeWsXsCsbBt8Kxk4igGToq3v7HqhP34zwbYIS7BP-HNod0kaN0。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府(官)報資料庫」:
http://ds3.th.gov.tw/ds3/app007/list3.php?ID1=0071012678a021。
國立臺灣圖書館,「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
http://stfj.nt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cache=1593452799583。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
http://ds3.th.gov.tw/ds3/app001/list3.php?ID1=0011248902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