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傳統身體文化的現代化、認同與抗拒:對中、港、台三地龍舟運動化歷程的考察
作者:張力可
作者(外文):Li-Ke Chang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東治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龍舟運動化身體文化型構節慶後殖民主義dragon boat racesportizationbody cultureconfigurationfestivalpost-coloni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7
本研究運用後殖民理論與歷史社會學方法,探討中國、香港和台灣龍舟發展過程,以及其型構變遷的社會原因。研究發現,中國龍舟場域一方面體現現代國家替換民間權力秩序,另一方面體現工具理性和傳統社群連帶之間的衝突協商。社會主義新中國成立後,一度揚棄農民的龍舟競渡文化,導致其所宣稱的要透過體育文化來建立自主認同的允諾無法實現。改革開放後,中國龍舟發展持續突顯官方控制與民間自發活動之間的衝突。龍舟規則也體現包括時間、空間及視覺等型構的變遷。
在香港,由於1960年代一連串的社會騷亂,引起英國殖民者採取一系列的治理政策調整。也由於這些殖民治理策略的調整,促發1970年代之後香港龍舟運動化的歷程。從早期以「大龍」為主流的龍船規格,向「中龍」規格的演變,體現香港社會生產方式(特別是殖民政府聯合資產者改造海岸漁村環境)的劇烈變遷。這些體現在龍舟領域的規格變遷,也引起在地團體對龍舟現代化的抗拒與反省。
龍舟做為節慶集會的一環,一度因為威權政府憂心其引發騷亂而被台灣的政府猜忌與打壓。直到1970年代中期後,龍舟才以「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這項接榫於支持黨國體制的官方動員而復甦。本文以宜蘭縣礁溪鄉的二龍競渡說明傳統身體文化與現代運動競賽型構的衝突;並說明運動化進一步引發地方民眾期盼其文化自決的願望。
總之透過分析三個地區的龍舟發展,本文對體育學界慣用的所謂「傳統體育或民俗體育」做了歷史與概念的檢討;並提醒推廣相關活動的主其事者,應該更留意資源的分配、留意其中的物質利益,及運動化可能對在地社會關係帶來的衝擊。這樣,就能避免過度美化官方主導的節慶活動,並給在地團體更多的文化自主權
This study, based on postcolonial theories and historical sociology, investigates how social mechanisms contributed to the configuration shifts (ie. sportization) of dragon boat race development in China, Hong Kong, and Taiwan.
In China’s case, this process was marked by the modern state’s dominance over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goal-oriented rationalities and traditional social bonds. The communist party’s ban of dragon boat racing, a traditional display of peasant and worker culture, contributed to its failure in building self-identity through sport culture. Even after its economic reforms, such conflicts persisted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 leading to structural changes of time, space, sound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dragon boating.
In Hong Kong, the sportization of dragon boat racing since the 1970s was shaped by the British colonial government response to the popular riots a decade earlier. The downsizing of boat specifications, for example, reflected policy adjustments and later changes within Hong Kong’s civil society. Such ‘modernizations’ led to both resistance and reflection by Hong Kong boating groups.
Dragon boat racing,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assembly banned by the previous authoritarian regime, was suppressed on Taiwan during the 1960s. It was restored a decade later under the theme of a ‘Renaissance of Chinese Cultures Movement’ to support the regime. This study uses the spotization process of Er-lung dragon boating in Yilan County to exemplify the structural conflict between not only modern sport and tradition, but also public demand for cultural self-determination.
In all three cases, the terms “folk sport” or “traditional sport” commonly seen in the sport academia are widely examined.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ntinue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wards the even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its benefits, and the social impact of sportization. This is essential, not only to avoid a distorted image in favor of official events, but also in support of independent cultural rights at the grass-root level.
2006年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組委會(2006/3/13),《2006年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邀請賽競賽規程》,未出版文件。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78)。《一九七八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79)。《一九七九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80)。《一九八○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81)。《一九八一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82)。《一九八二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83)。《一九八三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84)。《一九八四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85)。《一九八五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86)。《一九八六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87)。《一九八七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88)。《一九八八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89)。《一九八九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90)。《一九九○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91)。《一九九一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92)。《一九九二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93)。《一九九三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94)。《一九九四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95)。《一九九五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96)。《一九九六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97)。《一九九七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98)。《一九九八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99)。《一九九九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2000)。《二○○○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2001)。《二○○一年度大埔區龍舟競 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2002)。《二○○二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2003)。《二○○三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2004)。《二○○四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2005)。《二○○五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2006)。《二○○六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2007)。《二○○七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2008)。《二○○八年度大埔區龍舟競賽》。未出版文件:香港。
文崇一(1961)。〈九歌中的水神與華南的龍舟賽神〉。《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11期,51-1123。
文崇一(1990)。〈楚的水神與華南的文化精神〉。載於文崇一編,《中國古文化》。台北:東大圖書。
王健吾(1935年4月)。〈華北之體育〉。《體育季刊》,1(2),收於成都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1988)。《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頁34-45)。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王國強(2006)。《嶺南龍舟文化》(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大學,廣州。
王復旦(1936年11月)。〈民眾體育節之建議〉。《體育研究與通訊》,4(1),收於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1988)。《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頁45-48)。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王霄冰(2007)。〈節日:一種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間〉。載於中國民俗學會、北京民俗博物館編,《傳統節日與文化空間:東岳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頁3-14)。北京:學苑出版社。
本西憲勝,〈南國趣味龍船〉,《運動趣味》,2卷,7期第23-24頁。1917-07-31(日治:大正6年7月31日)台北:臺灣體育獎勵會。
田麥久(1988)。《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任丙強(2004)。〈90年代以來中國的民族主義思潮:兼批評王小東的民族主義觀〉。載於樂山編:《潛流:對狹隘民族主義的批判與反思》(頁9-32)。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伍紹祖(1999)。《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史1949~1998(綜合卷)》。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朱婉寧(2005)。台灣文化觀光中的認同建構─以客家桐花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立中(1999)。〈龍舟發展的三種基本型態〉。《湘潭大學社會科 學學報》,23(6),26。
何根海(2002)。〈端午龍舟競渡的新解讀〉。《歷史月刊》,6月號,76-81。
何培金(1991)。《中國龍舟文化》。湖南省:三環出版社。
余章彪(2009)。〈龍舟運動在休閒時代發展進程中的誤區及其對 策〉。《通化師範學院學報》,30(8),79-81。
佚名(1933年10月)。〈調查鄉村體育活動教材〉。《第一次中國教育年鑑,丙編》(頁934-935),收於成都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1988)。《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頁22-23)。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佚名(1977)《中華民國建國六十六年中正杯龍舟競賽大會手冊》,未出版文件。
佚名(1981)《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中正杯龍舟錦標賽大會報告書》,未出版文件。
佚名(2006推測年份)。《恢復傳統二龍競渡自救會》(未出版連署書)。
佚名(2007推測年份)。《繁華落近:礁溪『二龍競渡』的檢討與再造》(未出版手稿)。
吳世政(2007)。〈運動地理學之景觀研究取向〉。載於胡天玫編,《運動技藝:運動英雄與運動哲學》(頁279-297)。台北:師大書苑。
吳騰達(1995)。〈鄉土體育的意義、範圍與內容〉。《國民體育季刊》,24(3),78-84。
呂大樂、王志錚(2003)。《香港中產階級處境觀察》。香港:三聯書店。
宋強、張藏藏、喬邊、古清生(1996)。《中國可以說不—冷戰後時代的政治與情感抉擇》。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
宋穎(2007)。《端午節研究:傳統、國家與文化表述》(未出版博士論文)。中央民族大學,西安市。
李希光,劉康等(1997)。《妖魔化中國的背後》。台北:捷幼。
李明宗(2002)。《當代台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詮釋觀點的提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清蓮(1975)。〈「五日節」懷往事,礁溪淇武蘭扒龍船〉。《蘭陽會刊》,3期,117-125。
汪民安(2006)。〈喬治巴塔耶的神聖世界〉。載於汪民安編,《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頁222-253)。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赤柱居民聯誼會(1993)。《赤柱區端午龍舟大會(一九九三年)》香港:作者。赤柱街坊會(1961)。《一九六一年龍舟競賽大會特刊》。香港:作者。
周邦基(2008)。《安康龍舟文化》。香港: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
周俊宇(2008年7月),《塑造黨國之名──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考察》,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宜蘭文獻委員會 (1993)。〈礁溪鄉耆老座談會記錄〉。《宜蘭文獻雜誌》(陳進東、林永年監修,林萬榮校修),40-56。宜蘭縣: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宜蘭縣史籌備處 (1969)。《縣志:三、政事志:自治篇》(1992年6月再印)。
房寧、王小東、宋强等(1999)。《全球化陰影下的中國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林衡茂(1980)。〈龍舟登陸:礁溪二龍村競渡擱淺了〉。《時報刊》,122期,74-78。
邱彥貴等(2007)。〈二龍村龍舟賽〉。載於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編,《宜蘭縣重要民俗調查報告》(未出版)(頁91-112)。
施再滿(1978)。〈全省最古老的龍舟競渡區:二龍村〉。《快樂家庭》,53期,30-33。
范良誌李其隆(2008)。〈台灣地區龍舟運動之運作現況與未來發展〉。《大專體育學刊》,96期,126-133。柯政良(2001)。〈龍舟競渡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學刊》,53期,131-135。new window
香港新聞出版社(1990)。《慶祝庚午年端午節龍舟大會(1990)(九龍) 》。香港:作者。
倪依克(2001)。〈當代中國『龍舟』現象的社會文化學研究〉。《成都體育學報》,27(6)。23-26。
倪依克(2004)。〈當代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思考:論中國龍舟運動的現代化。《體育科學》,24(4)。73-76。
徐元民(2007/1999)。《台灣龍舟競渡文化之傳承》。行政院體委會編印。
徐弘祖(1985)。《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烏宜行(1985)。〈青青河畔草:龍舟競賽紀感〉。《蘭陽文教雜誌》,30-31。
馬木池、張兆和、黃永豪、廖迪生、劉義章、蔡志祥(2003)。《西貢歷史風物》。香港:西貢區議會出版。
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1982/1963)。〈國務院批轉體育運動委員會關於群眾體育工作座談會的報告(1963/10/31)〉。載於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體育運動文件選編1949-1981》(頁277-281)。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1985)。〈國家體委轉發中國龍舟協會成立會議紀要〉。載於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編,《體育運動文件選編1982-1986》,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1989)。關於下發《國家體委關於體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草案)的通知》公文附件及《國家體委關於體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草案)》(1986/4/15),載於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編,《體育運動文件選編1982-1986》(頁67-79),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1989/1981)。國家體委、國家民委關於轉發李夢華同志在國少數民族體育工作座談會上的報告的通知(1981/10/29),附〈李夢華同志在少數民族體育工作座談會上的報告(摘錄)〉(1981/9/21),載於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編,《體育運動文件選編1982-1986》(頁318-327),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1989/1982)。〈李夢華主任在全國省、市、區體委主任匯報會上的談話(1982/6/21) 〉。載於國家體委政策研究室主編,《體育運動文件選編1982-1986》(頁21-26)。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張枝繁(1987/5/31),〈淺談大埔區龍舟五十年來賽事〉,收於大埔區龍舟競賽委員會(1987/5/31)。《大埔區龍舟競賽》,頁16。未出版文件:香港。
張建世(1988)。《中國的龍舟與競渡》。北京:華夏出版社。
張倫篤、黃靖中(1991)。〈競渡、龍舟與龍舟競渡之研究〉。《中國民間文化》,2期125-142。上海:學林出版社。
梁啟超(1994)。《新民說》。瀋陽:遼寧出版社。
第十七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1994),《第十七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台灣省主席杯龍舟競賽秩序冊》(救國團彰化縣團委會),未出版文件。
第十九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1996),《第十九屆(按:應為第20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鹿港慶端陽):彰化縣縣長盃龍舟錦標賽秩序冊》(彰化縣體育會承辦),未出版文件。
第十五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1992)。《第十五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台灣省主席盃龍舟競賽秩序冊》(鹿港天后管理委員會),未出版文件。
第三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編輯組( 1980)。《第三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鹿港文化週》(鹿港國際青年商會承辦),未出版文件。
第五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編輯組(1982)。《第五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鹿港文化週秩序冊》(鹿港國際青年商會承辦),未出版文件。
第六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編輯組(1983)。《第六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鹿港文化週秩序冊》(鹿港各界承辦),未出版。
第四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編輯組( 1981)。《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第四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鹿港文化週》(鹿港國際青年商會承辦),未出版文件。
莫不抗(1933)。〈幾種天津的民間遊戲〉。《體育周報》(天津),2(5),2(6),收於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1988)。《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頁23-28)。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許紀霖(2004)。〈中國的民族主義;一個巨大而空洞的符號〉。載於樂山編,《潛流:對狹隘民族主義的批判與反思》(頁40-48)。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郭振、劉波(2010)。〈歷史社會學視野下的Play, Game, Sport型態演變分析〉。《天津體育學報》,25(1),73-76。
陳少斌(2007)。〈陳嘉庚引領集美學村水上體育運動會〉。載於集美政協文史委編,《集美文史資料》,12期,3-31。
陳怡真(1978)。〈持續了兩百年的龍舟競賽:二龍村的傳奇〉。《時報週刊》,29期,8-9。
陳健銘(1989)。〈祈安競渡話二龍〉。《民俗曲藝》,60期,66-69。陳孟君(1996)。〈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龍舟發展之研究   (1912~1995) 〉。《體育學報》,21期,83-94。new window
陳莉(2010)。〈溫州龍舟民俗文化緣起、歷程及嬗變探析〉。《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6(2),41-63。
陳嘉庚(1954)。〈集美龍舟競賽小紀〉。集美校委會校史室未出版展件。
陳嘉庚(1956/5/21)。〈一九五六年端陽節龍舟比賽辦法〉,未出版。
陳嘉庚(1957/5/2)。〈一九五七年端陽節龍舟比賽辦法〉,未出版。
陳嘉庚(1958)。《集美學校籌備龍舟比賽》日誌。未出版展件。
陳嘉庚(1958/5/20)〈一九五八年端陽節龍舟比賽辦法〉,未出版。
陳熙遠(2008)。〈競渡中的社會與國家-明清節慶文化中的地域認同、民間動員與官方調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9本第3分,417-496。台北市。new window
陸家驥(1990)。《端午》。台北:台灣商務。
鹿港天后宮管理委員會(1993),《台灣省政府祥和社會專案:第十六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龍舟競賽活動秩序冊》,未出版文件。
鹿港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1985)。《第八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手冊》(鹿港各界承辦),未出版文件。
鹿港國際青年商會(1978)。《全國民俗才藝競賽/古都鹿港觀光週:大會手冊》(鹿港國際青年商會承辦),未出版。
鹿港國際青年商會(1979)。《第二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鹿港觀光週秩序冊》(鹿港國際青年商會承辦),未出版。
鹿港國際青年商會(1979)。《第三屆全國民俗才藝活動大會/鹿港文化週秩序冊》(鹿港國際青年商會承辦),未出版文件。
鹿港鎮公所(2000),《中華民國89年台灣省主席盃第八屆龍舟錦標賽秩序冊》(鹿港鎮公所承辦),未出版文件。
鹿港鎮公所(2002),《2002鹿港慶端陽大會手冊》(鹿港鎮公所承辦),未出版文件。
鹿港鎮公所(2006),《2006鹿港端午嘉年華龍舟錦標賽秩序冊》(彰化縣政府主辦,鹿港鎮公所承辦),未出版文件。
鹿港鎮公所(2009),《2009年鹿港慶端陽系列活動:龍舟錦標賽秩序冊》(彰化縣政府主辦,鹿港鎮公所承辦),未出版文件。
曾應楓、陸穗崗 (2009)。《賽龍奪錦:廣州龍舟節》。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渡邊欣雄(1998)。〈香港水上居民的端午節:長洲島的龍舟祭〉,載於《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周星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new window
游修齡(2007)。〈質疑廢龍說五大理由〉。《中國農史》。27卷11期,135-137。
湯志傑(2009)。〈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台灣的現況〉。《思與言》,47(1),1-126。new window
策〉。《通化師範學院學報》,30(8),79-81。
集美校委會,(1951/06/10)〈集美學校辦事日誌〉。
集美學村龍舟競賽籌備委員會(1985/5/1)。〈1985年集美學村龍舟競賽規程〉,未出版文件。
集美學村龍舟競賽籌備委員會,(1985/6/22)。〈集美學村龍舟競賽大會秩序冊〉,未出版。
集美學校委會(1984/6/4)。〈集美學村龍舟競賽秩序冊〉,未出版。
集美學校校委會。(1951,6月10日)。《集美學校辦事日誌》(未出版)。
黃仁宇(1999)。《放寬歷史的視界》(修訂版)。台北:允晨文化。
黃佩賢(2005)。〈漁村今昔:宵箕灣的變遷〉。載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編,《考察香港-文化歷史個案研究》(頁241-248)。香港:三聯出版。
黃輝銘(2005)。《地方政府辦理節慶活動振興觀光文化產業策略之研究:以鹿港慶端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彰化。
黃麗雲(1986)。〈台灣龍舟賽的現況調查〉。《台灣文獻》,37(4),91-102。
黃麗雲(2005)。〈龍舟競漕にみる宗教心理の普遍と経済効果〉(龍舟競漕示現的一般宗教心理及經濟效果) 。《東吳日語教育學報》,28,205-239。new window
楊奇 (1994)。《英國撤退前的香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頁221-223。
楊羅生(2004)。〈龍舟競渡研究狀況與文獻整理〉。《零陵學院學報》,25(4),31。
溫宗翰(2010)。〈臺灣端午競渡之信仰與儀式:以二龍村為探討中心〉。《臺灣學研究》,11期,143-164。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出版。new window
溫宗翰(2011)。《台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廖迪生(2001)。〈傳統社會生活〉,收於廖迪生、張兆和、蔡志祥合編《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一) 教與學篇》(頁77-99)。香港: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
廖迪生、張兆和(2006)。《大澳》。香港:三聯書店。
聞一多(2004a)。〈端節的歷史教育〉。載於彭國梁、楊里昂編,《我們的端午》(頁38-41)。長沙岳麓書社。
聞一多(2004b)。〈屈原問題:敬質孫次舟先生〉。載於彭國梁、楊里昂編,《我們的端午》(頁42-52)。長沙岳麓書社。
聞一多(2004c)。〈人民的詩人:屈原〉。載於彭國梁、楊里昂編,《我們的端午》(頁53-54)。長沙岳麓書社。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礁溪鄉耆老座談會記錄〉。載於《宜蘭縣鄉土史料》,頁35-62。南投:作者。
趙芳儀(2009)。《歷史觀點之下的中國和平崛起論述背景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高雄。
趙源偉(2006)。《龍獅和龍舟》。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齊上志(2006)。《福州龍舟文化初探》。《閩都文化研究》,2,17-21。福州市。
劉秉果(2007)。《中國古代體育史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劉祐成(2010)。《戰後台灣「改善民俗運動」之探討(1945-1990)》(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台中。
劉華山、鄭家潤(2002)。《龍舟技術與訓練》。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劉秉果(1991)。〈龍文化與龍舟競渡〉。載於李瑞岐、楊培春等人主編,《中華龍舟文化研究》(頁8-18)。貴陽市:貴州出版社。
劉蜀永(2009)。《簡明香港史》。香港:三聯出版社。
廣東省地方志編撰委員會(2001)。《廣東省志體育志》。廣東人民出版社,頁200。
廣東省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 (2001)。《廣東省志體育志》。廣東人民出版社。
廣東體育文史辦公室(1984)。《廣東省體育史料》,1期,頁65。
樊正治(1985)。〈近三十年來我國民俗體育活動發展與現況〉。《教育資料集刊》,10輯,225-262。new window
潘迺禎(1941),〈士林歲時祭〉,《民俗臺灣》,V.1/No.6,( 1941昭和16年12月5日)。台北市: 東都書籍臺北支店。
潘鴻鈞(2001)。〈移民與香港社會〉。載於廖迪生、張兆和、蔡志祥編,《香港歷史、文化與社會:教學與實踐》(頁120-128)。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研究中心。
蔡宗信(1995)。〈民俗體育範疇與特性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4(3),68-77。
鄭國銘(2005)。《東北亞體育史研討會報告書》(未出版手稿)。
蕭國健(2000)。《油尖旺角區風物志》。香港:油尖旺角區議會。
賴施虯(2011)。〈溫州端午龍舟競渡的歷史、現狀及未來走向〉。《國文天地》,27(1),46-49。new window
賴峰育 (2011)。《礁溪二龍競渡代代傳》,編著者自印,未出版。
賴峰育(2009)。《讓禮一寸,得禮一尺,礁溪二龍龍舟競渡活動略述》編著者自印,未出版。
礁溪鄉公所(1994)。《礁溪鄉志》。礁溪鄉志編纂委員會發行。
礁溪鄉公所(2009)。《2009礁溪二龍競渡民俗活動大會手冊》,未出版。
羅廷華(1991)。〈政府行為與龍舟競渡〉。載於李瑞岐、楊培春等主編,《中華龍舟文化研究》(頁243-250)。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
Agnes S. Ku &; Ngai Pun(2004). Introduction. In Agnes S. Ku &; Ngai Pun(Eds.), Remaking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Community, Nation and the Global City(pp.1-15). London: Routledge.
Aijmr, G.(1964).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n the Hupeh-Hunan  Plain in Central China. Sweden:Stockholm.
Appadurai, A. (1998)。〈全球文化經濟中的斷裂與差異〉。《文化與公共性》(汪暉、陳燕谷譯)(頁521-555)。北京三聯書店。原著於1990年出版。
Appadurai, A.(1990).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e economy.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7, 295-310.
Bale, J. &; Cronin, M. (2003). Sport and Postcolonialism. Oxford: Berg.
Bale, J. &; Philo, C.(1998). Space, Identity and Body Culture. In H. Eichberg(Ed), Body Cultures: Essays on Sport, Space and Identity. London:Routledge.
Bale, John(2002). Imagined Olympians: Body Culture and Colonial Representation in Rwand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Bataille, Georges (2003a)。《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喬治.巴塔耶文選》(汪民安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Bataille, Georges (2003b)。〈耗費的觀念〉。《色情、耗費與普遍經濟:喬治.巴塔耶文選》(頁24-41) (汪民安等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Blake, H. A. (2006)。《港督話神州》(余靜嫻譯)。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原著於1909年出版)。
Bourdieu, P. (1990). Programme for a sociology of sport. In Other Words: Essays Toward a Reflexive Sociology (pp.156-167)(trans. by M. Adamson). London: Polity Press.
Brownell, Susan (1995). Training the Body for China: Sports in the Moral Or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ownell, Susan (1998). Thinking Dangerously: The Person and His Ideas, in John Bale &; Chris Philo (Eds.), Body Culture: Essays on Sport, Space, and Identity(pp.22-44). London: Routledge,
Caillois, Roger(1962). Man, Play and Games(trans. from the French by Meyer Barash).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Carter, J. M. &; A. Krueger (Eds.), Ritual and Record: Sport Records and Quantification in Pre-Modern Societies.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Chang, Li-Ke (2008). Postcolonial Dragon Boat Races: Some Preliminary Though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stern Sports &; Physical Education,6(1),44-63.
Diamond, Jared (1992). The Third Chimpanzee: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 Harper Perennial.
Dunning, Eric &; Sheard, Kenneth (2005). Barbarians, Gentlemen and Players: A sociologic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gby football.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Durkheim, E.(1999)。《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渠東、汲喆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原著於1912年出版)。
Eichberg, H. (1990). Stronger, Funnier, Deadlier: Track and Field on the Way to the Ritual of the Record, in Carter, J. M. &; Krueger, A. (Eds.), Ritual and Record: Sport Records and Quantification in Pre-Modern Societies (pp. 123-134).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Eichberg, H. (2008). Nation in Movement: Turning the theory of the People down on the feet, presented at Sport, Nation, Nationalism: Proceeding of the 8th ISHPES Seminar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Sport. Ljubljana: Fakulteta za Sport.
Eichberg, H. (2009a). Body Culture. In Steven W. Pope &; John R. Nauright (Eds.),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Sport History(Chapter 10). Routledge
Eichberg, H. (2009b). The Energy of Festivity: Atmosphere, intonation and self-orchestration in Danish Popular sports. In Anthony Bateman &; John Bale (Eds.), Sporting Sounds: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ort and Music(pp.99-112).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Eichberg, H.(1998). Body Culture: Essays on Sport, Space, and Identity, in John Bale &; Chris Philo(Eds.), London: Routledge,.
Eichberg, H.(2004).The People of Democracy: Understanding Self-Deter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Body and Movement. Århus: Klim.
Eichberg, H.(2005,November).〈Traditional Games: A joker in Modern Development: some experiences from Nordic Countries and Nordic-African exchange〉Poster session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Play the Game. Copenhagen.
Elias, N. &; Dunning, E. (1986). Quest for Excitement: Sport and Leisure in the Civilizing Process. Oxford: Blackwell.
Elias, N. (1986). Introduction, In Dunning, E. &; Elias, N.(Eds.) Quest for Excitement: Sport and Leisure In the Civilizing Process(pp.19-62). London: Basil Blackwell.
Elias, N. (1998)。《文明的進程》(王佩莉譯) (原著於1937年出版)。北京:三聯書店。
Evans-Pritchard E.E. (1989)。〈英譯本序〉。收於M. Mauss著,《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汪珍宜、何翠萍譯)(頁1-10)。台北:遠流(原著於1966年出版)。
Falassi, Alessandro(1987). Festival: Definition and Morphology. In Alessandro Falassi (Eds.), Time Out of Time: Essays on the Festival (pp.1-10). Albuquerque: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Fan Hong(2001, June).Two Roads to China: The Inadequate and the Adequate.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 18(2).
Fitzgerald, J. (2005)。《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李恭忠、李理峰、李霞、徐蕾譯)。北京:三聯書店(原著於1996年出版)。
Giulianotti, R. (2005). Sport: a Critical Sociology. London: Polity Press.
Giulianotti, R.(2005). Sport: a Critical Sociology. London: Polity Press.
Gruneau, R. S.(1988). Modernization or hegemony? Two views of sport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J. Harvey &; H. Cantelon (Eds.), Not Just a Game: Essays in Canadian Sport Sociology(pp.9-32). Ottawa: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Gruneau, R. S.(1999). Class, Spor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L: Human Kinetics.
Guttmann, A.(1978). From Ritual to Record: The Nature of Modern Spor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Guttmann, A.(1994). Games and Empires: Modern Sports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Harvey, D. (2004)。〈時空壓縮與後現代狀況〉。《後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探究》(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原著於1989年出版)。
Higa, Masao (1985).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its Organizations in Tai O and Tung Chung, in Yoshiro Shiratori (e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Hong Kong. The Ethnohistorical Research Project. Sophia University. Tokyo,Japan.p.p.15-31
Ho, Denny Kwok-Leung (2004). Citizenship as a form of governance: a historical overview. In Agnes S. Ku &; Ngai Pun(Eds.), Remaking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Community, Nation and the Global City(pp19-36). London: Routledge.
Hobsbawn, E. &; T. Ranger(1983).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bsbawn, E.(2004)。〈導論:發明傳統〉。載於Hobsbawn, E.與Ranger,T.編,《傳統的發明》(頁1-17),南京:譯林出版社(原著於1983年出版)。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76).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75-1976.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77).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76-1977.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78).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77-1978.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79).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78-1979.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80).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79-1980.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81).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80-1981.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82).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81-1982.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83).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82-1983.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84).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83-1984.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85).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84-1985.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86).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85-1986.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87).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86-1987.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88).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87-1988.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89).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88-1989.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90).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89-1990.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91).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90-1991.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92).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91-1992.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93).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92-1993.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94).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93-1994.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95).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94-1995. Hong Kong: Author.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1996). Annual Report of the 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1995-1996. Hong Kong: Author.
Horne, J.(1998).The Politics of Sport and Leisure in Japan: Global Power and Local Resist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33(2), 171-182.
Houlihan, B.(1994). Homogenization, Americanization, and Creolization of Sport,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1, 356-375.
Huizinga, J. (1955). Homo Ludens:A Study of the Play Element in Culture. Boston: The Beacon Press.
IDBF (2008, April). Racing Rules - Stay Seated or Stand Up. Dragon Boat World International,2, 20-21.
Ip, Iam-Chong(2004). Welfare God or Colonial Citizenship? A case study of early resettlement housing. In Agnes S. Ku &; Ngai Pun(Eds.), Remaking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Community, Nation and the Global City(pp.37-53). London: Routledge.
James, C.L.R.(1993/1963). Beyond a Boundar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Jarvie, G. (2006). Sport, Culture and Society : an Introduction. Routledge.
Jarvie, G.(1991). Highland Games: The Making of the Myth. Edinburgh: Th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Kaji, Akira and Mida, Mikio (1985). The Tin Heu Birth Festival, Tin Heu Dan, an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Luk Chau, Lamma Island. in Yoshiro Shiratori (e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Hong Kong. The Ethnohistorical Research Project. Sophia University. Tokyo,Japan.pp.32-65
Kimishima, Hisako (1985). A Compariso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of Hong Kong and Those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 in Yoshiro Shiratori (e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Hong Kong. The Ethnohistorical Research Project. Sophia University. Tokyo,Japan. p.p.111-129
Lau, S. K. (1982). Society and Politic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Lau, Siu-Kai &; Kuan, Hsin-Chi(1988). The Ethos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M. Mauss (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汪珍 宜、何翠萍譯)。台北:遠流(原著於1966年出版)。
MacFarquhar, R. &; Fairbank, J. K. ( 2006)。《劍橋中華人民共和 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謝亮生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著於1987年出版)。
MacFarquhar, R. &; Fairbank, J. K. ( 2006)。《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謝亮生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原著於1992年出版)。
Maguire, J., Jarvie, G., Mansfield L.&; Bradley J. (2008)。《運動世界的社會學》(黃東治等譯)。台北:學富出版社(原著於2002年出版)。
Mandell, R. (1984). Sport: a Cultural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ngan, J. A. (1986). The games ethic and imperialism: aspects of the diffusion of an ideal. New York: Viking.
Meisner, Maurice(2005)。《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杜蒲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原著於1999年出版)。
Ong, Aihwa (1999). Flexible Citizenship: The Cultural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y.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R. Robertson(2000)。《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梁光嚴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原著於1992年出版)。
Renson, R. (2004). Ludodiversity: Extinction, Survival and Invention of Movement Culture. In Pfister, G. (Ed.), Games of the Past―Sports for the future? : Globalisation, Diversification, Transformation. (ISHPES STUDIES vol.9), Sankt Augusitn, Academia Verlag.
Roth, Klaus (2007)。〈從傳統到文化工程再到全球「節日化」:東歐的節日、假日節宴和儀式〉。《傳統節日與文化空間:東岳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專輯》(頁202-211)。北京:學苑出版社。
Rowe, William T. (2008)。《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衝突與社區 (1795-1895) 》 (魯西奇、羅杜芳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原著於1984年出版)。
So, Alvin Y. (2004). One Country, three systems? In Agnes S. Ku &; Ngai Pun (Eds.), Remaking Citizenship in Hong Kong: Community, Nation and the Global City (pp.236-243). London: Routledge.
Trevor H. B. Sofield &; Atara Sivan (2003). From Traditional Festival to Sport Tourism.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8(1), 9-20.
Villamón Miguel, David Brown, Julián Espartero &; Carlos Gutiérrez (2004). Reflexive Modernization and the Disembedding of Judo from 1946 to the 2000 Sydney Olympics.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39(2),139–156.
Ward, B. E. (1985)。《從人類學看香港社會華德英教授論文集》 (馮承聰等譯)。香港:大學出版。
Weber, Max. (1996)。《中國的宗教: 儒教與道教》(簡惠美譯)。臺北市: 遠流(原著於1961年出版)。
Welsh, Frank (2007)。《香港史》(王皖強、黃亞紅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原著於1997年出版)。
Wiekhorst, Henning (2006). Hong Kong: Mother of Dragons. Hong Kong: Creative-Dragon-Work Book.
Wiekhorst, Henning (2008, Jan). Hong Kong : The Roots of Modern Dragon Boating. Dagon Boat World International, 1, 16-27.
Yoshihara, Kazuo(1985).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and Fishermen's Organization in the Cheung Chau Island. in Yoshiro Shiratori (e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Hong Kong. The Ethnohistorical Research Project. Sophia University. Tokyo,Japan.p.p.96-110
Yoshiro Shiratori(1985, March)(ed.).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Hong Kong. The Ethnohistorical Research Project. Sophia University. Tokyo,Japan.

報紙(中國)
王丹容(2005,4月28日)。〈全市將組織龍舟安全專項檢查:去年有隱患的鄉鎮,禁划!〉。《溫州日報》,1版。
阿丙、文正(2005,6月11日)。〈今天龍舟好看,安全更要保障〉。《溫州日報》,版面不詳。
胡榮恩、丁明超(2006,5月25日)。〈划龍舟看龍舟牢記安全第一〉。《溫州日報》。5版。
振翼(2000,7月18日)。〈樂平龍年砸龍舟百萬私產毀一日〉。《民主與法制》,8版。
康彰榮(2007,6月4日)。〈端午中秋阮不知,孩童只知耶誕節,屈原快哭了〉。《工商時報》。A9版。
陳顯英(2007,5月1日)。〈鹿城確定十三個龍舟禁划區:可划時間為六月十四至十九日,嚴禁其他時間下水〉。《溫州日報》。2版。
彭則鵬(2005,9月20日)。〈中國龍舟的生存與隱憂〉。《中國體育報》,5版。
鄭葵葵(2006,4月25日)。〈堅決查處違規划龍舟:市公安局加強防範措施確保安全有序〉。《溫州日報》,版面不詳。
鄭葵葵(2006,5月17日)。〈市領導檢查民間划龍舟活動管理:清除划龍舟安全隱憂〉。《溫州日報》,1版。
錢繼華(2005,5月2日)。〈開禁後如何划龍舟〉。《溫州日報》,版面不詳。

報紙(香港)
〈今日端陽節各海域場舉行龍舟競賽,弔屈大夫乎、祝新英皇乎〉。(1936,6月23日) 。《香港工商日報》,版面不詳。
〈今年端陽節本港仍有龍舟競賽〉(1936,6月22日)。《香港工商日報》。版面不詳。
〈今年端陽節本港仍有龍舟競賽〉。(1936,6月22日)。《香港工商日報》,版面不詳。
〈香港仔準備鬥龍舟〉。(1929,6月6日)。《香港工商日報》,版面不詳。
〈端陽節素描:隨處都表現不景氣情況,惟各地賽龍舟者頗熱鬧〉。(1935,6月6日)。《香港工商日報》。版面不詳。
〈端節七姊妹競賽龍舟〉。(1929,6月7日)。《香港工商日報》,版面不詳。
〈賽龍船〉。(1919,6月4日)。《香港華字日報》,版面不詳。

報紙(台灣)
〈一年一度端午節,金歲依然好風光,迎神、賽會、鬧龍舟,高唱節約、難禁拜拜〉(1953,6月16日)。《聯合報》,4版。
〈士林龍舟競渡〉,(1923年,6月20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8289號。
〈大鬥龍舟〉。(1899,6月25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343號〉。
〈中興大橋通車盛景,人海車龍橋如虹,河上賽舟鬧勝威尼斯〉,1958,10月5日,《聯合報》,3版。
〈今年端午節 有龍舟競賽〉 (1974,3 月29日)。《聯合報》,6版。
〈今年龍舟賽將無女子隊〉(1963,6月20日)。《聯合報》,2版。
〈四郊拾穗瑠公水壩修復,士林洲美拜拜〉(1961,6月22日)。《聯合報》。2版。
〈划划划!划划划!淡水河賽龍舟,對面大陸是老家〉。(1952,6月4日)。《聯合報》,5版農林天地。
〈使政記念日在南方澳龍舟競渡〉。(1933年,6月15日),《台灣日日新報》。
〈社子壯丁團龍舟競渡〉。(1935,6月19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2650號 。
〈南方澳祝使政龍舟競渡〉。(1935,6月19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2650號,12版。
〈建造兩艘華麗龍舟設計圖樣完成 精工雕刻富麗堂皇(1959,5月15日)。《聯合報》。2版大眾生活。
〈建造華麗龍舟,兩艘預算五萬,以應端節舉行競賽〉(1959,2月17日)。《聯合報》。5版。
〈看龍舟竟度顯水上身手:明天是端午,鑼鼓聲中,比賽划龍船。北縣新店鎮組隊苦練,一心爭霸業〉 (1978,6 月9日)。《聯合報》,9版影視綜藝與萬象。
〈紅白兩隊昨無勝負,中山區龍舟賽今還有一場〉(1958,7月2日)。《聯合報》,2版。
〈美人落水〉。( 1905,7月2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2149號。
〈美國人迷上賽龍舟:全國四百多支隊伍,中西部最熱,逾半『舟』迷非亞裔,老人也愛划〉(2000,8月26日)。《聯合報》。11版。
〈倡鬥龍舟〉。(1899,6月18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338號。
〈凌波、逐浪、海闊、龍飛:苗栗後龍鎮 海上賽舟,場面熱烈,努力向前划,不分男女,同舟共濟〉(1978,6月9日)。《聯合報》,9版影視綜藝與萬象。
〈祝賀芝城慶典,北市購贈龍舟〉(1967年,8月3日)。《聯合報》,3版。
〈基隆:龍舟競渡〉。(1934,5月22日),《台灣日日新報》,12622號。
〈涼亭變成茶座 髒亂令人作嘔,龍山河濱公園無人管理 賽舟選手見狀紛紛搖頭〉(1981,5月17日)。《聯合報》。7版。
〈淡水河上龍舟競賽,明起一連三天,端午舉行決賽〉(1963,6月23日)。《聯合報》,3版。
〈淡水河龍舟競渡〉,1923大正12年6月29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8298號六版。
〈新竹近信:重行競渡〉。(1908,7月5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3053號。
〈新枋競渡〉。(1899,6月2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322號。
〈禁止擲石〉。(1910,6月26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3641號。
〈奪標為戲〉。(1899,6月24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342號。
〈福鹿溪上頭一次 龍舟分水戲清流;中區民眾不勞跋涉 溪底樹下一飽眼福〉(1978,6 月9日)。《聯合報》,9版影視綜藝與萬象。
〈端午佳節賽龍舟,昨日各地多盛況〉(1966,6月24日)。《聯合報》,6版。
〈端節龍舟競賽昨在南市揭幕〉(1973,6月4日)。《經濟日報》,6版。
〈慶祝淡水河橋竣工,籌辦龍舟賽,並已決定擴大舉行〉(1958,4月22日)。《聯合報》,2版。
〈慶祝淡水河橋竣工,籌辦龍舟賽,並已決定擴大舉行〉(1958,4月22日)。《聯合報》,2版。
〈慶端午佳節龍舟競逐中正杯龍舟賽昨揭幕〉(1981,6 月5日)。《聯合報》,7版。
〈錦標爭奪〉。(1899,6月19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339號。
〈龍舟兩艘建峻,競渡仍待籌錢〉,1960,10年14日,《聯合報》,3版。
〈龍舟畢戰〉。(1906,10月25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2547號。
〈龍舟競渡社寮島組優勝〉,(1935年,5月29日)。《台灣日日新報》,12629號。
〈龍舟競賽盛況空間,淡水河邊觀眾十萬,第一日黃龍佔先今明繼續舉行 黃市長揭幕鼓勵發揚此項運動〉(1957,7月1日)。《聯合報》,3版。
〈擲石慣例〉。(1899,6月24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342號。
〈雙溪競漕龍舟〉,(1925年,6月29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9029號。
〈競鬥龍舟〉。(1906,7月24日)。《漢文台灣日日新報》,2455號。
〈競渡無聞〉。(1899,6月17日)。《漢文臺灣日日新報》。337號。
〈觀光局建議北市府設法造龍舟明年舉辦競賽〉(1972,6 月29日)。《聯合報》,7版。
牛慶福(1990,5月24日),〈台灣龍舟賽的先河,洲美里懷古競划長龍舟;自由組隊、自行比賽、難度較高〉。《聯合報》,13版台北要聞。
牛慶福(1993,6月5日)。〈冬山河能,淡水河能不能〉。《聯合報》。15版,都會掃描。
牛慶福(1996,8月7日)。〈管制基河廢水稽查,最高罰六十萬〉。《聯合報》。14版,綜合新聞。
王瑞伶(2000,5月21日)。〈龍舟下水了 愛河碼頭求平安〉。《聯合報》。版面不詳。
何凡(1963,6月27日)。〈玻璃墊上賽龍舟〉。《聯合報》,7版副刊。
何榮幸(2006,3月6日)。〈全台飆節慶-系列一:破題篇〉。《中國時報》。2版。
吳淑君、戴永華(2007,6月19日)。〈三地競渡,二龍參賽就補助每隊3.5萬元〉。《聯合報》。17版。
呂俊德(1981,7月17日)。〈詩人的家,屈原〉。《聯合報》,12版萬象版。
林衡茂(1980)。〈龍舟登陸:礁溪二龍村競渡擱淺了〉。《時報 週刊》,122期,74-78。
林錫銘(1995,6年2日)。〈小地方‧大熱鬧:二龍村端陽歡喜扒龍船〉。《聯合報》。34版,鄉情。
姜炫煥(2004,6月18日)。〈籌備龍舟賽 二龍村民的大事,把端節看得比過年還重要 外出村民都會返鄉共襄盛舉〉。《聯合報》。B2版宜蘭縣新聞。
洪肇君(2000,4月29日)。〈東石舉辦划龍舟賽,勉為其難〉。《聯合報》。版面不詳。
胡健森(2011,4月8日)。〈二龍競渡,開放女子參賽〉。《自由時報》。A14版。
胡蓬生(2001,6月21日)。〈龍舟錦標賽,明天點睛下水,景氣差,影響部分隊伍參賽意願,高中組逢畢業季也無法與會〉。《聯合報》。17版。
范植明(1999,6月13日)。〈龍舟戰鼓催、競渡國際化,原來只是紀念屈原的水上活動,目前台北的龍舟競渡已揚名國際吸引,不少強隊來參賽〉。《聯合報》。18版台北微觀。
范植明(2000,6月12日)。〈龍舟賽風光不再 時間是致命傷,端節過後舉辦,參觀民眾銳減,何不移回端節當天與民同樂〉。《聯合報》。20版。
唐秀麗(2001,5月30日)。〈東石龍舟賽 參加隊伍少:今年電視將轉播 今天下午截止報名〉。《聯合報》。18版。
秦富珍(1996,6月27日)。〈國際龍舟賽場,嗯…還是有臭味,衛工處下午趕工除臭,84支隊伍明起競技,盛況可期〉。《聯合晚報》。12版台北都會。
秦富珍(1996,6月29日)。〈國際龍舟賽開划臭河裡賽舟,撥弄著…垃圾阿扁發豪語,整治基河為水上活動第一把交椅,阿扁很沈重,眼看垃圾船與選手同時努力,五味雜陳〉。《聯合晚報》。12版,台北都會。
張君豪(2007,7月26日)〈幕落議未平,三峽龍舟賽疑舵手對手擺道〉。《中國時報》。C1版。
張建棻(2000,4月8日)。〈停了四年,鹿港想再辦龍舟賽鎖定彰濱吉安水道,就差錢來也〉。《聯合報》。版面不詳。
梁靜于(1996,5月1日)。〈高雄愛河可以玩船了,臭河整治成功,河畔還有餐飲中心〉。《聯合晚報》。5版生活新聞。
郭顏慧(2007,5月30日)。〈二龍競渡,參賽爆炸惹怨〉。《自由時報》。A13版。
陳志豪(2001,6月23日)。〈龍舟錦標賽 熱鬧登場〉。《聯合報》。17版台北焦點。
陳英姿(1997,6月8日)。〈端節划龍舟,五條河川水質汙濁愛河最髒,冬山河也有輕度汙染,環保團體建議端午節訂為河川保護日〉。《聯合報》。19版生活。
陳崑福(2001,5月24日)。〈縣府補助不足 地方虧損累累 鎮代關心:東港賽龍舟 盼三年一辦〉。《聯合報》。18版。
陳崑福(2001,6月5日)。〈端午龍舟賽,鑼聲響起:南市龍舟駛往安平天后宮,高市新龍舟登場,屏東鬧窮規模縮水〉。《聯合報》。19版。
陳碧華(1996,6月26日)。〈明年划龍舟,希望不再惡臭熏人,環署整治淡水河,先拿基隆河段開刀〉。《聯合報》。14版綜合新聞。
陳慰慈(2013,5月27日)。〈惡龍出水?北市買波蘭龍舟,「青面獠牙」好嚇人〉。《自由時報》。1版。
陳積碩(2000,6月6日)。〈籌辦經費少了 參賽隊伍少了一大半 觀眾也少了 縣龍舟錦標賽 今年場面冷清〉。《聯合報》。版面不詳。
復興(1972,6月23日)。〈巧匠話龍舟〉。《經濟日報》,10版。
曾泰元(2006,12月9日)。〈給老外沒有霸氣的「龍」〉。《中國時報》,A15版時論廣場。
黃瑞典(2001,6月8日)。〈端午節龍舟賽,只有兩隊報名〉。《聯合報》。17版。
楊迪文、姜炫煥(2006,6月1日)。〈二龍競渡淪表演,盼恢復傳統,礁溪來回競賽,曾是全國十大慶典、四大龍舟賽之一,年輕人不參與而式微,文史工作者陳情〉。《聯合報》。18版。
葉惠欽(1996,6月17日)。〈基河划龍舟選手…怕得皮膚病,真是臭啊。汙水混濁,垃圾漂浮,選手不敢使勁操舟,真丟臉啊,整治幾年,成果不堪,怎敢邀老外來賽舟〉。《聯合晚報》。12版台北都會。
廖宏勝(2001,2月21日)。〈不是紀念屈原,二龍河龍舟賽是宗教民俗活動〉。《聯合報》。18版宜蘭縣新聞。
廖洪勝(2001,6月20日)。〈林趖,二龍河龍舟競渡變身的功臣;將豐收變成有紀念性活動,使兩百餘年地方文化特色得以傳承〉。《聯合報》。20版北部綜合。
樹遠,(1960,5月30日)。〈香港的龍船〉。《聯合報》,7版副刊。
薇薇夫人(1965,6 月8日)。〈節後漫淡〉。《聯合報》,7版。
謝梅芬(2001,6月5日)。〈端午龍舟賽鑼聲響起,南市龍船駛往安平天后宮,高市新龍舟登場,屏東鬧窮規模縮水〉。《聯合晚報》。19版。
謝梅芬、施鴻基(2007,6月2日)。〈11龍舟翻242人落水,救到翻〉。《聯合報》。C2版高市澎縣新聞。
顏明達(2000,4月15日)。〈三峽小碧潭,六月競龍舟〉。《聯合報》。版面不詳。
羅幸惠(1992,8月13日)。〈兒童環保營,要帶台北小朋友去看看,冬山河能,淡水河能不能〉。《聯合晚報》。10版。

網路資料
〈士林基隆河龍舟競賽〉。取自http://memory.ncl.edu.tw/tm_2007/hypage.cgi?HYPAGE=all_detail.htm&;subject_type=image&;did_id=10&;project_id=tpphoto&;xml_id=0000358714(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系統,圖像編號0000359207)。2013年5月20日檢索。
〈五月端午淡水河龍舟競賽〉。取自http://memory.ncl.edu.tw/tm_2007/hypage.cgi?HYPAGE=all_detail.htm&;subject_type=image&;did_id=10&;project_id=tpphoto&;xml_id=0000359207(國家圖書館「台灣記憶」系統,圖像編號0000359207)。2013年5月20日檢索。
〈平陽縣共和國大事記〉(2011,10月1日)。取自http://www.nanchens.com/xqxx/xqxx10/xqxx10004.htm (南陳宗親網)。2013年5月20日檢索。
〈江西龍舟競渡史〉(2004,6月7日)。取自 http://dragonboat.sport.org.cn/lzwh/2004-06-07/55614.html。2013年5月21日檢索。
〈為端午保安全,江西鷹潭政府砸爛千艘龍舟〉 (2006年,05月27日)。。《成都商報》。取自 http://news.163.com/06/0527/05/2I3V338J0001124J.html。2013年5月21日檢索。
〈湛江龍舟競渡四百年(二)〉(2007,6月12日)。取自http://zjphoto.yinsha.com/file/200706/2007061210235068.htm。2013年5月21日檢索。
〈愛河龍舟〉。取自http://khm.gov.tw/home02.aspx?ID=$3005&;IDK=2&;EXEC=D&;DATA=2568&;AP=$3005HISTORY-0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高雄老照片」,總登錄編號cca100062-hp-ph037_114l-0001)。2013年5月20日檢索。
〈慘烈︰1960年代溫州市平陽縣(現蒼南縣)宗族武斗〉(2008,7月25日)。取自http://news.backchina.com/viewnews-2032-big5.html。2013年5月20日檢索。
〈端午扒龍舟〉(1973)。取自http://www.tncsec.gov.tw/NTNLAC/Code/NewListContent19.aspx?id=641bcd11-e3e7-4bd1-95aa-12c86453b860(台南市生活美學館官方網站)。2013年5月20日檢索。
〈蒼南縣人民政府關於在全縣範圍內繼續禁止民間劃龍舟活動的通告〉(2008年05月25日)。http://www.cnxw.com.cn/system/2008/05/25/010327602.shtml(蒼南新聞網)。2013年3月20日檢索。
〈蒼南縣人民政府關於在全縣範圍內繼續禁止民間劃龍舟活動的通告〉(2011,05月13日) 。取自http://www.cncn.gov.cn/www/content/2011/05/13/25092.htm。2013年3月20日檢索。
〈齒上含血〉。取自http://www.dragon-boats.com/dragon_boat_supplier.htm。2009年7月20日檢索。
British Dragon Boat Racing Association(2013). The Development of UK Dragon Boat Racing.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www.dragonboat.org.u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1&;Itemid=82。
DRAGON BOAT RACING COMPETITION RULES(2013),http://www.canoeicf.com/icf/AboutICF/Rules-and-Statutes.html。2013年3月21日檢索。
IDBF(2008). Racing Rules - Stay Seated or Stand Up. Retrieved July 22, 2009, from http://www.idbf.org/news.php?item=./news/2008-03-A.nws。
RULES OF RACING(Edition No.5)(2008, Jan. 1). Retrieved May 21, 2013, from http://dl.dropboxusercontent.com/u/135293428/IDBF_Rules_of_Racing_08.pdf.(IDBF,International Dragon Boat Federation),2013年3月20日檢索。
Murray, Callum(2013). GAISF Minutes Used in Bid to Settle Dragon Boat Turf War. Retrieved May 21, 2013, from http://oldsac.sa.gov.tw/WebData/WebData.aspx?WDID=1716&;wmid=323。
Wikipedia(2013). Kayak, Retrieved May 20, 2013,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Kayak。
中國龍舟協會(2005,06月16日)。龍舟競賽規則與龍舟競賽裁判法(2003版)取自http://dragonboat.sport.org.cn/jsgz/2005-06-16/55559.html(中國龍舟協會官方網站)。2013年3月21日檢索。
侯志輝(2010,11月5日) ,〈淺談傳統龍舟器材規格如何抗衡時代巨輪〉,取自http://www.dragonboat.org.hk/others/hull_spine.htm。2013年5月21日檢索。
香港政府地政署(2009)。Hong Kong Geographic。取自http://www.landsd.gov.hk/mapping/en/publications/hk_geographic_data_sheet.pdf。2009年7月22日檢索。
香港政府地政署(2009)。香港的填海發展工程。取自http://www.landsd.gov.hk/mapping/en/download/download/map/ar9_4e.pdf。2009年7月22日檢索。
張周來(2006,6月5日)。〈中國龍舟協會官員首次對毀舟事件作出回應〉。。取自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6/05/content_7177821.htm(《新華網廣西頻道》)。2013年5月20日檢索。
楊敏(2010,11月7日)。本土乒球品牌亮相亚运。《廣州日報》。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11/07/content_1179113.htm。2013年5月21日檢索。
鄭國銘(2005)。日治昭和時期台灣蘭陽地區龍舟競渡之研究—以台灣日日新報為分析對象。取自 http://www.ntnu.edu.tw/acad/docmeet/94/a7/a704.doc。 2009年7月22日檢索。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