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走向“共感”與“批評”相融合的新歷史學
書刊名:南國學術
作者:白永瑞
作者(外文):Baik, Youngseo
出版日期:2014
卷期:2014:2
頁次:頁110-114
主題關鍵詞:共感的歷史學批評的歷史學新歷史學好的歷史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
  • 點閱點閱:5
期刊論文
1.Stockley, David(1983)。Empathetic Reconstruction in History and History Teaching。History and Theory,4,61。  new window
2.金承烈(2008)。跨越歷史的國境:德國-法國共同歷史教科書。歷史批評,春季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柳在建(1986)。E.P. Thompson的歷史方法論。歷史教育,39,316-317+3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志野好伸(1998)。他者の言語をどう扱うか:く史通〉の歷史叙述批評。中國哲學研究,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紀祥(20031200)。中國史學中的兩種「實錄」傳統--「鑒式實錄」與「興式實錄」之理念及其歷史世界。漢學研究,21(2)=43,367-3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Iggers, Georg Gerson、王晴佳、楊豫(2011)。全球史學史:從18世紀至當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Iggers, Georg G.、Wang, Q. Edward(2008)。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Pearson Longman。  new window
3.黃家城(2013)。中國人的心靈與基督宗教。臺北:光啓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韓、中、日三國共同歷史編纂委員會(2005)。開創未來的歷史。首爾: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韓、中、日三國共同歷史編纂委員會(2005)。未來を開く歷史。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韓、中、日三國共同歷史編纂委員會(2005)。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Rifkin, Jeremy、李京南(2010)。共感時代。首爾:民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ordon, Mary、文姬京(2010)。共感的根。首爾:shanti。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弗蘭斯‧德‧瓦爾(2010)。共感時代。東京:紀伊國屋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趙志衡(2006)。尋找歷史的真實:ranke和Carr。首爾:金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尹志寬(1995)。近代社會的教養和批評: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的研究。首爾:創作和批評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余英時(1985)。章學誠和Collingwood的歷史思想。中國的歷史認識。首爾:創作和批評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白樂晴(2006)。批評和批評家的隨想。統一時代韓國文學的價值。首爾:創作與批評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