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史記》敘事之書法研究
作者:李秋蘭
出版日期:2018
出版項:臺北:新文豐
集叢:人文新貴;5
ISBN:9789571722856
主題關鍵詞:史記研究考訂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
期刊論文
1.阮芝生(19801200)。論史記五體的體系關聯。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7,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賴明德(20031200)。司馬遷的歷史哲學。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11,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健文(19941200)。歷史解釋的現實意義--以漢代人對秦政權興亡的詮釋與理解為例。新史學,5(4),79-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過常寶(1994)。司馬遷批判精神探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1),107-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辛麗麗(2006)。試析孔子「為仁由己」的主志思想。社會科學論壇,2006(6),1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政欣(20060200)。談《史記》「鴻門宴」--並澄清幾項誤解。國文天地,21(9)=249,32-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洲良(2006)。春秋筆法的內涵外延與本質特徵。文學評論,2006(1),9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彩花(2004)。《史記》對「《春秋》筆法」的淵承與創作。湘南學院學報,25(4),40-4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慧敏(2005)。淺析「為仁由己」之主體自由。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3),104-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長順(2005)。「春秋筆法」與「太史公筆法」之比較。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5(5),68-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彩花(2004)。《史記》對「《春秋》筆法」的淵承與創作。湘南學院學報,25(3),44-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黨藝峰(2003)。《伯夷列傳》與隱逸敘事。渭南師範學院學報,18(6),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紀麗真(2003)。特異性追求:《史記》的敘事策略。齊魯學刊,2003(4),70-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義(2003)。中國敘事學的文化闡釋。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3(3),27-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萍(2003)。《史記》人物傳記敘事結構模式解析。唐都學刊,19(3),2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吳子林(2003)。敘事:歷史還是小說--金聖嘆:「以文運事」、「因文生事」辨析。浙江社會科學,2003(1),5+166-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何春環、何尊沛(2003)。《史記•酷吏列傳》之我見。貴州社會科學,181,110-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蔡信發(19920700)。史記合傳析論。國文天地,8(2)=86,56-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高萍(2002)。《史記》人物傳記敘事視角模式。唐都學刊,18(1),3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童慶炳(2002)。略談「典型」與「傳神寫照」。浙江社會學報,2002(3),150-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桐生(2002)。《史記》與春秋公羊學。文史哲,272,53-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高萍(2002)。《史記》人物傳記敘事時間模式研究。社會科學研究,2002(6),153-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生良(2002)。《史記》乃「無韻之離騷」的文本闡釋。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1(2),89-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施丁(2001)。司馬遷寫西漢官場風氣。史學史研究,101,2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趙成林(2001)。「詩可以怨」源流。中國韻文學刊,2001(2),101-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趙明正(2001)。《史記》的小說性。山西大學學報,24(1),6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黨大恩、黨藝峰(2001)。《史記》隱喻敘述研究綱要。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8(3),3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慧、馬寶記(2000)。「通變」理論與《史記》藝術結構。鄭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8(4),46-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葉嘉瑩(1999)。神龍見首不見尾--談《史記•伯夷列傳》的章法與詞之若隱若見的美感特質。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章益國(1999)。史與詩--論中國傳統史學的詩性。學術月刊,1999(10),64-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敏澤(1999)。論錢學的基本精神與歷史貢獻。文學評論,1999(3),43-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徐復芝、高海清(1999)。簡論歷史認識的思維方式。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85,52-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紀麗真(1999)。《史記》的敘事結構--通體關照的紀傳體。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1),1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新科(1997)。六朝新文學理論的先聲--司馬遷對魏晉南北朝文論影響三題。陜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2),88-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紀麗真(1997)。《史記》的敘事話語:追求和創造整體藝術效果。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5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陳桐生(1994)。重評司馬遷的「通古今之變」。人文雜誌,1994(4),80-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葉勝年(1996)。準結構主義批評:20世紀西方小說若干隱喻模式探微。當代外國文學,1996(2),134-1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健文(19920700)。有盛德者必有大業--「德」的古典義。大陸雜誌,85(1),33-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蔡信發(19840600)。析論韓信不造反。孔孟月刊,22(10)=262,40-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阮芝生(1983)。試論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史學評論,6,39-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鳳亮(2004)。隱喻:修辭概念與詩性精神。中國比較文學,56,140-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秋蘭(20130900)。從〈報任安書〉看司馬遷對生命的終極關懷。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4,99-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鄭毓瑜(20030900)。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1-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林淑貞(2002)。擬譬與寓寄--從《鴟鶚》辨析「比」、「比興」與「寓言詩」義涵之異同。詩經研究叢刊,3,92-1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孫世民(20040900)。「史記」中的兩個世界。中國學術年刊,26,9-45+2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高志明(2006)。從「詩言志」到「史言志」--《史記》文學發生論。襄樊學院學報,27(1),58-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王緒霞(2006)。《史記》中「酷吏」詞義的文化解讀。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2),144-1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童慶炳(2006)。中國敘事文學的起點與開篇--《左傳》敘事藝術論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7,4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秋蘭(20120600)。《史記》敘事與《公羊》書法之繼承與新變。國文學報. 高師大,16,75-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李秋蘭(20150300)。《史記》敘事與比興思維之探究。嘉大中文學報,10,155-1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鄧鴻光(2002)。人的自我意識覺醒--《史記》在史學上劃時代意義的再認識。史學理論與史學史,1,65-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阮芝生(19990600)。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臺大歷史學報,23,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阮芝生(19960600)。貨殖與禮義--《史記.貨殖列傳》析論。臺大歷史學報,19,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李紀祥(20031200)。中國史學中的兩種「實錄」傳統--「鑒式實錄」與「興式實錄」之理念及其歷史世界。漢學研究,21(2)=43,367-3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初慶(2002)。紀實與浪漫--史記國際研討會論文。史記國際研討會。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垣玲(2006)。《史記》援引「歌謠」之意蘊探析。第五屆先秦兩漢學術兩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會議日期: 2006年11月)。新莊: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119-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魏榮(2006)。試析《史記》人物傳記敘事的空間化思維。第五屆先秦兩漢學術兩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會議日期: 2006年11月)。新莊: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335-3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高評(2005)。《史記》敘事藝術與詩歌語言。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81-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淑香(2001)。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信發(2005)。《史記・李將軍列傳》體例之平議。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339-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玲華(1995)。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探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添丁(1985)。司馬遷春秋學(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瓊瑜(1995)。史記的褒貶義法(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寅浩(1991)。史記文學價值與文章新探(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金苑(1989)。史記列傳義法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蔡雅惠(2001)。史記悲劇人物與悲劇精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魏聰祺(2001)。太史公「成一家之言」研究(博士論文)。東吳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金聖日(1984)。史記修辭技巧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致宏(2006)。《左傳》之敘事與歷史解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葉佳(2005)。司馬遷敘事美學研究(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毛金霞(2004)。《史記》敘事研究(碩士論文)。陜西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應朝華(2003)。《史記》在唐代的接受(碩士論文)。浙江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巫淑如(1996)。千姿百態的人物畫卷--史記人物形象塑造技法論析(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安敏(2002)。《史記》敘事結構系統研究(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郭瓊瑜(2006)。史記人物語言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董焱(2007)。清代《史記》研究(博士論文)。北京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寧(2006)。《史記》敘事學研究(博士論文)。陜西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齊(2005)。《史記》在明代的傳播與接受(博士論文)。北京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朴宰雨(1990)。史記漢書傳記文比較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高禎霙(2001)。《史》《漢》論贊之研究(博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金利湜(2005)。《史記》及其傳記文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民裕(2007)。凌稚隆《史記評林》研究(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胡艷惠(2005)。《史記》之《春秋》書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簡松興(1998)。西漢天人思想研究--以《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記》為中心(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瞿林東(1994)。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葛立方(1507)。韻語陽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維運(1988)。中西古代史學比較。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其泰(1999)。史學與民族精神。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丁(1995)。司馬遷行年新考。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高評(1988)。左傳文章義法撢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新雄、于大成(1978)。史記論文集。臺北:西南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賴明德(1983)。司馬遷之學術思想。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俞樟華(2002)。史記藝術論。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桐生(1995)。史記與今古文經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信發(1995)。話說史記:歷史興衰勝負的癥結。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吳福助(1982)。史記解題。台北:國家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德威(2010)。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課。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安平秋、張大可、俞樟華(2002)。史記教程。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紀祥(2007)。史記五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一平(1989)。司馬遷史學批評及其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韓兆琦、張大可、宋嗣廉(2005)。史記題評與詠史記人物詩。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張維嶽(1985)。司馬遷與史記新探。臺北:崧高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郭雙成(1985)。史記人物傳記論稿。河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桐生(1993)。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海崢(2003)。漢唐《史記》研究論稿。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趙生群(2000)。史記文獻學叢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趙生群(2006)。《史記》編纂學導論。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韓兆琦(1985)。史記評議賞析。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韓兆琦(2008)。史記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吳汝煜(1986)。史記論稿。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呂培成(2000)。司馬遷與屈原和楚辭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高評(1982)。左傳導讀。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大可(1994)。司馬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張高評(20040000)。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兼論唐宋詩之異同。臺北:萬卷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顧棟高(1975)。春秋大事表。臺北:廣學社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可永雪(2001)。史記文學成就論說。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周先民(1995)。司馬遷的史傳文學世界。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高評(1992)。史記研究粹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楊樹增(2004)。史記藝術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張新科(2003)。史記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張新科(1995)。史記與中國文學。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韓兆琦(1995)。史記博議。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景星、陸永品(1985)。史記評議。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姚祖恩(1992)。史記菁華錄。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梁玉繩、賀次君(1981)。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李漁、李繼芬(2001)。廣史記訂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湯諧(2000)。史記半解不分卷。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孫德謙(1969)。太史公書義法。台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靳德峻(1934)。史記釋例。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白壽彝(1981)。《史記》新論。北京:求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黃沛榮(1991)。史記論文集。台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俞樟華、張大可(1995)。司馬遷一家言。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楊燕起(1996)。《史記》的學術成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鄧鴻光(1998)。史家絕唱--《史記》與中國文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李長之(1999)。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台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季鎮淮(2002)。司馬遷。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池昌海(2002)。《史記》同義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張大可(2005)。司馬遷評傳。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安平秋、張大可、俞樟華(2005)。史記研究集成(第二冊):史記通論。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王明信、可永雪(2005)。史記人物與事件。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2005)。史記集評。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張大可(2005)。史記精言妙語。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張大可、梁建邦(2005)。史記論贊與世情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張玉春、應三玉(2005)。史家版本及三家注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張大可、趙生群(2005)。史記文獻與編纂學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王明信、俞樟華(2005)。司馬遷思想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閻崇東(2005)。史記史學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張強(2004)。司馬遷學術思想探源。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俞樟華、鄧瑞全(2005)。史記論著提要與論文索引。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陳曦(2007)。《史記》與周漢文化探索。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1993)。十三經注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1993)。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1993)。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1993)。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范曄、李賢、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劉知幾、浦起龍(1993)。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司馬光、胡三省(1996)。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胡寅(2002)。致堂讀史管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吳縝(2005)。新唐書糾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徐與喬、潘椿。史漢初學辨體。台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陳懿典(1994)。讀史漫筆。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李慈銘(2003)。越縵堂讀史札記全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史珥(2005)。四史勦說。北京市: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柳詒徵(1984)。國史要義。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王鳴盛、陳文和、王永平、張連生、孫顯軍(2008)。十七史商榷。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張高評(1994)。左傳之武略。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張高評(1990)。左傳之文學價值。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余英時(1974)。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朱自清(1996)。詩言志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梁啟超(1984)。中國歷史研究法--正補編•新史學合刊。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白壽彝(1999)。中國史學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劉松來(2001)。兩漢經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錢穆(2001)。中國史學名著。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韓震、孟鳴岐(2002)。歷史哲學--關於歷史性概念的哲學闡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張高評(1989)。黃梨洲及其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錢穆(2002)。論語新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劉師培(2006)。劉師培史學論著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白壽彝、許殿才(2006)。中國史學史•第二卷•秦漢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成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漆俠(2003)。歷史研究法。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蕭統、李善(1991)。文選。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揚雄、李軌(1968)。法言。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董仲舒(1968)。春秋繁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魏慶之、王仲聞(1959)。詩人玉屑。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唐仲友(1972)。悅齋文鈔。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真德秀(1986)。文章正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王楙、鄭明、王義耀(1991)。野客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蘇洵、曾棗莊、金成禮(1993)。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何景明(1976)。何文肅公文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葉盛(1980)。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羅貫中、毛宗崗、穆儔(1989)。三國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袁枚(1978)。隨園隨筆。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方苞(1960)。方望溪全集。台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袁文典(1994)。袁陶村文集。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葉燮、霍松林(1979)。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趙翼、欒保成、呂宗力(1990)。陔餘叢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李漁(2003)。李漁隨筆全集。成都:巴蜀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陳柱(1971)。公羊家哲學。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劉師培(1969)。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聞一多(1948)。聞一多全集。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唐君毅(1980)。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梁啟超(1974)。要籍解讀及其讀法。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朱謙之(1985)。老子釋譯--附馬王堆帛書老子。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馬啼疾(1980)。水滸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錢鍾書(1986)。談藝錄。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林雲銘(1989)。古文析義。台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葉朗(1987)。中國小說美學。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姚漢榮(1990)。楚文化尋繹。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魯迅(1990)。漢文學史綱要。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廚川白村(1989)。苦悶的象徵。台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韓兆琦、陳蘭村、吳鷹鷹、王凱符、吳龍輝(1992)。中國傳記文學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鄭文貞(1991)。篇章修辭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成偉均、唐仲揚、向宏業(1991)。修辭通鑑。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李澤厚(1991)。美的歷程。台北:金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胡平(1995)。敘事文學感染力研究。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孫愛玲(1997)。紅樓夢對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蔡英俊(1982)。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陳曦鍾、侯忠義、魯玉川(1987)。水滸傳會評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陳滿銘(1991)。國文教學論叢。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姜亮夫(1999)。楚辭通故。昆明:雲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王文生(2001)。論情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孫宜康(2001)。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蔡靖泉(2001)。楚文化流變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朱一玄、劉毓忱(2003)。儒林外史資料彙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1.朱一玄(2002)。聊齋志異資料匯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毛德富、衛紹生、閔虹(2002)。中國古典小說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風貌。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3.王平(2001)。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庄:河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4.舒大綱、曾棗莊(2001)。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5.黃霖(1987)。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6.張新科(2003)。唐前史傳文學研究。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7.趙峰(2004)。朱熹的終極關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8.李珺平(2005)。中國古代抒情理論的文化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9.高小康(2005)。中國古代敘事觀念與意識型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0.林明德(2005)。中國文學新境界--反思與觀照。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1.趙炎秋(2004)。形象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2.張寅德(1985)。敘述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3.黑格爾、朱孟實(1981)。美學。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4.劉咸炘、黃曙輝(2007)。劉咸炘學術論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5.佛斯特(1991)。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6.保羅•蒂利希、徐均堯(1989)。政治期望。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7.李冲鋒(2006)。語文教學範式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8.申丹、韓加明、王麗亞(2005)。英美小說敘事理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9.米克•巴爾、譚君強(2003)。敘述學:敘事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0.孔恩、程樹德、傅大為、王道還、錢永祥(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1.李幼蒸(2003)。歷史符號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野家啟一、畢小輝、陳化北(2002)。庫恩:範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3.White, Hayden、陳永國、張萬娟(2003)。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4.亞里斯多德、顏一、崔延強(2003)。修辭術・亞歷山大修辭學・論詩。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5.譚學純、朱玲(2001)。廣義修辭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6.朱熹(1983)。四書集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7.顧頡剛(1995)。秦漢的方士與儒生。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8.凌稚隆、李光縉、有井範平(1992)。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9.張大可(2002)。《史記》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0.陳桐生(2002)。儒家經傳文化與史記。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1.胡大雷(2003)。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2.梁啟超(199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清代學術概論」合刊。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3.張新科、俞樟華(2005)。史記研究史及史記研究家。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4.瀧川龜太郎(1997)。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5.陳蘭村(1999)。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北京: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6.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1986)。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7.申丹(2004)。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8.李澤厚、劉綱紀(1987)。兩漢美學史。臺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9.胡經之(2001)。中國古典文藝學叢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0.浦安迪(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1.王靖宇(2003)。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2.劉寶楠、高流水(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3.張文虎(1973)。舒藝室隨筆。台北:文海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4.陳玉強(2015)。古代文論「奇」範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5.龔鵬程(2001)。文化符號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6.劉熙載、薛正興(2000)。劉熙載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7.錢鍾書(1986)。管錐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8.吳光明(19910000)。歷史與思考。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9.胡亞敏(1994)。敘事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0.Collingwood, Robin George、黃宣範(1981)。歷史的理念。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1.呂正惠(1989)。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2.張高評(20000000)。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3.逯耀東(20070000)。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4.張高評(1995)。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5.司馬遷(198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6.司馬遷、裴駰(1955)。史記集解。臺北:二十五史編刊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7.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史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8.司馬遷、裴駰、司馬貞(1521)。史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9.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張文虎(1866)。史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0.程餘慶。史記集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1.汪越、徐克范(1989)。讀史記十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2.潘永季(1989)。讀史記札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3.方苞(1994)。史記評語。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4.牛運震(1994)。史記評注。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5.尚鎔(1994)。史記辨證。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6.王元啟(1994)。史記正訛。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7.高嵣(2006)。高梅亭讀書叢鈔・史記鈔。北京:北京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8.周虎林(1987)。司馬遷與其史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9.可永雪(2005)。史記文學研究。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0.吳淑惠(2015)。《史記》論析六章。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1.(1993)。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2.(1993)。十三經注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3.趙汸(1785)。春秋師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4.吳孟堅(1989)。一草亭讀史漫。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5.趙翼、王樹民(1984)。二十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6.錢穆(1985)。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7.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1998)。論語義理疏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8.杜維運(2001)。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楊燕起、高國抗(2003)。中國歷史文獻學。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黃震(1984)。黃氏日抄。臺北:大化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1.曾國藩(1969)。求闕齋讀書錄。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2.顧炎武、黃汝成、欒保羣、呂宗力(2006)。日知錄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3.黃慶萱(1992)。修辭學。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4.葉適(1989)。習學記言序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5.徐復觀(1979)。兩漢思想史。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6.龔鵬程(1986)。詩史本色與妙悟。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7.高友工(20110000)。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8.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9.王水照(2007)。歷代文話。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0.汪中(1962)。述學。臺北市: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1.王夫之、舒士彥(1975)。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2.羅鋼(1994)。敘事學導論。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3.盧瑞容(2004)。中國古代「相對關係」思維探討--「勢」「和」「權」「屈曲」概念溯源分析。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4.張高評(1994)。左傳之文韜。麗文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5.傅修延(1999)。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6.錢大昕(1979)。潛研堂文集。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7.陳桐生(2000)。史記與詩經。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8.劉勰、范文瀾(1960)。文心雕龍注。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9.楊儒賓、黃俊傑(19960000)。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0.徐復觀(1996)。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1.錢謙益、錢曾、錢仲聯(2003)。錢牧齋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2.張高評(20020000)。春秋書法與左傳學史。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3.郭嵩燾(1974)。史記札記。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4.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5.何金蘭(1989)。文學社會學。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6.Wellek, René、Warren, Austin、王夢鷗、許國衡(2000)。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台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7.柯慶明(20060000)。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8.汪榮祖(2003)。史傳通說:中西史學之比較。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9.Tillich, Paul、陳新權、王平(1988)。文化神學。工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0.王璦玲(1998)。明清傳奇名作人物刻劃之藝術性。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1.馬瑞辰、陳金生、毛亨、鄭玄(1989)。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2.班固、顏師古(1962)。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3.金健人(1988)。小說結構美學。木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4.金明求(20040000)。虛實空間的移轉與流動:宋元話本小說的空間探討。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5.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6.陸游、李劍雄、劉德權(1979)。老學庵筆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7.劉大櫆、吳孟復(1990)。劉大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8.何焯、崔高維(1987)。義門讀書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9.章學誠(1973)。章氏遺書。漢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0.陳世驤、楊牧(1972)。陳世驤文存。志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司馬遷、韓兆琦(2004)。史記箋證。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2.范文芳(1987)。司馬遷的創作意識與寫作技巧。臺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3.徐岱(1992)。小說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4.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1993)。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5.章學誠、葉瑛(1985)。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6.張素卿(1998)。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書林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蔡信發(1999)。《史記•酷吏列傳》析論。先秦兩漢論叢。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星映(1984)。中國古典小說批評中的人物塑造理論初探。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阮芝生(1980)。試論司馬遷所說的「通古今之變」。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