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北宋中至南渡初期政論與史論演變研究
作者:鄭芳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Fang-xiang Zhe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陳怡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史論古典散文史政論宋南渡初期“Zheng Lun”the history fo”Shi Lun”Chinese history from 1127 to 1141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9
  北宋六大家的創作成績,代表著古典散文史上的高峰。學者較少關注的南宋作者,如何繼踵前人,開創新的格局,應是值得討論的問題。本文選擇以宋南渡初期政論與史論為初步的研究對象,並以北宋中晚期為參照比較者。要言之,北宋中至南渡初期政論與史論的演變現象何在?南渡初期之總體特色為何?文學史地位又為何?以上是本文所欲解答的問題。
  筆者由影響政論與史論創作之因素、作者、作品等方面,考察演變現象。政論與史論的發展,於北宋中期為極盛,於北宋晚期為低谷,於南渡初期時再造高峰,於高宗後期則再度走下坡。簡言之,呈現著:「極盛�釦C谷�陸狙p�釦C谷」的演變格局。
  宋代政論與史論創作總體來說是相當繁榮的。但由北宋中至南渡初期,卻也因不同因素而有高低起伏的變化。因為靖康之難的刺激與下詔言事的推動等緣故,使得南渡初期成為北宋中期後新的創作高峰。
  就作者主要身分而言。北宋中期以「應舉者」為主,北宋晚期以「遷謫退居者」為主。至南渡初期,除以上兩者外,則尚可見「上言者」的身分,因而有別於前期。
  就作品內容與手法而言。南渡初期作品所論,可歸結為「中興」議題。其對於漢高祖與光武帝,有著異口同聲的極高推崇。而直截了當的論述策略,激憤濃烈的情緒渲洩,以及比興寄託的抒情方式,則為其常運用的寫作手法。以上種種,皆與前期不同。
  綜合以上演變現象,本文認為:南渡初期的政論與史論,在各方面有別於前代而獨具特色,是繼北宋中期之後又一創作高峰。要之,是以直截、激憤、興寄的筆調,力主宋室中興的時代之音。
I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Chinese “Zheng Lun”(政論) and ”Shi Lun”(史論) from 1023 to 1141 A.D. and focus on the texts from 1127 to 1141 A.D. especially. I want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at are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literature form? What is the position of each literature form in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
Because of “jing kang zhi nan”(靖康之難) and “xia zhao yan shi”(下詔言事), the texts had been flourished from 1127 to 1141 A.D..
I research the identity of each writer of “Zheng Lun” or ”Shi Lun”. Based on my researches, most of writers were “ying ju zhe”(應舉者)from 1023 to 1097 A.D.. Most of writers were “qian zhe tui ju zhe”(遷謫退居者)from 1097-1126 A.D.. From 1127-1141A.D., we could notice there were not only those two kinds of writers but also “shang yan zhe”(上言者) which wa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After I researched the texts, I believe "zhong xing"(中興)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 of the texts from 1127-1141A.D. In their works, all of the writers praised “han wu di”(漢武帝) and “han guang wu di”(漢光武帝) and discussed the issues in the direct and indignant way. In addition, “bi xing ji tuo”(比興寄託)was another special way to write.
Chinese “Zheng Lun” and ”Shi Lun” from 1127 to 1141A.D. were different from other texts from 1023 to 1126A.D.. More importantly, these texts discussed “zhong xing” directly, indignantly and in a “xing ji” way.
參 考 書 目

編輯說明:
1.本參考書目分為七大類。包括:「古人著作」、「今人著作」、「學位論文」、「期刊論文」、「論文集論文」、「重要工具書」、「重要網路資源」。
2.「古人著作」,別立「宋人別集、總集」項,餘依四部分類,各類則以朝代先後排序。「今人著作」亦大略依四部分類,各類則以出版時間排序。
3.「學位論文」、「期刊論文」、「論文集論文」三類,皆以出版時間排序。
4.本參考書目登載引用於本文中之著作、論文,其他著作、論文則擇要錄之。

一、古人著作
1.宋人別集、總集
宋.范仲淹著,清.范能濬編集,薛正興校點:《范仲淹全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11。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3。
宋.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注:《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初版2刷。
宋.王安石:《王臨川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88.10。
宋.曾鞏著,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11,初版3刷。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7,初版5刷。
宋.蘇軾著、郎曄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臺北:世界書局,1992.3,三版。
宋.李覯著,王國軒校點:《李覯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9。
鄒同慶、王宗堂:《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9。
宋.蘇轍著,陳宏夫、高秀芳點校:《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7,初版2刷。
宋.李之儀:《姑溪居士前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1。
宋.張耒撰,李逸安、孫通海、傅信點校:《張耒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5,初版3刷。
宋.李新:《跨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周行己著,周夢江箋校:《周行己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12。
宋.劉安節:《左史集》,清光緖二年(1876)瑞安孫氏詒善塾刊本。
宋.唐庚:《眉山唐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5,《四部叢刊三編》本。
宋.唐庚:《唐先生文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宋刻本。
宋.王庭珪:《盧溪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周紫芝:《竹坡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周紫芝:《太倉稊米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綦崇禮:《北海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李綱著,王瑞明點校:《李綱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5。
宋.李彌遜:《筠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蘇籀:《雙溪集》,臺北:華聯出版社,1965,《粵雅堂叢書》本。
宋.張浚:《中興備覽》,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百部叢書集成》本。
宋.胡寅著,容肇祖點校:《崇正辯.斐然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12。
宋.劉子翬:《屏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范浚:《范香溪先生文集》,上海:上海書店,1985.2,《四部叢刊續編》本。
宋.胡銓:《胡澹庵先生文集》,臺北:漢華文化事業公司,1970,影印清道光胡文思重刊本。
宋.胡宏著,吳仁華點校:《胡宏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6。
宋.楊萬里著,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9。
宋.朱熹著,郭齊、尹波點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5,初版2刷。
宋.陳亮著,鄧廣銘點校:《陳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12。

宋.佚名輯:《新刊國朝二百家名賢文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宋書隱齋刻本。
傅璇琮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8.11,初版7刷。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8。

2.經部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7,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7,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7,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周.左丘明著,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7,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7,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7,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5。
賴炎元註譯:《韓詩外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1972.9。

3.史部
徐元誥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6。
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7,2版18刷。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6.5,初版9刷。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范邦瑾協校:《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2.2,2版16刷。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5,初版9刷。
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1。
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10。
後晉.劉珣等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5。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11。
宋.歐陽修、宋祁著:《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2。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92.4,初版8刷。
宋.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9,初版2刷。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影印清光緒許涵度刻本。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9,影印清光緒越東集印本。
宋.李幼武撰:《四朝名臣言行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10,《宋代傳記資料叢刊》影印清道光元年洪氏績學堂刻本。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3,初版2刷。
宋.陳振孫著,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
宋.楊仲良:《通鑒長編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影印《宛委別藏》本。
宋.王稱:《東都事略》,臺北:文海出版社,1979.7,《宋史資料萃編》本。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7.12。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6,初版4刷。
明.黃淮、楊士奇編:《歷代名臣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影印永樂本。
清.王夫之:《宋論》,北京:中華書局,2003.11。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6。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8,初版7刷。
清.陸心源輯撰:《宋史翼》,北京:中華書局,1991.12。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1.11,初版2刷。
清.黃以周等輯注,顧吉辰點校:《續資治通鑑長編拾補》,北京:中華書局,2004.1。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12。

4.子部
漢.賈誼著,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10,初版2刷。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楊勇校箋:《世說新語校箋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6。
宋.歐陽修著、李偉國點校:《歸田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12,初版2刷,《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宋.蘇轍著,俞宗憲點校:《龍川略志.龍川別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12,初版2刷,《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宋.趙令畤著,孔凡禮點校:《侯鯖錄.墨客揮犀.續墨客揮犀》,北京:中華書局,2002.9,《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宋.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7,《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宋.陸遊撰,李劍雄、劉德權點校:《老學庵筆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4,《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宋.洪邁著,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11,《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臺北:新興書局,1988,《筆記小說大觀》本。
宋.葉適著,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習學記言序目》,北京:中華書局,1977.10。
宋.葉紹翁著,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12,初版2刷,《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宋.羅大經撰,王瑞來點校:《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97.12,《唐宋史料筆記叢刊》本。
明.唐順之:《稗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清.何焯著,崔高維點校:《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6,初版3刷。
清.焦循:《里堂家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續修四庫全書》本。
唐.孫思邈撰,宋.林億等校正:《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5,《四部叢刊》三編本。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12。

5.集部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10,初版6刷。
《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6。
宋.劉克莊撰,王秀梅點校:《後村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3.12。
宋.胡仔:《漁隱叢話》,臺北:廣文書局,1967.6,影印道光己酉《海山仙館叢書》本。
明.楊慎:《三蘇文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清.劉開:《劉孟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姚氏檗山草堂刻本。
清.王士禎著、張宗柟纂集,戴鴻森校點:《帶經堂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11,初版2刷。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
清.吳楚材、吳調侯選:《古文觀止》,北京:中華書局,1959.9。
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註集成總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10,初版3刷。
清.吳曾祺著,楊承祖點校:《涵芬樓文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1998.6,臺二版。

二、今人專著
1.經學
侯家駒:《周禮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6。
張高評:《左傳導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10,再版2刷。
郭丹:《左傳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8。
宋鼎宗:《〈春秋〉胡氏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4。
2.史學
日.荒木敏一:《宋代科舉制度研究》,東京:東洋史研究會,1969.3。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臺北:里仁書局,1981.1。。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五種》,臺北:里仁書局,1982.1。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北京:中華書局,1983.8。
帥鴻勳:《王安石新法研述》,臺北:正中書局,1982.3,臺二版。
杜維運:《清代史學與史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new window
劉子健:《歐陽修的治學與從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10,補正再版。
聶崇岐:《宋史叢考》,臺北:華世出版社,1986。
趙士煒輯考:《中興館閣書目輯考》、《中興館閣續書目輯考》,北京:現代出版社,1987.11,《中國歷代書目叢刊》本。
蔡世明編:《歐陽脩的生平與學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9,修訂再版。
喬衍琯:《宋代書目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4。new window
劉尚榮:《蘇軾著作版本論叢》,成都:巴蜀書社,1988.3。
陳樂素主編:《宋元文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8.9。
王世宗:《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89.6,《文史叢刊》82。new window
黃寬重:《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0.7。
何忠禮:《宋史選舉志補正》,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3。
陳植鍔:《北宋文化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3。
安平秋、章培垣主編:《中國禁書簡史》,臺北:竹友軒出版有限公司,1992.2。
趙雅書主編:《宋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3.4。
日.尾崎康著,陳捷譯:《以正史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7。
黃寬重:《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10。new window
李弘祺:《宋代官學教育與科舉》,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6。new window
美.賈志揚:《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出版社,1995.6。
日.寺地遵著,劉靜貞、李今芸譯:《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臺北:稻禾出版社,1995.7。
張其凡:《宋初政治探研》,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5.10。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5.9,13版。new window
周愚文:《宋代的州縣學》,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3。
甯慧如:《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10。
苗書梅:《宋代官員選任與管理制度》,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6。
張大可:《司馬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1,初版2刷。
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4,初版2刷。new window
何忠禮、徐吉軍:《南宋史稿(政治軍事和文化編)》,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4。
祝尚書:《宋人別集叙錄》,北京:中華書局,1999.11。
張玉春:《〈史記〉版本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7。
鄧廣銘:《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5,初版2刷。
游彪:《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9。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2001.7。
朱瑞熙:《疁城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8。
陶晉生:《宋遼關係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7,初版5刷。new window
王曾瑜:《岳飛和南宋前期政治與軍事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10。
曹金華:《漢光武帝劉秀評傳》,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2。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戰爭年表》,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出版社,2003.1。
陳振:《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6。
黃寬重:《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9。new window
日.清水茂著,蔡毅譯:《清水茂漢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10。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書目提要》,北京:綫裝書局,2004.5。,冊108。
祝尚書:《宋人總集叙錄》,北京:中華書局,2004.5。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第三冊)》,臺北:杜維運出版,三民書局經銷,2004.6。
陶晉生、黃寬重、劉靜貞:《宋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12。
林時民:《統帥與鑰匙:中國傳統史學十五論》,臺北:稻鄉出版社,2005.8。new window
張富祥:《宋代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
張祥浩、魏福明:《王安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6。
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書店,2006.9。
胡奇光:《中國文禍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汪榮祖:《史家陳寅恪傳(增訂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11,二版4刷。new window
舒仁輝:《〈東都事略〉與〈宋史〉比較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


宋.傅藻編,吳洪澤點校:《東坡紀年錄》,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1,《宋人年譜叢刊》本。
宋.黃去疾編,刁忠民校點:《龜山先生文靖楊公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1,《宋人年譜叢刊》本。
宋.魏峙編,吳洪澤點校:《直講李先生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1,《宋人年譜叢刊》本。
趙效宣:《宋李天紀先生綱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1980.6。
嚴杰:《歐陽脩年譜》,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11。
王智勇:《張方平年譜》,《宋代文化研究(第三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11。
舒大剛:《蘇籀年譜》,成都:巴蜀書社,1995.12,《三蘇後代研究》本。
鄭永曉:《黃庭堅年譜》,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8。
李震著:《曾鞏年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7.12。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2。
祝尚書:《尹洙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1,《宋人年譜叢刊》本。
邵祖壽:《張文潛先生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1,《宋人年譜叢刊》本。
馬德富:《唐庚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1,《宋人年譜叢刊》本。
蕭東海:《王庭珪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1,《宋人年譜叢刊》本。
曾棗莊:《李之儀年譜》,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1,《宋人年譜叢刊》本。
劉德清:《歐陽脩紀年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

3.子學
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10。new window
王立新:《胡宏》,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2。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1,初版7刷。
王立新:《開創時期的湖湘學派》,長沙:岳麓書社,2003.4。

4.文學
張相:《古今文綜》,臺北:中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2.7,臺一版。
馮書耕、金仞千:《古文通論》,臺北:國立編譯館,1979.4,三版。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1.12。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散文之面貌》,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4.5。
朱任生:《古文法纂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1984.9。
李德身:《王安石詩文繫年》,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9。
陳必祥:《古代散文文體概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10。
萬陸:《中國散文美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6。
美.M.H.艾布拉姆斯著,酈稚牛、張照進、童慶生譯,王寧校:《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12。
張高評:《宋詩之傳承與開拓──以翻案詩、禽言詩、詩中有畫為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3。
姜濤:《古代散文文體概論》,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6。
程千帆、吳新雷:《兩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
王夢鷗:《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1.4,版初2刷。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4。new window
郭預衡:《歷代散文叢談》,太原:中西教育出版社,1991.10,再版。
瞿兌之:《中國駢文概論》,劉麟生主編:《中國文學八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1。
王兆鵬:《宋南渡詞人羣體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3。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2.8。new window
周振甫:《文章例話.寫作編(二)》,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5。
周明:《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12。
祝尚書:《北宋古文運動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1995。
劉一沾、石旭紅:《中國散文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6。
舒大剛:《三蘇後代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12。
陳柱:《中國散文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3。
孫望、常國武:《宋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9。
沈謙:《修辭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6.11,修訂版2刷。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11。
曾棗莊、曾濤編:《蘇文彙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5。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8。
高海夫主編:《唐宋八大家文鈔校注集評》,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9。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9,初版5刷。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11。
熊禮匯:《先唐散文藝術論》,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1。
高步瀛選注:《唐宋文舉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5,初版3刷。
曾棗莊:《三蘇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10。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再版7刷。
楊文雄:《李白接受史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3。
郭預衡:《中國散文史(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
謝敏玲:《蘇軾史論散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5。
王水照:《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
王水照主編:《宋代文學通論》,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0.6。
曾棗莊等著:《蘇軾研究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4。
陽平南:《〈左傳〉敘戰的資鑑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蕭慶偉:《北宋新舊黨爭與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6。
何寄澎:《典範的遞承:中國古典詩文論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3。new window
楊慶存:《宋代散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9。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3。
袁行霈、聶石樵、李炳海等著:《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朱迎平:《宋文論稿》,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3.10。
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含《漢魏六朝專家文研究》、《經學教科書》、《兩漢學術發微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9。
張高評:《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兼論唐宋詩之異同》,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11。new window
沈松勤:《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
馬東瑤:《蘇門六君子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
劉衍:《中國古代散文史論稿》,海口:南方出版社,2005.4。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5。new window
陳飛主編:《中國古代散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6。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7。new window
鄔國平:《中國古代接受文學與理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11。
黃霖主編、寧俊紅著:《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散文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1。
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1。
祝尚書:《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3。
鄭芳祥:《出處死生──蘇軾貶謫嶺南文學作品主題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8。
章必功:《文體史話》,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9。
錢建狀:《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組與文學新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10。
林岩:《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方孝岳:《中國文學批評.中國散文概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1。
郭預衡:《郭預衡自選集》,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1。
吳叔樺:《蘇轍史論散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7.11。
胡可先:《唐代重大歷史事件與文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12。
張高評:《印刷傳媒與宋詩特色》,臺北:里仁書局,2008.3。
馬茂軍:《宋代散文史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4。
曾棗莊:《宋文通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2。
孫立堯:《宋代史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4。

三、學位論文
李淑芳:「李綱詩詞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李淑芳:「宋室南渡前後詩詞衍變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3。new window
朱乃潔:「蘇洵政論散文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郭宗南:「蘇轍史論文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白瑞明:「三蘇史論初探」(南昌:南昌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碩士論文,2005.5。
吳建輝:「宋代試論與文學」(南京: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論文,2005.6。
陳秉貞:「三蘇史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new window

四、期刊論文
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上),《宋史研究集》11輯,1979.7,頁1-71。new window
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下),《宋史研究集》12輯,1980.7,頁31-112。new window
金中樞:〈北宋科舉制度研究續(上)〉,《宋史研究集》13輯,1981.10,頁63-188。new window
林瑞翰:〈宋代制科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8期,1981.12,頁67-82new window
郭預衡:〈北宋文章的兩個特徵〉,《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3期,頁300-310。
曾棗莊:〈論《全宋文》的文體分類及其編序〉,《四川古籍整理出版通訊》1987年5期,另見《全宋文》360/240-275。
王綺珍:〈南宋散文評價中的幾個問題〉,《文學遺產》1988年4期,頁77-83。
楊勝寬:〈張方平與蘇軾的契心之交〉,《中國文學研究》1992年4期,頁33-38。
張希清:〈北宋貢舉登科人數考〉,《國學研究》2卷,1994.7,頁393-425。
祝尚書:〈晁公武與宋代四川圖書業〉,《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1期,頁23-25轉19。
張高評校讀,陳致宏、林湘華整理:〈民國三十五至八十五年臺灣地區宋代散文研究目錄〉,《古典文學通訊》29期,1997.5,頁7-12。
譚家健:〈近十年中國古典散文史研究著作述要〉,《書目季刊》31:4,1998.3,頁90-99。
朱剛:〈論秦觀賢良進策〉,《新宋學》1輯,2001.10,頁45-59。
鄭芳祥:〈蘇軾《省試刑賞忠厚之至論》闡釋史一隅〉,《東方人文學志》,1卷3期,2002.9,頁139-156。new window
楊宇勛:〈宋代的布衣上書〉,《成大歷史學報》27號,2003.6,頁1-54。new window
張海鷗:〈宋文研究的世紀回顧與展望〉,《文學評論》2002年3期,頁49-58。
李紀祥:〈中國史學史的兩種「實錄」傳統〉,《漢學研究》21:2,2003.12,頁367-390。
謝佩芬:〈三蘇研究論著目錄(上)(1913-2003)〉,《書目季刊》38:4,2005.3,頁43-128。
謝佩芬:〈三蘇研究論著目錄(下)(1913-2003)〉,《書目季刊》39:1,2005.6,頁51-94。
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方式〉,《思想》編輯委員會:《歷史與現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7,頁125-162。new window
沈章明:〈二十世紀以來蘇洵研究論著目錄補遺〉,《書目季刊》40:2,2006.9,頁45-54。
王基倫:〈蘇軾對史事本意的追求──從《刑賞忠厚之至論》談起〉,《長江學術》2007.1,頁85-91。
陳友冰:〈中國大陸宋文研究綜論(1979-2006)〉,《漢學研究通訊》26:1,2007.2,頁1-12new window
王啟發:〈在經典與政治之間──王安石變法對《周禮》的具體實踐〉,《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2,2007.3,頁11-18。
李貞慧:〈蘇軾詩在北宋末年的流傳及其意義──以東坡詩註及宋人詩話為中心的觀察〉,《清華中文學報》1期,2007.9,頁133-169。new window
方震華:〈唐宋政治論述中的貞觀之政──治國典範的論辯〉,《臺大歷史學報》40期,2007.12,頁19-55。new window
鄭芳祥:〈李綱〈迂論〉「君臣遇合」議題探析〉,《宋代文學研究叢刊》15期,2008.8,頁411-437。
五、論文集論文
胡昌智:〈由鑒戒式的歷史思想到演化式的歷史思想──一個中國近代史學史的初步觀察〉,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中國通史教學研討會編輯:《中西史學史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1986.1,頁141-179。
王德毅:〈宋代史學的教學〉,趙雅書主編:《宋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3.4,頁127-139。
柯慶明:〈關於文學史的一些理論思維〉,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12,頁183-208。new window
郭英德:〈論文學史敘述的原則、對象和方法──以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撰寫為中心〉,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7,頁27-51。
王基倫:〈蘇軾散文創作與接受活動探析〉,莫礪鋒編:《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6,頁720-738。
洪本健:〈北宋士大夫的謫宦遷徒與散文創作〉,莫礪鋒編:《第二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6,頁641-649。
柯慶明:〈「論」、「說」作為文學類型之美感特質的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六朝唐宋學術硏討會」編輯小組編輯:《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4.11,頁5-62。new window
張高評:〈南宋詠史詩之新變──以三大詩人詠史為例〉,《遨遊在中古文化的場域──六朝唐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4.11,頁247-279。
張高評:〈印本文化與南宋陳普詠史組詩〉,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編:《知性與情感的交會:唐宋元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7,頁201-240。
孫立堯:〈宋代史論的文學化〉,程章燦編:《中國古代文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1,頁368-382。
戴偉華:〈北宋文士與兵學關係述略〉,沈松勤主編:《第四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10,頁161-172。
謝佩芬:〈張方平文學史地位新探〉,〈張高評師主編:《宋代文學之會通與流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7.3,頁251-293。
鄭芳祥:〈李綱〈迂論〉「君臣遇合」議題探析〉,「宋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成都: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2006.8.15-18。

六、重要工具書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宋遼金時期》,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96.6。
龔延明:《宋代官制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7.4。
《中華大典》工作委員會、《中華大典》編纂委員會:《中華大典.文學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9。
王德毅:《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6,增訂三版。
曾棗莊主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宋代卷》,北京:中華書局,2004.9。

七、重要網路資源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 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handy1/
網路展書讀 http://cls.hs.yzu.edu.t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