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評[John B. Hench著;藍胤淇譯]《做為武器的圖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書刊名:傳播文化與政治
作者:黃順星
出版日期:2018
卷期:7
頁次:頁205-210
主題關鍵詞:做為武器的圖書美國圖書業出版業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5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王維菁(20150600)。輸出美國:美國新聞署與美國公眾外交。傳播文化與政治,1,201-20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茂桂(20030600)。SSCI與學術的「認可」問題。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5(1),5-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馮建三、吳岱芸(20161000)。促進學術自由,善用科技:論中文傳播期刊的後來居上。新聞學研究,129,i-xvii。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戴瑜慧(20150600)。新瓶舊酒的宣傳家族:文化冷戰、中央情報局與軟實力。傳播文化與政治,1,195-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梅香(2015)。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Darnton, Robert(1990)。The Kiss of Lamourette: Reflections in Cultural History。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new window
2.Rogers, E. M.(1997)。A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study: A biographical approach。New York, NY:Free Press。  new window
3.林果顯(2016)。1950年代臺灣國際觀的塑造:以黨政宣傳媒體和外來中文刊物為中心。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土屋由香、林鴻亦(2012)。美國新聞總署公關宣傳活動的「民營化」。美國在亞洲的文化冷戰。新北市: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民國魂在論:製作張派
2. 「華語語系研究」框架之於臺灣文學的再商榷:從向陽臺語詩集《土地的歌》出發
3.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論泰國的亞洲基金會(1954~1963)
4. 冷戰下的音樂記憶和「精神武器」:《今日世界》(1952~1973)作為政治與西方古典音樂的「介中空間」
5. 照見攝影史的陰影與暗角:評介[張世倫著]《現實的探求--臺灣攝影史形構考》(影言社有限公司,2021)
6. 測繪冷戰文化地形圖:張愛玲與《秧歌》
7. 1950年代臺灣反對黨議題的形成與發展:跨域視角的分析
8. 網絡社會與跨文化傳播視角下的文化外交:以新冠疫情期間臺灣的防疫外交為例
9. 建構香港青年的「中國人」民族身份認同:以冷戰初期《中國學生周報》的傳統中國文化知識宣傳工作為研究中心
10. 三「文」主義--「冷戰末期」臺灣的「文學史」建構(1979~1991)
11. 文學與文學史的斷裂與賡續--《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總序
12. 當圖書成為冷戰武器:美新處譯書計畫與馬來亞文化宣傳(1951~1961)
13. 高等教育國際化外交角色的轉變--從文化外交到知識外交
14. Reporting on "China" in a "Novel" Way: Japanese Translations of Eileen Chang's The Naked Earth and The Rice-Sprout Song in the USIS-Tokyo Book Translation Program (1952~1956)
15. 冷戰時期非政府組織的中介與介入:自由亞洲協會、亞洲基金會的東南亞文化宣傳(1951~1959)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