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學與文學史的斷裂與賡續--《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總序
書刊名: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作者:陳國球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Guo-qiu
出版日期:2020
卷期:23
頁次:頁1-20
主題關鍵詞:香港文學大系文學史中國新文學大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5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葉維廉(1959)。論現階段中國現代詩。新思潮,2,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牟宗三、徐復觀、張君勱、唐君毅(1958)。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們對中國學術研究及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認識。民主評論,9(1),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國球(20050600)。文學教育與文學經典的傳遞--中國現代文學在香港初中課程的承納初析。現代中文文學學報,6(2)/7(1),95-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家璧(1984)。話說《中國新文學大系》。新文學史料,1984(1),162-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棪、李輝英(19680300)。「中國新文學大系.續編」的編選計劃。純文學,3(3),158-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中國學生周報編輯部(19640724)。寫在專輯前面。中國學生周報,6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以亮(1955)。詩的創作與道路。祖國周刊,12(5),25-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馬博良(1944)。每月小說評介。文潮,創刊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馬博良(1944)。每月小說評介。文潮,1(5),98-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崑南(19640724)。淺談無名氏初稿三卷。中國學生周報,6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馬博良(1956)。預告。文藝新潮,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馬博良(1944)。每月小說評介。文潮,1(6),97-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國球(20161200)。左翼詩學與感官世界--重讀「失踪詩人」鷗外鷗的三、四十年代詩作。政大中文學報,26,141-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溫儒敏(2001)。論《中國新文學大系》的學科史價值。文學評論,2001(3),54-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子平(2010)。「新文學大系」與文學史。上海文化,2010(2),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趙家璧(1978)。編輯憶舊‧關於中國新文學大系。新文學史料,197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趙家璧(1978)。編輯憶舊‧關於中國新文學大系。新文學史料,197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鄭樹森(19960700)。遺忘的歷史,歷史的遺忘--五、六〇年代的香港文學。幼獅文藝,83(7)=511,58-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羅崗(2001)。解釋歷史的力量:現代文學的確立與《中國新文學大系1917-1927》的出版。開放月刊,2001(5),66-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英豪(19640724)。從五四到現在。中國學生周報,627,版10-版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梅香(2015)。隱蔽權力:美援文藝體制下的台港文學(1950-1962)(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若英(1934)。中國新文學運動史資料。上海:光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呂大樂(1997)。唔該,埋單!:一個社會學家的香港筆記。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崑南(2003)。打開文論的視窗。香港:文星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1998)。追跡香港文學。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也斯(1998)。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以鬯(1997)。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年代。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馮偉才、鄭慧明、鄧志成(1985)。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香港:集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慕容羽軍(2005)。為文學作證:親歷的香港文學史。普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Hutton, Patrick H.(1993)。History as an Art of Memory。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new window
10.Roberts, Priscilla、Carroll, John M.(2016)。Hong Kong in the Cold War。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1.Mark, Chi-Kwan(2004)。Hong Kong and the Cold War: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7。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2.趙家璧、胡適(1935)。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良友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趙聰(1964)。五四文壇點滴。香港:友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Barash, Jeffrey Andrew(2016)。Collective memory and the historical pas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5.力匡(1952)。燕語。人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莽(1957)。中國新文學二十年。世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侶倫(1952)。窮巷。文苑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國球、陳智德(2016)。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導言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曹聚仁(1955)。文壇五十年‧續集。世界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曹聚仁(1954)。文壇五十年。新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湯建勛(2018)。1950年香港指南。心一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華僑日報公司(1951)。香港年鑑‧第四回。華僑日報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華僑日報公司(1952)。香港年鑑‧第五回。華僑日報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1997)。香港文學大事年表:1948-1969。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趙家璧(2008)。書比人長壽:編輯憶舊集外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趙聰(1958)。大陸文壇風景畫。友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半農(2016)。初期白話詩稿。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羅琅(2017)。香港文化記憶。天地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譚秀牧(1990)。譚秀牧散文小說選集。天地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Beiner, Guy(2018)。Forgetful Remembrance: Social Forgetting and Vernacular Historiography of a Rebellion in Ulst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1.Ermarth, Elizabeth Deeds(2012)。Sequel to History: Postmodernism and the Crisis of Representational Time。Routledge。  new window
32.陳國球(2004)。文學史書寫形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Halbwacks, Maurice、Coses, Leuis A.(1992)。On Collective Memor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34.鄭樹森(2004)。縱目傳聲:鄭樹森自選集。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徐復觀(19680331)。略評《中國新文學大系續編》編選計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趙家璧(19810323)。重印《中國新文學大系》有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urke, Peter(1989)。History as Social Memory。Memory: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Mind。Basil Blackwell Ltd.。  new window
2.香港文學研究社編輯部(1968)。[中國新文學大系‧續編]出版前言。中國新文學大系‧續編。香港文學研究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國球(2016)。香港?香港文學?--《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總序。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導言集。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國球(2016)。情迷中國:香港五、六十年代現代主義文學的運動面向。香港的抒情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麗芬(2000)。普及文化與歷史想像--李碧華的聯想。文學香港與李碧華。麥田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趙家璧(2008)。編輯《中國新文學大系》緣起。書比人長壽:編輯憶舊集外集。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1. 民國魂在論:製作張派
2. 「華語語系研究」框架之於臺灣文學的再商榷:從向陽臺語詩集《土地的歌》出發
3. 冷戰時期跨國非共策略與美國文化宣傳:論泰國的亞洲基金會(1954~1963)
4. 冷戰下的音樂記憶和「精神武器」:《今日世界》(1952~1973)作為政治與西方古典音樂的「介中空間」
5. 照見攝影史的陰影與暗角:評介[張世倫著]《現實的探求--臺灣攝影史形構考》(影言社有限公司,2021)
6. 測繪冷戰文化地形圖:張愛玲與《秧歌》
7. 1950年代臺灣反對黨議題的形成與發展:跨域視角的分析
8. 摩登詩形與戀愛論建構--徐遲上海時期的文藝實踐(1933~1937年)
9. 建構香港青年的「中國人」民族身份認同:以冷戰初期《中國學生周報》的傳統中國文化知識宣傳工作為研究中心
10. 從李碧華《胭脂扣》看香港妓女文化及其變遷
11. 三「文」主義--「冷戰末期」臺灣的「文學史」建構(1979~1991)
12. 當圖書成為冷戰武器:美新處譯書計畫與馬來亞文化宣傳(1951~1961)
13. Reporting on "China" in a "Novel" Way: Japanese Translations of Eileen Chang's The Naked Earth and The Rice-Sprout Song in the USIS-Tokyo Book Translation Program (1952~1956)
14. 冷戰時期非政府組織的中介與介入:自由亞洲協會、亞洲基金會的東南亞文化宣傳(1951~1959)
15. 翻譯、詮釋與跨國傳播:張愛玲《海上花列傳》譯註及其戰後美援接受史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