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陶文探索漢字起源問題的總檢討
書刊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作者:陳昭容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1986
卷期:57:4
頁次:頁669-762
主題關鍵詞:起源陶文漢字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
  • 點閱點閱:44
期刊論文
1.王志俊(1980)。關中地區仰韶文化刻劃符號綜述。考古文物,1980(3),14-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光裕(1981)。從新出土材料重新探索中國文字的起源及其相關問題。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12,91-1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燁湛(1978)。漢字起源試論。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1978(1),69-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紹棠(19760900)。從近年出土文字史料看秦代書同文的基礎及其貢獻。新亞書院學術年刊,18,2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江西省博物館、清江縣博物館、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75)。江西清江吳城商代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5(7),5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青海省文物管理處考古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青海隊(1976)。青海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反映出的主要問題。考古,1976(6),365-3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伍人(1982)。山東地區史前文化發展序列及相關問題。文物,1982(10),44-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裘錫圭(1978)。漢字形成問題的初步探索。中國語文,1978(3),162-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河北省文物管理處臺西考古隊(1979)。河北藁城臺西村商代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9(6),33-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汪寧生(1981)。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明。考古學報,1981(1),1-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于省吾(1973)。關於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文物,1973(2),32-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邵望平(1978)。遠古文明的火花:陶尊上的文字。文物,1978(9),74-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宜濤(1983)。商縣紫荊遺址發現二里頭文化陶文。考古與文物,1983(4),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趙峰(1976)。清江陶文及其所反映的殷代農業和祭祀。考古,1976(4),221-2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明(1984)。論陶符兼談漢字的起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6),4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全方(1985)。周原出土陶文研究。文物,1985(3),63-75+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建芳(1981)。漢字起源二元說。中國語文研究,1981(3),56-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62)。上海市青浦縣崧澤遺址試掘。考古學報,1962(2),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1978)。上海馬橘遺址第一、二次發掘。考古學報,1978(1),109-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甘肅省博物館、秦安縣博物館大地灣發掘組(1982)。一九八O年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1982(2),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江西省博物館印紋陶問題研究小組(1981)。南方地區幾何印紋陶幾個問題的探索。文物集刊,3,34-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西安半坡博物館、臨潼縣文化館(1980)。臨潼姜遺址第四至十一次發掘紀要。考古與文物,1980(3),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先登(1984)。王城崗遺址出土的銅器殘片及其它。考古與文物,1984(11),73-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孝定(1969)。從幾種史前及有史早期陶文的觀察蠡測中國文字的起源。南洋學學報,1969(3),1-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孝定(1979)。再論陶文和漢字起源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0(3),431-4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家和(1983)。吳城遺址文化分析。中原文物,1983(4),43-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學勤(1984)。古文字學十二講、第三講文字起源之謎。文史知識,1984(12),73-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考古編輯部(1979)。大汶口文化的社會性質及有關問題的討論綜述。考古,1979(1),33-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季云(1974)。藁城臺西商代遺址發現的陶器文字。文物,1974(8),5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吳加安、吳耀利、王仁湘(1984)。漢水上游和渭河流域仰韶新石器文化的性質問題。考古,1984(11),1012-10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胡謙盈(1980)。試論寺洼文化。文物集刊,2,118-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楊式挺、陳志杰(1981)。談談佛山河宕逭址的重要發現。文物集刊,3,334-2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夏鼐(1984)。碳一14斷代和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1984(3),271-2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郎樹徳、趙建龍(1984)。關於老官臺文化的新認識--兼談大地灣一期文化遺存。考古與文物,1984(6),56-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徐錫臺(1985)。西周陶文試釋。人文雜誌,1985(3),9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唐蘭(1975)。關於江西青江吳城文化遺址與文字的初步探素。文物,1975(7),221-2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郭沫若(1972)。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考古,1972(3),2-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陳漢平(1983)。漢字是獨立起源的文字。人文雜誌,1983(2),110-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雲惟利(1984)。早期陶文和漢字的起源。澳門東亞大學中國語文學刊,創刊號,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彭曦(1981)。我國遠古數學初探。考古與文物,1981(2),95-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楊豪、楊耀林(1983)。廣東高要縣茅崗水上木構建築遺址。文物,1983(12),3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嚴汝嫻(1982)。普米族的刻劃符號--兼談對仰韶文化刻劃符號的看法。考古,1982(3),312-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政烺(1980)。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考古學報,59,403-4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楊式挺(1985)。試論西樵山文化。考古學報,1985(1),9-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Andersson, J. G.(1943)。Researches into the Prehistory of the Chinese。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5,125-126。  new window
46.陳昱、洪方(1982)。隴東鎮原常山下層遺存淺析。考古,1982(4),392-397+4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鄭德坤(1973)。中國上古數名的演變及其應用。香港中文大學學報,1,37-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孝定(1983)。從金文中的圖畫文字看漢字文字化過程。中央研究院國際漢學會議。臺北:中央研究院。577-5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Palmgren, Nils(1934)。半山及馬廠隨葬陶器。北京: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國立北平研究院地質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森安太郎、王孝廉(1979)。中國古代神話研究。臺北:地平線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3)。寶雞北首嶺。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濟(1934)。中國考古報告集之一:城子崖。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山東省文物管理處、濟南市博物館(1974)。大汶口。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沫若(1976)。卜辭通纂。臺北: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63)。西安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孝定(1970)。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炳隸(1975)。The Cradle of the East: An Inquiry into the Indiqenous Origins of Techin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y China, 5000-1000 B. C.。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new window
1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3)。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據集1965-1981。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唐蘭(1978)。古文字學導論。臺北:樂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龍宇純(1982)。中國文字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5)。青海柳灣。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孫師白(1943)。季木藏陶。上海精華印刷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唐蘭(1933)。殷契佚存唐序。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郭沫若(1972)。殷契粹編。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4)。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夢家(1956)。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江西省博物館、清江縣博物館(1978)。江西清江吳城商代遺址第四次發掘的主要收獲。文物資料叢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蘭(1979)。從大汶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國最早文化的年代。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孝定(1956)。小屯陶文考釋。小屯殷墟器物甲編陶器。臺灣南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孝定(1983)。漢字起源的一元說和二元說。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唐蘭(1979)。再論大汶口文化的社會性質和大汶口陶器文字--兼答彭邦炯同志。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唐蘭(1979)。中國奴隸制社會的上限遠在五千年前--論新發現的大汶口文化及其陶器文字,批判孔丘的反動歷史觀。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蘭(1978)。中國有六千多年的文明史--論大汶口文化是少昊文化。大公報在港復刊卅週年紀念文集。香港:大公報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廣仁(1979)。大汶口文化的社會性質與年代--兼與唐蘭先生商榷。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國強(1979)。略論大汶口墓葬的社會性質--與唐蘭同志商榷。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彭邦炯(1979)。是氏族社會,不是奴隸制社會--就大汶口文化和唐蘭先生商榷。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葉保民(1981)。略說漢字的起源。語文論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姚孝遂(1983)。古文字的符號化問題。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