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周手書書體研究
作者:鄭禮勳
作者(外文):Cheng,Li-Hsun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靜吟
張清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手書書體書法古文字handwritingscriptcalligraphypalaeography(gǔwénzì)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
本論文之研究目的,在於對東周以來至秦漢之際的手書墨跡作一全面性的介紹、分析、考察,期能對古文字之手書墨跡有所瞭解,探查東周時的文化,進而反映出中國先秦古文明,奠定研究漢字發展史的良好基礎。
本論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探討、研究材料概述及採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秦漢以前的文字書寫概述」,概述史前至秦漢之際六個階段的書寫發展,以闡明東周手書在文字發展上的關鍵地位。
第三章「秦系簡牘的書寫」,說明秦系手書文字的沿革,近年秦簡牘的出土概況,最後對秦系書風作分析。
第四章「楚系簡帛的書寫」,說明楚系手書文字的沿革,近年楚簡帛的出土概況,並分析楚系書風。
第五章「晉系盟書的書寫」,介紹晉系手書文字的概況,晉系盟書的出土,並分析晉系書風。
第六章「結論」,說明東周手書書體的價值,以及東周手書書體對文字演變的啟示。
The study aims to perform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examin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handwriting relics from the Eastern Zhou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end of the Qin and the beginning of Han dynasty. It is hoped that the study promotes the understanding of handwriting relics of gǔwénzì, investigating of Eastern Zhou culture, reflecting the pre-imperial Qin civilization, and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future study of Chinese script development.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states the study purpose,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materials and research method. Entitled The General Description of Writing by the Beginning of the Han Dynasty.
The second chapter illustrates how the Eastern Zhou handwriting plays the critical role during the six writing development stages from the prehistoric age to the period between the end of the Qin and the beginning of Han dynasty.
The third chapter The Writing of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jiǎndú簡牘) in the Qin State display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Qin handwriting characters, recently unearthed bamboo and wooden slip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calligraphic style.
The fourth chapter The Writing of Chu Silk Manuscript (jiǎnbó簡帛) in the Chu State present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u handwriting characters, recently unearthed Chu silk manuscrip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calligraphic style.
The fifth chapter The Writing of Jade Slips (méngshū盟書) in the Jin State display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Jin handwriting characters, recently unearthed jade slip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ir calligraphic style.
The concluding chapter addresses that the value of Eastern Zhou handwriting characters casts inspiring light on the Chinese writing system development.
徵引論文及書目
(先古籍後今人著作,再依作者姓氏筆畫遞增排列)
一、古籍

【經部】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漢)許 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經韻樓刊本)。
(魏)王弼、(唐)孔穎達疏,《周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吳大澂:《愙齋集古錄》第二冊(上海涵芬樓影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年)。
(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卷三,(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史部】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張守節正義:《史記.孔子世家》,(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93年9月)。
(唐)房玄齡、褚遂良等奉敕撰:《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
(宋)王應麟撰:《漢書藝文志考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二、專著

中國文物精華編輯委員會:《中國文物精華》,(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8月)。
中國社科院編:《甲骨文合集補編》,(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年4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二里頭陶器集粹》,(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5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安陽殷墟出土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9 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安陽殷墟出土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9 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偃師二里頭──1959年~1978年考古發掘報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6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居延漢簡甲乙編》(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12月)。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12.秦漢》,(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12月)。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青銅器全集·夏商1》,(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7月)。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西安半坡博物館:《陝西半坡─原始氏族公社聚落遺址》,(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
中華書局編輯部:《雲夢秦簡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第一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76年)。
王曉光:《秦簡牘書法研究》,(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0年)。
史樹青:《長沙仰天湖出土楚簡研究》,(上海:群聯出版社,1955年6月)。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新干商代大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9月)。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戰國文字聲系》(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9月)。
宋鎮豪:《夏商社會生活史》增訂本上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
李學勤主編:《中國美術全集.青銅器》(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7月)。
季羡林、胡平生、李天虹等:《長江流域出土簡牘與研究》,(武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南信陽楚墓圖錄》,(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舞陽賈湖》,(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都:《登封王城崗與陽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年1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邱振中:《書法》,(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金文研究室:《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
金文研究室:《殷周金文暨青銅器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2年)。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北窯西周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4月)。
秋子:《中國上古書法史—魏晉以前書法文化哲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
胡長春:《中國書法與古文字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唐 蘭:《古文字學導論》,(臺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
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上編,(濟南:齊魯書社,1981年)。
徐暢分卷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四卷,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6年)。
荊州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袁仲一:《秦代陶文》,(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
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1月)。
高 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商承祚:《戰國楚竹簡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
商承祚《信陽出土楚竹簡摹本》(曬藍本),1959年。
啟功:《古代字體論稿》,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宿白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9月),。
張光裕、滕壬生、黃錫全主編:《曾侯乙墓竹簡文字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年)。
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釋文修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年5月)。
張桂光:《張桂光書法集》,(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2月)。
曹錦炎:《鳥蟲書通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梁柱、劉信芳:《雲夢龍崗秦簡》,(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12月)。
郭沫若:《殷契粹編》,(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年5月)。
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上)(下),(臺北:建宏出版社,1994年4月)
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
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東周墓》,(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湖南省博物館等:《長沙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楊育彬:《河南考古》,(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new window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董作賓:《小屯第二本殷虛文字甲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6年11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廖群:《中國審美文化史》先秦卷,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趙平安:《隸變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3月)。
歐陽中石等:《書法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
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蔡季襄:《晚周繒書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44年8月)。
鄭振香:《殷墟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9月)。
錢志強:《古代美術與中國文明起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漢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叢文俊:《叢文俊書法研究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羅運環:《出土文獻與楚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蘇建洲師:《楚文字論集》,(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饒宗頤、曾憲通:《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年9月)。
饒宗頤《戰國楚簡箋証》,(香港:亞洲石印局,1955年)。

三、學位論文

林素清:《戰國文字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4年)。new window
林清源師:《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洪燕梅:《秦金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許學仁:《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6年)。new window
陳 立:《戰國文字構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陳昭容:《秦系文字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1996年6月),頁68。new window
游國慶:《戰國古璽文字研究》,(中壢: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黃靜吟師:《楚金文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
謝映蘋:《曾侯乙墓鐘銘與竹簡文字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四、期刊論文

于省吾:〈關於古文字研究的若干問題〉,(北京:《文物》,1973年,第二期),頁32-35。
山東大學歷史系考古研究專業:〈山東鄒平丁公遺址第四、五次發掘簡報〉,(北京:《考古》,1993年第四期),頁295-29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山東滕縣北辛遺址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84年第2期,頁159、189。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87年安陽小屯村東北地的發掘〉,《考古》1989 年第10期,頁893-905。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小屯村北的兩座殷代墓〉,《考古學報》1981年第4期,頁491-517。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安陽殷墟劉家莊北1046 號墓〉,《考古學集刊》(15),(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頁395-390。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隊:〈1991年安陽後岡殷墓的發掘〉,《考古》1993年第10期,頁880-903。
王宜濤:〈商縣紫荊遺址發現二里頭文化陶文〉,《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4期。
王輝:〈秦曾孫駰告華大山明神文考釋》,《考古學報》2001年第2期,頁143-157。
王儒林、崔慶明:〈南陽市西關出土一批春秋銅器〉,載《中原文物》,1982年第1期,頁39。
王樹明:〈談陵陽河與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東史前文化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9月)頁249-257。
史樹青、楊宗榮:〈讀一九五四年第九期「文參」筆記〉,《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12期,頁111。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北道區文化館:〈甘肅天文放馬灘戰國秦漢墓群的發掘〉,《文物》,1989年第2期,頁1。
江西省博物館、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清江縣博物館:〈江西清江吳城商代遺址發掘簡報〉,《文物》1975年第7期。
何雙全:〈天水放馬灘秦簡綜述〉,《文物》1989年第2期,頁23。
余秀翠:〈宜昌陽家灣在新石器時代陶器上發現刻畫符號〉,《考古》,1987年第8期,頁763-764。
吳白匋:〈從出土秦簡帛書看秦漢早期隸書〉,《文物》1978 年第2 期,頁49。
宋定國:〈鄭州小雙橋遺址出土陶器上的朱書〉,《文物》2003年第5期,頁35-44。
宋國定、賈連敏:〈「平夜君」墓與新蔡楚簡〉,「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大學,2000年8月。
李 零〈長台關楚簡《申徒狄》研究〉,《簡帛研究網站》,2000年8月,頁1-4。http://www,bamboosilk.org/Wssf/Liling2-01.htm【案】又載《揖芬集─張政烺先生九十華誕紀念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頁309-328。
李健民:〈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文」字扁壺〉,《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1期,2001年,頁27-29。
李朝遠:〈上海博物館新獲秦公器研究〉,《上海博物館館刊》第七集。
李零:〈楚帛書的再認識〉,《楚帛書研究》(十一種),(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12月)。
李學文、林奎成:〈隸書八辨〉,載《全國隸書學術時論會論文集》,(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頁35。
李學勤:〈天人之分〉,見鄭萬耕主編:《中國傳統哲學新論》,(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9年,頁239。
李學勤:〈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吳地文化一萬年》,(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9月)。
李學勤:〈放馬灘簡中的志怪故事〉,《文物》1990年第4期,頁43-47。
李學勤:〈長臺關竹簡中的《墨子》佚篇〉,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頁327-333。
李學勤:〈信陽楚墓中發現最早的戰國竹書〉,《光明日報》1957年11月27日。
李學勤:〈秦公簋年代的再推定〉,《秦西垂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頁473。
李學勤:〈論美澳收藏的幾件商周文物〉,《四海尋珍》,(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 年9月),頁244~245。
李學勤:〈戰國題銘概述〉(上),《文物》1959年第7期,頁50-54。〈戰國題銘概述〉(中),《文物》1959年第8期,頁60-63。〈戰國題銘概述〉(下),《文物》1959年第9期,頁58-61。
李濟:〈小屯.殷虛器物甲編.陶器(上輯)〉,(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6 年8 月)。
沃興華:〈早期草體書法史略〉,《中國書法全集5─秦漢簡牘帛書一》,(北京:榮寶齋出版社,1997年版),頁42。
邢文:〈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文物》2001年第5期,頁23。
冼劍民:〈甲骨文的書法與美學思想〉,《書法研究》1986年第4期,頁104-111。
周鴻翔:〈殷代刻字刀的推測〉,《聯合書院學報》第6期,1967-1968年,頁9-44。
孟憲武、李貴昌:〈殷墟出土的玉璋朱書文字〉,《華夏考古》1997年第2期,頁72-77。
孟憲武、李貴昌:〈殷墟出土的玉璋朱書文字〉,《華夏考古》1997年第2期。
季勛:〈雲夢睡虎地秦簡概述〉,見《文物》1976年第5期,頁1。
季雲:〈藁城台西商代遺址發現的陶器文字〉,《文物》1974年第8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第一隊:〈我國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信陽長台關發掘一座戰國大墓〉,《文物參考資料》1957年第9期,頁21-2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文物》2002年第8期,頁4-19。
侯學書:〈秦隸書的成熟形態〉,見《書法研究》總第126期,2005年9月,頁29-43。
姜夔:〈續書譜〉,見《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頁383。
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皂角樹──1992~1993年洛陽皂角樹二里頭文化聚落遺址發掘報告》,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頁74。
胡平生:〈簡牘制度新探〉,《文物》2000年第3期,頁66-73。
胡光煒:〈齊楚古金表〉,《說文古文考》下冊,金陵大學油印講義本,1940年。
唐蘭:〈關於江西吳城文化遺址與文字的初步探索〉,《文物》1975年第7期。趙峰:〈清江陶文及其所反映的殷代農業和祭祀〉,《考古》1976 年第4期。
孫亞冰、宋鎮豪:〈濟南大辛莊遺址新出甲骨卜辭探析〉,《考古》2004年第2期,題66-75。
容庚:〈鳥書考〉,《中山大學學報》,1964年第一期,頁57-91。
師安衷:〈中國書法史上的重大發現〉,王斌主編《虢國墓地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7月),頁250-253。
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楊家山135號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93年第8期,頁1。
荊州地區博物館:〈湖北江陵藤店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73年第9期,頁7。
荊州博物館:〈江陵馬山磚瓦廠1號楚墓出土大批戰國時期絲織品〉,《文物》1982年第10期,頁1。
荊沙鐵路考古隊:〈楚簡江陵秦家嘴楚墓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88年第2期,頁36-43。
馬承源:〈戰國楚竹書的發現保護和整理〉,《中國文物報》,2001年12月26日。
馬國權:〈鳥蟲書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0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139-176。
高去尋:〈小臣石簋的殘片與銘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8 本,1957年。
高明:〈商代陶文〉,《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高明:〈論陶符兼談漢字的起源〉,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第六期),頁47-69。
商承祚:《殷契佚存》,《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叢刊》甲種影印本,1933年10月,唐蘭序,頁3下。
國家文物局編:〈小屯南地甲骨新發現〉,《2002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頁32。
張光遠:〈早商的文字〉,《故宮文物月刊》第9卷1期,1991年。
張亞初:〈論楚公 鐘和楚公逆鎛的年代〉,載《江漢考古》,1984年第4期,頁95-96。
張春龍〈慈利楚簡概述〉,「新出簡帛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北京大學,2000年8月。
張振林:〈中山靖王鳥篆壺銘之韻讀〉,《古文字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頁157-174。
張緒球:〈宜黃公路仙江段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大收穫〉,《江漢考古》1992年第3期,頁80 。
梁柱:〈雲夢龍崗發現秦代墓葬和秦法文書〉,《江漢考古》,1990年第1期,頁101。
淄博市文物局等:〈山東桓台縣史家遺址岳石文化木構架祭祀器物坑的發掘〉,《考古》1997 年第11 期。
許永生:〈從虢國墓地考古新發現談虢國歷史概況〉,《華夏考古》1993年第4期,頁92-95。
許俊臣:〈甘肅慶陽發現商代玉戈〉,《文物》1979年第2期。
郭子直:〈戰國秦封宗邑瓦書銘文新釋〉,《古文字研究》第14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頁177-196。
郭民卿、姜濤:〈虢國墓地發掘又獲重大發現〉,《中國文物報》1992年2月2日。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發展〉,《考古》,1972年第3期,頁2-13。
郭沫若:〈信陽墓的年代與國別〉,《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1期,頁1。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屈原研究》(歷史編)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頁44。
郭紹虞:〈草體在字體演變上的關係〉(上),《學術月刊》,1961年第11期,頁46-50。
郭紹虞:〈草體在字體演變上的關係〉(下),《學術月刊》,1961年第12期,頁39-44。
郭紹虞:〈從書法中窺測字體的演變〉,《學術月刊》,1961年第9期,頁50-52。
陳志達:〈商代的玉石文字〉,《華夏考古》1991年第2期。
陳昭容:〈從陶文探索漢字起源問題的總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4分,(臺北:中央研究院,1986年),頁669-762。new window
陳偉:〈望山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禱祀─與包山楚簡相對照〉,載《江漢考古》,1997年第2期,頁73-75。
陳偉:〈楚國第二批司法簡芻議〉,《簡帛研究》第三輯,(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頁116-121。
陳夢家:〈東周盟誓與出土載書〉,《考古》,1966年5期。
陳夢家:〈解放後甲骨的新資料和整理研究〉,《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5期,頁38-40。
陳澤:〈秦公簋銘文考釋與器主及作器時代的推定〉,《秦西垂文化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頁542。
陳躍鈞、張緒球:〈江陵馬磚1號墓出土的戰國絲織品〉,《文物》1982年第10期第9頁。
彭邦炯:〈書契缺刻筆畫再探索〉,《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頁191~201。
彭浩:〈江陵馬磚1號墓所見葬俗疏略〉,《文物》1982年第10期,頁12。
曾憲通、楊澤生、肖毅:〈秦駰玉版文字初探〉,《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1期,頁49-54。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區博物館、雲夢縣博物館:〈雲夢龍崗六號秦墓及出土簡牘〉,《考古學輯刊》,1994年第8輯,頁87-12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孝感地區博物館、雲夢縣博物館編:〈雲夢龍崗秦漢墓地第一次發掘簡報〉,《江漢考古》,1990年第3期,頁16-27。
湖北省江陵縣文物局、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岳山秦漢墓〉,《考古學報》,2000年第4期,頁5。
湖北省孝感地區第二期亦工亦農文物考古訓練班:〈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第6期,頁1。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江段天星觀19楚墓〉,《考古學報》1982年第1期,頁7。
湖北省荊門市博物館:〈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第7期,頁35。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枝江百里洲發現春秋銅器〉,載《文物》,1972年第3期,頁65-68。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利縣文物保護管理研究所:〈湖南慈利石板村36號戰國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90年第10期,頁37。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出土的三座大型木槨墓〉,《考古學報》1957年第1期,頁21。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仰天湖第25號木槨墓〉,《考古學報》1957年第2期,頁9。
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沙仰天湖戰國墓發現大批竹簡及彩繪木俑、雕刻花版〉,《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3期,頁53-59。
黃岡市博物館、黃州區博物館:〈湖北黃岡兩座中型楚墓〉,《考古學報》,2000年4月,頁257-284。
黃盛璋:〈雲夢秦墓出土的兩封家信與歷史地理問題〉,《文物》1980年第8期,頁74-77。
楊啟乾:〈常德市夕陽坡二號楚墓竹簡初探〉,《楚史與楚文化研究》,《求索》雜誌增刊,1987年。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外編》第一種《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1933年1月,頁323-424。
裘錫圭:〈從馬王堆一號漢墓「遣冊」談關於古隸的一些問題〉,見《考古》,1974年第1期,頁46-55。
趙銓、鍾少林、白榮金撰〈甲骨文契刻初探〉,《考古》1982年第1期,頁85-91。
劉一曼:〈殷墟陶文研究〉,《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年8月)。
劉一曼:〈試論殷墟甲骨書辭〉,《考古》1991年第6期,頁546-554,572。
劉玉堂:〈楚書法藝術簡論〉,《文藝研究》第3期,1992年5月,頁100。
劉信芳、梁柱:〈雲夢龍崗秦簡綜述〉,《江漢考古》,1990年第3期,頁78。
劉彬徽:〈常德夕陽坡楚簡考釋〉,發表於四川「紀念徐中舒先生誕辰百年暨國際漢語古文字學研討會」,1998年。亦收錄於劉彬徽:《早期文明與楚文化研究》,(長沙:岳麓書社出版,2001年)。
劉彬徽:〈楚國有銘銅器編年概述〉,《古文字研究》第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頁333-336。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頁50。
劉紹剛:〈東周金文書法藝術簡論〉,載《周紹良先生欣開九秩慶壽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版),頁4-14。
滕壬生、黃錫全:〈江陵磚瓦廠M370楚墓竹簡〉。見《簡帛研究二○○一》(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218-221。
蔡運章:〈洛陽北窯西周墓墨書文字略論〉,《文物》1994年第7期,頁64-69。
衛恆:〈四體書勢〉,見(唐)房玄齡、褚遂良等奉敕:《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62年),頁742。
鄭州市博物館:〈河南滎陽西史村遺址試掘簡報〉,《文物資料叢刊》(5),1981年。
叢文俊:〈論中國書法發展之三個階段的性質與春秋戰國金文書法的史學意義〉,見《中國書法》,1997年第6期、1998年第1期。
叢文俊:〈論繆篆名實並及字體的考察標準〉,見《叢文俊書法研究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頁51-68。
羅運環:〈論楚文字的演變規律〉,載《古文字研究》第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頁298-303。
羅福頤:〈談長沙發現的戰國竹簡〉,《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9期,頁87。
嚴志斌:〈鳥書構形簡論〉,《江漢考古》2001 年第2期,頁35-37。
Xiaoneng Yang:Reflections of Early Chin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0,p.8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