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六書與相關問題研究
作者:方怡哲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龍宇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六書說文解字許慎形體結構寫詞法造字法則三書四造二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4
《六書與相關問題研究》
摘要
六書自西漢末開始為人所知,至今已近二千年,其中傳述六書說影響力最大的是許慎。但許慎並未能將六書都解說為「造字之本」,以致留下種種千古疑雲與爭議!過去百年來,由於甲骨文的發現,開啟了另一波文字學研究的黃金時代,而時序已進入21世紀,那些與六書相關的種種研究成果也應該是到了被整理、評論,進而去蕪存菁的階段!本文從歷史的、宏觀的角度檢討傳統六書說,進而觸及近代相關學說的討論與評價。全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傳統六書說及其性質」,概述許慎六書說的內容,並檢討其得失與提出尚待解決的問題,又從歷史證據論證漢代六書說的性質應當就是「造字之本」,而經緯、體用說則是對六書的誤解。第三章「漢字分類法新說種種」是介紹、評述與六書相關的近代各種文字分類新說,發現諸說或不能範圍所有的漢字,或實際內涵並無太多新意,甚至因此為六書說平增了許多的兼職與負擔。第四章「六書四造二化說」。論述龍師宇純對傳統六書說的研究態度及其四造二化說的內容、精義與學術意義及價值。龍師從情理上設想為語言造字的方法,在為瞭解六書說的前提下,得出與漢代六書說名義、內容暗合的六種文字形成法則,雖不能驗證即漢代舊說,但其說確實可以範圍所有古今文字,因此證成了六書說確實可以是一種完美無無瑕的文字構成理論,六書在文字形成的層面上都是「造字之本」。第五章則為「結論」。
參考及引用書目
一、古籍之屬
王弼等 《十三經注疏》。台北:大化書局,1989年。
許 慎 《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劉 勰 《文心雕龍》。所用本為王久烈等譯註《語譯詳註文心雕龍》。台北:天龍出版社,1981年。
荀 悅 《漢紀》。台北:鼎文書局,1977年。
張懷瓘 《書斷》(收入《叢書集成初編》之《法書要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瞿曇悉達 《開元占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釋慧琳 《一切經音義》。年台北:大通書局,1985年。
李昉等 《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彭年等 《校正宋本廣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1年。
鄭 樵 《通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戴 震 《戴震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年。
王 筠 《說文釋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朱駿聲 《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丁福保 《說文解字詁林》。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
二、期刊論文及研究專著(著者按中文筆畫排列,一律不加敬稱;出版年月一律以西元紀年)
二畫 丁
丁喜霞:1997 〈古漢語假借字的「造字」解釋〉。《洛陽師專學報》 第16卷第3期。
三畫 弓、于
弓英德:1966 《六書辨正》。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于省吾:1979 〈釋古文字中附劃因聲指事字的一例〉,收於《甲骨文字釋林》。
1996 《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
四畫 卞、毛、孔、石、王
卞偉光:1997 〈漢字「六書」之說析疑〉。《漢字文化》第3期。
孔仲溫:1994 〈論假借義的意義與特質〉。《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第2期。new window
石定果:1996 《說文會意字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王 兵:1995 〈「轉注」探旨〉。《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
王 敏:1998 〈論漢字的特點及理解〉。《南昌高專學報》第4期。
2000 〈漢字結構與「六書」理論新辨〉。《繼續教育研究》第4期。
王 寧:2002 《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寧、鄒曉麗:1999 《漢字》。香港:和平圖書‧海峰出版社。
王 立:1998 〈談「六書」〉。《外交學院學報》第2期。
王玉鼎:2000 〈轉注假借新說〉。《延安大學學報》第22卷第3期。
王蘊智:1988 〈試論商代文字的造字方式〉。《許昌師專學報》第2期。
王永福:2001 〈從「六書」到「三書」—漢字類型理論淺談〉。《綏化師專學報》第21卷第3期。
王禮賢:1997 〈聲符對字義的衍繹〉。《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
王貴元:1999 〈漢字構形系統及其發展階段〉。《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1期。
王初慶:1980 《中國文字結構析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5 〈再論轉注與假借〉。《輔大國文學報》第1集。
1999 〈談指事界說及分類之異同〉。《輔仁國文學報》第15期。
五畫 古、史
古敬恆:1995 〈「六書三耦」說與漢字的形體分析〉。《徐州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
史建偉:1998 〈象形字的「聲化」及孳乳能力淺析〉。《中國語文通訊》第45期。new window
六畫 江、向、朱、任
江舉謙:1983 《六書原理》。台中:東海大學。
1987 〈六書形聲研究〉。《東海學報》第28期。
江學旺:2000 〈《說文解字》形聲字甲骨文源字考—論形聲字的形成途徑〉。《古漢語研究》第2期。
江中柱:1993 〈戴震「四體二用說」研究〉。《湖北大學學報》第4期。
向光忠:1995 〈審文字之增殖,究轉注之真諦〉。《南開學報》第2期。
朱春梅:1996 〈「轉注」略論〉。《天中學刊》第11卷第2期。
朱歧祥:2000 〈論甲骨文造字方法〉。《靜宜人文學報》,89年,3月。new window
任勝國:1994 〈《說文亦聲字說略》〉。《煙台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
七畫 杜、李、呂、何、沈、宋、吳
杜學知: 1981 〈六書之新研究〉。收於中央研究院主辦《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李 圃:1995 《甲骨文文字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李萬福:1989 〈六書發生學術評〉。《武漢教育學院學報(哲社版)》第2期。
1991 〈關於漢字特徵的觀點評述〉。《寧夏教育學院,銀川師專學報》第1期。
1997 〈傳統形義學說精華述評〉。《漢字文化》第3期。
1999 〈漢字史斷代研究成果綜述〉。《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
2001 《漢文字學新論》。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1 〈論漢字的造字方法〉。《古漢語研究》第2期。
李遠明:1996 〈「轉注」新說〉。《漢字文化》第2期。
李恩江:1995 〈六書新論〉。《湖北大學學報》第4期。
李法信:1989 〈論形聲字聲中有義的範圍和右文說的局限〉。《山東師大學報》第1期。
李代祥:1998 〈六書闡要—重讀《說文解字‧序》〉。《漢字文化》第4期。
李添富:1996 〈『三書說』商榷〉。《輔仁國文學報》第12集。new window
李泰章:1988 〈「轉注」者何〉。《北方論叢》第5期。
李國英:1996 〈論漢字形聲字的義符系統〉。《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
李海霞:1999 〈形聲字造字類型的消長—從甲骨文到《說文》小篆〉。《古漢語研究》第1期。
李杰群:2002 〈六書和新六書〉。《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1期。
李孝定:1968 〈從六書的觀點看甲骨文字〉。《南洋大學學報》第2期。
李曉東:1992 〈「六書」與古埃及象形文字構字法〉。《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第1期。
李先華:1989 〈清代以前《說文》流傳與研究述略〉。《安徽師大學報》第2期。
李振中:2001 〈也談「轉注」〉。《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第3卷第3期。
李傳書:1997 〈段玉裁的轉注論及其運用〉。《長沙電力學院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
李淑霞:2001 〈簡論形聲字產生的來源及形成方法〉。《黑龍江農墾師專學報》第3期。
李仁安:2001 〈六書札記〉。《玉溪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2期。
李思維:1996 《漢字形音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李威雄:1988 《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呂朋林:2000 〈《說文解字注》中的「引伸假借」〉。《松遼學刊》第3期。
呂慧如:1999 〈《說文解字》亦聲說之檢討〉。《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6期。
沈兼士:1927 〈從古器款識上推尋六書以前之文字畫〉。收入《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文字形義學〉。收入同上書。
何立總主編:1999 《語言文字詞典》。北京:學苑出版社。
何九盈:2000 《漢字文化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宋耀良:1993 〈中國岩畫與甲骨文、金文〉。《歷史月刊》第63期。
汪寧生:1981 〈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明〉。《考古學報》第1期。
吳 璵:1993 〈轉注與假借〉。《中國語文通訊》第27期。
吳振武:2000 〈古文字中的「注音形聲字」〉。收於《古文字與商周文明(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字學組)》。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年出版。
八畫 孟、林、和、周、尚
孟廣道:1995 〈試談六書與華夏精神文明〉。《漢字文化》第3期。
2000 〈聲符累增現象初探〉。《古漢語研究》第2期。
林 尹:1971 《文字學概說》。台北:正中書局。
林 澐:1986 《古文字研究簡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
林志強:2001a 〈鄭樵的漢字生成理論〉。《古漢語研究》第1期。
2001b 〈20世紀漢字結構類型理論的新發展—以「三書說」和「新六書說」為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
和品正:1990 〈崖畫與古文字的關係〉。《雲南社會科學》第5期。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9 《武陽賈湖》。北京:科學出版社。
周有光:1997 《世界文字發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
周法高:1960 《顏氏家訓彙注》。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new window
1979 〈讀河野六郎「論轉注」〉。《大陸雜誌》第59卷第2期。
周同科:1996 〈六書「形聲」異說〉。《南京大學學報》第2期。
周良平:1999 〈從漢字的發展過程看造字法〉。《安徽大學學報》第23卷第3期。
周兆道:1993 〈談談會意字辨析〉。《西北師大學報》第4期。
九畫 胡、洪、侯、姜、姚
胡厚宣:1991 〈從甲骨文看漢字的特點〉。《漢字文化》第3期。
洪 波:1999 〈關於《說文》諧聲字的幾個問題〉。《古漢語研究》第3期。
侯 強:2000 〈指事與會意—漢字的分解與組合談片〉。《文史雜誌》第2期。
侯占虎:1995 〈漢字的原始圖象義與所寫詞義辯證〉。《聊城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
侯學書:2000 〈甲骨文字形「反正或倒正無別」規律試探〉。《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26卷第3期。
姜寶昌:1982 〈嚴密的系統,科學的方法—慶賀唐立庵先生《古文字學導論》正式出版〉。《中國語文研究》第4期。
姚孝遂:1980 〈古漢字的形體結構及其發展階段〉。收入《古文字研究第四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3 《許慎與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十畫 馬、唐、倪、高、索、孫、殷、袁
馬文熙:1995 〈形訓界說辨正〉。《古漢語研究》第3期。
馬育良:1987 〈淺析記號表意文字體系確立于戰國、秦、漢之際的社會客觀原因〉。《固原師專學報》第1期。
1999 〈關於漢字早期形聲化現象的再認識〉。《安徽大學學報》第23卷第6期。
馬海江:1996 〈試論象意造字法的構形特點〉。《東北師大學報》第4期。
馬恒君:1987 〈許慎轉注原意述〉。《河北師院學報》第3期。
1990 〈「假借」析論〉。《河北師院學報》第3期。
唐 蘭:1935 《古文字學導論》。台北:洪氏出版社,1978年再版。
:1949 《中國文字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88年臺七版。
唐生周、楊庭碩:2001 〈利用共時性造字符碼破譯古文字〉。《吉首大學學報》第1期。
唐松波:2001 〈漢字體系與漢字統一的問題—紀念《說文解字》成書1880年〉。《漢字文化》第4期。
倪渝根:1990 〈論漢字的造字法和構字法〉。《古漢語研究》第3期。
高婉瑜:2001 〈試論黃季剛說文條例〉。《大陸雜誌》第102卷第3期。
高玉花:1995 〈假借為造字法再探〉。《河南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第1期。
高樂田:1997 〈《說文解字》中的符號學思想初探〉。《湖北大學學報》第2期。
高開貴:1988 〈假借的演變與漢字的發展〉。《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
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譯者不詳)。台北:弘文館出版社,1985年。
孫鳳華:2001 〈王筠「分別文」、「累增字」及「重文遞加字」淺議〉。《古漢語研究》第2期。
孫常敘:1959 〈從圖畫文字的性質和發展是論漢字體系的起源與建立—兼評唐蘭、梁東漢、高本漢三先生的『圖畫文字』〉。《吉林師大學報》第4期,本文引用者收於《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1983 〈假借形聲和先秦文字的性質〉。收於《古文字研究》第十輯。本文引用者收於《孫常敘古文字學論集》,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殷寄明:2000 〈「六書」的語源學透視〉。《復旦學報》第2期。
袁慶德:1988 〈「會意」造字方法新探〉。《天津師大學報》第3期。
十一畫 梅、梁、陸、戚、許、張、章、莊、陳、常、商、曹
梅 凌:1991 〈對許慎的「六書」解說的幾點思考〉。《江漢大學學報》第2期。
梁東漢:1959 《漢字的結構及其流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梁光華:2001 〈漢字造字理論新說〉。《黔南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
梁宗奎、王一全、胡法倫:2000 〈漢字「六書」與「三書」新議〉。《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
陸錫興:1986 〈假借轉注再研究〉。《語言研究》第1期。
1998 〈從劃分標準看文字類型〉。《語言文字學刊(第一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
陸中發:1994 〈《說文解字》的同源詞研究 〉。《古漢語研究》第3期。
戚桂宴:1982 〈什麼是六書〉。《山西大學學報》第4期。
1990 〈再談什麼是六書〉。《山西大學學報》第2期。
1991 〈許慎的六書「假借」說〉。《山西大學學報》第14卷第2期。
許 進:1990 〈漢字的比喻造字法〉。《山東師大學報》第1期。
許 征:1999 〈文字學的動態方法〉。《新疆師範大學學報》第20卷第3期。
許錟輝:1974 〈形聲釋例〉。《國文學報》第3期。new window
1979 〈形聲字形符之形成及其演化〉。收於《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編印。
1981 〈形聲釋例(中)〉。《國文學報》第10期。
1995 〈《說文》形聲字聲符不諧音析論〉。《東吳中文學報》第1期。
張 標:1997 〈論鄭樵的《六書略》〉。《古漢語研究》第2期。
張斌等:1993 《中國古代語言學資料匯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麗花:1997 《甲骨文字四書說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其昀:1998 《說文學源流考》。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張希峰:1995 〈分化字的類型研究〉。《語言教學與研究》第1期。
張正烺:1948 〈六書古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0冊。
張日昇:1979 〈從假借形聲論漢字體系性質〉。收於《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編印。
張再興:2002 〈西周金文構字元素的形體變化及其影響〉。《瓊州大學學報》第9卷第1期。
張恩普:2002 〈「六書」新解〉。《東北師大學報》第1期。
張文國:2000 〈「轉注」新說〉。《聊城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
張玉金:1991 〈對近百年來漢字學研究的歷史反思〉。《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
1996 〈漢字結構的發展方向〉。《語文建設》第5期。
1999 〈漢字造字法新探〉。《古漢語研究》第4期。
2001a 〈二十世紀殷代語音研究的回顧暨展望〉。《古漢語研究》第4期。
2001b 〈論漢字的性質〉。《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24卷第5期。
張月明:1993 〈假借新論〉。《古漢語研究》第3期。
章季濤:1991 《怎樣學習說文解字》。台北:群玉堂出版事業。
章 瓊:2000 〈談漢字單字歷時認同的形體傳承原則〉。《四川大學學報》第5期。
莊關通:1998 〈略談多意符漢字的演變〉。《語文建設通訊》第55期。
莊舒卉:2000 《「說文解字」形聲考辨》。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五云:1992 〈論形聲字的結構、功能及相關問題〉。《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
1995 〈漢代「六書」三家說申論〉。《古漢語研究》第3期。
陳偉武:1997 〈同符合體字探微〉。《中山大學學報》第4期。
陳玉冬:1992 〈讀《殷商音系初探》〉。《古漢語研究》第3期。
陳夢家:1955 《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一版。
陳光政:1984 〈指事標誌類釋〉。《高雄師院學報》第12期。
1985 《指事篇》。高雄:復文出版社。
1995 〈六書學紛爭論試辨舉隅〉。《第六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建初:1991 〈漢字形體在漢語語源研究中的地位〉。《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期。
陳新雄:1992 〈章太炎先生轉注假借說一文之體會〉。《國文學報》第21期。new window
〈章太炎轉注說之真諦與漢字統合之關聯〉。《中國國學》第20期。
陳振寰:1991 〈六書說申許〉。《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4期。
陳昭容:1986 〈從陶文探索漢字起源問題的總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第4分。new window
陳淑梅:2001 〈試論王筠對漢字學的貢獻—讀王筠《說文釋例》〉。《古漢語研究》第1期。
陳宗明:2001 《漢字符號學》。江蘇教育出版社。
常宗豪:1992 〈唐蘭三書說的反思〉。香港:《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new window
商 中:2001a 〈指事字之結構類型〉。《平原大學學報》第18卷第1期。
2001b 〈「指事字」之界說〉。《周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3期。
2001c 〈聲符所寓於被諧字中之意類管窺〉。《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9卷第1期。
曹念明:1998 〈漢字造字法的歷史演進〉。《漢字文化》第4期。
曹國安:1994 〈論表意方式、造字方式和結構方式—兼評「六書」〉。《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4期。
2002 〈論「六書」的本義〉。《惠州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
十二畫 彭、富、湯、勞、黃、嵇、曾、游
彭志雄:1995 〈「六書」新解〉。《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
富金壁:1995 〈何謂「以事為名,取譬相成」〉。《北方論叢》第3期。
湯可敬:1997 《說文解字今釋》。長沙:湖南省新華書店。
勞 榦:1971 〈六書條例中的幾個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第3分。
黃宇鴻:1995 〈試論《說文中的「聲兼義」現象》〉。《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
黃沛榮:1992 〈從漢賦的流傳看漢字的孳乳〉。收入《第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德寬:1989 〈古漢字形聲結構聲符初探〉。《安徽大學學報》第3期。
1994 〈漢字理論研究的重要進展—評孫雍長《轉注論》〉。《語文建設》第7期。
黃海波:2000 〈《說文》轉注含義之探析〉。《學術論壇》第6期。
黃金貴:1997 〈《說文》「形聲」定義辨正〉。《杭州大學學報》第27卷第3期。
黃巽齋:1996 〈「聲旁有通假」申說〉。《古漢語研究》第3期。
黃子降:1996 〈形聲字類釋〉。《大仁學報》第14期。
黃亞平、孟華:2001 《漢字符號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嵇 山:1996 〈漢字創造中的思維〉。《學術月刊》第11期。
曾永成:1998 〈漢字中三合一同體會意字的表現性構形意向試析〉。《漢字文化第4期。
曾昭聰:1999 〈形聲字聲符的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義〉。《汕頭大學學報》第15卷第5期。
2000 〈王力先生有關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評〉。《中國語文
通訊》第55期。
2001 〈楊樹達先生有關「形聲字聲中有義」研究述評〉。《中國語文通訊》第58期。
曾世竹:1995 〈形聲字聲符兼義規律之探微〉。《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第6期。
游順釗:1983 〈中國古文字的結構程序〉。《中國語文》第4期。
十三畫 董、裘、詹、鄒、楊、葉、萬、溫
董同龢:1954 〈文字的演進與「六書」〉。《學術季刊》第2卷第4期。
裘錫圭:1989 〈40年來文字學研究的回顧〉。《語文建設》第3期。
:1994 《文字學概要》。台北:萬卷樓圖書。
詹鄞鑫:1991 《漢字說略》。瀋陽:遼寧出版社。
鄒曉麗:2000 〈從文化學的角度看漢字構形的史料性〉。《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
楊 陽:2000 〈漢代「六書」三家說申論〉。《古漢語研究》第3期。
楊 薇:2000 〈淺議假借造字兼及「三書說」〉。《古漢語研究》第3期。
楊 舸:1990 〈漢字結構的語義關係試析〉。《上海大學學報》第1期。
楊 靜:1987 〈形聲字淺說〉。《武漢教育學院學報》第2期。
楊加柱:1987 〈從「結構—功能」看漢字的性質〉。《昭通師專學報》第2期。
楊靜剛:1997 〈許慎《說文》「轉注」解〉。《語文建設通訊》第53期。
楊信川:1990 〈「六書」的性質和作用質疑〉。《廣西大學學報》第5期。
葉 斌:2000 〈《說文解字的形訓理論》〉。《古漢語研究》第3期。
萬業馨:1996 〈形聲化—漢字結構方式的簡化〉。《語文建設》第11期。
萬獻初:1995 〈論章太炎轉注假借理論的實質〉。《咸寧師專學報》第15卷第2期。
溫端政:1991 〈試論安子介先生的「聲旁有義說」〉。《漢字文化》第4期。
十四畫 趙、臧
趙 誠:1993 《甲骨文字學綱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友培:1981 〈六書精蘊新探〉。收於中央研究院主辦《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
趙伯義:2002 〈《說文解字》象形發微〉。《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5卷第3期。
趙平安:1988 〈形聲字的歷史類型及其特點〉。《河北大學學報》第1期。
趙學清:1998 〈「六書」理論的歷史回顧及其在當代的發展〉。《聊城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
2001 〈戰國東方五國文字的構形系統〉。《聊城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
趙振鐸:2000 《中國語言學史》。河北教育出版社。
臧克和:1999 〈古漢字結構的取象類型原始移情考略〉。《學術研究》第5期。
十五畫 劉、蔣、鄭、蔡
劉翔等:1989 《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
劉雅芬:1998 《說文形聲字構造理論研究》。成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又辛:1957 〈從漢字演變的歷史看文字改革〉。收入《文字訓詁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981 〈論假借〉。收入同上書。
1993 〈納西文字、漢字的形聲字比較〉。《中央民族學院學報》第1期。
1998a 〈關於漢字發展史的幾個問題(上)〉。《語文建設》第11期。
1998b 〈關於漢字發展史的幾個問題(下)〉。《語文建設》第12期。
劉寧生:1990 〈論字符的同音替代及其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第4期。
劉志基:1995 〈試論漢字表意字素的意義變異〉。《華東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
劉春卉:2001 〈轉注述評〉。《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第6期。
蔣伯潛: 《文字學纂要》。台北:正中書局,1946年臺初版。
鄭知同: 《說文淺說》。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版。
鄭賢章:1998 〈論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的假借觀〉。《古漢語研究》第2期。
鄭振峰:1999 〈從甲骨文看上古漢語中的假借現象〉。《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2卷第4期。
2001 〈論甲骨卜辭中的假借現象〉。《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7卷第3期。
蔡英杰:1996 〈說「轉注」〉。《南都學壇》第2期。
十六畫 龍、蕭
龍宇純:1958 〈造字時有通借證辨惑〉。《幼獅學報》第1卷第1期。
1964 〈論周官六書〉。《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台北:清華
學報社。
1972 《中國文字學》(增定本)。台北:學生書局。
1992 〈說文讀記之一〉。《東海學報》第33卷。
1994 《中國文字學》(定本)。台北:五四書店。
1997 〈有關古書假借的幾點淺見〉。《第一屆國際暨第
三屆全國訓詁學學術研討會論文》。
2000 〈從兩個層面談漢字的形構〉。收於《古文字與商周文明(第 三
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字學組)》。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
年出版。
蕭甫春:1995 〈六書新證〉。《宜春師專學報》第6期。
1996 〈六書新證(續)〉。《宜春師專學報》第1期。
十七畫 韓、簡、謝、鍾
韓 偉 :1995 〈「六書」中前「四書」之比較研究〉。《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5卷第3期。
1997a 〈指示的內涵及其次第論〉。《雲夢學刊》第2期。
1997b 〈指示符號是「指事」的根本標誌〉。《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17卷第4期。
2000a 《六書研究史稿》。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0b 〈合體象形質疑〉。《中州大學學報》第4期。
2001a 〈再辨「象意」與「會意」〉。《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1期。
2001b 〈王筠的六書研究特點淺析〉。《黃河科技大學學報》第3卷第2期。
2001c 〈漢字形體結構研究論〉。《社會科學家》第16卷第4期。
韓連武、張軍:1998 〈「六書」系統圖式及說明〉。《南都學壇》第4期。
簡宗梧:1977 〈漢賦瑋字源流考〉,《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36期。
謝一民: 1985 〈六書形聲義例〉。收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校友學術論文集》。台北:水牛圖書。
1994 〈析論黃侃先生說文條例:「凡形聲字之正例,必兼會意。」〉。《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2期。
謝雲飛:1991 〈六書假借的新觀點〉。收於中國文字學會、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系聯合主辦《第二屆翁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new window
鍾明立:2002 〈段玉裁轉注理論試析〉。《古漢語研究》第1期。
鍾肇鵬:1994 《讖緯論略》。台北:洪葉文化。
2000 〈《漢書‧藝文志》釋疑〉。《國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第七卷。
鍾如雄:2000 《說文解字論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十八畫 戴
戴建華:1990 〈漢字的聲符為什麼有義?〉。《漢字文化》第1期。
戴君仁:1927 〈轉注說〉。《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第一集第5期。
1963 〈同形異字〉。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12期。
二十畫 黨
黨懷興:2001 〈《六書故》運用鐘鼎文字考釋文字評議〉。《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第4期。
二十一畫 饒
饒宗頤:1998 〈陶符、圖案與初文〉,收於《符號‧初文與字母—漢字樹》。香港:商務印書館。
2000 〈論賈湖刻符及相關問題〉,收於《古文字與商周文明(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文字學組)》。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年出版。
二十二畫 龔
龔 敏:2000 〈陶文、圖騰與文字的起源〉。《攀枝花大學學報》第17卷第4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