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周金文所見的賞賜
書刊名: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彭美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Perng, Meei-ling
出版日期:1997
卷期:11
頁次:頁1-21
主題關鍵詞:西周金文賞賜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7
     周代宗法封建社會中,長期施行等級嚴明的禮樂制度,以維繫其政治倫理。其間人君對於臣屬時有賞賜,此類事件則往往鑄在鼎彝,成為足與經傳文獻相證成補充的實物資料。本文乃以西周金文為主要考察對象,從中探討西周貴族的賞賜活動概況,以了解其心理基礎、社會背景及政治意涵。 就西周金文而言。賞賜與冊命洵為內容重點,然二者看似相類,其實不完全相同。較諸規矩儼然的冊命典禮,賞賜是更為行之廣泛且表現多樣的文化活動。當時的賞賜多行於宗廟,賜物固然繁富,大體仍為等級制度的反映。所謂的圭瓚秬鬯、車馬衣服、土田臣僕等,無一不屬於貴族階層的專利品。 要之,藉由西周金文的相關記載,使我們得以了解,當時君臣之間的賞賜活動,呈現了人類社會「禮尚往來」的共通心理基礎,顯示出封建社會「器」與「名」的重要性及兩者之關聯,賜物的內容又和爵等職官有若干對應關係。因此,見諸西周金文的賞賜,實為周禮中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甚且具有符號象徵的深層意義。
期刊論文
1.劉雨(1982)。金文(??)京考。考古與文物,1982(3),69-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朝遠。西周金文中所見土地交換關係的再探討。上海博物館集刊,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高志(1994)。西周金文所見東夷探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許進雄(1990)。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光直(1983)。商王廟號新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陰法魯、許樹安(1991)。中國古代文化史(三)。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白川靜(1982)。詩經研究。詩經研究。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維持(1986)。殷周青銅器通論。臺北:康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翔、陳抗、陳初生、董琨(1989)。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玉法(1993)。先秦的傳播活動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馬承源(1988)。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樹達(1974)。積微居金文說。大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杜正勝(1992)。古代社會與國家。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伯峻(1982)。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貴民(1993)。中國禮俗史。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漢平(1986)。西周冊命制度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Mauss, Marcel、汪珍宜、何翠萍(1989)。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漢平(1993)。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白川靜、溫天河、蔡哲茂(1989)。金文的世界。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國維(1975)。觀堂集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馬承源(1988)。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孫詒讓、王文錦、陳玉霞(1987)。周禮正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Lévi-Strauss, Claude(1992)。關於交換與社會的象徵起源─牟斯。見證與詮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尹盛平(1993)。周原西周宮室制度初探。周文化論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顧炎武。日知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俞正燮。癸巳類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老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