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殷商至春秋時期金文人物名號研究
作者:林聖傑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HENG -CHIEN LIN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錟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人物名號西周春秋金文殷商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09
本文所稱的「金文人物名號」即是指出現在商周銅器銘文中代表某一具體人的名稱的總稱,含括上述的各種名號組合,對於研究商周社會歷史和文化制度有著重要的意義。先秦人物名號錯綜複雜,因姓、氏、名、字、行次等姓名稱謂,廣泛地與爵稱、職官名、尊稱、日名、謚號等社會稱謂和親屬稱謂結合,往往衍生出不同的名號組合。筆者有幸於1998年起參與分別由季旭昇教授與鍾柏生教授主持的「金文網路與應用研究」及「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典藏計畫──金文拓片部分」,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金文工作室同仁共同努力,在計畫的支援與同仁的鼓勵下,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殷周金文集成》所收錄約一萬兩千件銘文,以及至2001年為止新收錄約一千五百件新出銘文為資料藍本,針對商代、西周與春秋等三個時段金文人物名號結構進行研究,期望能對青銅器銘文的研究作出一點貢獻。
徵引書目
一、古籍專著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穀梁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儀禮》(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論語》(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國語》韋昭註,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7年。
《說文解字》(大徐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書》(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二、近現代論著
M.H.《神話辭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丁山《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于省吾〈略論圖騰與宗教起源和夏商圖騰〉,《歷史研究》1959年11期,頁60─69。
于省吾〈壽縣蔡侯墓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頁40─54。1979年。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于豪亮〈為甚麼隨縣出土曾侯墓〉,《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頁306─313。1979年。
山東省煙臺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煙臺市上夼村出土�陸篕刉飽r,《考古》1983年4期,頁289─29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87年夏安陽郭家庄東南殷墓的發掘〉,《考古》1988年10月,頁875─88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張家坡西周墓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9年。
尹俊敏〈南陽出土的彭伯壺〉,《文物》1997年12期,頁58─60。
井上聰〈商代廟號新論〉,《中原文物》1990年2期。
巴納、張光裕《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摹所拓金文彙編》,藝文印書館1978年。
方炫琛《左傳人物名號研究》,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3年。
方濬益《綴遺齋彝器考釋》,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
王人聰〈楊姞壺銘釋讀與北趙63號墓主問題〉,《文物》1996年5期,頁31─32。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諸侯爵稱〉,《歷史研究》1983年3期,頁3─17。new window
王玉哲〈《�N生簋銘新探》跋〉,《中華文史論叢》1989年第一輯(總44輯) 頁97─101。
王光堯〈從新出土楊姞壺看楊國〉,《故宮博物院院刊》1995年2期,頁82─85。
王先謙《荀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王利器《漢書古今人表疏證》,臺北:貫雅文化1990年。
王育成〈�T兩周金文探討婦名“稱國”規律〉,《江漢考古》1982年1期,頁53─58。
王明珂〈西周�為磞牷r,《大陸雜誌》第七十五卷第二期,頁70─85。
王恩田〈上曾太子鼎的國別及其相關問題〉,《江漢考古》1995年2期,70—72。
王恩田〈鹿邑太清宮西周大墓與微子封宋〉,《中原文物》2002年4期,頁41─45。
王振華《商周青銅兵器》,臺北:古越閣1993年。
王蓓琪《古越閣藏銅兵萃珍──銅劍篇》,臺北:古越閣1998年。
王軒〈山東鄒縣七家峪村出土的西周銅器〉《考古》1965年11期,頁541─547。
王國維《定本觀堂集林》,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王斌主編《虢國墓地的發現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王貴民《商周制度考信》,臺北:明文書局1989年。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王輝〈關於秦子戈、矛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1986年6期,頁80─83。
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
王儒林、崔慶明〈南陽市西關出土一批春秋青銅器〉,《中原文物》1982年1期,頁39─41。
王謨等《世本八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王獻唐《山東古國考》,濟南:齊魯書社1983年。
史言〈扶風庄白大隊出土的一批西周銅器〉,《文物》1972年6期,頁30─35。
史言〈眉縣楊家村大鼎〉,《文物》1972年7期,頁3─4。
史樹青〈西周蔡侯鼎銘釋文〉,《考古》1966年2期,頁105。
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
白川靜《金文通釋》,白鶴美術館誌,1962─1984年。
石岩〈周代金文女子稱謂研究〉,《文物春秋》2004年3期,頁8─17。
任相宏〈邿中簠及邿國姓氏略考〉,《文物》2003年4期,頁40─43。
吉德煒〈中國古代的吉日與廟號〉,《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頁26。1989年。
朱歧祥〈殷周彝器作器人物簡論〉,《甲骨學論叢》頁367─395。學生書局,1992年。
朱華〈聞喜上郭村古墓群試掘〉,《三晉考古》第一輯,頁95─122。)
朱鳳瀚〈士山盤銘文初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1期,頁1─4。
朱鳳瀚〈金文日名統計與商代晚期商人日名制〉,《中原文物》1990年3期,頁72─77。
朱鳳瀚〈琱生�l銘新釋〉,《中華文史論叢》1989年第一輯(總44輯) 頁79─96。
朱鳳瀚〈僕麻卣銘考釋〉,《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頁86。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朱鳳瀚〈論卜辭與商金文中的「后」〉,《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頁422─443。中華書局,1992年8月。
朱鳳瀚〈論商周女性祭祀〉,《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一卷。頁129─135。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朱德熙〈長沙帛書考釋(五篇)〉,《古文字研究》第十九輯,頁290─297。
江淑惠《齊國彝銘彙考》,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臺北:明達出版社1986年。
考古編輯部〈安陽殷墟五號墓座談紀要〉,《考古》1977年5期,頁343。
何大安〈春秋列國官名不見於周禮考〉,《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第11期,頁1─52。1972年。
何浩、羅運環〈論乖伯簋的年代及其國別〉,《楚文化研究論集》頁192─205。
何浩〈羕器、養國與楚國養縣〉,《江漢考古》1989年2期,頁63─71。
吳大澂《�笨N集古錄》,天津:天津古籍書店1990年。
吳榮光《筠清館金文》,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年。
吳靜淵〈謚法探源〉,《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3輯(總第十一輯),頁79─94。
吳鎮烽、朱捷元、尚志儒〈陜西永壽、藍田出土西周銅器〉,《考古》1979年2期,頁119─121,148。
吳鎮烽〈金文人名研究〉,《周秦文化研究》,頁423─442。周秦文化研究編委會,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吳鎮烽〈讀金文札記三則〉,《考古與文物》2001年2期,頁82─86。
吳鎮烽《金文人名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扶風縣文化館、陜西省文管會〈陜西扶風出土西周伯�f諸器〉,《文物》1976年6期,頁51─60。
李仲操〈兩周金文中的婦女稱謂〉,《古文字研究》十八輯,頁398─405。1992年。
李先登〈邢國青銅器的初步分析〉,《1998年河北邢臺中國商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代文明研究(一)》頁114。科學出版社,1999年。
李伯謙〈�鞊痡琩t考〉,《考古與文物》1987年1期,頁61─66。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
李孝定《金文詁林附錄》,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7年。
李宗侗《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社1963年。
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李家浩〈吳王夫差盉銘文〉,《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頁6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家浩〈攻敔王光劍銘文考釋〉,《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李家浩卷》53—59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家浩〈關於許公買瑚的一點意見〉,《江漢考古》1984年1期,頁34。
李健〈湖北江陵萬城出土西周銅器〉,《考古》1963年4期,頁224─225。
李國榮〈安徽宿縣謝蘆村出土周代青銅器〉,《文物》1991年11期,頁92─93。
李瑾〈卜辭“王婦”名稱所反映之殷代構詞法分析──再評“非王卜辭”說〉,《殷周考古論著》頁21─37。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李學勤、艾蘭〈鮮簋的初步研究〉,《歐洲所藏青銅器遺珠》頁419。文物出版社1995年。
李學勤、齊文心、艾蘭《英國所藏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學勤〈《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匯編》選釋〉,《新出青銅器研究》頁298─305。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中日歐美澳紐所見所拓所摹金文彙編》選釋〉,《古文字研究論文集》頁40─52。
李學勤〈大盂鼎新論〉,《李學勤集──追溯•考據•古文明》頁155─164。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學勤〈元氏青銅器與西周的邢國〉,《新出青銅器研究》頁60─67。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令方尊、方彝新釋〉,《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頁218─226。1989年。
李學勤〈它簋新釋──關於西周商業的又一例證〉,《文物與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成立三十週年紀念》頁271─275。文物出版社1986年。
李學勤〈先秦人名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1991年5期,頁105─111。
李學勤〈考古發現與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3期,頁253─257。
李學勤〈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新出青銅器研究》頁83─93。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周原庄伯、強家兩處青銅器窖藏的綜合研究〉,《新出青銅器研究》頁83─93。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西周青銅器研究的堅實基礎──讀《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2000年5期,頁88─93。
李學勤〈西周晚期金文曆日的歸納〉,《夏商周年代學札記》頁224─229。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學勤〈吳虎鼎考釋〉,《考古與文物》1998年3期,頁29─31。
李學勤〈宜侯�紆l與吳國〉,《文物》1985年第7期,頁13─16,25。
李學勤〈長子、中子和別子〉,《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6期,頁1─3。
李學勤〈春秋南方青銅器銘文的一個特點〉,《吳越地區青銅器研究論文集》177─179頁。1997年,兩木出版社。
李學勤〈師�I鼎剩義〉,《新出青銅器研究》頁94─97。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海外訪古續記〉,《四海尋珍》66─119頁。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學勤〈班�l續考〉,〈古文字研究〉13輯,頁181─188。1986年。
李學勤〈從新出青銅器看長江下游文化的發展〉,《新出青銅器研究》頁261─271。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 尊考釋〉,《新出青銅器研》頁295─297。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曾國之謎〉,《新出青銅器研究》,頁146─150。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評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考古學報》1957年3期,頁123。
李學勤〈試論山東新出青銅器的意義〉,《新出青銅器研究》246─254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試論孤竹〉,《新出青銅器研究》頁54─59。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試論董家村青銅器群〉,《新出青銅器研究》頁98─105。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談祝融八姓〉,《江漢論壇》1980年2期,頁74。
李學勤〈論史牆盤及其意義〉,《新出青銅器研究》73─82頁。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論克器的區分〉,《夏商周年代學札記》頁151─156。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學勤〈論長安花園村兩墓青銅器〉,《文物》1986年1期,頁32─35。
李學勤〈論殷代親族制度〉,《文史哲》1957年11期,頁31─37。
李學勤〈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新出青銅器研究》頁18─26。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論漢淮間的春秋青銅器〉《新出青銅器研究》頁151─159。文物出版社1990年。
李學勤〈魯器帥鼎〉,《綴古集》頁88─9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李學勤〈靜方鼎補釋〉,《夏商周年代學札記》頁76─78。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學勤〈釋郭店簡祭公之顧命〉,《文物》1998年7期,頁44─45。
李學勤〈 �l銘文考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1期,頁1─3。
李學勤《古文字初階》,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年。
杜勇、沈云長《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杜勇〈金文「生稱謚」新解〉,《歷史研究》2002年3期,頁3─12。
杜家祁〈媵器銘文探微──兼論黃、曾、楚國姓〉,《書目季刊》20卷4期,頁20─29。
汪中文〈兩周金文所見周代女子名號條例〉,《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輯,頁78─85。
汪中文〈媵器銘文所見周代女子名號例〉,《中國文字學第五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5月,頁109─124。
汪受寬《謚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汪繼培《潛夫論箋》,臺北:漢京出版社1984年。
季旭昇先生〈散氏盤銘譯釋〉,《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3月,頁415─431。
季旭昇先生《詩經古義新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周文〈新出的幾件西周銅器〉,《文物》1972年7期,頁9─12。
周永珍〈曾國與曾國銅器〉《考古》1980年5期,頁436─442。
周法高〈康侯�l考釋〉,《金文零釋》頁1─37。
周法高〈說女子之字〉,《金文零釋》頁171─182。
周法高〈諸女彝考釋〉,《金文零釋》89─101頁。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年3月。
周法高《周秦名字解詁彙釋》,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
周法高《周秦名字解詁彙釋補編》,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64年。
周法高《金文詁林補》,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七。
周原考古隊〈周原出土伯公父簠〉,《文物》1982年6期,頁87─88。
周璦〈矩伯、裘衛兩家族的消長與周禮的崩壞〉,《文物》1976年6期,頁45─50。
屈萬里〈謚法濫殤於殷代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本,頁224─225,1945年。
林聖傑〈公典盤銘文淺釋〉,《中國文字》新27期,頁91─102。2001年。new window
林聖傑〈仲�R臣�A盤銘文考釋〉,《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岸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65─576,萬卷樓圖書2002年。
林聖傑〈晉侯 小考〉,《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頁371─382,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
林聖傑《春秋媵器銘文彙考》,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林澐〈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頁314─336。
林澐〈琱生�l新釋〉,〈古文字研究〉第三輯,頁120─135,1980年。
河南信陽地區文管會、光山縣文管會〈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古》1984年4期,頁302─348。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周口市文化局《鹿邑太清宮長子口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長水〈岐山賀家村出土的西周銅器〉,《文物》1972年6期,頁25─27。
信陽地區文管會、羅山縣文化館〈河南羅山縣發現春秋早期銅器〉,《文物》1980.1,頁51─53。
信陽地區文管會、羅山縣文化館〈羅山縣高店公社又發現一批春秋時期青銅器〉,《中原文物》1981年4期,頁18─21。
保利博物館《來自北京博物館圓明園重現臺灣─青銅篇》,臺北:中華經緯藝術2002年。
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姚孝遂〈商代的俘虜〉,《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頁337─390。中華書局1979年。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青銅器》,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施謝捷《吳越文字彙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柯昌濟《韡華閣集古錄跋尾》,臺北:華文書局1971年。
胡平生〈對部分殷商「記名銘文」銅器時代的考察〉,《古文字論集》(一)頁88─109。《考古與文物叢刊》第二號1983年。
胡厚宣〈卜辭所見之殷代農業〉,《甲骨學與商史論叢》二集,頁595─810。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胡厚宣〈殷代史官為武官說〉,《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183─197。殷都學刊出版1985年。
胡厚宣〈殷代封建制度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頁19─81。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胡厚宣〈殷代婚姻家族宗法生育制度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頁82─133。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胡楚生《潛夫論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范毓周〈說 〉,《全國商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294─301。《殷都學刊》增刊1985年2月。new window
唐鈺明〈異文在釋讀銅器銘文中的作用〉,《《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唐鈺明卷》頁82─92。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蘭〈用青銅器銘文來研究西周史〉,《唐蘭先生金文論集》頁499。
唐蘭〈西周銅器斷代中的「康宮」問題〉,《唐蘭先生金文論集》頁115─167。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唐蘭〈智君子鑑考〉,《唐蘭先生金文論集》頁45─52。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唐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古文字研究》第二輯,頁70─72。
唐蘭〈虢季子白盤的製作和歷史價值〉,《唐蘭先生金文論集》頁415─426。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北平:輔仁大學1939年。
唐蘭《西周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孫作云〈周先祖以熊為圖騰考〉,《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頁1─21。中華書局,1966年。
孫詒讓《古籀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孫詒讓《古籀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孫稚雛〈班�l銘文釋讀的一些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二十輯,頁98─105。2000年。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島邦男《殷墟卜辭研究》,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報》1959年3期,頁53─66。
徐中舒〈 敦考釋〉,《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頁182─204。中華書局1998年new window
徐少華〈鄀國銅器及其歷史地理研究〉,《江漢考古》1987年第3期,頁51─63。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徐良高〈邢、鄭井、豐井芻議〉,《1998年河北邢臺中國商周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代文明研究(一)》頁118─125。
徐宗元〈金文中所見官名考〉,《福建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57年2期,頁32。
徐寶貴〈商周青銅器銘文避複研究〉,《考古學報》2002.3,頁261─276。
袁庭棟《古人稱謂漫談》,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馬世之〈應國銅器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1986年1期,頁58─62。
馬承源〈關於商周貴族使用日干稱謂問題的探討〉,《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一),頁19─41。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馬國權〈金文札存二則〉,《古文字研究》第八輯,頁29─30。1983年。
高西省〈扶風巨良海家出土大型爬龍等青銅器〉,《文物》1994年2期,頁92─96。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庄白一號西周青銅器窖藏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3期,頁1─18。
陜西周原考古隊〈陜西扶風縣云塘、庄白二號西周銅器窖藏〉,《文物》1978年11期,頁6─10。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西周鎬京附近部分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86年1期,頁1─31。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長安普渡村西周墓的發掘〉,《考古學報》1957年1期,頁75─85。
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陜西省永壽、武功縣出土西周銅器〉,《文物》1964年7期,頁20─27。
陜西省考古研究所《高家堡戈國墓地》,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陜西藍田縣文化館〈陜西省城固、寶雞、藍田出土和收集的青銅器──記陜西藍田縣出土的西周銅簋〉,《文物》1966年1期,頁1─6。
許錟輝先生《說文重文形體考》,臺北:文津出版社1973年。
商承祚〈王子�s戈考及其它〉,《學術研究》1963年第3期,頁65─6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西周金文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2001年。
張世超、孫凌安、金國泰、馬如森《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
張永山〈殷契小臣辨證〉,《甲骨文與殷商史》頁6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張光直〈商王廟號新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15期,頁65─96。1963年。
張光直〈談王亥與伊尹的祭日並再論殷周王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5期。1974年。
張光裕〈西周遣器新識──否叔尊銘之啟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三分,頁761─777,1999年。new window
張光裕〈新見“發孫虜鼎”及“ 凡伯怡父鼎”小記〉,《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頁122─127。
張光裕〈新見西周夾�l銘文〉,《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頁14。2000年。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張亞初〈西周銘文所見某生考〉,《考古與文物》1983年5期,頁83─89。
張亞初〈商代職官研究〉,《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頁82─116。1986年。
張亞初〈對婦好之好與稱謂之司的剖析〉,《考古》1985年12期,頁1119─1123。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張秉權〈甲骨文所見人地同名考〉,《慶祝李濟先生七十歲論文集》,頁687─776。1967年。
張秉權《殷虛文字丙篇》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
張政烺〈婦好略說〉,《考古》1983年6期,頁537─541。
張政烺〈婦好略說補記〉,《考古》1983年8期,頁714─715。
張振林〈先秦「要」、「婁」二字及相關字辨析──兼議散氏盤之主人與定名〉,《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頁725─740,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7年。
張振林〈關於兩件吳越寶劍銘文的釋讀問題〉,《中國語文研究》第七期,31─36頁。
張桂光〈沬司徒簋及其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頁65─69。2000年。
張淑一〈「古姓來源于圖騰」辨證〉,《貴州民族研究》2001年3期,頁81─84。
張頷〈庚兒鼎解〉,《考古》1963年第5期,頁270─272。
張頷〈萬榮出土錯金鳥書戈銘考釋〉,《文物》1962,4、5期頁35─36。
張懋鎔〈周人不用日名說〉,《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頁217─222。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懋鎔〈周人不用族徽說〉,《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頁223─230。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懋鎔〈商代日名研究的再檢討〉《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頁231─240。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張懋鎔〈試論商周青銅器族徽文字獨特的表現形式〉,《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頁1─7。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曹兆蘭〈金文女性稱謂中的古姓〉,《考古與文物》2002.2,頁51─60。
曹兆蘭《金文與殷周女性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曹定云〈周代金文中女子稱謂類型研究〉,《考古》1999年6期,頁78─87。
曹定云《殷墟婦好墓銘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曹瑋〈周原的非姬姓家族與虢氏家族〉,《陜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七輯,頁1─9。
曹錦炎〈自鐸銘文考釋〉,《文物》2004年2期,70—76頁。
曹錦炎〈從青銅器銘文論吳國的國名〉,《東南文化》1991年第6期。頁207─208。
曹錦炎〈越王姓氏新考〉,《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3輯,頁219─222。
曹錦炎〈關于宜侯�紆l銘文的幾點看法〉,《東南文化》1990年第5期,頁174─175。
盛冬鈴〈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斷代的意義〉,《文史》十七輯,頁27─64。1983年。
連劭名〈商代稱謂中的日名〉,《學術集林》卷六,頁33─43。
連劭名〈關於商代稱謂的幾個問題〉,《殷都學刊》1999年3期,頁5 ─9。
郭克煜等〈索氏器的發現及其重要意義〉,《文物》1990年,頁36─38。
郭沫若〈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文物》1959年1期,頁13。
郭沫若〈由壽縣蔡器論到蔡墓的時代〉,《考古學報》1956年1期,頁1─5。
郭沫若〈周官質疑〉,《金文叢考》頁48─80。
郭沫若〈弭叔簋及訇簋考釋〉,《文物》1960年2期,頁5─6。
郭沫若〈師克�e銘考釋〉,《文物》1962年6期,頁9─14。
郭沫若〈班�l的再發現〉,《文物》1972年9期,頁2─13。
郭沫若〈骨臼刻辭之一考察〉,《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頁411─430。科學出版社1982年9月。
郭沫若〈跋江陵與壽縣銅器群〉,《考古》1963年4期,頁181。
郭沫若〈輔師�O簋考釋〉,《考古學報》1958年2期,頁1─3。
郭沫若〈彝銘名字解詁〉,《金文叢考》頁108─124。
郭沫若《卜辭通纂》,《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二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一卷。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年。
郭沫若《金文叢考》,東京:文求堂書店,1932年。
郭沫若主編《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陳公柔〈說媿氏即懷姓九宗〉,《古文字研究》第十六輯,頁211─217。1989年。
陳平〈秦子戈、矛考〉,《考古與文物》1986年2期。頁65─69。
陳平〈頤和園藏商周銅器及銘文選析〉,《古文字研究》第24輯,161─165頁。2002年。
陳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陳邦懷〈曹伯狄簋考釋〉,《文物》1980年5期,頁67。
陳邦懷《嗣樸齋金文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出版,1993年。
陳佩芬〈繁卣、�V鼎及梁其鐘銘文詮釋〉,《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二期,頁15─25。
陳昌遠〈西周監官制度淺說〉,《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85年4期,頁45─48。
陳秉新〈殷墟征人方卜辭地理匯釋〉,《文物研究》第五期,頁64─81。
陳秉新〈壽縣蔡侯墓出土銅器銘文通釋〉,《楚文化研究論集二》,頁384─365。
陳美蘭《西周金文地名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陳昭容先生〈談新出秦公壺的時代〉,《考古與文物》1995年4期,頁64─70。
陳絜〈從商金文的「寢某」稱名形式看殷人的稱名習俗〉,《華夏考古》2001年1期,頁87─109。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一),《考古學報》第九冊,1955年。頁137─175。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二),《考古學報》第十冊,1955年。頁69─142。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三),《考古學報》1956年1期,頁65─114。
陳夢家〈西周青銅器斷代〉(五),《考古學報》1956年3期,頁105─127。
陳夢家〈西周青銅器斷代〉(六),《考古學報》1956年4期,頁85─122。
陳夢家〈壽縣蔡侯銅器墓〉,《考古學報》1956年2期,頁95─123。
陳夢家《美帝國主義劫略的我國殷周銅器圖錄》,北京:科學出版社1962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再版。
陳槃《不見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九。new window
陳槃《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二。new window
傅斯年〈大東小東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第一分,1930年。
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之五,卷上〈釋字〉頁4。
傅斯年〈論所謂五等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二本一分。
彭裕商〈班簋補論〉,《李學勤先生學術活動五十年紀念文集》頁26─29。
彭裕商〈謚法探源〉,《中國史研究》1999年1期,頁3─11。
彭裕商《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彭鐸《潛夫論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斯維志〈西周金文所見職官考〉,《中國文化研究彙刊》1947年第七卷,頁1。
曾昭岷、李瑾〈曾國和曾國銅器綜考〉,《江漢考古》1980年1期,頁69─84。
曾謇《中國古代社會》,臺北:食貨出版社1986年
游國慶〈銅器銘文中的「同銘異範」及其類別與價值之探究──以故宮所藏西周金文為例〉,《第十三屆全國暨海峽兩案中國文字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4。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京山發現曾國銅器〉,《文物》1972年2期,頁47─53。
湖北省博物館〈湖北枝江百里洲發現春秋銅器〉,《文物》1972年3期,頁65─68。
程欣人、劉彬徽〈古盞小議〉,《江漢考古》1983年1期,頁74─76。
雁俠《中國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年。
馮時〈工�d大�h矛〉,《保利藏金》頁253。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
馮時〈春秋齊侯盂與�桍W銘文對讀〉,《徐中舒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頁133─136。
黃天樹〈婦女卜辭〉,《中國古文字研究》第一輯,頁12─22。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6月。
黃汝成《日知錄集釋》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
黃奇逸〈甲金文中王號生稱與謚法問題的研究〉,《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1輯(總第二十五輯),頁27─43。
黃陂縣文化館等〈湖北黃陂魯臺山兩周遺址與墓葬〉,《江漢考古》1982年2期,頁37─61。
黃盛璋〈山東諸小國銅器研究〉《華夏考古》1989年1期,頁73─102。
黃盛璋〈西周微氏家族窖藏銅器群初步研究〉,《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頁141─166。
黃盛璋〈長安鎬京地區西周墓新出青銅器群初探〉,《文物》1986年1期,頁37─43。
黃盛璋〈郭院長關於新出銅器三器的考釋及其意義〉,《社會科學戰線》1980年第3期。頁218─220。
黃盛璋〈�[器與�[國地望及與楚之關係考辨〉,《江漢考古》1988年1期,頁49─51。
黃銘崇〈殷代與東周之「弄器」及其意義〉,《古今論衡》第六期,2001年6月。頁66─88。
黃銘崇〈殷周金文中的親屬稱謂「姑」及其相關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五本第一分。2004年。
黃銘崇〈論殷周金文中以「辟」為丈夫歿稱的用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二本第二分。2001年。new window
黃錫全、李祖才〈鄭臧公之孫鼎銘考釋〉,《考古》1991年9期,頁855—858。
黃錫全、孫敬明、何琳儀〈山東臨朐新出銅器銘文考釋及有關問題〉,《文物》1983年12期,頁13─17。
黃錫全〈士山盤銘文別議〉,《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2期,頁60─65。
黃錫全〈楚器銘文中「楚子某」之稱謂問題辨證──兼述古文字中有關楚君及其子孫與楚貴族的稱謂〉,《古文字論叢》頁261─279。藝文印書館1999年。
黃錫全《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輯證》,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黃懷信《逸周書校補注譯》,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楊希枚〈姓字古義析證〉,《先秦文化史論集》頁29─73。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楊希枚〈論商王廟號問題兼論同名與異名制及商周卜俗〉,《殷墟博物苑苑刊》(創刊號),頁9─19。1989年。
楊希枚《先秦文化史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楊升南〈卜辭中所見諸侯對商王室的臣屬關係〉,《甲骨文與殷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頁 128─172。
楊筠如〈周代官名略考〉,《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第二集第二十期,頁201。1928年。
楊肇清〈長國考〉,《中原文物》2002年4期,頁46─50。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楊樹達〈古爵名無定稱說〉,《積微居小學述林》卷六,頁249。臺灣大通書局,1974年new window
楊樹達〈關涉周代史實之彝銘五篇〉,《歷史研究》1954年2期,頁115─126。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臺北:臺灣大通書局1974年。
楊錫章〈1980年河南安陽大司空村M539發掘簡報〉,《考古》1992年6期,頁509─517。
董作賓〈五等爵在殷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本第三分,1936年。new window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董作賓卷》頁3─139。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董作賓〈論商人以十日為名〉,《中國現代學術經典•董作賓卷》頁567─579。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董作賓《殷曆譜》,《董作賓先生全集》乙編第二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年。
董楚平《吳越徐舒金文集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虞萬里〈先秦名字、爵號、謚號、廟號與避諱論略〉,《國學研究》七,頁47。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虞萬里〈先秦動態稱謂發覆〉,《中國文字研究》第一輯,頁273。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虞萬里〈先秦動態稱謂發覆〉,《榆枋齋學術論集》頁263─285。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年。
裘錫圭〈「□侯獲巢」鼎銘補釋〉,《考古》1966年2期,頁106。
裘錫圭〈甲骨卜辭中所見的『田』『牧』『衛』等職官的研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頁36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裘錫圭〈湖北隨縣新發現古代青銅器〉,《考古》1982年2期,頁139─141,138。
裘錫圭〈說僕庸〉,《古代文史研究新探》頁367。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裘錫圭〈關於商代的宗族組織與貴族和平民兩個階級的初步研究〉,《古代文史研究新探》頁307─310。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裘錫圭〈�舅輩e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6期,頁13。
裘錫圭〈��器探研〉,《古文字研究》第24輯,頁172。2002年。
鄒衡主編《天馬─曲村(1980─198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趙世綱〈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青銅器考索〉,《淅川下寺春秋楚墓》頁369。文物出版社1991年。
趙誠〈諸婦探索〉,《古代文字音韻論文集》頁297─304。中華書局1991年。
趙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趙誠《甲骨學簡明詞典》,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齊文濤〈概述近年來山東出土的商周青銅器〉,《文物》1972年5期,頁3─16。
劉一曼、曹定云〈論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子」〉,《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39─447。
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光緒石印本1902年。
劉自讀、路毓賢〈周志敔�l蓋銘文考釋〉,《考古與文物》1991年6期,頁63─69。
劉雨〈金文�螻蔽甄_代意義〉,《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研討會論文集》頁241─259。
劉昭瑞〈關於甲骨文中子稱和族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1987年2期,頁103。
劉桓〈�概韙髀彿妢s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4期,頁14─16。
劉釗〈古文字中的人名資料〉,《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年1期,頁60─69。
劉釗〈金文考釋零拾〉,《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頁449─463。1997年。
劉釗《古文字構形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劉彬徽〈湖北出土兩周金文國別年代考述〉,《古文字研究》第十三輯,頁239─352。1986年。
劉彬徽〈湖北出土兩周金文補記〉,《早期文明與楚文化研究》頁162─171。岳麓書社2001年。
劉彬徽《楚系青銅器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劉啟益《西周紀年》,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劉節《中國古代宗族移殖史論》,臺北:正中書局1987年。
蔡運章〈郙王 劍與偪陽國史初探〉,《中原文物》1983年3期,頁65─68。
鄭振香〈婦好墓出土司巧母銘文的探討〉,《考古》1983年8期,頁716─725。
鄭樵《通志略》,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魯實先〈卜辭姓氏通釋之一〉,《東海學報》第一卷第一期,1958年。
魯實先〈卜辭姓氏通釋之二〉,《幼獅學報》第二卷第一期,1959年。
魯實先〈卜辭姓氏通釋之三〉,《東海學報》第二卷第一期,1960年。
穆海亭〈 史壺蓋銘文考釋〉,《周秦文化研究》頁382─386。周秦文化研究編委會,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穆曉軍〈陜西長安縣出土西周吳虎鼎〉,《考古與文物》1998年3期,頁69─71。
錢杭《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年。
隨州市博物館〈湖北隨州市安居鎮發現春秋曾國墓〉,《江漢考古》1990年1期,頁8─11。
隨縣博物館〈湖北隨縣城郊發現春秋墓葬和銅器〉,《文物》1980年1期,頁34─41。
戴尊德〈芮縣柴村銅器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九輯,頁321─324。1984年。
臨朐縣文化館、濰坊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山東臨朐發現齊、鄩、曾諸國銅器〉,《文物》1983年12期,頁1─6。
臨淄區文物管理所〈山東淄博市臨淄區出土高子戈〉,《考古》1984年9期,頁815。
謝維揚《周代家庭形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0年。
鍾柏生先生〈卜辭中所見的尹官〉,《中國文字》新25期,頁1─18。
鍾柏生先生〈卜辭中所見的農業地理〉《殷商卜辭地理論叢》頁255─321。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鍾柏生先生〈卜辭中所見殷王田游地名考──兼論田游地名研究方法〉,《殷商卜辭地理論叢》頁39─48。藝文印書館1989年。
鍾柏生先生〈卜辭所見殷代的軍禮之二──殷代的大蒐禮〉,《中國文字》新26期,頁41─164。
鍾柏生先生〈婦�舅R辭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6本一分,頁105─136。(1988年)
鍾柏生先生〈釋「 」、「 」及其相關問題〉,《中國文字》新二十四期,頁7─17。
鍾柏生先生〈廩辛至帝辛時期的方國地望考〉,《殷商卜辭地理論叢》頁231─254。藝文印書館1989年。
瞿同祖〈諸侯的等級〉,《中國封建社會》,商務印書館,1950年。
魏宜輝〈再談番國青銅器及相關問題〉,《東南文化》1997年第2期,頁115─119。
羅西章〈扶風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考古與文物》1980年4期,頁6─22,53。
羅西章〈陜西扶風縣北橋出土一批西周青銅器〉,《文物》1974年11期,頁85─89。
羅泌《路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年。
羅振玉《貞松堂集古遺文》,香港:崇基書店,1968年。
嚴一萍〈釋�═銵r,《中國文字》第三十三期,1969年。
嚴軍〈左傳姓氏相關問題的探索〉,《浙江學刊》1994年4期。
寶雞市博物館、寶雞縣圖博館〈寶雞縣西泉村春秋秦墓發掘記〉,《文物》1980年9期,頁1─6。
寶雞茹家庄西周墓發掘隊〈陜西省寶雞市茹家庄西周墓發掘簡報〉,《文物》1976年4期,頁34─56。
饒宗頤〈由《尚書》「余弗子」論殷代為婦子卜命名之禮俗》,《古文字研究》十六輯,頁157。1989年。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
顧野王《大廣益會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