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周金文所見軍禮探微
作者:陳高志
作者(外文):CHEN, KAO-CHIH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周鳳五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西周軍禮戰爭金文古文字軍制軍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9
本論文是以西周金文為主要解釋材料。
禮起源於日常生活,經過先聖前賢的推闡,後來演變成一切制度與規範,不僅是個人「文」與「質」的分野,也是王朝立國的根本。傳統經師將禮的內容歸納為:吉、凶、賓、軍、嘉,其中的軍禮早已亡佚,由於軍禮因戰爭而存在,故歷代也發展出因應當時所需的軍制與軍儀,此為《五禮通考》等書所列之軍禮名目,愈屬晚近,愈顯繁雜的原因所在。
西周是封建社會,小邦周推翻天邑商之後,在政體上必須重新設計。被封於各地的藩侯,如星羅棋布,其任務就是拱衛居於塔尖的周家天子。他們所闡述的倫理思想是前所未有的,家族中的大宗、小宗關係,在政治組織中也是一體適用,親親、尊尊等級嚴明的周禮社會就因此建構完成,在此時空背景下,躐等、僭越是不允許的,不朝、不廷必受「六師」征討。
天下有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擁有建軍之權,早期的諸侯若非天子授權,所統轄的不過氏族武力而已,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兵力結構、後勤武備、軍事制度、戰爭思想等,都有長足的進步。由天子親征到命將簡兵,軍功集團逐漸形成,王權也日漸陵夷。而賞賜內容擴及於土地等物,對西周社會經濟的影響至大,間接造成周禮社會的解體,此是周初諸王始料未及之事。
由「刑」「兵」到「禮」「法」的分途,是軍禮演變的軌跡。軍禮的出現不始於西周,然而西周時代人文主義抬頭,人類精神文明已非夏商時代能比,故萬派歸宗,將西周時代作為軍禮生成的土壤研究,是本論文的主要觀點之一。
主要徵引書目
一、 常用傳統文獻
《公羊傳》(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1976年。
《左傳》(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1976年。
《周易》(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1976年。
《周禮》(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1976年。
《尚書》(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1976年。
《詩經》(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1976。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1976年。
《穀梁傳》(十三經注疏本),藝文印書館,1976年。
《史記》,大申書局,1977年。
《漢書》,泰盛書局,1976年。
《國語韋昭注》,藝文印書館,1974年。
《呂氏春秋》,商務印書館,1983年。
《淮南子》,台灣中華書局,1976年。
《說文解字》,藝文印書館,1974年。
《廣韻》,藝文印書館,1976年。
《說文通訓定聲》,京華書局,1970年。
二、 專書、論著
二畫
丁山 :《商周史料考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丁山 :《甲骨文所見氏族及其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正補會編》,鼎文書局,1994年。
三畫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于省吾:《詩經楚辭新証》,木鐸出版社,1982年。
于省吾:《雙劍誃群經新證‧雙劍誃諸子新證》,上海書店,1999年。
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北京)中華書局,1982。
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四畫
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玉哲:《中華上古史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
王先謙編:《皇清經解續編》:藝文印書館,1965年。
王利器:《風俗通義校注》,漢京出版公司,1983年。
王念孫:《廣雅疏証》,(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王念孫:《讀書雜誌》,(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王振鐸:《東漢車制復原研究》,科學出版社,1997年。(本書原為王振鐸遺著,後由劉強整理、補著)
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藝文印書館,1974年。
王國維、朱右曾:《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今本竹書紀年疏證》,世界書局,1977年。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河洛圖書公司,1975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貴元、葉桂剛、曾胡:《中國古兵書名著精華》(白話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會昌:《中國文化地理》,華中師大出版社,1992年。
王鳴盛:《周禮軍賦說》,續修四庫全書,經部,禮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王暉 :《商周文化比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輝 :《古文字通假釋例》,藝文印書館,1993年。
王曉衛、赫治清:《中國兵制史》,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獻唐:《炎黃氏族文化考》,齊魯書社,1985年。
尹盛平主編:《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文物出版社,1992年。
巴新生:《西周倫理形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
五畫
田昌五:《中國歷史體系新論》,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
田昌五、臧知非:《周秦社會結構研究》,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
丘光明:《中國歷代度量衡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史美珩:《古典兵略》,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文物與考古》,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
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教研究商周組編著:《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97年
六畫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華國出版社,1975年。
竹添光鴻:《左傳會箋》,鳳凰出版社,1978年。
成東、鍾少異:《中國古代兵器圖集》,解放軍出版社,1990年。
朱右曾:《逸周書訓集校釋》,商務印書館,1971年。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中華書局,1962年。
朱鳳瀚、張榮明編:《西周諸王年代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朱熹 :《詩集傳》,世界書局,1981年。(《書集傳》合刊本)
七畫
汪中文:《西周冊命金文所見官制研究》,師大國文所博士論文,1989年。new window
阮元編:《皇清經解》,藝文印書館,1962年。
呂文郁:《周代采邑制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2年。
呂思勉:《中國民族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7年。
呂思勉:《讀史札記》,木鐸出版社,1983年。
杜預 :《春秋釋例》,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
宋新潮:《殷商文化區域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吳式芬:《攈古錄金文》,樂天出版社,1974年。
吳大澂:《字說》,藝文印書館,1975年。
吳大澂、丁佛言、強運開、應述祖:《說文古籀補、補、補、三補‧疏證》,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吳其昌:《金文世族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十二,1991年。
吳其昌:《金文厤朔疏証》,商務印書館,1936年。
吳承仕:《論衡校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
吳密察譯:《中國社會的成立》(日‧伊藤道治著),稻鄉出版社,1998年。
杜正勝:《周代城邦》,聯經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杜正勝:《編戶齊民》,聯經出版社,1992年。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允晨出版社,1992年。
杜佑 :《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杜迺松:《中國古代青銅器簡說》,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年。
杜勇 :《尚書周初八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少一、劉旭:《干戈春秋--中國古兵器科技文話》,中國展望出版社,1985年。
李白鳳:《東夷雜考》,齊魯書社,1981年。
李伯謙:《中國青銅器文化結構體系研究》,科學出版社,1998年。
李師孝定先生、周法高、張日昇:《金文詁林附錄》,香港中文大學,1979年。
李師孝定先生:《金文詁林附錄》,香港中文大學,1988年。
李師孝定先生:《金文詁林讀後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
李師孝定先生:《讀說文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年。
李朝遠:《西周土地關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科學出版社,1959年。
李學勤:《李學勤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
李學勤:《古文獻叢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李學勤主編:《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
何樹環:《西周對外經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年。new window
八畫
林澐 :《林澐學術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吳浩 :《十三經疑義》,藝文印書館(四庫善本叢書)。
孟世傑:《先秦文化史》,考古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孟世凱:《夏商史話》,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
金景芳:《知止老人論學》,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金景芳:《中國奴隸社會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邱德修:《金文編‧附錄》中「:」文考>,故宮學術季刊,1988年,5卷4期。
邱德修:《商周金文集成釋文稿》,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6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聯經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屈萬里:《詩經詮釋》,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new window
屈萬里:《書傭論學集》,開明書店,1969年。
周何 :《說禮》,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
周法高:《三代吉金文存補》,台聯國風,1980年。
周法高:《金文詁林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
周法高:《金文零釋》,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年。
周法高:《周秦名字解詁彙釋》,中華叢書委員會,1958年。
周書燦:《西周王朝經營四土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武國卿、葛中岳:《中國戰爭史》,金城出版社,1992年。
九畫
葛志毅:《周代分封制度研究》,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柳詒徵:《中國文化史》,正中書局,1976年。
侯志義:《西周金文選編》,西北大學出版社,1990年。
侯志義:《采邑考》,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
侯紹莊:《中國古代土地關係史》,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姚大中:《黃河文明之光》,三民書局,1981年。new window
姚孝遂編撰:《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洪家義:《金文選注繹》,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姜建設:《周秦時代理想國探索》,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軍事科學院主編:《中國軍事通史》,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
十畫
容庚 :《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容庚 :《金文續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
容庚 :《商周彝器通考》,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容庚、張維持:《殷周青銅器通論》,康橋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6年。
班固 :《白虎通德論》,新興書局影印漢魏叢書。
胡留元、馮卓慧:《長安文物與古代法制》,法律出版社,1989年。
秦永龍:《西周金文選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
秦蕙田:《五禮通考》,聖環圖書公司,1994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年。
郭偉川:《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郭寶鈞:《商周銅器群綜合研究》,文物出版社,1981年。
孫之騄輯:《尚書大傳》,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廣文書局,1975年。
孫詒讓:《古籀拾遺、古籀餘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孫詒讓:《墨子閒詁》,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孫機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文物出版社,1991年。
徐中舒:《上古史論》,天山書局,1986年。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8年。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巴蜀書社,1992年。
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徐少華:《周代南土歷史地理與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徐悼雲:《西周史》,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唐嘉弘:《先秦史新探》,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
唐蘭 :《西周青銅器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晁福林:《夏商西周的社會變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馬小紅:《禮與法》,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年。
馬少雲:《戰爭哲學》,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文物出版社,1986年。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台灣中華書局,1980年。
馬端臨:《文獻通考》,新興書局,1963年。
馬驌 :《左傳事緯》,商務印書館,1972年。
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里仁書局,1981年。
高光晶:《中國國家起源》,河南大學出版社,1989年。
高亨 :《古字通假會典》,齊魯書社,1997年。
高至喜:《商周青銅器與楚文化研究》,岳麓書社,1999年。
郝鐵川:《周代國家政權研究》,黃山書社,1989年。
郝鐵川:《經國治民之典--《周禮》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夏含夷:《溫故知新錄》,稻鄉出版社,1997年。
袁庭棟、劉澤模:《中國古代戰爭》,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8年。
袁閭琨主編:《中國兵書十大名典》,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
十一畫
啟良 :《中國文明史》,花城出版社,2001年。
畢沅 :《釋名疏証》,廣文書局,1987年。
張之恒、周裕興:《夏商周考古》,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張文儒:《中國兵學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張泰文:《歷代車戰敘略》(百部叢書集成),藝文印書館。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五南圖書公司,1997年。
張蔭麟:《中國史綱》,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平 :《燕史記事編年會按》,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陳戍國:《先秦禮制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陳初生編:《金文常用字典》,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陳邦懷:《嗣樸齋金文跋》,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93年。
陳其泰、郭偉川、周少川:《二十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學苑出版社,1998年。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陳芳績:《歷代地理沿革表》,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1年。
陳宗起:《周禮車服志》(叢書集成續編),藝文印書館。
陳高華、錢海皓:《中國軍事制度史》,大象出版社,1997年。
陳振中:《青銅器生產工具與中國奴隸制社會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陳恩林:《先秦軍事制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陳夢家:《卜辭綜述》,大通書局,1981年。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溫菊:《詩經器物考釋》,文津出版社,2001年。
陳槃 :《不見於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國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
陳槃 :《春秋大事表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三訂本,中研院史語所,1997年。new window
崔述 :《崔東璧遺書》,河洛圖書公司,1975年。
崔永東:《兩周金文虛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崔桓昇編:《簡明甲骨文辭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
許倬雲:《西周史》(增訂版),聯經出版社,1993年。
許倬雲:《求古編》,聯經出版社,1982年。
許師進雄先生:《中國古代社會》授課講義本。
梁啟雄:《荀子簡釋》,華正書局,1975年。
十二畫
曾師永義先生:《儀禮車馬考》,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曾師永義先生:《儀禮樂器考》,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黃宛峰:《禮樂淵藪--禮記與中國文化》,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黃然偉:《殷周青銅器賞賜銘文研究》,龍門書局。
黃然偉:《殷禮考實》,台大中文所碩士論文,1964年。new window
黃懷信:《逸周書源流考辨》,西北大學出版社,1992年。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張師以仁先生:《春秋史論集》,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張步天:《中國歷史文化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程發軔:《春秋左氏傳地名圖考》,廣文書局,1967年。new window
舒大剛:《春秋少數民族分佈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
馮爾康:《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彭邦炯:《商史探微》,重慶出版社,1988年。
十三畫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洪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修訂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
楊守敬、熊會貞:《水經著疏》,江蘇古籍,1989年。
楊希枚:《先秦文化史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楊寬 :《古史新探》(出版者不詳),1986年。
楊寬 :《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楊寬 :《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路遇、滕澤之:《中國人口通史》,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裘錫圭:《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裘錫圭:《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鄒昌林:《中國禮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褚斌杰:《儒家經典與中國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古代篇》,弘文館,1985年。
雷學淇:《古書紀年義証》,藝文印書館,1977年。
十四畫
管仲 :《管子》,台灣中華書局,1982年。
葉師達雄先生:《西周政治史研究》,明文書局,1982年。
趙伯雄:《周代國家形態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趙英山:《古青銅器銘文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趙鐵寒:《古史考述》,正中書局,1969年。
董蓮池:《金文編校補》,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十五畫
劉旭 :《中國古代兵器圖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86年。
劉起釪:《古史續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劉釧等:《中國道德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劉善澤:《三禮注漢制疏証》,岳麓書社,1997年。
劉雲伯:《中國兵家管理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劉偉民:《中國古代奴婢制度史》,龍門書店,1975年。
劉翔、陳杭、陳初生、董琨:《商周古文字讀本》,語文出版社,1989年。
劉節 :《中國古代宗族移植史論》,正中書局,1987年。
劉黎明:《先秦人學研究》,巴蜀書社,2001年。
劉熟愿、逢振鎬:《東夷古國研究》一、二,1988年~1990年。
蔡哲茂、溫天河譯:《金文的世界》(日‧白川靜著),聯經出版社,1989年。
蔡運章:《甲骨金文與古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鄭良樹:《儀禮宮室考》,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鄭杰祥:《商代地理概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鄭樵 :《通志二十略》,王樹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鄭樵 :《通志略》,新興書局,1959年。
潘英 :《中國上古史新探》,明文書局,1985年。
十六畫以上
謝維揚:《中國早期國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羅尚賢:《老子通解》,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羅泌 :《路史》,商務印書館,1972年。
羅振玉:《三代吉金文存》,文華出版社,1970年。
顧炎武:《日知錄》,商務印書館,1956年。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台北廣學社,1975年。
顧頡剛編著:《古史辨》,藍燈文化,1993年。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1975年。
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聯經出版社,1990年。
錢杭 :《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學林出版社,1991年。
錢宗范:《周代宗法制度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錢玄、錢興奇編:《三禮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錢玄 :《三禮通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錢穆 :《中國文化叢談》,三民書局,1967年。
錢穆 :《古史地理論叢》,東大圖書公司,1982年。
錢穆 :《從中國歷史來看中國民族性及中國文化》,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new window
龔書鐸主編:《中國社會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三、 期刊論文
三畫
于省吾:<利簋銘文考釋>,《文物》,1977年8期。
于省吾:<牆盤銘文十二解>,《古文字研究》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于省吾:<釋盾>,《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于省吾:<讀金文札記五則>,《考古》,1966年2期。
四畫
方述鑫:<<史密簋>銘文中的六師、族徒、遂人--兼論西周時代鄉遂制度與兵制關係>,《四川大學學報》,1998年1期。
王人聰:<琱生簋銘「僕墉土田」辨析>,《考古》,1994年5期。
王玉哲:<楚族故地及其遷移路線>。
王玉哲:<殷商疆域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點和面的觀念>,《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82年第二期。
王玉章:<車戰之制之起源及其變遷>,《史地學報》第一卷第3號。
王世民:<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諸侯爵稱>,《歷史研究》,1983年3期。new window
王明珂:<西周■國考>,《大陸雜誌》,75卷2期。
王明珂:<周人的族源與華夏西部族群邊界的形成>,《大陸雜誌》,87卷2期,1993年。
王祥 :<說虎臣與庸>,《考古》,1960年5期。
王冠英:<周初王位紛爭和周公制禮>,《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王慎行:<周公攝政稱王質疑>,《古文字與殷周文明》,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
王國維:<散氏盤考釋>,《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雷生:<由史密簋銘看姜姓萊、■族的東遷>,《考古與文物》,1997年6期。
王輝 :<西周畿內地名小考>,《考古與文物》,1983年6期。
王輝 :<史密簋釋文考地>,《人文雜誌》,1991年4期。
王輝 :<■畀鼎通讀及其相關問題>,《考古與文物》,1983年6期。
王輝 :<駒父■蓋銘文試釋>,《考古與文物》,1982年5期。
尹盛平:<關于太伯仲雍奔荊蠻問題>,《吳文化研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年。
尹盛平:<金文昭王南征考略>,《陜西歷史博物館刊》第2輯,三秦出版社,1995年。
五畫
史念海:<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堆積(上篇)>,《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
史念海:<周原的變遷>,《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
史念海:<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
史念海:<論兩周時期黃河流域的地理特徵>,《河山集》二集,三聯書店,1981年。
田醒農、雒忠如:<多有鼎的發現及其銘文試釋>,《人文雜誌》,1981年4期。
朱啟新:<不見文獻記載的史實--記上海博物館搶救回歸的晉國青銅器>,《中國文物報》,1994年。第三版。
朱家楨:<論西周的德治思想>,《河南師院大學學報》第20卷1期,1993年。
朱鳳瀚:<琱生簋銘新探>,《中華文史論叢》,1989年1期。
伍仕謙:<論西周初年的監國制度>,《人文雜誌叢刊》第二輯,1984年。
曲英傑:<周代燕國考>,《歷史研究》,1996年五期。
七畫
宋杰 :<古代中國戰爭的地理樞紐>,《首都師範大學學報》,1994年4期。
何琳儀、黃錫全:<啟卣啟尊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九輯,1984年。
呂文郁:<周代王畿考述>,《社會科學輯刊》,1990年第5期。
吳鎮烽:<史密簋銘文考釋>,《考古與文物》,1989年3期。
李元 :<戰爭與中國文化中心的變遷>,《北方論叢》,1993年6期。
李天元:<楚的東進與鄂東古銅礦的開發>,《江漢考古》,1988年2期。
李先登:<禹鼎集釋>,《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84年6期。
李民 :<尚書盤庚所反映的商代貴族和平民間的階級鬥爭>,《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78年2期。
李民 :<何尊銘文補釋-兼論何尊與<洛誥>>,《中州學刊》,1982年1期。
李民 :<何尊銘文與洛邑>,《鄭州大學學報》,1991年6期。
李民 :<尚書所見殷人入周後之境遇>,《人文雜誌》,1984年5期。
李仲操:<史密簋銘文補釋>,《西北大學學報》,1990年1期。
李仲操:<再論史密簋所記作戰地點>,《人文雜誌》,1992年2期。
李仲操:<也釋多友鼎銘文>,《人文雜誌》,1982年6期。
李仲操:<師同鼎「■畀其井」芻議>,《人文雜誌》,1990年6期。
李亞農:<「大蒐」解>,《學術月刊》,1957年。
李家浩:<包山竹簡所見楚先祖名及其相關問題>,《文史》42輯,1997年。
李啟良:<陜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考古與文物》,1989年3期。
李健民:<西周時期的青銅矛>,《考古》,1997年第3期。
李朝遠:<青銅器上所見西周文化在南方影響的遞衰>,《中原文物》,1997年2期。
李零 :<西周金文中的土地制度>,《學人》第二輯,1992年。
李學勤:<洪範的成篇時代>,《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李學勤:<考古發現與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3期。
李學勤:<太保玉戈與江漢的開發>,《楚文化研究論集》第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學勤:<師兌簋與初吉>,《中國古文字研究》第1輯,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學勤:<論西周金文的六師、八師>,《華夏考古》,1987年2期。
李學勤:<班簋續考>,《古文字研究》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李學勤:<靜方鼎考釋>,《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1997年。
李學勤:<談盂方鼎及其他>,《文物》,1997年12期。
李學勤:<小盂鼎與西周制度>,《歷史研究》,1987年5期。
李學勤:<先秦人名的命名原則>,《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
李學勤:<論仲■父簋與申國>,《中原文物》,1984年4期。
李學勤:<西周青銅器研究的堅實基礎-讀《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文物》,2000年5期。
李學勤:<論曶鼎及其反映的西周制度>,《中國史研究》,1985年1期。
沈長雲:<玁狁、鬼方、姜氏之戎不同族別考>,《人文雜誌》,1983年3期。
沈長雲:<琱生簋銘「僕傭土田」新釋>,《古文字研究》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何光岳:<荊楚的來源及其遷移>,《求索》,1981年。
何幼琦:<周武王克商的年代問題>,《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何幼琦:<周公東征概述>,《東嶽論叢》,1983年1期。復收於《西周年代學論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汪中文:<「伯■」與「彔」、「彔伯■」諸器間系聯問題之檢討>,《大陸雜誌》79卷3期,1989年。
八畫
林澐 :<關於中國早期國家形式的幾個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6年6期。
邱德修:<「考工記」殳與晉殳新探>,《漢學研究》第9卷1期,1991年。new window
屈萬里:<西周史事概述>,《史語所集刊》42本4分,1971年。
周永珍:<殷代韋字銘文銅器>,《出土文獻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
周永珍:<西周時期的應國、鄧國銅器及地理位置>,《考古》,1982年。
周永珍:<曾國與曾國銅器>,《考古》,1980年5期。
周法高:<■敖簋銘新考>,《史語所集刊》55本1分,1984年。new window
周書燦:<由員卣銘文論及西周王朝對南土經營的年代>,《考古與文物》,1993年3期。
周師鳳五先生:<說巫>,《台大中文學報》,第三期。
周師鳳五先生:<琉璃河新出匽侯器銘初探>,《金祥恆教授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1990年。
孟世凱:<商代「北土」方國與氏族初探>,《河北學刊》,1991年6期。
尚志儒:<略論西周金文中的「■夷」問題>,《西周史論文集》,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尚志儒:<西周金文中的豐國>,《文博》,1991年4期。
尚志儒:<鄭、棫林之故地及其源流探討>,《古文字研究》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尚志儒:<奠丼國銅器及其史跡之研究>,《中國考古學研究論集-紀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1987年。
尚志儒:<西周金文中的井國>,《文博》,1993年3期。
金國泰:<西周軍事銘文中的「追」字>,《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九畫
洪家義:<關於天亡簋所記史事的性質>,《東南文化》,1987年2期。
施和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分布>,《歷史地理》第十二輯。
郭沫若:<班簋的再發現>,《文物》,1972年9期。
郭沫若:<弭叔簋及訇簋考釋>,《文物》,1960年2期。
郭沫若:<■敖簋銘考釋>,《考古》,1973年2期。
郭偉川:<周公稱王與周初禮治>,《周公攝政稱王與周初史事論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孫作雲:<說豳在西周時代為北方軍事重鎮>,《河南師大學報》,1983年3期。
孫稚雛:<保卣銘文匯釋>,《古文字研究》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徐中舒:<西周史論述>,《四川大學報》,1979年3期。
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報》,1959年3期。
徐中舒:<■敦考釋>,《史語所集刊》5本2分,new window
徐中舒:<殷周之際史蹟之檢討>,《史語所集刊》7本2分,1936年。new window
徐中舒:<西周牆盤銘文箋釋>,《考古學報》,1978年2期。
徐中舒:<周原甲骨初論>,《四川大學學報叢刊》,1982年10輯,《古文字研究論文集》。
徐錫臺、李自智:<太保玉戈銘補釋>,《考古與文物》,1993年3期。
徐錫臺:<應、申、鄧、柞等國銅器銘文考釋>,《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徐鴻修:<西周春秋軍事制度的兩個問題>,《文史哲》,1995年4期。
唐蘭 :<同■地理考>,《禹貢》半月刊第三卷第十二期,1935年。
唐蘭 :<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古文字研究》第二輯,1981年。
祝中熹:<振旅新解>,《人文雜誌》,1992年5期。
晁福林:<試論殷代的王權與神權>,《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4期。
晁福林:<淺談西周分封制的若干問題>,《西周史論文集》,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耿鐵華:<應監甗考釋>,《東北師大學報》,1981年6期。
耿鐵華:<關於西周監國制度的幾件銅器>,《考古與文物》,1985年4期。
馬承源:<何尊銘文初釋>,《文物》,1976年1期。
馬承源:<記上海博物館新收集的青銅器>,《文物》,1964年7期。
馬承源:<關於翏生■和者減鐘的幾點意見>,《考古》,1979年1期。
馬承源:<新獲西周青銅器研究二則>,《上海博物館集刊》第六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殷瑋璋:<新出土的太保銅器及其相關問題>,《考古》,1990年10期。
殷瑋璋、曹淑琴:<周初太保器綜合研究>,《考古學報》,1991年1期。
高明 :<建國以來商周青銅器的發現及研究>,《文物》,1959年10期。
高智群:<獻俘禮研究>,《文史》35輯,1992年。
高鴻縉:<散盤集釋>,《臺灣省立師範大學學報》,1957年,第二期。new window
逢振鎬:<東夷及其史前文化試論>,《東夷古國史研究》第1輯,三秦出版社,1988年。
夏之民:<西周青銅器分期研究中的銘文方法>,《文物季刊》,1992年4期。
十一畫
常金倉:<先秦禮儀風俗的演化規律>,《北方論叢》,1993年1期。
張永山:<史密簋銘與周史研究>,《盡心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張師光裕先生:<新見保員簋銘試釋>,《考古》1991年7期。
張亞初:<解放後出土的若干西周銅器銘文補釋>,《出土文獻研究》,文物出版社,1985年。
張亞初:<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1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張政烺:<何尊銘文解釋補遺>,《文物》,1976年1期。
張政烺:<■王簋蓋跋-評王國維《古諸侯稱王說》>,《古文字研究》1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new window
張政烺:<周厲王胡簋釋文>,《古文字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張桂光:<沫司徒疑簋及其相關問題>,《古文字研究》22輯,(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張懋鎔:<西周南淮夷稱名與軍事考>,《人文雜誌》,1990年4期。
張懋鎔:<史密簋與西周鄉遂制度>,《文物》,1991年1期。
張懋鎔、趙榮、鄒東濤:<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義>,《文物》,1989年7期。
張懋鎔:<靜方鼎小考>,《文物》,1998年5期。
莊春波:<楚族溯源>,《江漢論壇》,1986年1期。
陳公柔:<曾伯■簠銘中的「金道錫行」及相關問題>,《中國考古學論叢》,科學出版社,1995年。
陳世輝:<牆盤銘文解說>,《考古》,1980年5期。
陳世輝:<師同鼎銘考釋>,《史學集刊》,1984年1期。
陳永正:<西周春秋銅器銘文中的語氣詞>,《古文字研究》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邦福:<■簋考釋>,《文物參考資料》,1995年5期。
陳邦懷:<金文叢考三則>,《文物》,1964年2期。
陳昌遠:<西周監官制度淺說>,《河南師大學報》,1985年4期。
陳昌遠:<周公東征的原因及其意義>,《河南師大學報》,1983年1期。
陳連慶:<敔簋銘文淺釋>,《古文字研究》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陳連慶:<兮甲盤考釋>,《吉林師大學報》,1978年4期。
陳恩林:<齊、魯、燕的始封及燕與邶的關係>,《歷史研究》,1996年4期。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一~六。(原載於《考古學報》九~十四冊,後收入王夢旦主編的《金文編文選》中)
陳福林:<關於何尊銘文的幾點新補證>,《貴州社會科學》,1991年8期。
陳福林、任桂芝:<何尊銘考釋補訂>,《考古與文物》,1992年6期。
陳壽 :<大保簋的復出和大保諸器>,《考古與文物》,1980年4期。
盛冬鈴:<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斷代的意義>,《文史》17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梁曉景、馬三鴻:<論■、■兩國的族屬與太伯奔吳>,《中原文物》,1998年3期。
曹定雲:<周代金文中女子稱謂類型研究>,《考古》,1999年6期。
曹定雲:<西周■國考>,《出土文獻研究》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十二畫
黃盛璋:<班簋的年代、地理與歷史問題>,《考古與文物》,1982年1期。
黃盛璋:<多友鼎的歷史與地理問題>,《古文字論集》(一)《考古與文物叢刊》第2號,1983年。
黃盛璋:<玁狁新考>,《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2期。
黃盛璋:<長安鎬京地區西周墓新出銅器群探>,《文物》,1987年1期。
黃盛璋:<駒父■蓋銘文研究>,《考古與文物》,1983年4期。
黃德寬:<釋金文■字>,《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黃錫全:<啟卣啟尊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童書業:<論宗法制與封建制的關係>,《歷史研究》,1957年8期。
彭邦本:<武王之世分封的初步探討>,《西周史論文集》,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彭美玲:<西周金文所見的賞賜>,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一期,1997年。new window
彭裕商:<■司徒■簋考釋及其相關問題>,《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斯維至:<兩周金文所見職官考>,《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七卷,1947年。
傅斯年:<大東小東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本1分,1930年。
傅斯年:<論所謂的五等爵>,《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本1分,1930年。new window
傅斯年:<周東封與殷遺民>,《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本3分,1934年。new window
十三畫
楊希牧:<姓字古義析正>,《先秦文化史論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楊善群:<西周對待殷民的政策縷析>,《人文雜誌》,1984年5期。
楊寬 :<論西周時代的奴隸制生產關係>,《古史新探》,(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裘士京:<江南銅材和「金道錫行」初探>,《中國史研究》,1992年4期。
裘錫圭:<西周糧田考>,《周秦文化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復收於《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科學出版社,1998年。
十四畫
趙平安:<西周金文中的■■新解>,《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
趙世超:<周人對「和」的重視與運用>,《陜西師大學報》第20卷4期,1991年。
趙誠 :<墻盤銘文補釋>,《古文字研究》第5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齊思和:<西周地理考>,《中國史探研》(古代篇),弘文館,1985年。
十五畫
劉雨 :<西周金文中的大封小封和賜田里>,《中國考古學論叢》,科學出版社,1993年。
劉雨 :<西周金文中的軍禮>,《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雨 :<西周金文中的射禮>,《考古》,1986年12期。
劉雨 :<南陽仲■父簋不是宣王標準器>,《古文字研究》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劉雨 :<多友鼎銘的時代與地名考訂>,《考古》,1983年2期。
劉忠伏:<世紀末的驚喜-安陽洹北商城的發現及其意義>,《歷史月刊》,2000年5期。
劉宗漢:<說「■見」-「■」類字研究之一>,《古文字研究》18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劉建華:<論北方青銅短劍所反映的若干民族文化問題>,《內蒙古社會科學》,1993年2期。
劉建國:<宜侯■簋與吳國關係新探>,《東南文化》,1988年2期。
劉釗 :<談史密簋銘文中的■字>,《考古》1995年5期。
劉桓 :<多友鼎「京■」地望考辨>,《人文雜誌》,1984年1期。
劉啟益:<西周武成時期銅器的初步清理>,《古文字研究》第1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劉啟益:<西周■國銅器的新發現與有關的歷史地理問題>,《考古與文物》,1982年2期。
劉啟益:<西周紀年銅器與武王至厲王的在位年數>,《文史》13輯。
劉啟益:<西周金文中所見的周王后妃>,《考古與文物》,1980年4期。
劉翔 :<周夷王經營南淮夷及其與鄂之關係>,《江漢考古》,1983年3期。
劉翔 :<多友鼎明兩議>,《人文雜誌》,1983年1期。
劉曉東:<天亡簋與武王東土度邑>,《考古與文物》,1987年1期。
劉蕙孫:<宗周與成周-兼探何尊「隹王初■宅於成周」的含義>,《人文雜誌》,1984年1期。
蔡運章:<論太保玉戈銘文及其相關問題>,《甲骨金文與古史新探》,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
十六畫以上
盧連成:<西周金文所見的新邑、成周>,《文史集林》,三秦出版社,1987年。
顧孟武:<從宜侯■簋論周初吳的戰略地位>,《學術月刊》,1992年六期。
顧頡剛:<「三監」人物及其疆地>,《文史》22輯,1984年。
顧頡剛:<周公執政稱王>,《文史》23輯,1984年。
顧頡剛:<周公東征勝利後東土的新封國>,《中國史學集刊》第一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羅西章、吳鎮烽、雒忠如:<陜西扶風出土西周伯 諸器>,《文物》,1976年。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政之一--戰爭啟動的過程及其準備工作>,《中國文字》,新十四期。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禮之二--殷代的大蒐禮>,《中國文字》,新十六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