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周金文用語流變研究
作者:謝博霖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eh, Po-Lin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哲茂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1
主題關鍵詞:西周金文用語冊命銘文社會變遷Western ZhouChinese Bronzes Inscriptionfigure of speechappointment inscriptionsocial chang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西周金文為當時貴族所書寫而鑄造在青銅器上,具有強烈的書面語性質,又因貴族身份而在遣詞用字上力求典雅。歷代學者多已注意到西周金文有反覆出現的用語,又認識到這些用語能反應當時風尚與社會變遷。是故本文以西周金文中常見用語為研究對象,以現有的斷代成果將西周金文用語按照時代排列、歸納,並以冊命文書、追述銘辭、作器用途銘辭與祝嘏銘辭四部分為框架,觀察西周金文用語流變現象與成因。
在西周早期,銘文中尚存商代卜辭用語,進入西周中期後,冊命銘文興起,大量冊命用語出現,舊有商人用語被淘汰或改造。在此一時期,追述銘辭也產生以追述祖先之德的新型態,相關用語也應運而生。作器用途銘辭在西周中期也淘汰掉西周早期的用語,發展出了新的形式。
此外,在西周中期,祝嘏銘辭這類新的內容開始活躍於西周金文中。在西周中期,祝嘏銘辭初具規模,形式較為質樸、簡單。進入西周晚期,其種類增加,愈趨繁複多樣。
總結這些用語變革,本文認為西周金文用語的流變的原因有二,其一為鑄造青銅禮器的性質,其二為冊命體制的建立。鑄造青銅禮器的性質,在於紀念,因此用以表彰紀念的用語在西周金文中能夠長久不衰。而冊命體制建立後,貴族將冊命文書以銘文的形式記錄。因為來源於宮廷文書,其用語被確立後便很少有所更動。隨著冊命體制建立,社會、政治背景改變,部分西周早期的用語被淘汰,而祝嘏銘辭在內的相關用語隨之興起。
Inscription in Western Zhou was for aristocracy and was inscribed on the bronzes then. The feature of the most inscription character is written language. Because of aristocracy’s identity of bronzes’ owner, there is tendency for wording which always use classical vocabulary on these inscriptions. Many historical experts noticed that the figure of speech is repetition and realized that can express the evolution of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This essay will discuss the common words on inscription of Western Zhou. Then, I arrange Western Zhou common Inscriptions by era. The structure of essay is classified by investiture, the news recording on the inscription, words of manual, divination and congratulations and then I discover the phenomena and cause by observing this evolution of inscriptions.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the oracle bone script of Shang dynasty still survives on the inscription of Early Western Zhou. After Medieval Western Zhou dynasty, appointment inscriptions were boom and the old fashion business vocabularies are dead or deviated. In this time, the recording of the inscription turn to a new form of writing and its topic always narrates its ancestor’s merit. In the meanwhile, there are many relative words appearing on the inscriptions. The function of ritual bronze left out words of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and developed a new style of figure speech.
In addition, in Middle Western Zhou dynasty, divinations and congratulations are often seen and more popular on the inscription. In the beginning, they are numerous with simple natural form. Its style become various forms and increasable in diversity.
In conclusion,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the evolution of words. One is Ritual vessels. The other is investitu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ritual vessels is memorable. As a result, the inscription of Western Zhou Dynasty can be everlasting. After appoint system is constructed, appointment inscription is recorded in the form of inscription by the aristocracy. The wording is seldom to change, owing to the feature of the court documents. As appointment inscription system is constructed, the society, politics, and background has changed. Some of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goes out. Then the relative words of congratulation and divination come alive.
參考書目

一、傳世古籍
【清】王引之撰;虞思徵,馬濤,徐煒君校點:《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司馬遷著,【唐】司馬貞索隱,【日】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清】皮錫瑞撰;盛冬鈴、陳抗點校:《今文尚書考証》,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朱熹撰;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重印。
【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重印。
【清】孫詒讓:《古籀拾遺》卷中葉十四,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重印。
【清】孫詒讓著;雪克點校:《籀廎述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清】馬瑞辰撰,陳金生點校:《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重印。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撰:《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清】劉寶楠撰;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二、出土文獻著錄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4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1年。
【清】方濬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吳鎮烽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吳鎮烽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曁圖像集成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宋】呂大臨:《考古圖》,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李伯謙:〈晉伯卣及其相關問題〉圖三,收錄於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主編:《中國古代青銅器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10年。
故宮博物院編;羅福頤主編:《古璽彙編》,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0年。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拾)》,上海:中西書局,2020年。
蔡玫芬:《赫赫宗周:西周文化特展》,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2年。
盧連成、胡智生著:《寶雞????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宋】薛尚功撰:《歷代鍾鼎彝器款識法帖》,收錄於《宋人著錄金文叢刊初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三、近人專著
于豪亮:《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王世民、陳公柔、張長壽著:《西周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古文字詁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田煒:《西周金文字詞關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田煒:《古璽探研》,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何炳棣著,范毅軍,何漢威整理:《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何樹環:《西周對外經略研究》,臺北縣:花木蘭出版社,2010年。new window
何樹環:《西周錫命銘文新研》,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何樹環:《青銅器與西周史論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13年。new window
何樹環:《青銅器論文集》,高雄市:麗文文化,2017年。new window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年二版。
李孝定:《漢字的起源與演變理論》,臺北市:聯經,1986年。
【美】李峰著,吳敏娜等譯:《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
【美】李峰著,徐峰譯,湯惠生校:《西周的滅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美】李峰著,劉曉霞譯:《早期中國社會和文化史概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年。
【美】李峰著:《青銅器與金文書體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李裕杓:《西周王朝軍事領導機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李朝遠:《青銅器學步集》,北京:新華書局,2007年。
李學勤:《文物中的古文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李學勤:《初識清華簡》,上海:中西書局,2013年。
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市:聯經,2004年。new window
李學勤:《夏商周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
李學勤:《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學勤:《通向文明之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李學勤:《新出青銅器研究(增訂版)》,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
汪中文:《兩周官制論稿》,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1993年。
杜勇、沈長雲:《金文斷代方法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
周寶宏:《近出西周金文集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
季旭昇:《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讀本》,臺北:藝文印書館,2013年。
屈萬里:《尚書集釋》,臺北市:聯經,1983年。new window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市:聯經,1983年。new window
姚萱:《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6年。
【美】柯馬丁著,劉倩譯:《秦始皇石刻:早期中國的文本與儀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美】倪德衛著,魏可欽、解方等譯,邵東方校:,David S. Nivison。:《竹書紀年解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唐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唐蘭:《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美】夏含夷:《古史異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編著:《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簡本》,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0年。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容庚:《容庚學術著作全集第七冊‧商周彝器通考》,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馬承源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瑞典】高本漢、董同龢譯:《高本漢詩經注釋》,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高亨:《詩經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商豔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
寇占民:《西周金文動詞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10年。
張世超等著:《金文形義通解》,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年。
張玉金:《西周漢語代詞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政烺:《張政烺文集‧甲骨金文與商周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張聞玉:《銅器曆日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張懋鎔:《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第二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年。
張懋鎔:《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第五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
許倬雲:《西周史 (增訂新版)》,新北市:聯經,2020年。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攷釋》,收錄於氏著,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八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郭沫若:《金文叢攷》,收錄於郭沫若著,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郭沫若全集》考古編第五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陳邦懷:《嗣樸齋金文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1993年。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北京:綫裝書局,2009年。
陳雄根、何志華編著:《先秦兩漢典籍引《尚書》資料匯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陳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綫裝書局,2007年。
陳劍:《戰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美】傑西卡‧羅森,Jessica Rawson。著,鄧菲等譯:《祖先與永恆:傑西卡‧羅森中國考古藝術文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
陳漢平:《西周冊命制度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
彭裕商:《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
程元敏:《尚書周誥十三篇義證》,臺北市:萬卷樓,2017年。new window
黃庭頎:《鑄勒功名:春秋青銅禮器銘文的演變與特色》,臺北市:萬卷樓,2018年。new window
黃德寬:《古文字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楊筠茹著,黃懷信標校:《尚書覈詁》,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楊樹達:《卜辭求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重印。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重印。
楊懷源:《西周金文詞彙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年。
楊懷源、孫銀瓊:《金文複音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
董珊:《吳越題銘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年。
裘錫圭:《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
聞一多:《古典新義‧璞堂雜識》,收錄於《聞一多全集》第二冊,北京:三聯書店,1982年。
劉釗:《書馨集: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年。
謝明文:《商周文字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美】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著,吳長青、張莉、彭鵬等譯:《宗子維城: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年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四、學位論文
石帥帥:《毛公鼎銘集釋》,吉林: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4月。
任學甍:《金文與詩經共見語詞集釋考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8年5月。
金信周:《兩周頌揚類銘文及其文化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漢語言文字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徐子黎:《西周關涉土地制度類金文集注及疑難字詞專題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8年。
陳美琪:《西周金文字體常用詞語及文例研究》,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01年。new window
陳美蘭:《西周金文複詞研究》,臺北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new window
陳曦:《金文有銘銅器斷代專題整合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頁15-24。
蔣玉斌:《殷墟子卜辭的整理與研究》,吉林: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五、單篇論文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近年來上海市從廢銅中搶救出的重要文物〉,《文物》1959年第10期。
于省吾:〈詩「駿惠我文王」解〉,《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2年第3期
于省吾:〈墻盤銘文十二解〉,收錄於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主編:《古文字研究》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于省吾:〈釋蔑曆〉,《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6年第2期。
方勇:〈甲骨文中的「瀕」字及其相關問題〉,《殷都學刊》總107期,2008年3月。
方南生:〈從「老身」談起──漫話古人自謂〉,《文史知識》1989年第5期
王人聰:〈西周金文「嚴在上」解──並述周人的祖先神觀念〉,《考古》1998年第1期
王子揚:〈卜辭「????不既作」試解〉,《出土文獻》第三輯,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王子楊:〈甲骨文舊釋「凡」之字絕大多數當釋為「同」──兼談「凡」、「同」之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五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王子楊:〈釋甲骨文中的「隮」字〉,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八輯,北京:中西書局,2016年。
王冠英:〈再說金文套語「嚴在上,異在下」〉,《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2期
王冠英:〈作冊封鬲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2期
王冠英:〈䚄簋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3期
王晶:〈「對揚」再釋〉,《北方論叢》2007年第3期
王榆楨:〈《清華三‧芮良夫毖》「頪」字考──兼釋「盭和庶民」〉,《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30期,2015年6月。
王輝:〈從考古與古文字的角度看《儀禮》的成書年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9年第1期
王輝:〈逨盤銘文箋釋〉,《考古與文物》總137期,2003年6月。
古育安:〈甲金文中舊釋為「粦」字之形義問題補論〉,發表於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主辦:「第三十一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慈濟大學,2020年12月18-19日。
伍煥堅:〈盭龢詞義補說〉,《書目季刊》第51卷第1期,2017年6月。new window
朱其智:〈蔑????,曆。新說〉,《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6期
朱歧祥:〈論殷商金文的詞匯〉,《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朱鳳瀚:〈 公盨銘文初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朱鳳瀚:〈師酉鼎與師酉簋〉,《中國歷史文物》,2004年第1期。
朱鳳瀚:〈商周時期的天神崇拜〉《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4期。
朱鳳瀚:〈論周金文中的「肇」字的字義〉,《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何景成:〈論西周王朝政府的僚友組織〉,《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第6期。
何景成:〈釋金文詞語「逆送」〉,刊於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華東師範大學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編《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二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
何琳儀:〈逨盤古辭探微〉,《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4期
何琳儀:〈牆盤賸語〉,《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
岑仲勉:〈從漢語拼音文字聯系到周金銘的熟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56年第4期
李春桃:〈從斗形爵的稱謂談到三足爵的命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9本第1分,2018年3月。new window
李零:〈西周金文中的「蔑????」即古書中的「伐矜」〉,《出土文獻》第八輯,2016年4月。
李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諸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
李學勤:〈清華簡《攝命》篇「粦」字質疑〉,《文物》2018年第9期
李學勤:〈論 公盨及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
李學勤:〈論史墻盤及其意義〉,收錄於《新出青銅器研究,增訂本。》
李學勤:〈釋金文「亡尤」等詞──金文釋例之三〉,收錄於氏著《夏商周文明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中國古代生命觀念的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6本第2分,1995年6月。new window
沈文倬:〈對揚補釋〉,《考古》1963年第4期
沈培:〈釋甲骨文、金文與傳世典籍中跟「眉壽」的「眉」相關的字詞〉,收錄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周忠兵:〈金文所見「菽麥」考〉,《考古與文物》2016年3期new window
周忠兵:〈說金文中的「寵光」〉,《文史》2011年第4期。
周鳳五:〈眉縣楊家村窖藏《四十二年逑鼎》銘文初探〉,收錄於華學編輯委員會編:《華學(第七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岳連建:〈商末與周初青銅器的比較研究〉,《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總179期,2017年10月。
【日】松丸道雄:〈金文の書体──古文字における宮廷体の系譜〉,《中国法書選1:甲骨文・金文下》,東京都:二玄社,1990年。
林宏佳:〈兩周金文君臣字詞疏解四則〉,《第二十七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中國文字學會,2016年。
林宏明:〈從古文字學的研究成果重新檢視鄭玄注經的得失〉,刊於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第五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09年。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05年12月。new window
林素清:〈出土資料所見古語研究〉,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四屆古文字與古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紀念董作賓逝世五十周年」研討會,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2013年11月22-24日。
姚小鷗、李文慧:〈《詩》、《書》成語與《周頌‧振鷺》篇的文化解讀〉,《中州學刊》2011年11月
姚蘇傑、謝思煒:〈《禮記》「孔悝鼎」銘文考辨──兼談先秦文獻的流傳與寫定〉,《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5期。
姜昆武:〈「大人」、「沖人」、「小子」考〉,《河北大學學報》1980年第4期
姜昆武:〈成語與成詞──一個語言學術語的討論〉,《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4期
胡厚宣:〈重論「余一人」問題〉,《古文字研究》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胡厚宣:〈重論「余一人」問題〉,載於四川大學歷史系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范常喜:〈金文「蔑曆」補釋〉,收錄於《古文字論壇:中山大學古文字學研究室六十周年紀念專號‧第二輯》,上海:中西書局,2016年。
唐帥:〈《左傳》「撫有」研究〉,《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徐難于:〈再論西周孝道〉,《中國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
晁福林:〈好仁、好賢與朋友──簡本《緇衣》「輕絕貧賤」章和《大雅‧既醉》篇補釋〉,《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
晁福林:〈金文「蔑曆」與西周勉勵制度〉,《歷史研究》2008年1期
馬楠:〈釋「粦明」與「有吝」〉,載於中國古文字研究會、吉林大學中國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古文字研究》第三十二輯,北京:中華書局,2018年8月。
馬賽:〈從手工業作坊看周原遺址西周晚期的變化〉,《考古學研究》2016年第3期
高至喜:〈西周士父鐘的再發現〉,《文物》1991年第5期
【日】高嶋謙一著,王弘治譯:〈「其」、「氒/厥」之辨:檢視甲骨文「其」的功能新釋在金文與和《尚書》中的應用──附論「身」及相關詞語〉,《東方語言學》第十七輯,2017年12月。
【美】夏含夷:〈從䚄簋看周穆王在位年數及年代問題〉,《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3期
常金倉:〈西周青銅器斷代研究的兩個問題〉,《考古與文物》2006年第2期
張永山:〈䚄簋作器者的年代〉,《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3期
張光裕:〈新見金文詞匯兩則〉,刊於《古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張全禮:〈堇鼎保( )字的書體風格對銅器銘文斷代的作用〉,《博物院》2017年第5期
張在興:〈中觶「于庚」意義探索〉,載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中國文字研究》第十六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張宇衛:〈說「逑」字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文史哲學報》第87期,2017年8月。new window
張延俊、呂曉薇:〈殷周金文「蔑歷」的語法結構與意義〉,《長江學術》2013年第4期。
張厚知:〈「周公制禮」平議〉,《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2015年9月。
張振林:〈試論銅器銘文形式上的時代標記〉,《古文字研究》第5輯,1981年1月。
張振林:〈篇章語法分析在銘文解讀中的意義(上)〉,《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富海:〈讀新出金文偶識〉,《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張懷通:〈大盂鼎與《康誥》體例〉,《青銅器與金文》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
張巍:〈「天祿永終」辨正〉,《學術研究》2004年第11期
曹芳、張懋鎔:〈周公「制禮作樂」與西周青銅文化的轉型〉,《求索》2013年第6期
曹建國:〈金文嘏詞與《詩》篇斷代〉,《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49期,2009年1月。new window
曹斌:〈恭懿之際西周國家的轉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7年第3期,頁134-135。
梁立勇:〈「柔遠能邇」解〉,《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0卷第5期,2013年9月。
盛冬鈴:〈西周銅器銘文中的人名及其對斷代的意義〉,《文史》17期,1983年
連劭名:〈金文中的「敬夙夕」與早期道德實踐理論〉,《文物春秋》,2000年第3期。
郭長江、凡國棟、陳虎、李曉楊:〈曾公 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第166期,2020年1月。
陳佩君:〈兩周金文所見先人美稱詞研究〉,《有鳳初鳴年刊》第三期,2007年10月。new window
陳佩芬:〈繁卣、????鼎及梁其鐘銘文詮釋〉,《上海博物館集刊》建館三十周年特輯,1982年7月。
陳致:〈「允」、「㽙」、「畯」試釋〉,《饒宗頤國學院院刊》創刊號,2014年4月。
陳英傑:〈兩周金文「器主曰」開篇銘辭研究〉,《華夏考古》2009年第3期。
陳英傑:〈金文「順」字說略〉,《北方論叢》總217期,2009年9月。
陳英傑:〈談兩周金文中的訛字問題〉,收錄於趙平安主編:《訛字研究論集》,上海:中西書局,2019年。
陳英傑:〈談簋銘中「肇享」的意義──兼說冊命銘文中的「用事」〉,載於《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陳逸文:〈說殷卜辭「 」的一種用法〉,載於國立成功大學主編:《語文迴旋圈──101年度臺灣南區大學中文系聯合學術會議語言文字學術專業會後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2012年。
陳榮軍:〈西周金文辭例札記〉,《求索》2007年第9期
陳劍:〈金文字詞零釋(四則)〉,收錄於張光裕、黃德寬等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劍:〈試爲西周金文和清華簡《攝命》所謂「粦」字進一解〉,《出土文獻》第十三輯,2018年10月。
陳劍:〈簡談對金文「蔑懋」問題的一些新認識〉,收錄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七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陸德富:〈說「兵死者」〉,收錄於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出土文獻研究》第十一輯,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
麻愛民:〈墻盤與文獻新証〉,《語言研究》第23卷3期,2003年9月。
彭裕商:〈金文研究與古代典籍〉,《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
彭曦:〈逨盤銘文的注釋及簡析〉,《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5期
程元敏:〈尚書寧王寧武寧考前寧仁寧人前文人解之衍成及其史的觀察,下。──併考周文武受命稱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期,1992年3月。new window
馮玉:〈古韵「東」、「冬」、「侵」三部分合說述略〉,《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馮時:〈 公盨銘文考釋〉,《考古》2003年第5期
黃月:〈西周金文諸侯稱「王」現象辨析〉,《史學集刊》2000年11月
黃光武:〈金文子孫稱謂重文的釋讀及啟發〉,《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4期
黃庭頎:〈西周金文套語「嚴在上,異在下」辨析〉,《經學文獻研究集刊》第十九輯,2018年8月。
黃庭頎:〈從述祖到揚己——兩周「器主曰」開篇銘文研究〉,《清華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17年6月。new window
黃庭頎:〈論金文「禱」及「禱+器名」〉,《東華漢學》第廿一期,2015 年 6 月。new window
黃盛璋:〈新發現的「羕陵」金版及其相關的羕器,曾器銘文中諸問題的考索〉,收錄於《出土文獻研究續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黃錦前:〈說荊子鼎銘文中的「麗」〉,《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十二輯,長沙:岳麓書院,2016年。
黃鶴:〈西周金文語詞斷代法研究綜述〉,《哈爾濱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9年第4期
楊文山:〈西周青銅器麥尊通釋〉,《邢台師範高專學報》1997年第4期
楊向奎:〈關於周公「制禮作樂」〉,《文史知識》1986年第6期
董珊:〈毛公方鼎韻讀〉,刊於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青銅器與金文》第一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董珊:〈略論西周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銘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董珊:〈釋西周金文的「沈子」和《逸周書‧皇門》的「沈人」〉,《出土文獻》第2輯,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
虞萬里:〈金文「對揚」歷史觀〉,《語言研究》1992年第1期
翟建宏:〈青銅器分期斷代方法論研究〉,《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趙平安:〈出土文獻視域下的「庶昚」〉,《中國文字》總第一三期,2020年6月。
趙平安:〈古文字中的「????」及其用法〉,《中國文字》總第一期,2019年6月。new window
趙平安:〈清華簡《四告》的文本形態及其意義〉,《文物》2020年第9期。
趙光賢:〈釋「蔑歷」〉,《歷史研究》1956年第11期。
劉志基:〈西周金文「貝」之字體再研究──兼論斷代分期視角的青銅器銘文字體的「字體」界定問題〉,《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四輯,2017年1月。
劉志基:〈微族同文器字體研究〉,《中國文字研究》第二十六輯,2017年12月。
劉志基:《也說「嚴在上,翼在下」之「翼」》,《考古與文物》古文字論集(三)2005年增刊號。
劉華夏,〈金文字體與銅器斷代〉,《考古學報》2010年第1期。new window
劉夢揚:〈金文習見「蔑曆」詞組的形式與功能意義〉,《出土文獻語言研究(第三輯)》,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20年。
潘玉坤:〈金文「嚴在上,異在下」與「敬乃夙夜」試解〉,《故宮博物院院刊》,2003年第5期。
蔡哲茂:〈金文研究與經典訓讀──以《尚書‧君奭》與《逸周書‧祭公篇》兩則為例〉,《東華漢學》第12期,2010年12月。new window
蔡哲茂:〈說ㄓ 又 〉,《中國文字》第51期,1974年3月。
蔡哲茂:〈釋金文「 」「 」「 」「 」等字──兼解《左傳》的「讒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9本第4分,1988年12月。
蔣玉斌、周忠兵:〈據清華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說「沈子」、「沈孫」〉,《出土文獻》第2輯,北京:中書局,2011年。
蔣玉斌:〈釋西周春秋金文中的「討」〉,《古文字研究》第29輯,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冀小軍:〈說甲骨金文中表祈求義的「????」字──兼談????字在金文車飾名稱中的用法〉,《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
穆海亭、朱捷元:〈新發現的西周王室重器五祀㝬鐘考〉,《人文雜誌》1983年第2期
謝博霖:〈大盂鼎銘文「敬雍德經敏」新斷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38期,2020年12月。new window
謝博霖:〈史密簋「雚不????」再探〉,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第二屆古文字學青年論壇」會議,臺北市: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文物陳列館B1演講廳,2016年1月28至29日。
謝博霖:〈西周金文貴族副職說再探〉,《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44期,2018年12月。new window
韓巍:〈冊命銘文的變化與西周厲、宣銅器分界〉,《文物》2009年第1期
韓巍:〈冊命體制與世族政治──西周中晚期王朝政治解析〉,《九州學林》2011年春季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韓巍:〈由新出青銅器再論「恭王長年說」──兼論西周中期後段青銅器的變化〉,收錄於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中心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研究,第二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頁27-32。
韓巍:〈西周金文中的「異人同名」現象及其對斷代研究的影響〉,《東南文化》,2009年第6期。
韓巍:〈單逑諸器銘文習語的時代特點和斷代意義〉《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顏世鉉:〈説清華簡《周公之琴舞》「甬啓」〉,《出土文獻》第八輯,北京:中西書局,2016年。
魏慈德:〈從出土的《清華簡‧祭公之顧命》來看清人對《逸周書‧祭公》篇的校注〉,《廈大中文學報》第3輯,2016年3月。
羅江文:〈《詩經》與兩周金文韻文押韻方式比較〉,《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3期
嚴志斌:〈關於商周「小子」的幾點看法〉,《三代考古(一)》,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六、網路學術文章
史傑鵬:〈由郭店《老子》的幾條簡文談幽、物相通現象暨相關問題〉武漢大學「簡帛網」2010年4月19日,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245#_ftn9。
吳雪飛:〈金文「 字補證〉,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3年6月17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073。
張崇禮:〈「疐」字解詁〉,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5年1月26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2436。
張崇禮:〈談談甲骨、金文中用為「這」的「言」字〉,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18年7月12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276
劉信芳〈清華藏竹書《攝命》釋讀〉,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中心網站,2019年2月2日,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438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