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萬曆年間的印學發展
書刊名: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
作者:蔡耀慶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ai, Yao-ching
出版日期:1998
卷期:11
頁次:頁43-61
主題關鍵詞:篆刻書法萬曆年間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0
     文人開始自行刻製印章之後,印章開始有了新的面貌。元代趙孟頫(1254-1322) 編輯《印史》一書, 將古印作出年代的整理並樹立起漢魏印章為學習篆刻的典型, 吾丘衍 (1268-1311 )續之以《學古篇》,使得臨習古銅印與篆書學習在從事篆刻時居相同地位。 明清兩代,逐漸受到重視的篆刻藝術中,篆書的書寫能力與完成篆刻時所必須具備的用刀技 巧在印論中便成為論述的重點,印論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討論,或是重視刀法的表現或 是重視筆意的完成,但無論是以何種方式進行討論,俱是為建立篆刻獨立的地位而努力。明 代文彭( 1498-1573 )與何震(約 1530-1604 )出現印壇之後,到了清代初期這段時間中 ,刀法和筆法兩者各有尊崇的理想與執行,造就清代之後篆刻面貌的多樣化,而文、何兩人 也成為後來分派立宗的源頭。在元代起的篆刻風尚與清代百花齊放的過程中,明神宗萬曆年 間( 1573-1620 ),出現在中國藝壇中的集古印譜風尚,不僅是對這時的篆刻風格流向作 了導引的工作,同時也建立出若干作為後來學習者的觀念;同期間出現的若干印論,更是將 爾後的篆刻發展做好發展的準備,本文將透過這些集古印譜出現的意義與當時印論文字的認 識來討論,為篆刻在明末清初間的發展作出簡要的說明。
圖書
1.王冬齡(1987)。篆刻與碑學。西泠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韓天衡(1991)。歷代印學論文選。西泠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沙孟海(1987)。印學史。西泠印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惇(1994)。中國古代印論史。上海書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北岳(1986)。篆刻述要。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馮作民(1980)。中國印譜。藝術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