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尖團定義與尖團的分混類型
作者:李藍
書刊名:山高水長 : 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上冊;何大安, 張洪年, 潘悟雲, 吳福祥 (編輯)
頁次:519-540
出版日期:2006
出版項: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
主題關鍵詞:尖團尖團定義尖團分混類型全分尖團半分尖團不分尖團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本文首先討論尖團定義,然後根據本文的尖團定義對十六部方言調查報告進行尖團分混類型的歸納和整理。現代漢語方言中尖團分混的情況非常複雜,本文先根據尖團的分混程度把漢語方言裡的各種尖團分混形式歸納為全分型、半分型和全混型三個大類,每個大類下先據見組字的讀音分次類,然後根據精組字的讀音差別分小類。
期刊論文
1.錢曾怡(2004)。古知莊章聲母在山東方言中的分化及其與精見組的關係。中國語文,2004(6),536-5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衛東(1984)。文登、榮成方言中古見系部分字的文白異讀。語言學論叢,12,36-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大安(19850600)。雲南漢語方言中與顎化音有關諸聲母的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2),261-2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丁邦新(19871200)。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4),809-8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亦鳴、王為民(2003)。《圓音正考》與《音韻逢源》所記尖團音分合之比較研究。中國語文,2003(2),131-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楊時逢(1984)。四川方言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賀巍(2002)。官話方言研究。北京:方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時逢(1973)。湖南方言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詹伯慧、張日昇(1998)。粤西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廣西師範學院中文系《廣西漢語方言槪要》編寫組(1960)。廣西漢語方言槪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曹志耘(1996)。金華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時逢(1969)。雲南方言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元任、丁聲樹、楊時逢、吳宗濟、董同龢(1948)。湖北方言調查報告。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平田昌司、趙日新、劉丹青、馮愛珍、木津祐子、溝口正人(1998)。徽州方言研究。東京:好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連進(2000)。平話音韻研究。廣西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錢曾怡(2001)。山東方言研究。山東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1989)。漢語方音字匯。文字改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如龍、張雙慶(1992)。客贛方言調查報告。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如龍(1999)。粵西客家方言調查報告。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錢乃榮(1992)。當代吳語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侯精一、溫端政(1993)。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詹伯慧、張日昇(1994)。粵北十縣市粵方言調查報告。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羅常培(1963)。京劇中的幾個音韻問題。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邦新(1998)。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