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學翻譯過程中「異國情調」的操作
作者:吳錫德 引用關係
書刊名:翻譯空間
集叢:卷一 : 理論與思考
頁次:71-89
出版日期:2009
出版項:臺北:書林
主題關鍵詞:文學翻譯
學門:語言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
期刊論文
1.王育倫(1982)。從“削鼻剜眼”到“異國情調”。外語學刊,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錫德(200609)。品牌翻譯的跨文化策略--兼論外來語的音譯。淡江人文社會學刊,27,81-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錫德(20061200)。後現代翻譯美學:論譯者的任務。淡江外語論叢,8,245-2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Kristeva, J.(2001)。Au risqué de la pense'e。Paris:l’aube。  new window
2.Proust, M.(1908)。Contre Sainte-Beuve。Paris:Gallimard。  new window
3.Proust, M.(1929)。Du cote de Guermantes。Paris:Gallimard。  new window
4.方夢之(2004)。譯學辭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金聖華(1998)。外文中譯研究與探討。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鈞(1996)。文字‧文學‧文化--《紅與黑》漢譯研究。南京: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柏然、許鈞(1997)。譯學論集。南京:譯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馬祖毅(2006)。中國翻譯通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羅新璋(1984)。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天振(2000)。翻譯的理論建構與文化透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建中(200001)。文化與翻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Kristeva, Julia、Navarro, Marie-Christine、吳錫德(2005)。思考之危境:克莉斯蒂娃訪談錄。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Barthes, R.(1967)。Proust et les noms。dans Oeuvres completes。Paris:Seuil。  new window
2.王育倫(1982)。從“削鼻剜眼”到“異國情調”。翻譯論集。北京: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杜爭鳴(2000)。論意譯、直譯、不譯的社會語言學與跨文化交際涵義。文化與翻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孟華(2000)。翻譯的語言文化特性。翻譯的理論建構與文化透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許鈞(1998)。《紅與黑》漢譯的理論與實踐。外文中譯研究與探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建中(2000)。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文化與翻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曉榮(1997)。小說翻譯中異國情調的再現原則。譯學論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趙元任(1967)。論翻譯中信達雅的信的幅度。翻譯史、翻譯論。臺北:弘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潘炳信(2000)。姓名的翻譯與跨文化交際。文化與翻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天振(2000)。翻譯的文化哲學透視。翻譯的理論建構與文化透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羅新璋(1996)。風格、誇張及其他。文字‧文學‧文化--《紅與黑》漢譯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Benjamin, W.(2005)。譯者的任務。翻譯與後現代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