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改造」一詞的使用看共產主義在中國的發生背景
作者:姚育松
書刊名:數位人文在歷史學研究的應用;項潔 (編)
頁次:189-217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主題關鍵詞:中國共產主義改造
學門:圖書資訊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期刊論文
1.Chen, Duxiu(19201201)。關於社會主義的討論。New Youth,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啓超(1903)。新民說•論私德。新民叢報,40/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興之(19061130)。論中國現在之黨派及將來之政黨。新民叢報,92,28-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大釗(1920)。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新青年,7(2),47-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蔣百里(19021214)。軍國民之教育。新民叢報,22,33-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獨秀(19210701)。政治改造與政黨改造。新青年,9(3),1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獨秀(19191201)。新青年宣言。新青年,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天華(1905)。中國革命史論。民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大釗(1919)。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新青年,6(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大釗(19191201)。物質變動與道德變動。新潮,2(2),207-2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大釗(1919)。「少年中國」的「少年運動」。少年中國,1(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佛公(19060721)。勸告停止駁論意見書。新民叢報,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達(1921)。討論社會主義並質梁任公。新青年,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不侫(1907)。論立憲黨人與中國國民道德前途之關係。民報,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高一涵(19150915)。共和國家與青年之自覺。新青年,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梁啟超(1921)。覆張東蘇書論社會主義運動。飲冰室文集,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凌霜(19170601)。托爾斯泰之平生及其著作。新青年,3(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揆鄭(19100101)。劉道一。民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彗廣(19030905)。論功名心。新民叢報,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章文治、記者(1915)。章文治--致記者,附記者答言。新青年,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梁啟超(19031102)。《飲冰室自由書》(答飛生)。新民叢報,4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梁啟超(1906)。新出現之兩雜誌。新民叢報,4(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飲冰子(1903)。飲冰室詩話。新民叢報,4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梁啟超(1896)。論不變法之害。時務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胡漢民(19060405)。民報之六大主義。民報,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漢民(19060725)。粵漢鐵路商辦問題之未解決。民報,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彈佛(1906)。駁勸告停止駁論意見書。民報,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錢玄同、陳獨秀(19170201)。錢玄同一致獨秀,附獨秀覆信。新青年,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傅斯年(19190201)。怎樣做白話文? 白話散文的憑藉--一留心說話二直用西洋詞法。新潮,1(2),171-1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獨秀(19200901)。談政治。新青年,8(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傅斯年(19190501)。白話文學與心理的改革。新潮,1(5),913-9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老子。道德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啟超(1903)。新英國巨人克林威爾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啟超(1907)。新聞社宣言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梁啟超(1911)。中國前途之希望與國民責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梁啟超(1918)。歐遊心影節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錢穆(2008)。中國文化史導論。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金觀濤、劉青峰(2000)。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勞思光(2008)。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市: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金觀濤、劉青峰(1993)。開放中的變遷--在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金觀濤、劉青峰(2008)。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毓生(1988)。五四時代的激烈反傳統思想與中國自由主義的前途。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英時(2004)。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義。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金觀濤、劉青峰(2008)。導論:為甚麼從思想史轉向觀念史?。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光漢(1895)。湖南選用道李光漢呈文。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康有為(1897)。日本書目志。日本書目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俊傑(1983)。內聖與外王--儒學傳統中道德政治觀念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一)理想與現實。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蔡士英(1654)。請罷長運覆轉運疏。皇朝經世文編. 卷47戶政22漕運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