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王權的誕生--兼論王權與夏商西周復合制國家結構之關係
書刊名:中國社會科學
作者:王震中
作者(外文):Wang, Zhenzhong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6)
頁次:186-203+208
主題關鍵詞:王權王朝國家復合制結構華夏禮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
  • 點閱點閱:5
上古中國,真正的王權是夏商西周王朝國家之王支配天下的最高統治權,它與三代多元一統的復合制大國家結構聯系在一起,它的誕生以夏王朝的出現為標志。王權與王的稱謂有聯系,但又并非絕對等同。這一方面是在甲骨文、金文和傳世文獻中,凡是直言王者皆指商王周王;另一方面是金文中還存在某些邊遠地區的小邦邦君稱王的舊俗。王朝的最高統治者稱王,體現的是王朝的王權;個別的邊遠小國也自稱為王,體現的是小國的邦君君權。"王"的稱謂之所以并存于這兩類不同形態的國家之中,即在于"王"字和"王"的稱謂起源于作為軍權象征的斧鉞。夏王朝并非中國最早的國家,堯舜禹時代是已形成國家的邦國林立并組成族邦聯盟的萬國時代,夏王朝"天下共主"的王權源于萬國時代族邦聯盟的盟主權,是由盟主的霸權轉化而來的。
期刊論文
1.松丸道雄(200411)。河南鹿邑県長子口墓をめぐる諸問題--古文献と考古学との邂逅。中國考古學,4,219-2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歡(2003)。試論太清宮長子口墓與商周「長」族。華夏考古,2003(2),64-67+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震中(2010)。夏代"複合型"國家形態簡論。文史哲,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震中(2012)。論商代複合制國家結構。中國史研究,20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2004)。河南安陽花園莊54號商代墓葬。考古,200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伯謙(1988)。從靈石旌介商墓的發現看晉陝高原青銅文化的歸屬。北京大學學報,19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光永(1984)。寶雞縣賈村原發現夨王簋蓋等青銅器。文物,198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政烺(1939)。昭王之喧鼎及簋銘考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輯刊,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其昌(1936)。金文名家疏證。武大文史哲季刊,193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沄(1965)。說「王」。考古,1965(6),311-3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8)。安徽含山淩家灘遺址第五次發掘的新發現。考古,200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殷之彝(1977)。山東益都蘇埠屯墓地和「亞醜」銅器。考古學報,1977(2),23-34+161-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殷瑋璋、曹淑琴(1990)。靈石商墓與丙國銅器。考古,1990(7),621-639+6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伯謙、鄭杰祥(1981)。後李商代墓葬族屬試析。中原文物,1981(4),35-37+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恩田(2002)。鹿邑太清宮西周大墓與微子封宋。中原文物,2002(4),4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河南省信陽地區文管會、河南省羅山縣文化館(1986)。羅山天湖商周墓地。考古學報,1986(2),153-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尹盛平、盧連成(1982)。古夨國遺址、墓地調查記。文物,1982(2),48-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源(2014)。「五等爵」制與殷周貴族政治體系。歷史研究,2014(1),6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1979)。1969-1977年殷墟西區墓葬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9(1),27-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山東省博物館(1972)。山東益都蘇埠屯第一號奴隸殉葬墓。文物,1972(8),17-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澐(1981)。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6,67-9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政烺(1986)。夨王簋蓋跋--評王國維〈古諸侯稱王說〉。古文字研究,13,174-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齊文心(1985)。關於商代稱王的封國君長的探討。歷史研究,1985(2),63-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6)。淩家灘--田野考古發掘報告之一。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郭沫若、胡厚宣(1979)。甲骨文合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法高、張日昇、徐芷儀、林潔明(1974)。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振玉(1983)。三代吉金文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震中(2013)。中國古代國家的起源與王權的形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59)。史記‧卷4,周本紀。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于省吾(1934)。雙劍誃尚書新證。北平:直隸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7)。殷周金文集成。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學勤、王震中、羅琨、王宇信、楊升南、宋鎮豪(1997)。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0)。小屯南地甲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田昌五(1980)。古代社會形態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許倬雲(1994)。西周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宋鎮豪、劉源(2006)。甲骨學殷商史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2015)。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宇信(1984)。西周甲骨探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2001)。殷周金文集成釋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玉哲(2000)。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國維(1959)。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孫星衍、陳抗、盛冬鈴(1986)。尚書今古文注疏。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州市博物館(1989)。青州市蘇埠屯商代墓地發掘報告。海岱考古。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葛英會(1990)。殷墟卜辭所見的王族及相關問題。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震中(2007)。先秦文獻中的"邦" "國" "邦國"及"王國"--兼論最初的國家為"都邑"國家。"從考古到史學研究"之路--尹達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震中(2010)。古史傳說中的"虛"與"實"。趙光賢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震中(2011)。三皇五帝傳說與中國上古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學刊。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嚴文明(1979)。大汶口文化居民的拔牙風俗和族屬問題。大汶口文化討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峰(20120000)。論「五等爵」稱的起源。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明(1990)。商代卜辭中所見的王與帝。紀念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三十周年論文集:1952-1982。北京市: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