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井田制研究與近代中國--20世紀前半期的井田制研究及其意義
書刊名:社會學研究
作者:凌鵬
作者(外文):Ling, Peng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4)
頁次:52-73+243
主題關鍵詞:井田制今古文經學之爭民國新學術歷史理想現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0
  • 點閱點閱:179
長期以來,土地制度是中國社會的基礎。而作為其源頭的"井田制"不僅僅作為一個"歷史"事實,同時還作為"理想"與"現實"貫穿于歷史的始終,成為中國傳統學術中的經典問題。進入近代之后,在救亡壓力與西方文明的沖擊下,傳統上對于井田制之"歷史"、"理想"、"現實"三維度統一的理解也分裂了,呈現為"理想—現實"(今文經學)與"歷史—現實"(古文經學)的兩個極端。而在進入民國之后,在西方社會科學的影響之下,眾多學者們開始在新的意義上探索井田制之三維度的新關聯,同時也是試圖通過重新理解傳統,來探索中國走向現代社會的方向。20世紀20年代有胡適和柳詒徵對于"歷史"維度與"理想"維度的分別探索,30-40年代則有郭沫若、高耘暉等開始在社會理論的基礎上重新統一"歷史"、"理想"、"現實"三維度的嘗試。在這些嘗試中,"歷史"與"理想"維度間的張力繼續成為問題焦點。這些重要研究深化了井田制新研究的各個側面,為我們今后進一步探究井田制的意義,并在此基礎上深入理解中國社會的現狀與未來奠定了基礎。
期刊論文
1.胡漢民(1919)。中國哲學史之唯物的研究。建設,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剛(2009)。郭沫若與中國社會史論戰--側重於學術史視野下的敘述。江淮論壇,200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高耘輝(1935)。周代土地制度與井田。食貨,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35)。周代土地制度與井田。食貨,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柳詒徵(2000)。國史要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平、李耀仙(1998)。廖平選集。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汎森(2001)。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汎森(1985)。章太炎的思想(1868-1919)及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沫若(1982)。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朱執信、胡漢民、胡適(1930)。井田制度有無之研究。上海:華通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章太炎(2011)。章太炎演講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繼權、童煒鋼(1983)。郭沫若年譜。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陶希聖(1929)。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海:南強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永如(2010)。柳詒徵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柳詒徵(2002)。中國文化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師培(1936)。劉申叔先生遺書(19)古政原始論古曆管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康有為(1981)。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五)中庸注孟子微。臺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康有為(1981)。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二、三)孔子改制考。臺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胡適、歐陽哲生(1998)。胡適文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耿雲志(2012)。胡適年譜1891-1962。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章太炎(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章太炎(1985)。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羅志田(1999)。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葉桂生(1990)。郭沫若與中國社會史論戰。郭沫若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