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上)
作者:雷家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i, Jia-Ji
校院名稱: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宋晞
蔣復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79
主題關鍵詞:唐代中央權力人事結構權力結構武力結構歷史地理HISTORYGEOGRAPH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8)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3
本論文除緒論外,共分五章十一節,每節下分若干目,都約三十餘萬言。另附參考文
獻,計表三十一,圖十六。
首章分三節,討論從地域觀點看唐朝朋黨與政爭的不可靠,認為討論隋唐朋黨及權威
政治的人事結構,當從國策、政策及權力著手。首節研討唐初的人事權力結構及武周
革命成功的原因,認為唐朝開國人物以山東人為主,關隴力量相當,最高統治階層在
固本國策及歷史淵源下,兩地士族反而得到緩衝,小姓、寒庶亦能耀進最高統治階層
,使士庶矛盾融和沖淡。唐初最高統治階層主要由宗室、姻戚、功臣三系結合而成,
由於屢次發生向君權及君位繼承挑戰的事件,太宗與高宗逐漸採取向此三系抑壓摧殘
的政策,其結果遂造成了武后崛起的良機。次節討論武間的新權力結構及其權威政治
認為武后因時而起,推廣太宗的各種政策,一方面提拔人才,培養自己的人事系統;
一方面繼續摧殘唐初結構,形成恐怖統治。其樹立個人專制權威及新人事局面,形成
政潮起伏的主因,對唐朝的律令政治產生惡劣影響。未節討論革命餘波與復辟政潮,
分析武周至開元初政治糾紛的原因,在復辟與反復辟,蘊含唐朝舊結構與武周新結構
鬥爭的意義,根本則為政權完復及政治清理的問題。
第二章討論隋唐中央政府的重建及其危機。隋唐以律令重整政府,將政權及治權,以
決策│設計│實作的三聯結構來分官設職。在壓抑地方力量,提高中央權威政策之下
,「中央亦以制衡主義為原則,建立政府,此為「固本國策」。但是,重建的政府在
建制沒有危機,乃因參政授權形成制度及兼官流行,使制衡的意義削弱。另外因為特
殊權力機關的建立,乃因參政授權形成制度及兼官流行,使制衡的意義削弱。另外因
為特殊權力機關的建立,使權力制衡狀態較弱而引起危機。
第三章主要討論貞觀之治下的政制。太宗官臣開創了一個罕見的君聖臣賢之局,將律
令制度條改得怡到好處;最大的缺憾及在對君權沒有直接明文的限制,政府雖對君權
在法令上有反對的權力,措以缺乏明文的保障,終究仍淪於以人治為基礎。本章分由
人事政策、機關情商、參政制度,員外宰相會議制度、三省成權與關係、特殊權力機
關的釐革等方面去探論政制。又分由政權與治權的關係,政權的設限與理性化,政權
延續制度與資源運用等方面去討論權力的關係與結構。
第四章討論律令制度鼓壞下出現的柔性專制,兩者之差異即在法治與人治,後者與君
權提高及權威政治有密切關係。本章分兩節,首節探討司法、監察、人事行政及特別
任用權在君權提高及權威政治下的實際運用。次節則論述在上述情況下,人事行政的
惡性循環及政府編組的惡性發展,員末編制及差遺機關的盛行與侵官掠權對政制的影
響,使三省制度變形,三聯結構破壞。並詳論治權合議制的演變與制度。
第五章討論國家賴以建立的式力結構,全章探逑唐朝在同本國策下的國家戰略構想與
國防軍事政策。首節討論國家戰略構想下的政軍分離體係,勾繪武裝主力-恃衛體制
的建立情況及其意義。次節分由□衛、警防及行軍作戰三大體系述其建制及意義。探
討唐朝國策如何能實施,武力如何分配及發揮諸問題。
上述五章,筆者認為已將唐朝國策的展開,人事及政治權力結構的建立,制度的創定
、實施及發展趨向,勾劃出一個大體的藍圖。至於實際發展,何以會形成宋型結構,
則尚待日後的努力。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