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中古時期之陰山戰爭及其對北邊戰略環境變動與歷史發展影響
作者:何世同
作者(外文):Ho Shih-tu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雷家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陰山戰爭跨地障作戰地障作戰白道作戰線渡漠作戰劫掠作戰南方大軍北方大軍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1
陰山山脈位於大漠與黃河河套與土默川平原之間,居古中國帶狀「農畜牧咸宜區」的中央位置,是中古時期北方草原游牧民族與南方農業社會兩大勢力交會之所,從而產生頻繁互動,戰爭時而發生。本研究之斷限,起自漢高帝元年(前206),終於唐昭宣帝天祐三年(906),共1112年,不含游牧民族小兵力、單方面之劫略行為,共彙整中古時期陰山地區戰爭凡183例,平均約6.08年發生戰爭一次。其中,除隋朝時期的1.87年/次,遠超過中古時期之平均值,為陰山地區發生戰爭頻率最高的時期外,其餘各時期戰爭發生頻率概等。
就地緣與地形特性論,陰山山脈地略上南扼山南平原,北接漠南草原及大漠,自古即是南北勢力競逐的「四戰之地」。又因地形南麓陡峭,越野通過困難,具備軍事上天然「地障」之條件。因此,縱貫其上、由東向西併列之白道、稒陽、高闕與雞鹿塞等四條交通道路,遂成跨陰山南北用兵作戰線必經之戰略通道。而白道能「通方軌」,較適合正規大軍作戰,故道上及其南北延伸線上之戰爭次數亦多,是中古時期陰山第一軍道,其餘三道之重要性,則呈由東向西遞減狀況。陰山北接漠南草原,越過漠南草原,即是大漠。因為大漠的阻絕作用,對北方大軍踰漠而南之作戰行動,形成極大限制;而漠南草原縱深有限,又無瞰制地形可用,也不利於建立前進基地或就地實施防禦,故在中古時期「南北衝突」過程中,南方居於較有利之地位。
中古時期游牧民族以經濟生產為目的之劫掠作戰,是造成中古時期「南北衝突」的源頭,也是南方政府訂定北邊國防政策的首要考量。本文分析各時期14場重要戰爭發現,中古時期陰山戰爭的發生,不論其直接原因為何,大致都應是緣於「南北衝突」。在此歷史發展所造成之大環境中,透過戰爭,可解決衝突與建立階段性的「戰略平衡」;但因衝突之因子始終存在,故在此框架之中,戰爭或能解決原有的衝突,但也每是另一次新衝突的源頭。而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戰爭更使北邊的「戰略平衡」,進入一個反覆建立、維持、破壞與重建的循環系統,而其最大影響因素,就是陰山與大漠兩大地障。
中古時期南方大軍出陰山渡漠攻擊北方游牧民族之戰爭,概有30次。但因受大漠地障限制、地理上錯誤認知及心理上「漠北無用論」等因素影響,在唐太宗貞觀二十年以前,均只見單純之軍事作戰行動,並無權力建立及保持之經略觀念與作為;故南軍稍攻即退,牧族走而復回,戰爭與權力脫節現象不斷重演。又由於南方大軍渡漠作戰之「攻而不略」,致軍事勝利之戰果迅速落空,師疲而無功,每次渡漠作戰都須從原點開始,形成國力之大浪費。而中古時期真正能充分運用權力,以戰爭為手段,達到經略漠北目的者,亦僅唐太宗一人而已。
一、基本史料
王若欽等《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89.11.
王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民78.4.
司馬光 《資治通鑑》,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56.6.
杜佑《通典》(全五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8.
李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
吳兢《貞觀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9.
桓寬《鹽鐵論》,台北:商務印書館,民45.4.
蒲起龍釋(劉知幾原著)《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民69.9.20.
樂史《太平寰宇記》,台北:文海出版社,出版時間不詳.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上海:二林齋屬圖書集成集校印,光緒二十五年(1899).
酈道元《水經注》,上海:中華書局據長沙王氏合校本校刊,出版時間不詳.
《嘉慶重修一統志》,台北:中華書局,出版時間不詳.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魏書》、《周書》、《北齊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南史》、《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均為台北:鼎文書局(百納本).
等49種,不詳列。
二、考古報告
中國長城協會《中國長城遺跡調查報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遺跡的探索〉,收入《陜西師大學報》,西安:1975.3.
史念海〈黃河中游戰國及秦時諸長城遺跡探索〉,刊於《陜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西安:禮泉印刷廠,1978,第2期(總第19期).
米文平〈鮮卑石室的發現與初步研究〉,刊於《文物》,1981.2.
汪宇平〈呼和浩特市北部地區與白道有關的文物古蹟〉,刊於《內蒙古文教考古》,第3期,內蒙古自治區考古學會及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呼和浩特:1984.3.
張郁〈大青山後東漢北魏古城調查記〉,呼和浩特:刊於《考古通訊》,1958,第3期.
張郁〈漢朔方郡河外五城〉,收入《內蒙古文物考古》,呼和浩特:1997.2.
張郁〈呼和浩特地區的古戰場〉,刊於《內蒙古文物考古》,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及內蒙古自治區考古博物館學會,呼和浩特:1996.1~2期.
等13種,不詳列。
三、中文論著及論文
(一)中文論著
王明蓀《中國民族與北疆史論‧漢晉篇》,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76.4.
方詩銘、方小芬《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
扎奇斯欽《北亞游牧民族與中原農業民族間的和平戰爭與貿易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叢書,台北:正中書局,民61.
扎奇斯欽《蒙古文化與社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6.11.
內蒙古自治區測繪局《內蒙古自治區地圖冊》,呼和浩特:內蒙古自治區新聞出版局發行,1989.6.
史念海、曹爾琴、朱士光等《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不詳.
左文舉《匈奴史》,台北:三民書局,民66.5.
岑仲勉《府兵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
林恩顯《突厥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7.4.new window
林幹《匈奴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
粱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8.
馬長壽《北狄與匈奴》,北京;三聯書局,1962.
馬長壽《烏桓與鮮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馬長壽《突厥人和突厥汗國》,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5.
章群《唐代番將研究》,台北:聯經書局,民75.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書局,民83.8.new window
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79.10.
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4.new window
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釋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7.5.
劉義棠《回突研究》,台北:經世書局,民79.1.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上海:地圖出版社,1985.10.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45,民52.
嚴耕望《治史經驗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85.2.new window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台北:中研院史語所專刊之83,民74.5.
等99種,不詳列。
(二)中文論文
文崇一〈漢代匈奴人的社會組織與文化型態〉,收入《邊疆論文集》,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民42.12.
毛漢光〈北魏東魏北齊之核心集團與核心區〉,收入《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7~2,民75.new window
毛漢光〈中古核心區核心集團之轉移〉,收入《民國以來國史的研究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民78.8.new window
史念海〈沿革地理學的肇始和發展〉,收入《河山集》(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12.
金發根〈東漢至西晉初期中國境內游牧民族的活動〉,刊於《食貨復刊》,13期9、10卷,台北:民73.1.
雷家驥〈從戰略發展看唐朝節度體制的創建〉,收入《張曉峰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簡牘學報第八期.
雷家驥〈從漢匈關係的演變略論屠各集團復國的問題〉,收入《東吳大學文史學報》(慶祝九十周年校慶特輯),台北:民79.3.
雷家驥〈趙漢國策及其一國兩制下的單于體制〉,收入《中正大學學報》,3卷1期,人文部分,嘉義:中正大學,民81.10.
蕭啟慶〈北亞游牧民族南侵各種原因檢討〉,刊於《食貨》,復刊,卷一,民61.3.new window
謝劍〈匈奴社會組織的初步研究〉,收入《中研院史語所集刊》40,台北:民58.1.
謝劍〈匈奴政治制度的研究〉,收入《中研院史語所集刊》41,台北:民58.6.new window
羅香林〈唐代天可汗制度考〉,刊於《新亞學報》,1卷1期,香港:1955.8.new window
等91種,不詳列。
四、外文論著及論文
(一)外文論著
1.日文
內田吟風《北史研究─鮮卑、柔然、突厥篇》,同朋社,1970.
田村實造《中國史上民族移動期─五胡‧北魏時代政治社會》,京都:創文社,,1985.3.25.
前田正名 《平城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東京:風間書局,1979.
等9種,不詳列。
2.英文
J. Holmgren. “Empress Dowager Ling of the Northern Wei and the T’o-pa Sinicization Question ”, 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18, 1978.
Karl.A. Wittfogel and Feng Chia —sheng,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 Philadelphia, 1949.
Otto J. Maenchen-Helfen.. “The World of The Huns :Study in 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1973.
等13種,不詳列。
(二)外文論文
川本芳昭〈北魏太祖的部落解散與高祖的部落解散〉,收入《佐賀大學教養部研究紀要》,14期,1982.
古賀昭岑〈關於北魏的部落解散〉,刊於《東方學》,59期,1980.
田村實造〈游牧王國發展衰亡〉,收入《中國征服王朝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67.
田村實造〈唐帝國的世界性〉,收入《史林》,52卷1期,1969.
等11種,不詳列。
(三)翻譯著作
陸軍總部譯印《約米尼‧克勞塞維茲與史利芬》,台北:民46.11.
鈕先鍾譯《戰爭藝術》(Jomini原著“Summary of the Art of War” ),台北:軍事譯粹社,民43.
馮承鈞譯《西突厥史料》(沙畹,Edouard Chavannes原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4.
馮承鈞譯《多桑蒙古史》(多桑原著),上、下冊,台北:商務印書館,1963.10.
黃煥文譯《大軍學理》(即《戰爭論》, 克勞塞維茲Von Clausewitz Karlm原著“On War.”,edited by Micheal Howard and Peter Paret. Princeton, N.J.)中譯本分上下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0.10.
鄭欽仁譯〈征服王朝〉(村上正二原著),刊於《食貨月刊》,第十卷,第8,9期,抽印本(上),台北:民69.12.
等13種,不詳列。
五、軍事書籍
《大軍指揮要則》,三軍大學戰爭學院,台北:民62.3.22.,蔣緯國將軍授課講義,未出版.
《五經七書》,台北:中華戰略學會,民77.10.20.
范健《大軍統帥之理論與例證》,台北:國防部作戰參謀次長室,民58.8.
《國軍軍事思想》,國防部,台北:民67.4.5.
《國軍統帥綱領》,國防部,台北:民74.1.1.
《陸軍作戰要綱─聯合兵種指揮釋要》(上、下冊), 陸軍總部,桃園龍潭:民80.6.30.
等22種,不詳列。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