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扶傾與匡正—唐憲宗的政治成就
作者:杜慧卿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DU,HUI-CHI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吉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唐憲宗政治藩鎮官僚Emperor Xianzong of Ta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1
摘要
貫穿憲宗的政治思維,簡約而明確—回歸制度,是憲宗的核心精神,是元和時期所有政策施行的依據。為確實達到目的,終元和時期,以中央官僚、地方藩鎮作為革新主軸,利用制度修正,刪除制度中的弊端。由內而外的革新,首以慎選宰相,重社稷公義大於世族朋黨私利,阻斷德宗宰相朋黨亂象,樹立新的官僚文化。
重建完成中央官僚革新,以節度使的遷轉安置為重點,恢復軍隊國家化為最高原則,進行地方行政改革。利用官員遷轉,策略性整飭地方藩帥擁兵自重。世襲藩鎮不受中央管束者,包含受賜丹書鐵劵的成德、魏博、淄青三處、自立留後的幽州、淮西。五大藩鎮區,採取差別處理,魏博自請輸誠、幽州聽命中央;以武力處分成德、淄青、淮西,非以殲滅藩鎮區勢力為目的,僅是剔除阻礙遷轉的自立藩鎮家族。透過制度性遷轉,逐步將節度使權限收回中央,達到軍令出於中央,軍隊歸於國家。
以治術之本,總結憲宗一生功績。諡議憲宗的理由,無浮誇的華飾文字,無謬讚的飛揚功勳,只有老老實實的君王本分,條條都是君王治國的基本原則,深耕制度,從一而終。
憲宗的治國藍圖,是由官僚群策群力完成。一生完成官僚制度的革新,安定四夷,除西川劉闢、浙西李錡,收回國家賦稅。平蔡州、誅鄆師,遷轉河北世襲藩鎮。最終得以匡正微傾的中唐,讓安史之亂的悲愴,轉換成一代文人的省思,與文化的底蘊,成就中唐各具風姿的人文薈萃。
Abstract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Emperor Xianzong of Tang is simple and clear – Return
to system. It is the core value of Emperor Xianzong of Tang and the rule of his
policies.To achieve the goal, the main policy is central bureaucracy and local rival
principalities. By revising the original regulations, he removed the defect of the
system.Through resettlement of Jiedushi, he revoked the power of Jiedushi gradually
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goal of nationalization of the military.
303
參考書目
壹、古籍史料
一、經部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龔抗雲整理,《禮記正義》,臺北:
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李學勤主編,朱漢民整理疏,《論語注疏》,臺北:
臺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 年版。
(唐)戴德撰,(北周)盧辯注,《大戴禮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版。
(宋)朱熹,《詩經集傳》,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編,《欽定四庫全書》,
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 年版。
二、史部
(一)正史類
(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版。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版。
(宋)歐陽修,宋祈,《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版。
(二)編年、雜史類
(唐)杜佑,王文錦等點校,《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版。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版。
(宋)王若欽,《册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版。
(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1995 年版。
(三)政書類
(唐)吳競,謝保成集校,《貞觀政要》,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版。
(唐)長孫無忌,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93 年版。new window
(唐)李林甫,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版。
(唐)蕭嵩,《大唐開元禮》,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年版。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版。
(清)勞格、勞鉞,張忱石點校,《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北京:中華書局,
1997 年版。
(清)勞格、勞鉞撰,徐敏霞、王桂珍點校,《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北
304
京:中華書局,1992 年版。
(四)詔令奏議
(宋)宋敏求,《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版。
李希泌等編,《唐大詔令集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版。
仁井田陞,栗勁翻譯,《唐令拾遺》,長春,長春出版社,1989 年版。
三、子部
(吳)孫武,(魏)武帝注,(清)孫星衍,《孫子集註》,臺北:三民書局,2006
年版。
(西漢)劉安,劉文典,馮逸、喬華點校,《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989 年版。
(魏)王弼注,《老子道德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版。
黎翔鳳,梁連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版。
四、集部
(東晉)陶潛,〈桃花源記〉,收入(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
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版。
(唐)封演,趙貞信校注,《封氏聞見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版。
(唐)陸贄,王素點校,《陸贄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版。
(唐)獨孤及,劉鵬、李桃校注,《毘陵集》,沈陽:遼海出版社,2006 年版。
(唐)權德輿,郭廣偉校點,《權德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版。
(唐)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年版。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98 年版。
(唐)劉禹錫,陶敏、陶紅雨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岳麓書社,
2003 年版。
(唐)白居易,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2011 年版。
(唐)白居易,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2006 年版。
(唐)元稹,楊軍箋注,《元稹集編年箋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年版。
(唐)元稹,楊軍箋注,《元稹集編年箋注(散文卷)》,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305
年版。
(唐)張籍,陳延傑注,《張籍詩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版。
(唐)李翱,《李文公集》,欽定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65 年版。
(唐)范攄,《雲溪友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 年版。
(唐)杜牧,陳允吉校點,《杜牧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7 年版。
(五代)王定保,黃壽成點校,《唐摭言》,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 年版。
(宋)李昉等奉勑編,(宋)彭叔夏辨證,(清)勞格拾遺,《文苑英華》,北京:
中華書局,1966 年版。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清)聖祖御定,《御定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 年版。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版。
(清)陸心源輯,《唐文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版。
(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版。
貳、近人研究
一、專書
(一)中文
王壽南,《唐代政治史論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 年版。new window
王壽南,《唐代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new window
會,1969 年版。
王吉林,《唐代宰相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版。
王吉林,《安史亂後的北庭》,臺北:蒙藏委員會,2002 年版。
王吉林,《唐代南詔與李唐關係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11 年版。new window
王仁波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匯編》陝西卷,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9 年
版。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 年版。new window
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年版。new window
王恢,《中國歷史地理》,臺北:學生書局,1976 年版。
王永興,《唐代後期軍事史略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
王永興,《陳寅恪先生史學述略稿》,北京:北京大學,1998 年版。
有海帆、孫蘭風主編,《隋唐五代墓誌匯編》北京大學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
306
社,1991 年版。
平岡武夫,《唐代的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平岡武夫、市原亨吉編,《唐代的行政地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版。
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版。
甘懷眞,《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硏究》,臺北:國立臺灣大
學出版社,2004 年版。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上海:商務印書館,1946 年版。new window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1991 年版。new window
任育才,《唐德宗奉天定難及其史料之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70 年版。
何永成,《唐代神策軍研究--兼論神策軍與中晚唐政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
館,1990 年版。
高明士,《隋唐貢舉制度》,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版。
高明士,《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年版。
吳宗國,《唐代科舉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
李俊,《中國宰相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刷書館,1989 年版。
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第二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 年版。
李錦銹,《唐代財政史稿》上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年版。
李錦銹,《唐代財政史稿》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版。
李錦銹,《唐代制度史略論稿》,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 年版。
宋德熹、干懷眞、沈明得,《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 第三冊秦漢至隋
唐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2004 年版。
岑仲勉,《元和姓纂四校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 年版。
岑仲勉,《岑仲勉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
岑仲勉,《岑仲勉史學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版。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版。
胡阿祥主編,《兵家必爭之地─中國歷史軍事地理要覽》,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8 年版。
307
苑書義、孫寶存、郭文書、孫繼民等編,《河北經濟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589-906 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年版。
桂齊遜,《國法與家禮之間—唐律有關家族倫理的立法規範》,新北市:龍文出
版社,2007 年版。
凍國棟,《唐代人口問題研究》,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 年版。
凍國棟,《中國人口史‧隋唐五代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武漢大學,1993 年版。
唐任伍,《唐代經濟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年版。
夏炎,《唐代州級官府與地域社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
孫國棟,《唐代中央重要文官遷轉途徑研究》,香港:龍門書店,1978 年版。
翁俊雄,《唐代人口與區域經濟》,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 年版。
翁俊雄,《唐後期政區與人口》,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9 年版。
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會角色與文學活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年版。
張兆凱,《漢—唐門蔭制度研究》,長沙:長沙岳麓書社,1995 年版。
張正田,《「中原」邊緣─唐代昭義軍研究》,臺北:稻香出版社,2007 年版。
張國剛,《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年版。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版。
張平,《龜茲文明-龜茲史地考古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
版。
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 年
版。
章羣,《唐代蕃將研究》,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6 年版。
章羣,《唐代蕃將研究(續編)》,臺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90 年版。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年版。new window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年版。
陳登武,《從人間到幽冥界—唐代的法治、社會與國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公司,2006 年版。
308
陳正祥,《中國地理圖集》,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80 年版。
曾一民,《唐代考課制度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年版。
陸揚,《清流文化與唐帝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年版。
費省,《唐代人口地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 年版。
張愛芳、賈貴榮,《歷代名人諡號諡法文獻輯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4 年版。
傅樂成,《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4 年版。new window
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年版。new window
廖宜芳,《唐代的歷史記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出版,2011 年版。
劉俊文主編,夏日新、韓昇、黃正建等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
四卷〈六朝隋唐〉,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版。
鄭學檬,《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長沙:岳麓書社,1995
年版。
盧建榮,《飛燕驚龍記:大唐帝國文化工程師與沒有歷史的人(763~873)》,臺
北:時英出版社,2007 年版。
盧建榮,《陳寅恪學述遺產再評價》,臺北:時英出版社,2010 年版。new window
盧向前,《唐代政治經濟史綜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年版。
賴瑞和,《唐代高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6 年版。new window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年版。new window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年版。new window
戴偉華,《唐方鎮文職僚佐考(修訂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
年版。
鞠清遠,《唐代財政史》,臺北:食貨出版社,1978 年版。
韓國磐,《唐代社會經濟諸問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年版。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新華書店,1996 年版。
嚴耕望,《唐史研究叢稿》,香港:新亞研究所,1969 年版。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一卷,〈京都關內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
言研究所,1985 年版。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五卷〈河東河北區〉,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
研究所,1986 年版。
309
嚴耕望遺著,李啟文整理,《唐代交通圖考》第六卷,〈河南淮南區〉,臺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年版。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 年版。new window
嚴耕望,《唐僕尚丞郎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 年版。
(法)童丕,余欣、陳建偉譯,《敦煌的借貸:中國中古時代的物質生活與社會》,
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版。
(二)日文部分
(日)日野開三郎,《日野開三郎東洋史學論集》,東京:三一書房,1980 年
版。
(日)船越泰次,《唐代兩稅法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6 年版。
(日)礪波護,《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6 年版。
(日)谷川道雄,《增補隋唐帝國形成史論》,東京築摩書房,1998 年版。
二、期刊論文
(一)中文部分
方積六,〈唐代河朔三鎮「胡化」說辨析〉,收入《紀念陳寅恪教授國際學術討
論會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9 年。
方積六,〈唐及五代的魏博鎮〉,收入《魏晉南北朝史資料─唐長孺教授八十
大壽紀念專輯》,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 年。
王吉林,〈唐太宗的對外經略及其困境〉,《史學彙刊》,1990 年第16 期,頁new window
17-41。
王怡辰,〈唐德宗晚年派系政治與順宗即位〉,《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994new window
年第26 期,頁23-49。
王怡辰,〈由武宗會昌錢看經濟領域的割據〉,《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2005new window
年第37 期,頁1-31。
王玉群,〈藩鎮節度使--唐軍事變革的產物〉,《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6 卷第11 期,2007 年11 月,頁75-80。
王援朝,〈唐代藩鎮分類芻議〉,收入史念海主編,《唐史論叢》,1990 年第5
輯。
310
王朝中,〈唐代安史亂後漕運年運量驟降原因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4 年第3 期。
王義康,〈唐河北藩鎮時期人口問題試探〉,《河南社會科學》,2005 年第1
期,頁117-120。
王壽南,〈從藩鎮之選任看安史之亂後看唐中央政府對地方之控制〉,《政大歷new window
史學報》,第6 期。
王德權,〈中晚唐使府僚佐昇遷之研究〉,《中正大學學報‧人文分冊》,1984
年第1期。
王賽時,〈唐代中後期的軍亂〉,《中國史研究》,1989 年第3 期。
王賽時,〈唐代的淄青鎮〉《東岳論叢》,1994 年第2 期。
王賽時,〈唐代職業軍人的謀生途徑〉,《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0 年第3
期。
王賽時,〈論唐朝藩鎮軍隊的三級構成〉,《人文雜誌》,1986 年第4 期。
石雲濤,〈唐代幕府辟署制之認識〉,《許昌師專學報》,1997 年第1 期。
伍伯常,〈唐德宗的建藩政策-論中唐以來制禦藩鎮戰略格局的形成〉,《東吳new window
歷史學報》,2000 年第6 期。
朱德軍,〈唐代中後期「地方獨立化」問題初探〉,《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38 卷第2 期,2009 年3 月,頁34-41。
朱德軍,〈試論地方性軍人集團與唐代中後期的「地方獨立化」〉,《青海師範
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年第5 期,頁77-83。
李天石,〈略論唐憲宗平定藩鎮的歷史條件與個人作用〉,《浙江師大學報》,
2001 年第6 期。
李孝聰,〈論唐代後期華北三個區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北京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1992 年第2 期。
李治濤,〈試析唐代河北地區的胡化〉,《黑龍江史志》,2008 年第24 期。
李曉路,〈唐代中央集權之變化與方鎮的產生〉,《歷史研究》,1989 第3 期。
沙憲如,〈唐代節度使的再探討〉,《史學集刊》,1994 年第2 期,頁1-5。
谷川道雄,〈關於河朔三鎮藩帥的繼承〉,收入《第一屆唐代國際學術會議論文
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版。)
311
李樹桐,〈元和中興之研究〉,《食貨月刊》十九卷,9、10 期合刊,民73 年1
月。
周寶珠,〈隋唐時期的汴州與宣武軍〉,《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9 年第1 期。
孟彥弘,〈姑息與用兵─朝廷藩鎮政策及其實施〉,《唐史論叢》第12 輯,2010\
年。
林偉洲,〈政治衝突與中唐稅政--以劉晏、楊炎為中心〉,收入中國唐代學會編new window
輯委員會編,《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7
月初版),頁439-485。
林偉洲,〈唐河北道藩鎮的設置、叛亂與轉型-以安史之亂為中心〉(上)《大葉
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009 年第3 期。
林偉洲,〈唐河北道藩鎮的設置、叛亂與轉型─以安史之亂為中心〉(下),《大
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2009 年第4 期。
金瀅坤,〈論中晚唐河朔藩鎮割據與聯姻的關係─以義武軍節度使陳君賞墓誌為
中心〉,《學術月刊》,2006 年第12 期。
侯怡利,〈從「重振朝綱」到「姑息養奸」-唐德宗時代政局研究〉,《開南大
學通識研究集刊》,2006 年第10 期。
唐長孺,〈唐代軍事制度之演變〉,《武漢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九卷,1948
年。
袁英光、李曉路,〈唐代財政重心的南移與兩稅法的產生〉,《北京師院學報》,
1985 年第3 期。
郝黎,〈唐代淄青鎮的特點〉,《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4 期。
馬文軍,〈試論唐代河北地區胡化漢化的兩種趨向〉,《洛陽師專學報》,1996
年第6 期。
馬春華,〈淺論唐代河朔三鎮長期割據的財政原因〉,《民族史研究》,2005 年
第10 期。
張天弘,〈「河朔故事」再認識:社會流動視野下的考察─以中晚唐五代初期為
中心〉,收入嚴耀中主編《唐代國家與地域社會研究─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
年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312
張國剛,〈唐代監軍制度考論〉,《中國史研究》,1981 年第2 期,1981 年6
月,頁120-133。
張國剛,〈唐代藩鎮類型及其動亂特點〉,《歷史研究》,1983 年第4 期。
陳翔,〈再論安史之亂的平定與河北藩鎮重建〉,《江漢論壇》,2010 年第1
期。
陳長征,〈論唐代中後期藩鎮內部的軍事集權〉,《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4
年第1 期。
陳寅恪,〈論唐代之蕃將與府兵〉陳寅恪,收入《金明叢館初編》,臺北:里仁
書局,1981 年。
陳登武,〈白居易《百道判》試析—兼論「經義折獄」的影響〉,收入《傳統中
國法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
陳登武,〈再論白居易「百道判」—以法律推理為中心〉,《台灣師大歷史學報》
45(2011)。
陳登武,〈白居易「百道判」中的禮教思想〉,《法制史研究》23(2013)。new window
陶文牛,〈唐元和長慶年間戶口考〉,《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3 年第3 期。
勞允興,〈唐代河北道〉,《北京社會科學》,1994 年第2 期。
彭文峰,〈唐代河朔三鎮兩稅法實施情況略論〉,《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5
年第1 期。
焦杰,〈唐穆宗初期再失河朔原因發微─兼論朝廷在藩鎮問題上的失策〉,《唐
史論叢》第6 輯,1995 年。
馮金忠,〈唐代河北藩鎮與地域社會〉,《唐都學刊》,2010 年第5 期。
馮金忠,〈唐代河朔藩鎮武職僚佐的遷轉流動─以中央朝官間的流動為中心〉,
收入嚴耀中主編《唐代國家與地域社會研究─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
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8 年。
馮金忠,〈唐後期地方武官制度與唐宋歷史變革〉,《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1 期。
馮金忠,〈唐後期河北藩鎮統治下的世家大族〉,《唐史論叢》第12 輯,2010 年。
馮金忠、郝黎,〈論唐代的「出將入相」〉,《河北學刊》,第21 卷第1 期,
2001 年1 月,頁108-111。
313
黃永年,〈唐代河北藩鎮與奚契丹〉,收入氏著《唐代史事考釋》,臺北:聯經
出版公司,1998 年。
黃永年,〈論安史之亂的平定和河北藩鎮的重建〉,收入氏著《唐代史事考釋》,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年。
黃冕堂,〈論唐代河北道的經濟地位〉,《山東大學學報》,1957 年第1 期。
黃清連,〈忠武軍—唐代藩鎮個案研究〉,載於《中研院史語所集刊》,第64new window
本第1 分,1993 年。
楊西雲,〈唐中後期中央對藩鎮的鬥爭政策-從元和用兵到長慶銷兵〉,《歷史
教學》,1996 年第7 期。
楊志玖、張國剛,〈「為使則重,為官則輕」--唐五代的使職差遣〉,《文史知
識》,1985 年第11 期,1985 年11 月,頁77-82。
葛煥禮、王齊濟撰,〈魏博牙兵與五代政局的變動〉,《河北學刊》,2003 年
第1 期。
雷家驥,〈唐代「元和中興」的淮西會戰〉收入於《歷史月刊》,1988 年第9
期,頁104~115。
劉太祥,〈試論唐德宗施政方略〉,《南都論壇(社會科學版)》,1991 年第3
期。
樊文禮,〈安史之亂以後的藩鎮形勢和唐代宗朝的藩鎮政策〉,《煙台師範學院
學報》(哲社版),1995 年第4 期。
樊文禮,〈唐代平盧淄青節度使略論〉,《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3
年第2 期。
樊文禮,〈唐淮西節度使略論〉,《煙台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1994 年
第2 期。
盧建榮,〈地方軍事化對唐代後期淮北地區政治與社會的衝擊〉,《師大歷史學new window
報》,第27 期。
盧建榮撰,〈唐後期河北特區化過程中的抗爭文化邏輯-兼論唐廷與河北為扈從
主義關係說〉,《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論文討論會》第一冊(新店:
國史館,1990 年)
韓國磐,〈唐憲宗平定方鎮之亂的經濟條件〉,《學術月刊》,1957 年第3 期。
韓國磐,〈關於魏博鎮影響唐末五代政權遞嬗的社會經濟分析〉,《廈門大學學
314
報》,1954 年第5 期。
嚴耕望,〈《元和志》戶籍與實際戶數之比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67 卷第1 期,1996 年。
(二)譯文部分
加藤繁,吳傑譯,〈內莊宅使考〉,收入氏著,《中國經濟史考證》(臺北:稻
鄉出版社,1991 年2 月初版),頁228-247。
高橋繼男,張韶岩、馬雷譯,〈唐代後半期的巡院地方行政監察事物〉,收入
劉俊文主編,《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95 年12 月第1 版第1 次印刷),頁276-295。
(三)日文部分
大澤正昭,〈唐末の藩鎮と中央權力〉《東洋史研究》,第32 卷第2 期,1973
年。
大澤正昭,〈唐末藩鎮の軍構成に關する一考察〉《史林》,第58 卷第6 期,
1975 年。
日野開三郎,〈唐河陽三城節度使考(二)〉,《史淵》,第17 輯,1937 年12
月,頁1-24。
日野開三郎,〈唐河陽三城節度使考〉,《史淵》,第14 輯,1936 年11 月,
頁9-38。
日野開三郎,〈兩稅法の基本的四原則〉,《法制史研究》,1961 年第11 期。
日野開三郎,〈藩鎮時代の州稅三分制に就いて〉,《史學雜誌》,1956 年第
65 期。
日野開三郎撰,〈唐代藩鎮の支配體制〉,收入《東洋史學論集第一卷》,東京:
三一書房,1980 年。
辻正博,〈唐朝の對藩鎮政策について—河南「順地」化のブロセス〉,《東洋
史研究》,第46 卷第2 期,1987 年。
谷川道雄,〈唐代浙西の藩鎮〉,《史林》,第35 卷第3 期,1952 年。
岩佐精一郎,〈河西節度使の起原について〉,《東洋學報》,第23 卷第2 號,
315
1936 年2 月,頁107-119。
松井秀一,〈盧龍藩鎮考〉,《史學雜誌》,1959 年第68 期。
青山定雄,〈唐宋の汴河〉原收入於氏著《唐宋時代の交通と地誌地圖の研究》,
東京:吉川弘文館,1963。今有翻譯,收入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
譯》,第九卷,民族交通,北京:中華書局,1993,頁683~730。
青山定雄,〈隋唐宋三代に於ける戶數の地域的考察〉一,《歷史研究》,第6
卷第4 期,1936 年。
青山定雄,〈隋唐宋三代に於ける戶數の地域的考察〉二,《歷史研究》,第6
卷第5 期,1936 年。
宮 和禧,〈唐代における物產表I—特に貢について〉《九州共力大學紀要》,
第15 卷第2 期。
堀敏一,〈魏博天雄軍的歷史〉,《歷史教育》,第6 卷第6 期,1958 年。
堀敏一,〈藩鎮親衛軍の權力結構〉,《東洋文化研究紀要》,1960 年第20 期。
今有中譯,收錄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四卷六朝隋唐》,北京:
中華書局,1993,頁585~648。
渡邊孝,〈魏博と成德〉,《東洋史研究》,第54 卷第2 期,1995 年。
渡邊孝撰,〈魏博と成德─河朔三鎮の權力構造についての再檢討〉,《東洋史
研究》,第54 卷第2 號,1995 年。
菊池英夫,〈節度使制確立以前における「軍」制度の展開〉續編,《東洋學報》,
第45 卷第1 期,1962 年。
菊池英夫,〈節度使權力といわゆる土豪層〉,《歷史教育》,第14 卷第5 期,
1966 年。
三、學位論文
王韵,〈論唐、五代的昭義鎮〉,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年。
朱祖德,〈唐五代兩浙地區經濟發展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new window
論文,2004 年6 月。
朱德軍,〈唐代中後期地方獨立化問題研究〉,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316
2005 年。
吳光華,〈唐代盧龍鎮之研究〉,臺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年。
李愷彥撰,〈安史之亂後河北地域文化與藩鎮政治〉,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
論文,2006 年。
林偉洲,〈晚唐財稅與政局演變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0 年6 月。
林偉洲,〈安史之亂與肅代二朝新政權結構的開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new window
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年6 月。
姜密,〈唐代的成德鎮〉,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8 年。
桂齊遜,〈唐代河東軍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年6
月。
陳奕亨,〈唐五代河南道藩鎮與中央關係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new window
究所博士論文,2006 年6 月。
孫靜媚,〈唐憲宗時期的宰相--從君相看元和中興〉,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 年。
曾賢熙,〈唐代汴州-宣武軍節度使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new window
文,1991 年,6 月。
彭文峰,〈唐後期河朔三鎮與中央政府經濟關係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2003 年。
馮金忠,〈唐代幽州鎮研究〉,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0 年。
趙國光,〈唐代河南道及都畿道與國勢盛衰之關係〉,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new window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 年6 月。
傅安良,〈唐代河北地區與中央政治關係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new window
究所博士論文,2013 年6 月。
廖幼華,〈中古前期河北地區胡漢民族線之演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new window
究所博士論文,1990 年。
闞大成,〈藩鎮地方政府中央化之研究-以宣武軍為例〉,臺北:文化大學史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年6 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