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中古時期與南海諸國之關係與認識___以正史記載為中心之考察
作者:邱炫煜
作者(外文):Chiu Hsua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所
指導教授:雷家驥
李東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5
主題關鍵詞:中古時期正史南海諸國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9
中 文 摘 要
本文探討的主題是中國中古時期與南海諸國之關係與認識,以正史記載為中心的歷史研究。全文除了緒論、結論之外,共分六章。
緒論的部分,就選題意義與研究動機、研究回顧與範疇界定、理論架構與章節安排,加以陳述。
第一章,先由《漢書》中最早敘述有關南海諸國航程說起;接著討論《後漢書》中有關南海諸國史事。第二章,先探討三國時期派遣使者南宣國化的重要意義;再以《晉書.南蠻傳》有關林邑與扶南兩國的史料為中心,分別討論晉朝與林邑、扶南之關係。第三章,分別以《宋書》、《南齊書》及《梁書》等正史記載為中心,討論各朝代與南海諸國之關係;另以《陳書》及《南史》的相關記載,來討論陳朝與南海諸國之關係。第四章,以《隋書》為中心,討論隋朝與南海諸國之關係;第五章,主要以兩《唐書》有關南海諸國的記載為中心,探討唐朝與南海諸國之關係。第六章以新、舊《五代史》中有關南海諸國的紀錄為中心,論五代與占城之關係;再另以其他史料來討論十國之中的南漢、閩國、南唐與南海諸國之關係。
結論:總結各章以正史記載為中心所考察的研究成果,分別由史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提出對此課題的看法。
none
參 考 書 目

壹.中文資料
(略依作者或譯者、編者姓名筆劃為序,出版年統一註以西元)

一.古代載籍

1.王 圻,《三才圖會》,台北:成文出版社,1974。
2.王 溥,《唐會要》,台北:世界書局,1963。
3.王欽若等編,《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2003。
4.玄 奘,《大唐西域記》,長沙:岳麓書社,1999。
5.司馬遷,《史記》,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1。
6.白居易,《白孔六帖》,台北:新興書局,1971。
7.朱 彧,《萍洲可談》,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別輯第235冊。
8.任 昉,《述異記》,明.程榮輯《漢魏叢書》本,新興書局,1972。
9.宋 濂,《元史》,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6。
10.汪大淵,《島夷誌略》,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
11.汪大淵著,蘇繼廎校釋,《島夷誌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
12.汪兆鏞,《稿本晉會要》,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13.沈 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7。
14.沈 括,《夢溪筆談》,香港:中華書局新校訂本,1987重印本。
15.李 昉,《太平御覽》,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
16.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17.李林甫,《大唐六典》,台北:文海出版社,1962。
18.李調元編,《全五代詩》,巴蜀書社,1992。
19.李 肇,《唐國史補》,台北:世界書局,1959。
20.李延壽,《南史》,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3。
21.杜 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96。
22.杜 環,《經行記》,張一純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63。
23.吳 兢,《貞觀政要》,《四部備要》本,台灣中華書局,1967。
24.吳任臣編撰,《十國春秋》,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5。
25.吳自牧,《夢粱錄》,學津討原本。
26.房玄齡,《晉書》,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3。
27.周去非,《嶺外代答》,楊武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
28.法 顯,《佛國記》,楊維中注譯,三民書局印行,2004。
29.洪 邁,《夷堅志》,台灣商務印書館,宛委別藏本,1981。
30.柳宗元,《柳河東集》,《四部備要》本,台灣中華書局,1970。
31.段公路,《北戶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2.段成式,《酉陽雜俎》,台北:源流出版社,1973。
33.范 曄,《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7。
34.姚思廉,《梁書》,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6。
35.姚思廉,《陳書》,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3。
36.徐 松,《宋會要》,《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7.徐 堅,《初學記》,台北:新興書局,1972。
38.徐天麟,《西漢會要》,《國學基本叢書》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39.徐天麟,《東漢會要》,《國學基本叢書》本,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40.班 固,《漢書》,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6。
41.孫光憲,《北夢瑣言》,台北:源流出版社,1983。
42.清聖祖御定,《全唐詩》,台北:明倫出版社,1971。
43.梁克家,《三山志》,福州:海風出版社,2000。
44.脫 脫,《宋史》,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3。
45.陳大震,《南海志殘本》,廣州市地方志研究所印行,1986。
46.陳大震著,邱炫煜輯,《大德南海志大典輯本》,蘭臺出版社,1994。
47.陳 壽,《三國志》,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3。
48.康 泰,《吳時外國傳》,雀鳥鶹韏龤A新嘉坡東南亞研究所,1971。
49.常 璩,《華陽國志》,《四部備要》本,台灣中華書局,1966。
50.張 華,《博物志》,《四部備要》本,台灣中華書局,1970。
51.張 鷟,《朝野僉載》,清王文誥輯《唐代叢書》,新興書局,1971。
52.張九齡,《曲江集》,《四部備要》本,台灣中華書局,1971。
53.章 潢,《圖書編》,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第五集,1974。
54.雪q宗編,羅國威整理,《文館詞林》,北京:中華書局,2001。
55.嵇 含,《南方草木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56.曾 鞏,《曾南豐文集》,台北:河洛出版社,1975。
57.曾公亮,《武經總要》,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初輯,1974。
58.萬 震,《南州異物志》,清代陳運溶輯佚,《麓山精舍叢書》本。
59.萬 震原著,陳直夫輯校,《萬震南州異物志輯稿》,香港:陳直夫教授九秩榮慶門人祝賀委員會,1987。
60.楊 孚,《異物志》,《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
61.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劉九洲注譯,三民書局印行,2004。
62.賈思勰,《齊民要術》,《四部備要》本,台灣中華書局,1970。
63.虞世南,《北堂書鈔》,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中國書店,1989。
64.董 誥等編,《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5.義 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王邦維校注,中華書局,1988。
66.義 淨,《南海寄歸內法傳》,王邦維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5。
67.趙 璘,《因話錄》,清.王文誥輯《唐代叢書》,新興書局,1971。
68.趙汝适,《諸蕃志》,台灣學生書局,1979。
69.趙彥衛,《雲麓漫鈔》,台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珍本十輯171-173。
70.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5。
71.歐陽修,《新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5。
72.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台北:新興書局,1973。
73.劉 珍,《東觀漢記》,《四部備要》本,台灣中華書局,1967。
74.劉 恂,《嶺表錄異》,王文誥輯《唐代叢書》,新興書局,1971。
75.劉 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5。
76.劉 餗,《隋唐嘉話》,王文誥輯《唐代叢書》,新興書局,1971。
77.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0。
78.鄭 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95。
79.錢儀吉,《南朝會要》,《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0.薛居正,《舊五代史》,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5。
81.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3。
82.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
83.釋僧祐,《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4.釋道世,《法苑珠林》,王文誥輯《唐代叢書》,新興書局,1971。
85.釋道宣,《廣弘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6.魏 徵、房玄齡等,《隋書》,台北:鼎文書局點校本,1987。
87.韓 愈,《韓昌黎先生集》,《四部備要》本,台灣中華書局,1966。
88.酈道元注,楊守敬、熊會貞疏,《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9。

二.考古成果

1.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廣州市博物館
編,《廣州漢墓》,文物出版社,1981。
2.夏 鼐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3.楊式挺,《嶺南文物考古論集》,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8。
4.鄒興華編,《嶺南古越族文化論文集》,香港市政局,1993。
5.廣州市文化局,《廣州秦漢考古三大發現》,廣州出版社,1999。
6.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深圳博物館編,
《華南考古》第一輯,文物出版社,2004。

三.近人專著

1.三上次男著,李錫經、高喜美譯,《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
2.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編,《中國古籍中有關菲律賓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3.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代中越關係史資料選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4.中國航海學會、泉州市人民政府編,《泉州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方 豪,《中西交通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
6.方 豪,《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作者自印,1969。
7.方亞光,《唐代對外開放初探》,合肥:黃山書社,1998。
8.王賡武著,姚楠譯,《南海貿易與南洋華人》,香港中華書局,1988。
9.王賡武著,姚楠編,《東南亞與華人》,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7。
10.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11.田汝康,《中國帆船貿易和對外關係史論集》,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7。
12.石雲濤,《早期中西交通與交流史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13.朱傑勤,《中外關係史論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
14.朱雲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黎明文化圖書公司,1981。new window
15.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編,《中國載籍中南亞史料匯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6.任育才,《唐史研究論集》,台北:鼎文書局,1975。
17.伊本.胡爾達茲比赫著,宋峴譯,《道里邦國志》,中華書局,1991。
18.李志夫譯,《印度通史》,國立編譯館,1981。
19.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台灣學生書局,1986。
20.李東華,《中國海洋發展關鍵時地個案研究》,大安出版社,1990。
21.李長傅等著,《南洋史地與華僑華人研究---李長傅先生論文選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
22.李喜所主編,陳尚勝等著,《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
23.邢義田編,《中國文化新論.根源篇—永恆的巨流》,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
24.吳天任,《正史導讀》,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25.吳承志,《唐賈耽記邊州入四夷道里考實》,文海出版社,1968。
26.吳俊才,《東南亞史》,台北:正中書局,1979。
27.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
28.呂春盛,《陳朝的政治結構與族群問題》,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new window
29.余定邦、黃重言等編,《中國古籍中有關新加坡馬來西亞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02。
30.余定邦、黃重言等編,《中國古籍中有關緬甸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2002。
31.余思偉,《中外海上交通與華僑》,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1。
32.宋正海、郭永芳、陳瑞平,《中國古代海洋學史》,北京:海洋出版社
,1986。
33.岑仲勉,《中外史地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
34.伯希和著、馮承鈞譯,《交廣印度兩道考》,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35.沈 冬,《唐代樂舞新論》,台北:里仁書局,1993。
36.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7.沈福偉,《中國與非洲-中非關係二千年》,北京:中華書局,1990。
38.周偉民、唐玲玲,《中國和馬來西亞文化交流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
39.邱添生,《唐宋變革時期的政經與社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40.邱新民,《東南亞文化交通史》,新加坡亞洲學會、文學書屋聯合出版
,1984。
41.邱新民,《東南亞古代史地論叢》,新加坡南洋學會叢書之八,1969。
42.邱炫煜,《明帝國與南海諸蕃國關係的演變》,蘭臺出版社,1996。
43.邱炫煜,《中國中古史探研》,台北:蘭臺出版社,2003。
44.阿里.瑪札海里(Aly Mazaheri)著,耿昇譯,《絲綢之路—中國—波
斯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
45.胡守為,《嶺南古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46.姚枏、喪掃s譯,《古代南洋史地叢考》,香港商務印書館,1958。
47.姚楠、丘進、陳佳榮等著,《七海揚帆》,台北:中華書局,1993。
48.桑原騭藏著,馮攸譯,《中國阿拉伯海上交通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49.桑原騭藏著,楊鍊譯,《唐宋貿易港研究》,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50.桑原騭藏著,陳裕菁譯,《蒲壽庚考:兼談唐宋時期中國與阿拉伯間
的貿易史》,中華書局,1958。
51.夏秀瑞、孫玉琴編著,《中國對外貿易史》第一冊,北京:對外經濟
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
52.徐曉望,《閩國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7。new window
53.高明士編著,《中國傳統政治與教育》,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54.高明士,《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台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發行,2003。new window
55.馬文寬、孟凡人,《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現》,紫禁城出版社,1987。
56.馬司培羅著,馮承鈞譯,《占婆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
57.翁俊雄,《唐代區域經濟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58.孫 葆,《唐宋元海上商業政策》,台北:正中書局,1970。
59.孫光圻,《中國古代航海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60.耿慧玲,《越南史論---金石資料之歷史文化比較》,台北:新文豐出版社,2004。
61.張 英,《東南亞佛教與文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62.張秀民,《中越關係史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
63.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彙編》,台北:世界書局,1962。
64.張奕善譯,皮恩原著,《東南亞史導論》,台灣學生書局,1979。
65.張奕善,《東南亞史研究論集》,台灣學生書局,1980。
66.張奕善譯,霍爾原著,《東南亞洲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82。
67.張俊彥編著,《古代中國與西亞、非洲的海上往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68.張鐵生,《中非交通史初探》,北京:三聯書店,1965。
69.雀鳥鶭間A《馬來紀年》,新嘉坡:南洋商報社,1954。
70.雀鳥鶭間A岩村成允原著,《安南通史》,新嘉坡:世界書局,1957。
71.雀鳥鶭間A《黃金半島題本》,新嘉坡:世界書局,1961。
72.雀鳥騿A《馬來亞叢談》,新嘉坡:青年書局,1961。
73.雀鳥騿A《馬來亞史》(上),新嘉坡:青年書局,1961。
74.雀鳥騿A《南洋史》(上),吉隆坡:世界書局,1961。
75.雀鳥騿A《徐衷南方草物狀輯註》,新嘉坡:東南亞研究所,1970。
76.曹永和,《海洋中國---海洋史話》,台北:錦繡出版社,中國全集第五冊,1982。new window
77.章 巽,《章巽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86。
78.章 巽主編,《中國航海科技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79.陳 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80.陳序經,《陳序經東南亞古史研究合集》,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81.陳希育,《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82.陳長琦,《戰國秦漢六朝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83.陳佳榮、謝方、陸峻嶺編,《古代南海地名匯釋》,中華書局,1986。
84.陳佳榮,《中外交通史》,香港:學津書店,1987。
85.陳佳榮,《隋前南海交通史料研究》,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2003。
86.陳信雄,《越窯在澎湖──五代十國時期大量越窯精品的出現》,台南
:文山書局,1994。
87.陳高華、吳泰、郭松義,《海上絲綢之路》,海洋出版社,1991。
88.陳高華、陳尚勝,《中國海外交通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
89.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2。
90.陳顯泗、頂F琳、趙和曼、詹方瑤、張萬生編,《中國古籍中的柬埔寨史料》,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91.陳顯泗,《柬埔寨兩千年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92.陸峻嶺、周紹泉編,《中國古籍中有關柬埔寨資料匯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93.郭振鐸,《扶南王國》,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94.郭振鐸、張笑梅主編,《越南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1。
95.費瑯著,馮承鈞譯,《崑崙及南海古代航行考》,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5。
96.費瑯著,馮承鈞譯,《蘇門達剌古國考》,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97.費瑯,《阿拉伯波斯突厥人東方文獻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
98.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臺六版。
99.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100.程光裕、李作華同編,《東南亞史》,新加坡:友聯書報公司,1964。
101.葉文程,《中國古外銷瓷研究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102.曾一民,《唐代廣州內陸交通》,台中:國彰出版社,1987。
103.曾一民,《隋唐廣州南海神廟之探索》,台中:東魯書室,1991。new window
104.童世亨,《歷代疆域形勢圖》,台北:廣文書局,1982。
105.景振國主編,《中國古籍中有關老撾資料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106.黃時鑒主編,《解說插圖中西關係史年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07.黃啟臣主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史》,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
108.黃盛璋,《中外交通與交流史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09.雷家驥,《中古史學觀念史》,台灣學生書局,1990。
110.雷家驥,《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東大圖書公司,1995。new window
111.雷家驥,《武則天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12.鄭瑞明,《清代越南的華僑》,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976。new window
113.劉石吉編,《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開拓》,台北:聯經出版
事業公司,1981。
114.劉迎勝,《絲綢之路.海上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115.劉顯叔,《中國歷史圖說.魏晉南北朝》,台北:新新文化出版公司,1978。
116.劉繼宣、束世澂,《中華民族拓殖南洋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
117.廖大珂,《福建海外交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18.黎 虎,《漢唐外交制度史》,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119.黎道綱,《泰國古代史地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
120.閻文儒、陳玉龍編,《向達先生紀念論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
1986。
121.謝 光,《泰國與東南亞古代史地叢考》,中國華僑出版社,1997。
122.謝弗(E.H.Schafer)著,吳玉貴譯,《唐代的外來文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123.謝海平,《唐代留華外國人生活考述》,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124.謝海平,《唐代詩人與在華外國人之文字交》,文史哲出版社,1981。
125.顏尚文,《梁武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126.藤田豐八著,魏重慶譯,《宋代之市舶司與市舶條例》,台灣商務印
書館,1936。
127.羅香林,《唐代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香港:中國學社,1960。
128.蘇基朗,《唐宋時代閩南泉州史地論稿》,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129.蘇繼卿,《南海鉤沉錄》,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
130.饒宗頤,《饒宗頤東方學論集》,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
131.饒宗頤編,《新加坡古事記》,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
132.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三刷。

四.期刊論文

1.毛漢光,〈中晚唐南疆安南羈縻關係之研究〉,《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8。
2.王 杰,〈中國最早的海外貿易管理官員創置於漢代〉,《海交史研究》
,1993:2。
3.王子今,〈秦漢時期的東洋與南洋航運〉,《海交史研究》,1992:1。
4.王仲犖,〈唐和南海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唐史論叢》,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5.王承文,〈唐代嶺南的波斯人與波斯文化〉,《中山大學史學集刊》1,1992。
6.王冠倬,〈唐代市舶司建地初探〉,《海交史研究》,1982:4。
7.王貞平,〈唐代的海外貿易管理〉,《稽古拓新葉─屈守元教授八秩華
誕紀念》,成都,1992。
8.王壽南,〈從《安南誌略》論唐朝政府對安南的經營〉,《政大歷史學
報》第七期,1990。
9.牛少賢,〈東晉南朝對海外的經濟交流〉,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編《
六朝史論集》,黃山書社,1993。
10.牛致央A〈隋唐時期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唐史論叢》3,陜西人
民出版社,1987。
11.牛軍凱,〈都元、屈都乾與卡蒂加拉考〉,《海交史研究》,2001:2。
12.方亞光,〈從中外交往看唐代中國的歷史地位〉,《社科戰線》,
1990:1。
13.孔寶康,〈我國古代市舶制度初探〉,《海交史研究》,1988:1。
14.石雲濤,〈隋朝中西交通的開展〉,《國際漢學》第八輯,鄭州:大象
出版社,2003。
15.加法爾(Gaafar Karrar Ahmed),〈唐代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關係〉,
《唐研究》5,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16.向 達,〈漢唐間西域及南海諸國古地理書敘錄〉,《唐代長安與西域
文明》,三聯書店,1957。
17.伍慶玲,〈朝貢貿易制度論〉,《南洋問題研究》,2002:4。
18.朱 江,〈唐代揚州市舶司的機構及其職能〉,《海交史研究》,
1988:1。
19.朱 江,〈揚州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福建
人民出版社,1991。
20.任育才,〈隋唐時代之中越關係〉,《中興大學文史學報》第一期,new window
1971。
21.吉開將人,〈秦與南越在嶺南史上的歷史地位---兼論廣州「秦代造船遺
址」的問題〉,「中國南方文明」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中央研
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3。
22.余思偉,〈廣州市舶司的歷史沿革及其在對外貿易中的作用和影響〉
,《海交史研究》,1983:5。
23.吳壯達,〈番禺之都的歷史地位〉,《嶺南文史》,1983:1。
24.吳 泰,〈試論漢唐時期海外貿易的幾個問題〉,《海交史研究》,
1981:4。
25.吳廷璆、鄭彭年,〈佛教海上傳入中國之研究〉,《歷史研究》,
1995:2。
26.吳景宏,〈南朝隋唐時代中菲關係之探討〉上、中、下,《大陸雜誌》
31:3、4、5,1965。
27.吳景宏,〈五代兩宋時代中菲關係之探討〉上、中、下,《大陸雜誌》
32:2、3、4,1966。
28.呂士朋,〈秦漢六朝時期越南的開發〉,《東海學報》,5:1,1963。new window
29.李天一,〈唐代中西海上交通之港口〉,《中央日報》,1947年5月28日、1947年6月4日。
30.李天一,〈唐代中西海上交通之航程〉,《中央日報》,1948年7月5日
、1948年7月19日。
31.李金明,〈唐朝對外開放政策與海外貿易〉,《南洋問題研究》1994:1。
32.李金明,〈唐代中國與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南洋問題研究》1996:1。
33.李東華,〈漢書地理志載中印航海行程之再檢討〉,《史原》8,1978。new window
34.李東華,〈唐宋時代中國與非洲之關係〉,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
35.李東華,〈漢隋間中國南海交通之演變〉,《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new window
第十一期,1979。
36.李東華,〈唐末泉州的興起及其背景〉,《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new window
》第九期,1982。
37.李東華,〈五代北宋時期泉州海上交通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new window
學系學報》第十、十一期,1984。
38.李東華,〈梯山航海──海外貿易的發展〉,收入劉石吉編《中國文化新論.經濟篇─民生的開拓》,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2。
39.李東華,〈五代吳越的對外關係〉,《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五),new window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
40.李東華,〈五代南漢的對外關係〉,《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六),new window
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
41.李東華,〈擾攘與新機──唐宋之際福建地區的歷史發展〉,《轉變與
定型:宋代社會文化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2000。
42.李德金,〈8-14世紀中國古外銷陶瓷〉,《中國考古學論叢-中國社
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紀念》,科學出版社,1995。
43.李德超,〈唐代嶺南高州馮氏對當時政局之影響〉,《唐代文化研討會new window
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44.李慶新,〈論唐代廣州的對外貿易〉,《中國史研究》,1992:4。
45.李慶新,〈唐代市舶使若干問題的再思考〉,《海交史研究》,1998:2。
46.李樹桐,〈唐代四夷賓服的文化因素〉,《幼獅學誌》47:5,1978。
47.宋 峴,〈唐代大食通中國之海道〉,《中外關係史譯叢》3,1986。
48.宋 峴,〈唐代揚州的大食商人〉,《中華文史論叢》,1987:1。
49.岑仲勉,〈自波斯灣頭至東非中部之唐人航線〉,《東方雜誌》41:18
,1945。
50.岑仲勉,〈唐代大商港Al-Wakin〉,《東方雜誌》40:20,1944。
51.何敦燁,〈唐代對外貿易及其成就〉,《史學月刊》,1989:6。
52.沈福偉,〈記唐代對外貿易的四大海港〉,《海交史研究》,1986:2。
53.沈福偉,〈文單國與朱江國新論〉,《歷史研究》2003:5;後收入王衛平等編《東吳史學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54.汶 江,〈評《唐代廣州至波斯灣的海上交通》〉,《文物》,1978:11。
55.汶 江,〈唐代的開放政策與海外貿易的發展〉,《海交史研究》,
1988:2。
56.邱添生,〈唐代文化與外來文化〉,《台灣師大學報》第16期,1971。new window
57.邱炫煜,〈中國海洋發展史上「東南亞」名詞溯源的研究〉,《中國海new window
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
58.林 萌,〈關於唐、五代市舶機構問題的探討〉,《海交史研究》,
1982:4。
59.林天蔚,〈隋譙國夫人事蹟質疑及其嚮化與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new window
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三本第二分,1971。
60.林家勁,〈唐代廣州與南海的交通〉,《學術研究》,1979:6。
61.林遠輝,〈西漢南海道的幾個問題〉,《海交史研究》,2003:2。
62.卓建明,〈試論義淨在唐朝和南海諸國關係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世界歷史》,1992.6。
63.金秋鵬、楊麗凡,〈中國與東南亞的交通和交流〉,《海交史研究》,
1998:1。
64.周中堅,〈室利佛逝—中古時期南海交通的總樞紐〉,《海交史研究》,
1986:1。
65.周中堅,〈南海熙熙五百年—古代泉州港興盛時期與東南亞的往來〉,
《南洋問題研究》,1993:2。
66.周伯戡,〈佛教初傳流佈中國考〉,《文史哲學報》第47期,國立台灣大學,1997。new window
67.周偉洲,〈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民族觀〉,《民族研究》,1995:6。
68.周偉洲,〈唐朝與南海諸國通貢關係研究〉,《中國史研究》2002:3。
69.周偉洲,〈扶南樂與驃國樂〉,《民族學通報》第一輯,雲南人民出版
社,2001。
70.武伯綸,〈唐代廣州至波斯灣的海上交通〉,《文物》,1972:6。
71.武伯綸,〈唐代長安遺留在西安及其附近的和波斯有關的歷史文物〉
,《西大學報》,1978:1;收入《古城集》,三秦出版社,1987。
72.姜伯勤,〈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伊蘭人:論遂溪的考古新發現〉
,《廣州與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廣東社會科學院,1991。
73.施存龍,〈唐五代兩宋兩浙和明州市舶機構建地建時問題探討〉上、
下,《海交史研究》,1992:1、2。
74.范家偉,〈《宋書.夷蠻傳》與夷夏論〉,四川大學中文系,《新國學》
第二卷,巴蜀書社,2000。
75.徐玉虎,〈航行南海古「市舶」考〉,《大陸雜誌》34:1,1972。
76.徐玉虎,〈唐代與南海貿易原因之研究〉,《中華文化復興月刊》3:11
,1970。
77.烏廷玉,〈隋唐時期的國際貿易〉,《歷史教學》,1957:2。
78.高偉濃,〈唐宋時期中國東南亞之間的航路綜考〉,《海交史研究》,
1987:1。
79.夏秀瑞,〈唐宋時期中國同馬來群島各國的友好貿易關係〉,《海交史
研究》,1988:2。
80.唐任伍,〈論隋唐對外貿易的發展〉,《史學月刊》,1993:6。
81.桂光華,〈室利佛逝王國興衰試析〉,《南洋問題研究》,1992:2。
82.孫仲文,〈「南方絲綢之路」貨幣初探〉《南洋問題研究》,1993:1。
83.雀鳥騿A〈赤土國考〉,《南洋學報》2:3,1941。
84.章 巽,〈隋唐時代的海上交通〉,《地理知識》,1956:1。
85.陳 炎,〈漢唐間緬甸在西南絲道中的地位〉,《東方研究》1980:1。
86.陳 炎,〈略論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研究》,1982:3。
87.陳 炎,〈阿拉伯世界在陸海「絲綢之路」中的特殊地位--兼論中
國同阿拉伯之間的文化交流及其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朱傑勤教授紀念論文集》,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88.陳 炎,〈寧波港與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外文化交流〉,《魏維賢七十華
誕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89.陳玉龍,〈漢唐巴蜀與中西交通〉,《朱傑勤教授紀念論文集》,廣東高
等教育出版社,1996。
90.陳荊和,〈交趾名稱考〉,《文史哲學報》第四期,台灣大學,1952。new window
91.陳直夫,〈羅越國初探〉,《珠海學報》第九期,1976。
92.陳信雄,〈唐代中國與非洲的關係〉,吳劍雄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四),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
93.陳偉明,〈唐五代嶺南交通線述略〉,《學術研究》,1987:1。
94.陳堅紅,〈關於唐代廣州港年外舶數及外商人數之質疑〉,《海交史研
究》,1987:2。
95.陳達生,〈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見證:泰國猜耶出土瓷碗和揚州出土
背水壺上阿拉伯文圖案的鑒定〉,《海交史研究》,1992:2。
96.陳碧笙,〈《隋書》赤土國究在何處〉,《中國史研究》,1980:4。
97.陳孺性,〈對伯希和「兩道考」內有關驃國的一段路程的商搉〉,《大
陸雜誌》83:3,1991。
98.陳孺性,〈所謂「驃國十八屬國」考〉,《大陸雜誌》89:5,1994。
99.陳孺性,〈「林陽」考〉,《大陸雜誌》91:1,1995。
100.陳鴻瑜,〈宋朝與東南亞關係編年史料編注〉上、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002、2003。new window
101.陳鴻瑜,〈泰南半島古航線及文化源流〉,《歷史月刊》,2004:11。
102.張世民,〈中國古代最早下西洋的外交使節楊良瑤〉,《唐史論叢》7
,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103.張澤咸,〈六朝隋唐間福建地區的海運與開發述略〉,《中國唐史學會
論文集》,中國唐史學會編,三秦出版社,1993。
104.張廣達,〈海舶來天方.絲路通大食---中國與阿拉伯世界的歷史聯繫
的回顧〉,《中外文化交流史》,1987;收入《西域史地叢考
初編》,1995。
105.陸 韌,〈論市舶司性質和歷史作用的變化〉,《海交史研究》,
1988:1。
106.郭宗保,〈市舶制度與海關制度比較---兼談陸地邊關與海關有關的問
題〉,《海交史研究》,1988:1。
107.莫任南,〈劉宋時遣使來華的迦毗黎國在南亞何處〉,《海交史研究》
,1992:1。
108.華 濤,〈伊本.忽爾答茲貝關於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記載及其在阿
拉伯---伊斯蘭地理文獻中的地位〉,《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09.喻常森,〈試論朝貢制度的演變〉,《南洋問題研究》,2000:1。
110.黃 桂,〈試論唐至清初潮州的海外貿易與海上走私〉,《南洋問題研
究》,2001:4。
111.黃榮春,〈甘棠港位置探索〉,《海交史研究》,1990:2。
112.黃慧怡,〈唐宋廣東生產瓷器的外銷〉,《海交史研究》,2004:1。
113.程愛勤,〈論公元七世紀前華人向東南亞地區移動的特點〉,《海交史
研究》,2003:2。
114.傅亦民,〈唐代明州與西亞波斯地區的交往—從出土波斯陶談起〉,
《海交史研究》,2000:2。
115.傅宗文,〈中國古代海關探源〉,《海交史研究》,1988:1。
116.傅宗文,〈中國古代海外貿易的管理傳統與早期海關〉《海交史研究》
,1997:1。
117.連心豪,〈中國海關起源芻議〉,《海交史研究》,1992:1。
118.馮立軍,〈古代中國與東南亞中醫藥交流〉,《南洋問題研究》,
2002:3。
119.曾一民,〈唐代廣州考〉,香港:珠海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2。
120.曾華滿,〈唐代嶺南發展的核心性〉,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歷史學
部碩士論文,1973。
121.葉恩典,〈「絲綢之路」歷史進程中的中國---「中國與東南亞」國際
學術討論會綜述〉,《海交史研究》1998:1。
122.景宏業,〈唐代「驃國進樂」史料中有關問題的考證〉,《文史》第48
期,中華書局,1993年。
123.湯佩津,〈宋代廣州的建置及其社會文化之研究〉,中興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5。
124.楊少祥,〈廣東唐至宋代陶瓷對外貿易述略〉,《廣東省博物館建館三
十周年論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9。
125.詹姆斯.瓦特著,楊琮、林蔚文譯,〈東南亞的中國貿易陶瓷器〉,
《海交史研究》,1987:2。
126.葛承雍,〈述論唐帝國的世界性〉,《法門寺論文集》,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0。
127.趙和曼,〈古代中國與柬埔寨的海上交通〉,《歷史研究》,1985:6。
128.寧志新,〈唐代市舶使設置地區考辨〉,《海交史研究》,1996:2。
129.鄧端本,〈廣州是我國最早的對外貿易港〉《海交史研究》1986:1。
130.鄧端本,〈唐代廣州市舶管理的幾個問題〉,《嶺南文史》,1987:1。
131.鄧端本,〈頓遜考〉,《海交史研究》,1987:1。
132.蔡鴻生,〈南海交通史研究若干問題淺探〉《海交史研究》,2002:1。
133.鄭瑞明,〈日本古籍《華夷變態》的東南亞華人史料〉,《海外華人研究》第二期,1992。
134.劉仁成,〈驃國進樂考〉,《南洋學報》6:1,1950。
135.劉洪石,〈唐宋時代的海州與海上「陶瓷之路」〉,《東南文化》,
1990:5。
136.劉希為,〈略論唐代海外交通發展的新態勢〉《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
,中國唐史學會編,三秦出版社,1993。
137.劉希為,〈唐代海外交通發展的新態勢及其社會效應〉《海交史研究》
,1993:1。
138.劉淑芬,〈六朝南海貿易的開展〉,原刊於《食貨月刊》復刊15:9、new window
10;後收入氏著《六朝的城市與社會》一書,台灣學生書局
,1992。
139.劉國明,〈宋接待南海諸國朝貢使節團考〉,香港珠海大學歷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87。
140.廖大珂,〈室利佛逝王國社會經濟初探〉,《南洋問題研究》1993:2。
141.廖大珂,〈唐末五代福州海上交通的發展與甘棠港的興衰〉,《福建史
志》,1993:2。
142.廖大珂,〈唐代福州的對外交通和貿易〉,《海交史研究》,1994:2。
143.廖大珂,〈梁安郡歷史與王氏家族〉,《海交史研究》,1997:2。
144.廖楚強,〈「甘棠港」考釋〉,《海交史研究》,1986:1。
145.聞 之,〈唐五代閩海上交通的特點〉,《中國古代史論叢》,福建人
民出版社,1982。
146.黎道綱,〈參半國與迦羅舍佛〉,《海交史研究》,1998:1。
147.黎道綱,〈參半不是庸那迦國〉,《南洋問題研究》,1998:3。
148.黎道綱,〈陀洹曇陵二國考—唐代泰境古國考〉,《南洋問題研究》,
1999:4。
149.黎道綱,〈文單國方位新考〉,《南洋問題研究》,2000:2。
150.盧 葦,〈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和形成〉,《海交史研究》,1987:1。
151.盧 葦,〈宋代以前長江中下游經濟發展和海上絲路的繁榮〉,《海交
史研究》,1992:2。
152.盧胡彬,〈海壖地緣與割據政權之維繫〉,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new window
士論文,1998。
153.戴顯群,〈唐代福建海外交通貿易史述論〉《海交史研究》2000:2。
154.瞿 愷,〈唐代外貿由陸路向海路的轉移〉,《思想戰線》1986:4。
155.韓振華,〈唐代南海貿易志〉,《福建文化》2:3,1942。
156.韓振華,〈第八世紀印度波斯航海考〉,《福建文化》3:2,1947。
157.韓振華,〈伊本柯達貝氏所記唐代第三貿易港之Djanfou〉,《福建文
化》3:1,1947。
158.韓振華,〈五代福建對外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3。
159.聶德寧,〈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與東南亞的佛教文化交流〉,《南洋問
題研究》,2001:2。
160.聶德寧,〈隋唐時期中國與東南亞的佛教文化交流〉,《南洋問題研究
》,2002:3。
161.關鏡石,〈市舶原則與關稅制度〉,《海交史研究》,1988:1。
162.羅香林,〈屯門與其地自唐至明之海上交通〉,香港新亞研究所,《新new window
亞學報》2:2,1957。
163.羅香林,〈交廣道之中印關係及唐代粵桂佛教與藝術之新發現〉,《學
術季刊》2:3,1954。。
164.羅香林,〈系出波斯之李恂及其海葯本草〉,《香港大學五十周年紀念
論文集》2,1964。
165.羅鎮邦,〈波羅廟史話〉,《嶺南文史》,1989:2。
166.蘇基朗,〈伊本的Djanfou非泉州辨〉,《食貨》復刊11:7,1981。
167.蘇基朗,〈九世紀阿喇伯文獻所載Djanfou地望考辨〉,收入氏著《唐
宋時代閩南泉州史地論稿》,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168.蘇繼廎,〈漢書地理志已程不國即錫蘭說〉,《南洋學報》5:2,
1948。
169.蘇繼廎,〈後漢書究不事人考〉,《南洋學報》6:1,1950。
170.饒宗頤,〈「太清金液神丹經」(卷下)與南海地理〉,《中國文化研究
所學報》3:1,1970。
171.饒宗頤,〈蜀布與Cinapatta-論早其中印、緬之交通〉,《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五本第四分,1974。
172.饒宗頤,〈讀羅香林先生新著《唐代光孝寺與中印交通之關係》兼論
交廣道佛教之傳播問題〉,《大陸雜誌》21:7,1960。
173.嚴 仁,〈唐代揚州的市舶事務與「所由」〉,《海交史研究》,
1989:1。
174.嚴耕望,〈唐代盛時與西南鄰國之疆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集刊》第五十九本第四分,《李方桂先生紀念論文集》,
1988。
175.顧敦信,〈揚州在唐代國際交往中的地位〉《海交史研究》1982:4。
176.龔方震,〈古代阿拉伯人記中國〉,《中外關係史論叢》3,1991。

貳.外文資料

一.日文專書

1.石田幹之助,《南海關支那史料》,生活社刊,1945。
2.西村.朝日太郎,《馬來編年史研究》,東亞研究所,1942。
3.杉本直治郎,《東南史研究》,東京:日本學術振興會,1956。
4.岩生成一,《海外交涉史視點》,東京:日本書籍會社,1975-76。
5.岩生成一,《海外交涉史》相島敏夫編集,東京:法政大學,1953。
6.岩生成一,《朱印船貿易史研究》,東京:弘文堂,1958。
7.和田久德,《和田清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史論叢》,講談社,1961。
8.松田壽男,《松田壽男著作集》4,東京:六興書店,1987。
9.高桑駒吉,《大唐西域記所記東南印度諸國之研究》,東京:森江書
店,1926。
10.桑田六郎,《三佛齊考.補附考》,台北:南方人文研究所,1945。
11.桑田六郎,《南海東西交通史論考》,汲古書院,1992。
12.桑原騭藏,《東西交通史論叢》,《桑原騭藏全集》第三卷,東京:岩波書店,1968。
13.桑原騭藏,《蒲壽庚事蹟》,《桑原騭藏全集》第五卷,東京:岩波
書店,1968。
14.宮崎市定,《史研究》,東京:東洋史學會,1962-74。
15.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東京:岩波書店,1992。
16.柴秀夫編,《南海漂流譚》,雙林社,1943。
17.野村亨、根津敦,《北歷史---國家民族》,東京:株式會社-,1997。
18.須田禎一,《印度五千年通史》,白揚社,1942。
19.藤田豐八,《東西交涉史研究.南海篇》,岡書院,1932;國書刊行會,1974再版。
20.鷲見正譯,《古代史.古代教發展》,社團法人日本友好協會,1995。

二.日文論文

1.三上次男,〈晚唐五代時期的陶瓷海貿易〉,《文博》,1988:2。
2.川越泰博,〈唐代泉州城沿革小考〉,《古代文化》25:10,1973。
3.山本達郎,〈古代南海交通扶南文化〉,《古代史講座》13。
4.中村久四郎,〈唐時代廣東〉,《史學雜誌》,28:3、4、5、6,1927。
5.中村久四郎,〈唐代胡商連絡廣東長安水路舟運交通〉,《東洋
學報》10:2,1920。
6.日比野丈夫,〈唐宋時代於福建開發〉,《東洋史研究》4:
3,1939。
7.石橋五郎,〈唐宋時代支那沿海貿易並貿易港就〉1、2、3,
《史學雜誌》12:8、9、11,1901。
8.北山康夫,〈唐宋時代於福建省開發關一考察〉,《史林
》24:3,1939。
9.和田久德,〈唐代市舶使創置〉,《和田清博士古稀紀念東洋史論叢》
,講談社,1961。
10.和田久德,〈唐代南海遣使〉,《東洋學報》33:1,1951。
11.河原正博,〈隋唐時代嶺南酋領馮氏南海貿易〉,《山本達郎博
士古稀紀念.東南.社會文化(上),東京,山川
,1980。
12.宮川尚志,〈三國分立交州地位〉,《東洋史研究》7:2、3
,1942。
13.高楠順次郎,〈唐中心外國交通殊航海就〉1、2
,《史學雜誌》14:4、6,1903。
14.清木場東,〈隋唐宋貿易之研究Ⅰ〉,《久留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25:4,1985。
15.家島彥一,〈唐末期中國、大食間的印度洋通商道路〉,《歷史教育》15
:5、6,1967。
16.愛宕松男,〈泉州刺桐城考地名Zaitun由來關連〉,《田村博
士頌壽紀念東洋史論叢》,1986。
17.駒井義明,〈孫權南方遣使〉,《歷史地理》25-6,1929。
18.築山治三郎,〈唐代嶺南的政治與南海貿易〉,《京都產業大學論集》1
,1971。
19.藤澤義美,〈古代東南亞的文化交流--以緬甸和雲南的交通路線為
中心〉,《歷史教育》5:5,1957。
20.藤澤義美,〈古代東南亞的內陸交通〉,《歷史教育》6:6,1958。

三.越南史料

1.(越)未詳作者,陳荊和編校,校和本《大越史略》,日本東京:創價大學研究所叢刊第一輯,1987。
2.(越)高春育等編,《大南一統志》,日本東京:日本印度支那研究會據阮朝國史館維新三年(1909)本重印,1941。
3.(越)潘孚先等編,陳荊和編校,校和本《大越史記全書》,日本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ノ第四二~四四輯,1986。
4.(越)潘清簡等編,欽定《越史通鑑綱目》,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69。
5.(越)黎崱撰,武尚清點校,《安南志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
6.(越)陶維英著,劉統文、子鉞譯,《越南古代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1975。
7.(法)蘇爾夢等主編,《越南漢喃銘文匯編》第一集北屬時期至李朝,巴黎遠東學院、河內漢喃研究院編印,1998。

四.英文文獻

1.Beal, Samuel, Travels of Fah-hian and Sung-yun,Buddhist Pilgrims,
fromChina to India(400 A.D .and 518 A.D.),London,1869.
2.Briggs,Lawrence Palmer, The Ancient Khmer Empire, Lssued as Volume
41,Part 1, of the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held
at Philadelphia,1951.
3.Chandle,David P., A history of Cambodia, Westview Press,1983.
4.Chatterji,Bijan Raj, India Cultural Influence in Cambodia, University
of Calcutta,1964.
5.D. G. E. Hall,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MacMillan & Co.Ltd.,
London, Fourth edition,1981.
6.Fuchs,W., The Mongol Atlas of China by Chu Ssu-pen and the
Kuang-yu-tu, Fu Jen University, Peiping,1946.
7.G. Coede`s,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71.
8.Gerini,G.G., Researches on Ptomlemy’s Geography of Eastern Asia, London,1909.
9.Giles,Herbert A., The Travels of Fa-hsien(399-414 A.D.)or Record of
the Buddhistic Kingdoms, Cambridge,1923.
10.Groeneveldt,W.P., Notes on the Malay Archipelago and Malacca, Batavia,1876
11.Hirth, F. and Rockhill,W.W., Chau Ju-kua,St.Petersburg, 1911.
12.J. K. Fairban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 Traditional China’ s
Foreign Relations , University of Harvard Press,1968.
13.Kenneth R. Hall, Maritime Trade and State Development in Early Southeast Asia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5.
14.Legge, James, A Record of Buddhistic Kingdoms, being an Account by
the Chinese Monk F â –hien of his Travels in India and Ceylon(A.D
399-414),Oxford,1886.
15.Majumdar, R.C., Ancient India, Banaras,1952.
16.Majumdar, R.C.et al., An Advanced History of India, London,1958.
17.Smith,The Late Vincen A., The Oxford History of India, London, Fourth
Edition,1958.
18.Tarling, Nicholas(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19.Watters, Thomas et al., On Yuan Chwang’s Travels in India(A.D.629-645
), Dehli,1961.
20.Walker, George B., Angkor Empire, Signet Press, Calcutta,1951.
21.Yale, H. and Cordier, H.,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4 vol., London,
1913-191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