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品讀、視聽與翫藏︰水滸故事的商品化與現代化
作者:郭璉謙
作者(外文):Lian-ChianKuo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王三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水滸傳商品化現代化文化創意產業Water MarginCommercializationModernization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本論文從「商品化」及「現代化」的角度,來展現1912年至2012年之間,水滸故事如何在清末西學東漸,乃至於現今的全球化浪潮之下,延展生命力。要強調的是:文中許多考察對象將是流行時尚下所產製的娛樂玩物,純供休閒消遣,較著重水滸故事在大眾文化範疇的表現。
所謂「商品化」是指製造商透過人工或機械,以水滸故事為題材產製而出的有形(如書籍)或無形(如音樂、戲曲)的產品,並經由市場行銷,讓消費者通過貨幣交易以牟利。製造商雖將水滸故事商品化,並不代表絕對可以牟利,也有可能因市場評估錯誤,導致商品滯銷或利益未如預期,成為試驗商品。
對「現代化」抱持兩種看法:一、現當代工業科技的重製;二、現當代意識的置入。「現當代工業科技的重製」乃指清末西學東漸,引入如石、鉛印刷術、電影工業,甚至有連環畫,促使書籍商品有更為多樣的選擇,並讓觀眾在傳統表演藝術之外,能夠有新的休閒娛樂。隨著工業科技的進展,電視、電玩、網路相繼問世,一來藉由水滸故事產製商品,二來成為水滸故事的流播媒介。「現當代意識的置入」會隨著時代變遷,故能見扭轉女卑,女性地位提升;揚棄舐血,英雄不容籽渣;抑斥迷信,科學解釋鬼神;援入情感,鐵漢柔情繞指。此外,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路線,也是一種現代化,正當許多國家倣效歐美的民主政治時,中國共產黨是視蘇聯的社會主義為政治現代化的楷模,毛澤東甚至為了超越蘇聯所樹立榜樣,在1958年發動「大躍進」、1966年展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強硬專制的態度邁向社會主義所期望的平均分配財富。
為考察水滸故事的商品化及現代化如何趨就大眾市場的期待,全書正文擬以四章進行論述︰
第一章〈品水滸〉︰以出版、閱讀及創作為軸線,探討文字為主的《水滸傳》印刷出版情況,以及電視講談節目造就的明星學者,並延伸到水滸續、改、補的創作。
第二章〈演水滸〉︰管窺傳統戲曲、當代舞台劇等表演藝術的轉變,以及影視、動畫所演述的水滸故事。
第三章〈畫水滸〉︰研析水滸故事如何呈現於版畫、連環畫及漫畫。
第四章〈翫水滸〉︰觀察由水滸故事拓展而成的娛樂遊戲及品翫收藏。
選擇此四個面向的原因,在於以閱讀為主的〈品水滸〉、以視聽為主的〈畫水滸〉及〈演水滸〉、以翫藏為主的〈翫水滸〉,從水滸故事的流播過程看來,儘管品讀、表演、插圖及翫藏等形式,隨時代更迭而有所異變,但不變的是娛樂感受,且足夠凸顯水滸故事的商品性格。
本文預期成果及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挖掘並重新認識馬蹄疾《水滸書錄》中所載錄的資料,使之不再純為著錄,而是可以建構出水滸故事從商品化、經典化到品牌化的過程。
(二)、展現水滸故事的魅力,將目光投注大眾媒介,從品、演、畫、翫等四個面向,觀看名著發酵的娛樂經濟及文化創意產業。
(三)、開拓「古典文學現代化」的議題。在台灣,中文、大眾傳播、視覺設計、數位娛樂等系所,雖然對文本研究、影視、電子遊戲、漫畫等議題,皆有精言闢論,但對「古典文學現代化」的議題,投入少量的關注。
(四)、在此倏忽萬變、稍縱即逝的傳媒時代,有許多因「古典文學現代化」而成的商品,但也不少商品在一陣旋風狂熱之後隨即泡沫湮滅,本文趁此整理著錄水滸故事在品、演、畫、翫四部份的商品,為此留下蹤跡。
(五)、活化古典文學生命力。古典文學也成各個傳播媒介的題材之一,學界若能本於對中國文學的專業素養,讓古典文學能夠在「大眾娛樂」與「文化/文學深度」之間,取得平衡。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merc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how the novel, Water Margin, extended its vitality between 1912 and 2012, from late Qing Dynasty when western culture and thoughts were introduced to China to the globalization wave of today. It is noted that the entertainment objects observed in this study are products of the mass culture and for the purpose of entertainment, as this study probes into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story of Water Margin in mass cultur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how the commerc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Water Margin mee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mass market, this paper is organized into the following four chapters:
Chapter 1 Read Water Margin: discuss the publication status of Water Margin, scholar celebrities famed by TV talk shows, and creation of the sequel and modification to Water Margin, based on publication, reading and development.
Chapter 2 Perform Water Margin: focu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 contemporary living theatre, and other performing arts, and discuss the story of Water Margin in movies, animation, and on television.
Chapter 3 Draw Water Margin: study and analyze how the story of Water Margin was portrayed and shown in printmaking, comic strips and cartoons.
Chapter 4 Collect Water Margin: observe the recreational games and collections developed from the story of Water Margin.
“Read Water Margin” concerns reading, “Draw Water Margin” and “Perform Water Margin” involve visual and audio effects, and “Collect Water Margin” is about collection. The reason for choosing the four aspects is that dur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Water Margin, although the forms of reading, performance, illustration, and collection have evolved over time, the commercial characteristics that highlight the Water Margin story have never changed.
The predicted achievement and contribution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To discover and recognize the information contained in Water Margin Reference, written by Ti-Gi Ma, and make it not only a reference, but also a process to commercialize, canonize, and brand the story of Water Margin.
(2)To reveal the charm of Water Margin, make the focus on mass media, and observe the recreational economy and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ies raised by the masterpiece from the views of reading, performing, drawing and collecting.
(3)To open up the discussion of “modernizing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Taiwan, many university departments, such as Chinese, Mass Communications, Visual Design and Digital Entertainment, have provided incisive remarks on the book-related research, movies, TV, computer games, comics and other subjects, but only little attention is contributed on “modernizing classical literature”.
(4)In the changeable media era, many products are created by “classical literature modernization”, but many of them disappeared after the fever. This paper organizes and writes about the products created for the Water Margin story, regarding reading, performing, drawing, and collecting to leave a trace.
(5)To activate the vitalit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make it one of the subjects of the media. The academia should help to find the balance between “mass entertainment” and “depth of culture and literature” for the classical literature by their professional specialty to Chinese literature.
一、《水滸傳》及其續書、改補之作、民間故事集
A.《水滸傳》
(僅收筆者翻閱過影印刻本及石印本,其餘版本及新式標點本詳見第一章〈品水滸〉)
羅貫中編輯、余象斗評林:《水滸志傳評林》,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12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據日本日光輪王寺慈眼堂本藏明萬曆22年(1594)雙峰堂余象斗刻本影印
施耐庵編輯:《水滸忠義志傳》,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02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據富沙劉興我刻本影印
施耐庵編輯:《插增田虎王慶忠義水滸全傳(殘本)》,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02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
施耐庵撰:《忠義水滸傳(殘本)》,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19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6月據德國德累斯登薩克森州圖書館藏明刊本影印
施耐庵撰、李卓吾批評:《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4月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容與堂刻本影印
不提撰人,鍾伯敬批評:《鍾批《水滸》》 (原書封面題《鍾伯敬先生批評水滸忠義傳》),收入劉世德、陳慶浩、石昌渝主編:《古本小說叢刊》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0月據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年間四知館刊本影印
施耐庵撰、李卓吾批評:《芥子園本李卓吾批評忠義水滸傳》,,收入《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十七輯‧水滸傳專輯》,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據郁郁堂藏本影印
羅貫中、施耐庵編:《二刻英雄譜》,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據日本東京內閣文庫藏明末雄飛館刊本影印
施耐庵撰、金聖嘆批評、王望如評論:《評論出像水滸傳》,順治14年序刊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
施耐庵編輯:《後續水滸征四寇》,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藏振賢堂本
施耐庵撰、金聖嘆批評、王望如評論:《繪圖增像五才子書》,上海:共和書局石印本,年代不詳,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楊雲萍書庫藏
施耐庵撰、金聖嘆批評:《繪圖增像第五才子水滸全傳》,上海:上海書店,光緒己亥(25)年(1899)石印本,台灣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B.續書
(清) 陳忱著、蔡奡評定:《水滸後傳》,收入《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十七輯‧水滸傳專輯》,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據臺灣大學圖書館藏乾隆35年大字圈點刊本影印
(清) 青蓮室主人撰、沈伯俊校點:《後水滸傳》,收入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二輯》,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清) 俞萬春:《結水滸傳》,收入《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十七輯‧水滸傳專輯》,臺北:天一出版社,1985年
(清) 俞萬春著,沈亞公校點:《繡像蕩寇志》,上海:中央書店,1936年4月
冷佛:《續水滸傳》,收入梅慶吉編:《水滸系列小說集成‧10》,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吳雙熱:《新水滸》,連載《飯後鐘》第1年第11期(民國10年8月18日)至第2年第6期(民國11年12月28日)
昔雲:《水滸外傳》,載《聯合報》,1953年4月15日―16日,第6版
姜鴻飛:《水滸中傳》,收入梅慶吉編:《水滸系列小說集成‧14》,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恨水:《水滸新傳》,收入梅慶吉編:《水滸系列小說集成‧12》,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梅寄鶴:《古本水滸傳》,收入梅慶吉編:《水滸系列小說集成‧11》,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善之:《殘水滸》,收入梅慶吉編:《水滸系列小說集成‧14》,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嘉魚:《戲續水滸新傳》,收入梅慶吉編:《水滸系列小說集成‧13》,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C.改補之作
于清泉:《阮小七外傳》,山東人民版,1986年4月
水泊人:《大話水滸女人》:宋江夫人們傳,花山出版社,2001年10月
王小槍:《完全強盜手冊》,中國友誼出版社,2005年10月
王小槍:《孫二娘日記》,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1月
王中文:《水滸別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3月
王筱堂:《後水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
王錦堂、徐永華:《宋江演義》,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年4月
王錦堂演出本、徐永華整理:《宋江》,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6月
王麗堂:《石秀》,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王麗堂:《宋江》,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王麗堂:《武松》,北京:中國曲藝出版社,1989年
王麗堂:《盧俊義》,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朱洲:《絕色水滸(上下)》,馥林文化,2006年03月
老何:《麻辣水滸:看CEO宋江如何把「梁山泊綠林公司」做大做強做垮》,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06月
西冷冬青:《新水滸》,收入梅慶吉編:《水滸系列小說集成‧9》,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何明敏:《宋江日記︰及時雨的「飛升」傳奇》,大眾文藝出版社,2004年12月
李登朝:《呼保義宋江》,山東文藝版,1986年12月
李懷仁:《時遷新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
沙陸墟:《水滸三女將》,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3年7月
沙陸墟:《水滸三烈女》,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1月
沙陸墟:《水滸三艷婦》,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7月
林長治:《缺鈣水滸》,朝華出版社,2005年1月
花魁:《畫水滸》,東方出版社,2004年8月
南宮搏:《魯智深》,載《中國時報》1975年7月26日―1976年6月4日(315話)
南宮搏:《江山艷》,載《中國時報》1976年6月6日―1977年7月5日(403話)
施耐庵著、褚同慶重撰:《水滸新傳》,廣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6月
施蜇存:〈石秀〉,收入李歐梵編選《上海的狐舞步:新感覺派小說選》,台北:允晨文化,2001年8月
洪亮:《別彈《水滸》54弦》,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年10月
胡天如口述、顧希佳整理:《林沖演義》,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8年4月,1999年4月
胡天如傳述、劉操南纂修、徐鐘穆紀錄:《楊志演義》,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4月
茅賽雲、劉操南編著:《武松演義》,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4月
倉土:《李逵日記:廳級幹部李逵官場筆記(1112-1123)》,珠海出版社,2011年05月
袁闊成、王潤生、李呈:《巧破乾坤樓》,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
袁闊成、王潤生編著:《江湖怪傑之死》,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88年1月
袁闊成、任順、李呈:《大鬧神州擂》,鄭州:中原農民出版社,1986
袁闊成:《大鬧大名府》,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
袁闊成:《燕青打擂》,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5月
郝豔霞、王潤生:《水滸英雄新傳》,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高陽:《野豬林》,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高陽:《翠屏山》,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高陽:〈武松與潘金蓮〉,載《中國時報》,1969年5月13日―10月17日(154話)
張志玲:《宋江日記:我的處事心經與管理方法》,中國商業出版社,2004年9月
張青山原著,劉寶成、陳顯榮改編:《梁山軼事》,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
張恨水《水滸別傳》,收入梅慶吉編:《水滸系列小說集成‧9》,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張紹策傳述,王泰棟、李尉波整理:《盧俊義演義》,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4月
張維芳、趙華偉:《武松別傳》,明天出版社出,1985年1月
張維芳、趙華偉:《孫二娘傳奇》,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1985年8月
畢士臣:《水滸三女將外傳》,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
畢士臣:《孫二娘外傳》,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
陸士鄂:《新水滸》,收入梅慶吉編:《水滸系列小說集成‧9》,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散髮生:《新水滸傳》,香港:南天書業公司,1970年
楊天微編寫:《黑旋風演義》,瀋陽:春風文藝出,1985年8月
寧財神:《水滸外傳︰祝福你阿貴》,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04月
臧小凡:《Q版爆笑新水滸:宋江的幸福生活》,風雲時代,2012年01月
趙玉平:《梁山政治》,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趙博:《梁山小將傳》,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11月
趙博改編:《花和尚演義》,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5年6月
劉明遠、王旭彤:《武潘前傳:潘金蓮與武松兄弟》,1994年2月
劉明遠:《李逵前傳》,北京:華夏出版社,1991年11月
劉明遠:《扈三娘下山》,北京:華夏出版社,1994年2月
劉盛亞《水滸外傳》,收入梅慶吉編:《水滸系列小說集成‧14》,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操南:《水泊梁山》,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4月
劉寶成、陳顯榮:《梁山小將》,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鄧光斗:《武松傳》,臺北:國際翻譯社,1987年10月
羅輯:《武松的愛情》,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2年03月
譚曉珊:《水滸行動︰打開營銷執行的九大玄關》,地震出版社,2004年8月
龐永華編著:《學車幽默‧水滸版》,東方出版社,2011年10月
蘆栢祥口述,裴福存整理:《梁山復仇記》,收入袁闊成等編寫:水滸外傳,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6年9月

D.民間故事集
山東《牡丹》編輯部:《水滸外傳》,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
王太捷、朱希江主編:《水泊梁山的傳說》,北京:中國民間文藝,1985年
王文平:《書外水滸》,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
王成君:《水滸人物傳說》,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
朱希江主編:《水滸外傳續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
周寶忠編著:《水滸一百單八將外傳》,1997年10月
徐華龍:《水滸英雄外傳》,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
張振和、蔡如慶編:《水泊梁山民間故事》,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87
華積慶:《水滸英雄外傳》,寶文堂書店,1986年
董曉萍編:《水滸傳的傳說》,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
樊兆陽:《水滸人物口頭傳說大觀,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樊兆陽:《民間大水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年01月

二、水滸版畫(含古畫)、連環畫、漫畫及現當代水滸畫(含菸畫)
A.版畫(含古畫)(僅收專輯)
(明) 容與堂刻本〈李卓吳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版畫,瀧本弘之編:《中国古典文学挿画集成(三)‧水滸傳》
(明) 明末刊本〈忠義水滸全傳一百二十回〉版畫,瀧本弘之編:《中国古典文学挿画集成(三)‧水滸傳》,東京:遊子館,2003年10月
(明) 雄飛館刊本〈三國水滸全傳(英雄譜)〉版畫,瀧本弘之編:《中国古典文学挿画集成(三)‧水滸傳》,東京:遊子館,2003年10月
(明) 熊飛赤輯刻:《英雄譜》(僅收卷頭插圖),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6月
(明) 陳洪綬繪〈水滸葉子〉,瀧本弘之編:《中国古典文学挿画集成(三)‧水滸傳》
(清) 崧裕厚:《水滸畫譜》,收入金沛霖主編:《古本小說四大名著版畫全編•水滸傳卷》,線裝書局,1996年
[日]多胡真祇摹寫陸謙繪〈天罡地煞圖〉,瀧本弘之編:《中国古典文学挿画集成(三)‧水滸傳》,東京:遊子館,2003年10月
[日]瀧本弘之編著:《中国古典文学挿画集成(一)‧三國志演義》,東京:遊子館,2003年10月
[日]多胡真祇摹寫陸謙繪:《天罡地煞圖》,出版地不詳:至樂堂,天保6年,藏日本早稻田大學圖書館
[日]赫州摹寫:〈陸謙水滸百八像贊臨本〉,天保乙未(6)年(1835)以耕耘外史南溟摹寫卷軸再摹寫,藏日本早稻田大學
[日]摹繪者不詳:〈陳洪綬水滸百八人畫像臨本〉,摹繪時間不詳,藏日本早稻田大學
[日]薄井恭一:《明清挿図本図錄》,1942年
王爽等人編著:《清•孫石 張琳繪水滸人物圖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
上海古籍出版社編:《元曲選圖》,收入《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二編》,上海:上海古籍,1994年10月,第七輯,頁1-224。
東西文化學社、金陵大學文學:《影印明崇禎本英雄譜圖讚》,上海:華夏圖書出版公司,1949年

B.連環畫(僅收錄筆者翻閱過作品,詳細目錄參見第二章〈畫水滸〉)
卜孝懷、任率英、墨浪、陳緣督、吳光宇、徐燕蓀:《水滸傳》(26冊),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5年至1962年
山東廣播電視藝術團供稿:《電視劇武松連環畫集》,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3年6月
尹元洪:《宋江三敗高太尉》,遼寧美術出版社,1958年10月
王靖洲:《燕青打擂》,遼寧美術出版社,1957年11月
任率英、任夢龍、于學儉、鄢修民:《逼上梁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10月
任率英:《逼上梁山》,天津美術出版社,1955年6月
朱光玉、孟慶江、戴敦邦、高適:《水滸後傳》,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池振亞:《燕青李逵双趕會》,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3月
西安高壓磁廠等八個單位聯合創作者繪圖:《揭水滸中投降派宋江》,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75年12月
李澍丞:《連環圖畫水滸》,上海:世界書局,1931年4月4版
汪玉山、馮墨農:《李逵大鬧忠義堂》,保定: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1955年8月
高陽、南宮搏校訂:《水滸傳畫冊》(4冊),台北:堯舜出版社,1982年4月
徐余興:《石秀探庄》,遼寧美術出版社,1958年4月
徐燕蓀:《三打祝家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0年8月
晁惕弟、馬程、趙宏本、趙仁年等:《水滸傳》(30冊),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10月至1983年9月
康殷編:《獵虎記》,漢口:湖北美術出版社,1954年12月
張令濤、張之凡:《李逵回家》,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1956年4月
陳丹旭:《水泊梁山》,北京美術讀物出版社,1953年7月
陳光華、張霞等:《水滸後傳》,中國文聯出版社,1986
陸廷棟:《阮氏三雄》,江蘇人民出版社,1977年1月
楊秋寶、徐曉平:《武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葉之浩:《大破連環馬》,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1957年4月
趙宏本、賀友直等:《投降派宋江》,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
趙明均、李德慶:《花和尚魯智深(上下)》,遼寧美術出版社,1985
蔭衍江:《三打祝家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7月
韓碩、施大畏繪:《水滸故事(上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0
顏梅華等:《水滸故事》(13冊),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4月至1985年5月

C.漫畫(僅收錄筆者翻閱過作品,其餘作品概況參見第二章〈畫水滸〉)
天野洋一繪、江荷偲譯:《AKABOSHI異聞水滸傳》,台北:東立,2010年
王澤:《老夫子水滸傳》,台北:城邦,2008年1月
周勝主編:《水滸傳承》,台北:上登圖書,1996年5月
林建佑 (劍佑):《夢話水滸》,台北:宜新文化,2006年9月,3冊
夏野すいか繪、陳家盛譯:《魔獸水滸傳》,東立,1999年9月
孫泰珠:《漫畫水滸傳》,台北:三采,2005,共6冊
張勝福:《水滸傳》,台北:三暉圖書,1999年1月
梁偉家:《水滸傳》,台北:長鴻,1998年
葉明發:《水滸英雄九紋龍》,香港:彩業,1999年7月至8月
葉明發:《水滸戰魂》,香港:樂文,2004年5月至11月
齊藤秋男繪、潘乃華譯:《風雲水滸傳》,台北:東立,1997年10月
齊藤秋男繪、譯者不詳:《水滸傳》,台北:尊龍,出版時間不詳
蔡志忠:《英雄好漢的本色:水滸傳》,台北:皇冠,1988年2月
橫山光輝繪、林思吟譯:《水滸傳》,台北:東立,1995年9月

D. 當代畫家的水滸畫(含菸畫)
中國書店編輯部編:《《水滸》人物煙畫》,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1月
王家訓:《水滸一百零八將畫譜》,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8月
正子公也繪:《絵巻水滸伝‧梁山豪傑壱百零八》,東京:魁星,2006年1月;簡體中文版由許寧翻譯,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08年11月
李德生:《烟畫四大名著》,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10月
孫景全:《烟畫四大名著》,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7年5月
程甲銳:《水滸人物座次譜》,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2年
葉雄:《水滸一百零八將圖》,西冷印社,2009年12月
緱建明:《緱建明水滸人物畫集》,天津人民美術,2007年
戴敦邦、戴紅杰:《水滸人物壹百零捌圖》,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1997年3月
戴敦邦:《水滸人物譜》,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8月
戴敦邦:《新繪一百零八將》,上海:上海古籍,2005年4月
戴敦邦:《新繪水滸傳》,上海:上海古籍,2004年1月
戴敦邦:《戴敦邦水滸葉子》,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年6月
顏梅華:〈水滸一百零捌將〉,收入《顏梅華畫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0年

三、水滸表演藝術及影視作品(僅收筆者觀看過作品,詳細情況見第三章〈演水滸〉)
A.表演藝術(含傳統戲曲、現代劇及劇本)
上海市文化局藝術事業管理處創作室集體改編:《黑旋風李逵》(京劇劇本),《上海十年文學選集(1949-1959)‧戲曲劇本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0年2月
白沉導演、黃裳編輯及解說:《蓋叫天的舞台藝術》(京劇電影),1954年
任桂林等人創作:《逼上梁山》(京劇劇本),收入《延安文藝叢書‧第十卷‧戲曲卷》,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10月
李宇樑:〈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現代劇劇本),收入王智豪、唐伯福編輯:《紅顏滅諦:李宇樑長劇選》,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2009年2月
林晉陞:《落跑兵》(現代劇劇本),收入高雄縣政府文化局編:《第六屆鳳邑文學獎得獎作品集‧5》,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年。
非常林奕華:《水滸傳—What is man?》(現代劇影音記錄),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6年12月23日錄製於國家戲劇院
范鈞宏:《獵虎記》(京劇劇本),收入《范鈞宏戲曲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年12月
崔嵬、陳懷皚導演,李少春編劇:《野豬林》(京劇電影,又名《林沖雪夜殲仇記》),1963年
張輝導演、王肯編劇:《燕青賣線》(吉劇電影),1979
黃鶴聲編導:《武松打虎》(粵劇電影),1959年
楊小仲導演:《下書殺惜》(京劇電影),1961年
楊紹萱等人創作:《逼上梁山》(京劇劇本),收入《延安文藝叢書‧第十卷‧戲曲卷》,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7年10月
當代傳奇:《水滸108》(現代劇影音記錄),台北:當代傳奇劇場,2012年
趙萬鵬編選:《黑旋風李逵京劇唱譜》(京劇劇本),上海:自立書店,1954年1月
歐陽予倩:〈潘金蓮〉(話劇劇本)
澳門曉角話劇研進社:《水滸傳之某甲某乙》(現代劇影音記錄),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07月23日錄製於實驗劇場
應雲衛導演、楊小仲編劇:《周信芳的舞台藝術》(京劇電影),1961年
應雲衛、俞仲英導演:《武松》(京劇電影),1963年
魏明倫:〈潘金蓮〉(川劇劇本),收入《潘金蓮:魏明倫劇作三部曲》,台北:爾雅,1995年
魏明倫劇本原著,鍾傳幸、曹復永導演、國立復興劇團演出:《新編荒誕劇《潘金蓮》:一個女人與四個男人的故事》(京劇影音記錄),台北:國立中正文化中心,1994年12月17錄製於國家戲劇院
魏明倫編劇、劉大有導演、自貢市川劇團演出:《荒誕川劇《潘金蓮》》(川劇影音記錄),成都:四川省文化廳錄像室,1985年10月

B.電視劇
王文杰導演,王漢平、張輝力、甘輝編劇:《情義英雄武二郎》,2000年
王文杰導演:《鼓上蚤時遷》,2006年
王輝翔、浦籐晉、金田一、梨淑芳導演,郭偉鍾、冉平編劇:《一枝花和尚》,1997年
伍兆榮導演、陳靜儀編劇:《水滸無間道》,2004年
杜琪峰導演、陳麗華編劇:《林沖》,1986年
張紹林、袁和平、袁祥仁導演,楊爭光等八人編劇:《水滸傳》1998年
梁德華導演,孫曉、陳志斌、柏邦妮、任莎編劇:《浪子燕青》,2005年
陳敏、劉柳、劉子雲導演:《水滸》,1983年
陸天華導演、梁劍豪編劇:《水滸英雄傳》,1992年
楊文軍、葉成康導演,顧小虎、張炭編劇:《水滸後傳》,1998年
寧財神編導:《龍虎山客棧》,2009年
鞠覺亮導演,溫豪杰編劇:《新水滸傳》,2011年

C.電影(前有 * 者,為數位電影「水滸英雄譜」系列)
田鵬導演兼編劇:《水滸外傳》,華國,1984年
江揚導演,劉文渺、聶延軍編劇:《阮氏三雄》,河南電影製片廠、香港海龍影業公司聯合攝製,1988年
吳回導演、程剛編劇:《水滸傳:智取生辰綱》,中聯電影企業有限公司,1957年
李翰祥導演兼編劇:《武松》,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82年
周詩祿導演、張徹編劇:《潘金蓮》,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64年
林一鑫導演,文迅編劇:《水滸傳之英雄好色》,心戀出版社,1998年
馬成導演,張如毅、宋文法編劇:《水滸故事浪子燕青》,惠基,1984年
高志森導演,古德昭、張肇麟編劇:《水滸笑傳》,東方,1993年
*張健亞導演、鞏向東編劇:《母夜叉孫二娘》,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06年
*張健亞導演、鞏向東編劇:《青面獸楊志》,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06年
*張健亞導演、鞏向東編劇:《扈三娘與矮腳虎王英》,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06年
張徹、午馬導演,倪匡、張徹編劇:《蕩寇誌》,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75年
張徹、鮑學禮導演,倪匡編劇:《快活林》,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72年
張徹導演、胡褒編劇:《群英會》之三〈群英會〉,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72年
梁子勇導演,趙順起、梨東群編劇:《鼓上蚤傳奇》,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香港達捷電影製作公司,1989年
陳會毅導演、李炯楷編劇:《水滸傳之英雄本色》,港影娛樂,1993年
程剛導演兼編劇:《林沖夜奔》,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72年
*黃祖權導演,佟岩、江偉編劇:《病尉遲孫立》,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12年
*黃祖權導演、李海洋編劇:《雙鞭呼延灼》,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11年
*黃祖權導演、陳成東編劇:《小李廣花榮》,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08年
*黃祖權導演、鞏向東編劇:《雷橫與朱仝》,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09年
*黃祖權導演、邊立民編劇:《神醫安道全》,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08年
*劉信義導演,佟岩、江偉編劇:《楊雄與石秀》,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10年
*劉信義導演,陳麗華、孟捷編劇:《安道全與王定六》,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11年
*劉信義導演、白文光編劇:《鬼臉兒杜興》,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11年
*劉信義導演、李海洋編劇:《鼓上蚤時遷》,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10年
*劉信義導演、游勵勤編劇:《赤髮鬼劉唐》,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11年
*劉信義導演、鞏向東編劇:《入雲龍公孫勝》,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11年
*劉信義導演、鞏向東編劇:《母大蟲顧大嫂》,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09年
*劉信義導演、鞏向東編劇:《晁蓋》,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11年
*劉信義導演、鞏向東編劇:《拼命三郎石秀》,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2009年
鮑學禮、午馬導演,倪匡、張徹編劇:《水滸傳》,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72年
鮑學禮導演、靳蜀美編劇:《九紋龍史進》,銘泰,1977年
嚴俊導演、胡金銓編劇:《花田錯》,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62年
嚴俊導演、陳又新編劇:《閰惜姣》,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63年

D.動畫
王澤原著兼編劇,王澤、謝金塗導演:《老夫子水虎傳》,1974年
台灣遊戲橘子數位娛樂公司、英國Moonscoop公司:《水火:108》,2010年
郭競雄原著,彭航生、鄒媛媛導演:《水滸足球》,2004年
陳志宏編劇兼導演:《水滸英雄秀》,2003年
楊逸德導演,徐圓、梁庭編劇:《水滸足球終極版:天殘反擊戰》,2005年
蔡志忠原著、黃大川導演、洪慧如編劇:《水滸傳》,2003年

四、水滸電玩遊戲(僅收筆者試玩過作品,詳細情況見第四章〈翫水滸〉)
A.單機版
DATA EAST:《水滸演武》,1995年
天碁多媒體:《QQ水滸傳》,1995年
光榮(KOEI)製作、第三波代理:《水滸傳:天命之誓》,1992年
光榮(KOEI)製作、第三波代理:《水滸傳:天導108星》,1997年
軟體世界:《水滸傳之梁山好漢》,1998年
智冠科技:《水滸新傳天地之風》,2007年
漢堂國際資訊:《爆笑水滸傳》,1996年
熊貓軟體:《水滸傳:梁山英雄》,1997年

B.網路遊戲
上海三七玩網路科技有限公司:《俠義水滸傳》,2011年
北京武神世紀網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水滸無雙》,2011年
北京麒麟網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水滸傳》,2011年

五、非水滸故事歷史文獻
(宋)周密著、吳企明點校:《癸辛雜識‧續集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月)
(元)無名氏︰《宣和遺事》,收入《古本小說集成》第4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據復旦大學藏《士禮居叢書》本影印
(明)張岱著、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上海︰上海古籍,1982年11月
(明)馬歡著、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臺北:臺灣商務,1970年
(明)謝肇淛:《五雜俎》,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八編》,臺北:新興,1978年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2001年
(明)陸容著、佚之點校︰《菽園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明)文震亨:《長物志》,收入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15》,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明)潘之恆︰《葉子譜》,收入(明)陶珽編︰《說郛續》(《續修四庫叢書‧子部‧雜家類‧119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據清順治3年宛委山堂刻本影印)
(明)陳氏尺蠖齋評釋:《南北兩宋志傳題評》,收入《古本小說叢刊》第34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據日本內閣文庫藏明萬曆年間世德堂刊本影印
(明)羅貫中編次:《三遂平妖傳》,收入《古本小說叢刊》第33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據日本天理大學圖書館藏明王慎脩重刊本影印
(清)黃錫蕃:《閩中書畫錄》,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第1068冊,上海:上海古籍,2002年
(清)徐沁:《明畫錄》,收入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14》,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清)徐沁:《明畫錄》,收入西川寧、長澤規矩也編:《和刻本書畫集成‧4》,東京:汲古書院,1976年

六、研究專書
Glen Peters著、黃治蘋譯:《超越大未來:下一世代的消費者預測分析》,台北:滾石文化,1997年12月
Harold L. Vogel著,陳智凱、鄧旭茹譯:《娛樂經濟》,台北:五南圖書,2008年10月
Matt Hills著,朱華瑄譯:《探究迷文化》(Fan Cultures),台北:韋伯文化,2009年6月。
Max Ziang:《日本文創,全球熱賣—從日本動漫產業看成功商機》,台北:御璽,2010年10月
Robert Bocock著、張君玫、黃鵬仁譯:《消費》,台北:巨流,1996年2月
大仁書局編輯部:《小說故事十種》,上海:大仁書店,1926年5月
大木康:《中国明末のメディア革命:庶民が本を読む》,東京:刀水書房,2009年2月
大木康:《明末江南の出版文化》(東京:研文出版,2004年5月)
大塚秀高編著:《增補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5月
井上進:《中国出版文化史:書物世界と知の風景》,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会,2003年2月
井上進:《書林の眺望:傳統中國の書物世界》,東京:平凡社,2006年11月
介子平:《褪色的記憶―連環畫》,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
方昭海:《中國連環畫收藏指南》,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10月
木村三四吾:《滝沢馬琴:人と書翰》,東京:八木書店,1998年6月
王玉興編:《中國連環畫目錄匯編》,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3年9月
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上、下)》,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12月new window
王旭川:《中國小說續書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5月
王伯敏:《中國版畫史》,台北:業強,1986年9月
王忠明等編:《中國連環畫收藏(1964-1978)》,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2年12月
王清源、牟仁隆、韓錫鐸編纂:《小說書坊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年4月
王曉家:《水滸戲考論》,濟南:濟南出版社,1989年6月
北京圖書館編:《民國時期總書目(1911-1949)》,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1月
弗德利希‧瓦德荷西(Friedrich Waidacher)著、曾于珍等譯:《博物館學:德語世界觀點》,台北:五觀藝術,2005年1月
申報館編:《申報館書目》,收入徐蜀、宋安莉編:《中國近代古籍出發行史料叢刊》第1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白慎謙:《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台北:石頭,2005年
吉川幸次郎、清水茂:《水滸傳》(全10冊),東京:岩波書店,1978年11月
吉川幸次郎、清水茂:《完訳水滸傳》(全8冊),東京:岩波書店,1995年10月)
朱汝瞳:《1951-1978 中國文藝界現象輯略》,台北:秀威資訊,2012年3月
江東茂記書局編:《江東茂記書局圖書目錄》,徐蜀、宋安莉編:《中國近代古籍出版發行史料叢刊》第1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牟復理、朱鴻林合著,畢斐譯:《書法與古籍》,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年3月
何心:《水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1985年9月
吳昊主編:《第三類型電影》,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
宋麗華:《明清時期的小說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台北:聯經,2008年2月new window
李忠昌:《古代小說續書漫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李華、方志毅主編:《連環畫圖錄》,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5年6月
李德生:《菸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
李元皓、林淑禎整理:〈民國35-44年京劇演出報紙戲單〉,收入王安祈:《台灣京劇五十年(上)》,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12月,頁198-281
汪觀清、李明海主編:《老連環畫》,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1999年1月
汪觀清、李明海主編:《新中國連環畫:50-60年代》,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1年6月
汪觀清、李明海主編:《新中國連環畫:70年代》,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3年1月
沈寂《上海電影》,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年8月
周心慧:《中國版畫史叢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12月
周伯通:《白雪公主泡泡糖三國誌畫片的故事:解開50年前的謎》,台北:博客思,2010年12月
周佳榮、丁潔著:《連環圖畫與大眾閱讀:「公仔書」的文化史》,香港:新雅文化,2010年7月
周承人、李以莊著:《早期香港電影史(1897-1945)》,香港:三聯書店,2005年12月
周紹明(Joseph P. McDermott)著、何朝暉譯:《書籍的社會史》,北京:北京大學,2010年10月
林敏等編:《現代連環畫尋蹤20-40年代》,北京:中國連環畫出版社,1993年6月
林斌:《網路傳播與社會發展》,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
波茲曼(Neil Postman)著、蔡承志譯:《娛樂至死:追求表面、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7年9月
阿英著、王稼句整理:《中國連環圖畫史話》,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年8月
阿斯特莉特‧埃爾(Erll. A)、馮亞琳主編,余玲玲等譯《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月
段春旭:《中國古代長篇小說續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月
姜維樸:《新中國連環畫60年(上、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5月
姜維樸編:《中國連環畫精品收藏圖鑑》,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2年
柯律格(Craig Clunas)著、黃曉娟譯:《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柯舜智:《合成世界:線上遊戲文化傳播研究》,台北:五南圖書,2009年6月new window
美術界雜誌社編:《新中國連環畫精品圖錄(50-60年代)》,《美術界》1999年增刊,1999年5月
胡適:《胡適文存》,收入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2‧胡適文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胡適:《胡適文存2》,收入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3‧胡適文存2》,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上海:實業印書館,1934年1月
胡伯威:《兒時「民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胡智鋒:《影視文化論稿》,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年9月
范慕韓主編:《中國印刷近代史》,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5年11月
香港電影資料館編:《香港影片大全》(全6卷),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1997年
徐朔方:《小說考信編》,上海:上海古籍,1997年10月
祝重壽:《中國插圖藝術史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耿湘沅:《水滸戲曲集論》,台北:世紀,1979年7月
袁暉、管錫華、岳方遂:《漢語標點符號流變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馬幼垣:《水滸二論》,台北:聯經,2005年11月
馬幼垣:《水滸人物之最》,台北:聯經,2003年
馬幼垣:《水滸論衡》,台北:聯經,1992年6月
馬蹄疾編:《水滸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7月
馬蹄疾編:《水滸資料彙編》,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7月
高少星、萬興明編著:《無厘頭啊無厘頭》,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
高日暉、洪雁:《水滸傳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2006年7月
高玉海:《古代小說續書序跋釋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高玉海:《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2月
高居翰(James Cahill)著、夏春梅等譯:《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一三六八–一五八0)》台北:石頭,1997年6月
高彥頤《閨塾師》,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高島俊男:《水滸伝と日本人》,東京:筑摩書房,2006年11月
埽葉山房主人:《埽葉山房書籍發兌》,收入徐蜀、宋安莉編:《中國近代古籍出版發行史料叢刊》第2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9月
張婉真:《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年3月new window
張鳳鑄等著:《影視藝術新論》,北京:北京廣播學院,2000年9月
梅維恒(Mair, Victor H.)著,王邦雄、榮新江、錢文忠譯:《繪畫與表演》,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6月
章福記書局編:《章福記書局圖書目錄表》,收入徐蜀、宋安莉編:《中國近代古籍出版發行史料叢刊》第2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9月
許振東:《17世紀白話小說的創作與傳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7月
許嘯天整理:《聊齋誌異》,上海:群學社,1927年12月
陳艾妮:《白雪公主的回憶:中國四大名著400風雲人物召集令》,台北:幸福工程,2011年9月
陳怡安:《線上遊戲的魅力:以重度玩家為例》,嘉義: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2003年3月new window
陳松柏:《水滸傳源流考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5月
陳青之:《中國教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陳建平:《水滸戲與中國俠義文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3月
陳墨:《中國武俠電影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12月
麥荔紅:《圖說中國連環畫》,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2007年4月
傅鏡暉:《線上遊戲產業Happy書》,台北:遠流,2003年6月
無名氏輯:《上海生活書店全國總書目》,收入嚴靈峯編輯:《書目類編》第48、49冊,台北:成文,1978年
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年2月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南京:江蘇古籍,1999年9月
開明書局編:《開明書局書目》,收入徐蜀、宋安莉編:《中國近代古籍出版發行史料叢刊》第23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9月
黃仁編著:《行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12月
新文學社編輯:《白話小說文範》,上海:中華書局,1921年4月4版
新華書局編:《白話水滸傳》,上海:新華書局,1922年7月
趙一帆等人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9月
趙力成編:《中國連環畫圖錄》,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
趙化勇編:《中央電視台發展史(1958-2008)》,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8年12月
趙勇:《大眾媒介與文化變遷:中國當代媒介文化的散點透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趙淑美:《《水滸後傳》研究》,收入潘美月、杜潔祥主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十編第14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3月
劉現成主編:《影視媒體生態與娛樂經濟》,台南:崑山科技大學媒體藝術研究,2010年10月
劉靖之:《元人水滸雜劇研究》,香港:三聯書店,1990年11月
歐陽友權等著:《網絡文學論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4月
蔡若虹著、陳泊萍彙編:《蔡若虹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5年5月
蔣曉東、蔣新平編:《新中國連環晝典藏圖錄(1950-1976)》,桂林:灕江出版社,2002年
鄭世德:《中國圖書發行史(增訂本)》,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9年2月
鄭培為、劉桂清編選:《中國無聲電影劇本》,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9月
盧健英:《絕境萌芽:吳興國的當代傳奇》,台北:天下文化,2006年10月
蕭富峰:《行銷組合讀本》,台北:遠流,1991年2月
謝碧霞:《水滸戲曲二十種研究》,台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委員會,1981年6月
繆咏禾:《明代出版史稿》,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
魏華:《新中國連環畫藝術簡史》,北京:中國傳媒出版社,2008年7月
嚴敦易:《水滸傳的演變》,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4月
饒曙光:《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12月
顧也魯:《影壇藝友悲歡錄》,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10月
酈蘇元、胡菊彬:《中國無聲電影史》,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6年
龔稼農:《龔稼農從影回憶錄》,台北︰文星書店,1967年4月
龔鵬程、林保淳編:《二十四史俠客資料彙編》,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七、學位論文
A、博士論文
李慧淳:《《水滸傳》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2年new window
宋金民:《水滸小說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論文,2011年4月
林淑薰:《台灣新編京劇的主題、敘事技巧與舞台呈現之探討》,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
宣中文:《水滸戲曲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8月new window
陳兆南:《水滸傳故事之源流演變及其影響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駱水玉:《四部具有烏扥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B、碩士論文
王俊玲:《點石齋與晚清時期的小說圖像傳播》,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古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王新芳:《二十世紀《水滸傳》傳播研究》,山東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吳萍:《《水滸傳》圖像傳播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李芬蘭:《《紅樓夢》圖像傳播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
林敬棚:《論當代中國大陸網路文學》,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曉英:《台灣亂彈水滸戲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邱彥祺:《《水滸傳》與明清之際續書三種比較研究》,台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胡小梅:《從「全像」、「出像」到「繡像」:論《水滸傳》版畫插圖型態的演變》,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康百世:《金聖嘆評改水滸傳的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國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年
張慧利:《明代商品行銷廣告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論文,2009年
郭威:《金陵插圖與小說、戲曲傳播》,南京︰東南大學中國古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閆東平:《《水滸傳》的現代傳播—以影視水滸為例》,武漢︰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年
楊惠玲:〈《水滸傳》兒童文學改寫本研究〉,新竹: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趙淑美:《水滸後傳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趙靜:《論《水滸傳》的影視改編》,濟南︰山東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劉榮峻:《陳洪綬〈水滸葉子〉研究》,台南︰國立台灣成功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劉蕊:《文化創意產業下「水滸文化城」品牌視覺形象研究與設計》,廣州︰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鄭傑文:《慾望現代與混血表演:1986-2006當代傳奇劇場作品初探》,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閻紀宇:《蕩寇志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八、單篇論文
A.專書論文
Henry Jenkins著、楊玲翻譯:〈昆汀‧塔倫蒂諾的星球大戰:數碼電影、媒介融合和參與性文化〉,收入陶東風主編:《粉絲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
John Fiske:〈粉都的文化經濟〉,收入陶東風主編:《粉絲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2月
王鴻泰:〈青樓名妓與情藝生活:明清間的妓女與文人〉,收入熊秉真、呂妙芬主編:《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的後/現代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年6月,頁73-123new window
王安祈:〈京劇理論發展史初探〉,《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硏討會論文集‧第1卷》,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2000年new window
王安祈:〈兩岸藝文正式交流前的「偷渡」與「伏流」—以京劇演唱為例〉,收入《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3年1月,頁61-102new window
王安祈:〈京劇名伶灌唱片心態探析—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遇(以京劇為例之二)〉,收入陳玨主編:《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new window
王建輝:〈申報館:報業之外的圖書出版〉,《出版與近代文明》,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4月
朱平:〈『義氣』之毒甚於鴆酒〉,收入《評論《水滸》反對投降主義》,山東師範學院中文系,1976年
余嘉錫:〈水滸傳三十六人考實〉,收入余嘉錫等著《水滸人物與水滸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10月
李彩琴:〈台灣動畫的發展與現況〉,收入黃玉珊、余為政編《動畫電影探索》,台北:遠流,1997年10月
李元皓:〈京劇視廳媒介的演進—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相遇(以京劇為例之一)〉,收入陳玨主編:《超越文本:物質文化研究新視野》,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3月new window
林培志:〈水滸戲〉,收入余嘉錫等著《水滸人物與水滸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10月
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著、李紀舍譯:〈文化工業再探〉,收入Jeffrey C. Alexander、Steven Seidman主編,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文化,1997年9月new window
南方都市報、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編著:〈買菸只為收藏公仔畫片〉,收入《廣州舊聞:聽報紙講過去的故事》(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7年5月),頁166-171
姚堯:〈聲、色、藝—回顧香港大眾文化的發展〉,收入吳俊雄、張志瑋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頁9-18
曹聚仁:〈春雷初動中之國故學〉,收入許嘯天編著《國故學討論集(上)》,上海:上海書店據群學社1927年版影印,1991年12月
陳大為:〈未竟之戰—三國故事的當代詮釋與消費趨勢〉,收入《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1950-2004)》,台北:萬卷樓,2004年9月new window
鄒振環:〈土山灣印書館與上海印刷出版文化的發展〉,收入上海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出版博物館編:《出版文化的新世界:香港與上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月
趙景深:〈水滸傳簡論〉,收入余嘉錫等著《水滸人物與水滸傳》,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1年10月
鄭公頓:〈關於《水滸傳》的連環畫改編〉,收入《水滸傳論文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
劉祖凱:〈網絡小說〉,收入湯哲聲主編:《中國當代通俗小說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
劉復:〈影印貫華堂原本水滸傳敘〉,收入施耐庵著,金聖嘆批:《水滸傳》,台北:三民書局,1970年4月據1934年中華書局版翻印
撫順鋼廠工人評論組:〈李逵之死的教訓〉,收入《剝掉投降派宋江的畫皮―工農兵評《水滸》文選》,撫順市革委會宣傳組,1976年
戴仁:〈書是一種商品嗎?—上海商務印書館(1903-1937)對書籍的觀念〉,收入韓琦、米蓋拉編:《中國和歐洲:印刷術與書籍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
韓琦:〈晚清西方印刷術在中國的早期傳播—以石印術的傳入為例〉,收入韓琦、米蓋拉編:《中國和歐洲:印刷術與書籍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12月
聶紺弩〈《水滸》五論〉,收入《中國古典小說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魏紹昌:〈亞東本《紅樓夢》摭談〉,收入巴金等著:《我讀紅樓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1月,頁213-237。
龔鵬程:〈E世代的金庸:金庸小說在網路和電子遊戲上的表現〉,收入《俠的精神文化史論》,台北:風雲時代。2004年8月,頁287-306

B.期刊論文(含網路期刊)/研討會論文
丁潔:〈中國連環畫史新書兩種介紹〉,《當代史評》第10卷第1期,2009年3月,頁30
丁潔:〈連環畫研究述要〉,《當代史評》第9卷第1期,2008年3月,頁17-24
刁沛忠:〈把精品呈現給觀眾ー從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看名著的改編〉,《電影新作》1998年第3期
上田望︰〈毛綸、毛宗崗批評『四大奇書三國志演義』版本目錄(稿)〉,《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第4號,1998年,頁1-18
上原德子:〈白話小説「杜十娘怒沈百宝箱」の受容について—香港映画『Miss 杜十娘』を中心に〉,載《饕餮》第19號,2008年9月
上海美術界大批判資料編輯部:《美術批判資料•9•封、資、修連環畫批判》,無出版時間
于德山:〈中國古代小說「語-圖」互文現象及其敘事功能〉,《明清小說研究》2003年第3期,頁15-25
女真:〈風風火火闖九州—電視劇《水滸傳》觀後〉,《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1998年第5期
內政部、教育部頒發:〈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台灣省政府公報》夏字第六十期,1948年6月
中英光:〈時代的《水滸》—評電視劇《水滸傳》的改編〉,《寫作》,1998年第6期
中國水滸協會通訊組:〈時代呼喚英雄《水滸》,人民厭棄叛徒宋江—《水滸》專家張國光教授談為什麼要重拍一部新的《水滸》電視劇〉,《湖北社會科學》,1998年第12期,頁15-17
尹康庄、王文捷:〈「無厘頭」敘事論〉,《廣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5期
戈壁:〈水滸續書析評(2):冬烘學究的巧成拙—蕩寇志〉,《明道文藝》209,1993年8月,頁53-67
戈壁:〈水滸續書評析(1):金鰲背上起蛟龍—《水滸後傳》〉,《明道文藝》208,1993年7月,頁44-52
氏岡真士:〈《征四寇》溯源〉,《人文科学論集‧文化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科編》第46號,2012年3月,頁49-68
王三慶:〈日本近世漢文小說之出版研究〉,收入磯部彰編《東ァジァ出版文化研究-ほしづくよ》,?,2010年3月,頁311-325
王三慶:〈明代書肆在小說市場上的經營手法和行銷策略〉,收入磯部彰編《東ァジァ出版文化研究-にわたずみ》,東京:二玄社,2004年3月,頁31-55
王三慶:〈從市場經濟看明代小說的幾個問題〉,《古典文學》第十五集,頁277-303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new window
王存奎:〈整理國故運動中的「國學必讀書目」之爭〉,《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1期,2010年2月,頁120-125
王利器:〈《水滸傳》的來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頁92-95
王彩萍:〈讓古典名著走進現代生活—談中國古典名著的電視劇改編〉,《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
王喆:〈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全程描述〉,《中國音樂學》2009年第3期,頁16-29
王榕:〈是英雄還是奴才—評電視劇《水滸傳》中的宋江形象〉,《電影評介》,1998年第2期
王鴻泰:〈迷路的詩:明代士人的習詩情緣與人生選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集刊》第50期,2005年12月,頁1-54new window
王鴻泰:〈閒情雅致:明清間文人的生活經營與品賞文化〉,《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1期,2004年),頁70-97new window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流行與士商關係交錯〉,《新史學》第17卷第4期,2006年12月new window
王麗娜:〈《水滸傳》在國外〉,分載《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頁63-71)及第2期(頁77-80)
王麗娟:〈20世紀水滸故事源流研究述評〉(《中洲學刊》,2003年5月,頁75-81
王麗娟:〈90年代《水滸》研究綜述〉,《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司徒景行:〈水滸傳成書及楔子〉,《中國文選》36,1970年4月,頁148-159
左鵬君:〈近代傳奇雜劇作家作品考辨五題〉,《文學遺產》2001年第1期
白謙慎:〈新新無已 愈出愈奇:十七世紀書法家書寫異體字的研究〉,《故宮學術季刊》第22卷第4期,2004年
石昌渝:〈《水滸》成書於嘉靖初年考〉,《上海師大學報》,2001年5期,頁56-69。後收入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9月,頁215-251
石昌渝:〈《水滸》成書於嘉靖初年續考—答張培鋒先生〉,《文學遺產》,2005年1期,頁108-119
石昌渝〈《水滸傳》成書問題再答客難〉,《文學遺產》,2007年5期,頁89-103
仲城祥:〈電視劇《水滸傳》六思〉,《中國電視》,1998年第4期
朱鴻:〈文學名著改編的基本原則初探—從電視劇《水滸傳》的改編得失談起〉,《龍岩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7卷第1期,1999年3月
佐佐木睦:〈上図下文式挿図研究序説〉,《饕餮》第9號,2001年11月,頁51-75
佐佐木睦:〈上図下文本の制作工程について〉,《饕餮》第10號,2002年10月,頁38-58
佐佐木睦:〈香港映画と『西遊記』─五、六十年代通俗娯楽映画を中心に〉,《人文学報》374号,2006年3月,頁1-38
吳密察:〈文化創意產業之規劃與推動〉,《研考雙月刊》27卷4期,2003年8月,頁61
呂興昌:〈水滸傳初探〉,《現代文學》45,1971年12月,頁9-30
宋謀〈似曾相識,面目全非—評電視劇《水滸傳》〉,《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頁46
宋麗華:〈明清時期說部書價述略〉,《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頁131-140
宋麗華:〈插圖與明清小說的閱讀及傳播〉,《文學遺產》2000年第4期,頁125-144
李玉萍:〈試析「戲仿」手法在網路穿越小說中的運用〉,《小說評論》,2011年第5期
李田意:〈書評—何心:《水滸研究》〉,《清華學報》1:2,1957年4月,頁258-261new window
李光輝:〈安徽衛視電視劇整合營銷傳播的新動向—以新版《水滸傳》營銷推廣為例〉,《新新聞世界》,2011年第11期
李希凡:〈水滸的英雄主義及其大失敗的悲劇—看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所想到的〉,《文藝理論與批評》,1998年第3期
李希凡:〈略談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改編〉,《百科知識》,1998年第4期
李芳琴:〈經典的也是大眾的—新版《水滸傳》在當下文化語境的「再敘說」〉,《電影文學》,2012年第9期
李金松:〈《水滸傳》大滌餘人序本之刊刻年代辨〉,《文獻》2001年第2期
李振華:〈43集電視劇《水滸傳》失敗原因探〉,《江漢大學學報》第16卷第2期,1999年4月,頁73-76
李偉實:〈從杜堇的〈水滸人物全圖〉看《水滸》的成書年代〉,《社會科學戰線》,1991年3期,頁274-276
李維綱:〈撲克牌上的《水滸傳》:「四大名著」主題撲克收藏與研究(二)〉,載《文體用品與科技》,2009年第5期,頁45-47
李樹:〈舊連環圖畫小談(一)〉,《美術》,1960年4月4月號
李闡:〈早期台灣漫畫發展概況〉,《文訊》,總135期,頁1997年1月
汪燕崗:〈古代小說插圖方式之演變及意義〉,《學術研究》2007年10期,頁145-160
沈伯俊:〈文學史料的歸納與解讀—元代至明初小說和戲曲中白銀的使用〉,《文學研究》,2005年1期,頁47-53
育熙:〈示眾〉,《語絲》第4卷第16期,1928年4月16日
周維衍:〈《水滸傳》的成書年代和作者問題—從歷史地理方面考證〉,《學術月刊》,1984年7期,頁55-61
孟繁樹:〈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的成就和地位〉,《電視研究》,1998年第第4期
易笑儂:〈羅貫中與施耐庵(水滸傳作者問題)〉,《暢流》46:6,1972年11月,頁27-28
泓道:〈大筆寫春秋,悲歌響九重—電視連續劇《水滸傳》觀感〉,《電影評介》1998年第4期
侯真平:〈明末福建版刻書籍刻工零拾〉,葉再生主編:《出版史研究(第四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年5月
侯健:〈有詩為證、白秀英和水滸傳〉,《中外文學》5:12,1977年5月,頁20-34new window
南祥宇、趙良、王朝陽:〈電視連續劇《水滸傳》編劇楊爭光訪談錄〉,《前進論壇》,1998年第4期
姚新勇:〈從書本到電視,雜傳統與現代—電視《水滸傳》淺談〉,《電影評介雜誌》,1998年第4期
姜維樸:〈新連環畫藝術的三十五年〉,《美術》1984年第7期
禺心:〈試論43集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得失〉,《莆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6卷第2期,頁55-60
紀德君:〈百年來《水滸傳》成書及版本研究述要〉,《中華文化論壇》,2004年第3期,頁67-72
胡斌毅:〈台網聯動產生的魅力—以86集新版《水滸傳》為例〉,《當代電視》,2011年第10期
胡萬川:〈傳統小說版畫插圖〉,《中外文學》第16卷第12期,1988年5月,頁28-50new window
茅盾:〈連環圖畫小說〉,《連環畫論叢‧2》,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頁11-13
夏志清著、何欣譯〈水滸傳〉,《現代文學》43,1971年5月,頁163-199
徐祖強:〈水滸人物及《水滸人物》撲克牌〉,《上海撲克收藏》電子期刊︰http://www.shanghaipuke.com/ebook/,2009年總第9期至2010年總13期。
桑大鵬:〈文學的深刻與文化的淺薄—電視劇《水滸》改編得失談〉,《鄂周大學學報(社科版)》1998年第4期
浦玉生:〈中國古代水滸木刻畫研究〉,《水滸爭鳴》第九輯,2006年
涂豐恩:〈明清書籍史的研究回顧〉,載《新史學》20卷1期,2009年2月,頁181-213。new window
馬孟晶:〈《隋煬帝艷史》的圖飾評點與晚明出版文化〉,《漢學研究》第28卷第2期,2010年6月,頁7-55new window
馬孟晶:〈文人雅趣與商業書坊:十竹齋書畫譜和箋譜的刊印與胡正言的出版事業〉,《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年9月,頁1-54new window
馬孟晶:〈耳目之玩—從《西廂記》版畫插圖論晚明出版文化對視覺性之關注〉,《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3期,2002年9月,頁201-274new window
馬場昭佳:《清代における『水滸伝』七十回本と征四寇故事について》,《東京大学中国語中国文学研究室紀要》第7號,2004年4月
高桂惠:〈水滸故事傳播中的江湖與江山:以明.陳忱《水滸後傳》的「地景書寫」與「場域效應」為主的討論〉,《東華人文學報》10,2007年1月,頁157-180new window
區家源:〈重讀《水滸傳》:從小說到電視劇〉,《青海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張凡:〈從《水滸傳》觀眾的情緒反差說起〉,《電影評介》,1998年第4期
張方:〈寫在「通行證」上的附言—電視連續劇《水滸傳》觀後〉,《中國電視》1998年第5期,頁7、9。
張平:〈評幾篇歷史小說〉,《現代文學評論》第1卷第3期,1931年
張健:〈蔑視與同情—小說《水滸傳》和電視連續劇《水滸傳》潘金蓮形象解讀〉,《文史雜誌》,1998年第4期
張培鋒:〈《水滸傳》成書於嘉靖初年說再質疑〉,《貴州大學學報》,2005年4期,頁109-111
張培鋒:〈關於《水滸》成書時間的幾個「內証」考辨—與石昌渝先生商榷〉(《貴州大學學報》,2004年2期,頁72-76
張紹林:〈電視劇《水滸傳》的拍攝構想之一〉,《中國電視》,1998年第2期
張寧:〈從貨幣信息看《水滸傳》成書的兩個階段〉:《文學遺產》,2007年5期
張慧琴:〈談談水滸傳的板本和它的章回數目〉,《幼獅文藝》44:4=274,1976年10月,頁16-18
章培恒:〈關於《水滸》的郭勛本及袁無涯本〉,《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3期,頁97-105
笠井直美:〈李宗侗(玄伯)旧蔵『忠義水滸傳』〉,《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131冊,1996年11月
許并生等撰:〈20世紀《水滸傳》思想研究及《水滸傳》思想論析〉,《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1期,2008年1月,頁111-119
許勇強、李蕊芹〈百年《水滸傳》成書時間研究檢討〉,《中華文化論題》,2010年第4期,頁150-152
陳英德:〈海外看大陸藝術:一種「最厲害、最普遍的民眾教育工具」——連環畫〉,《藝術家》21:3=123,1985年8月,頁193-211
陳飛:〈誰說天官非國學終教野史托悲歌——劉操南先生「絕學」述略〉,《國學學刊》網路版,2010年第2期,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500
陳大康:〈中國近代小說史料―《申報》小說史料編年(二),《文學遺產》網路版,2009年2期,http://wxyc.literature.org.cn/journals_article.aspx?id=423
陸基:〈師範生小學教員都應練習白話文字〉,《教育雜誌》11:3,1919年3月
傅強:〈「穿越」小說熱潮的思考〉,《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32卷第5期
黃金華:〈2011版電視劇《新水滸傳》改編得失談〉,《中國電視》,2011年第12期,頁60-65
黃俶成:〈20世紀《水滸》版本的研究〉,《文史知識》,2001年第4期,頁114-120
黃啟方:〈水滸傳的重要女性〉,《現代文學》第45期,1971年12月,頁31-61
黃霖:〈宋末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兼析興化、大豐「新發現」恰恰證明其地確無施耐庵〉,《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5期,頁50-56
楊式榕:〈《水滸傳》續書研究史略〉,《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2009年6月,頁83-86
楊蕙瑜:〈《水滸傳》的一部另類續書:陸士諤《新水滸》敘事探析〉,《清雲學報》30:1,2010年1月,頁209-231
萬新華:〈陳洪綬研究二十五年評述〉,《大連大學學報》,第28卷第1期,2007年12月,頁101-105
董云龍:〈消費社會下的名著改編—評電視劇《新水滸傳》〉,《電影評介》2011年第16期,頁50-52
董捷:〈古本《西廂記》版畫插圖考〉,《新美術》2001年第3期,頁72
解璽璋等:〈歷史講述與文化轉型—電視劇《水滸傳》初議〉,《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雷淑娟:〈電視劇與大眾消費審美〉,《齊齊哈爾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頁31-32。
趙宏本:〈從事連環畫創作四十七年〉,《連環畫論叢‧3》,北京︰人民美術,1982年6月
劉天振:〈20世紀以來《水滸傳》人物綽號研究述略〉,《水滸爭鳴》第11輯,2009年,頁679-695
劉天振:〈陳老蓮《水滸葉子》研究述略〉,《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4年12月,頁23-27
劉心如:〈變形、仿古與晚明繪畫的商品化—以陳洪綬人物畫風格的形成為中心〉,《史耘》第12期,2007年6月,頁1-20
劉倩:〈盜賊世界:冷佛《續水滸傳》的現實隱喻〉,《現代語文》,2010年9月
劉榮峻:〈陳洪綬白描與版畫本《水滸葉子》研究──從紙牌與酒牌功能的角度〉,《故宮學術季刊》第28卷第2期,2010年,頁65-146
劉銘:〈從林沖的「折疊紙西川扇子」看《水滸傳》的成書年代〉,《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4期,140-147
劉樣:〈評電視連續劇《水滸傳》〉,《藝海》,1998年第2期
蔡盛琦:〈台灣流行閱讀的上海連環圖畫〉,《國家圖書館館刊》98年第1期,2009年6月new window
黎肖嫻:〈「懷舊」與「無厘頭」:九十年代初香港電影中兩個歷史紀慶行動〉,《電影欣賞》第88期,1997年7-8月
蕭相愷、苗懷明:〈《水滸傳》成書於嘉靖說辨證—與石昌渝先生商榷〉,《文學遺產》,2007年5期,頁77-88
蕭相愷、苗懷明:《水滸傳》成書於嘉靖說再辨證—石昌渝先生〈答客難〉評議〉,《文學遺產》,2008年6期,頁105-116
謝衛平:〈《水滸》版本研究在日本—兼談國內相關情況〉,《明清小說研究》2008年第2期,頁205-213
韓春平:〈論明代坊本通俗小說版畫「話語」功能的「多聲部」特征〉,《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3期,頁9-15
韓琦、王揚宗:〈石印術的傳入與興衰〉,《中國印刷史料選輯》第4輯,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3年,頁358-367
聶付生:〈論晚明插圖本的文本價值及其傳播機制〉,《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頁114-119
羅浩波:〈火候未純戲難精—四十三集大型電視劇《水滸傳》通評〉,《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19卷第2期,1998年,頁87。
羅榮德:〈新時期《水滸傳》研究概觀〉,《古典文學知識》1998年4期
羅盤:〈水滸的事蹟、版本與作者〉,《文訊》4,1983年10月,頁155-161
美協上海分會:〈全國美協上海分會成立以來的工作報告〉,《美術》,1950年第1期
蔡若虹:〈關於連環畫的改造問題〉,《美術》,1950年第1期

九、報刊雜誌資料
大屯:〈「水滸」在大陸〉,《徵信新聞》,1956年1月22日,第6版
也行:〈平劇的未來〉,《中國時報》,1975年3月31日,第12版
中國文教用品協會:〈中國撲克牌行業發展現狀及動態〉,2011年,載「新浪財經」網站︰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t/20110504/09109788934.shtml
王安祈:〈好個復興《潘金蓮》〉,《中國時報》,1994年12月24日,第44版
王倩:〈美影廠投拍民族動畫片《水滸英雄秀》〉,《新民晚報》,2002年4月6日
王磊:〈《新水滸傳》引出話題:名著重拍怎成娛樂浮雲〉,《文匯報》,2011年1月17日,第9版
朱顏:〈改良連環圖畫〉,《中央日報》1947年11月11日,第6版
江宜儒:〈《水滸‧誰唬》不看英雄看人性〉,《中國時報》,2009年7月20日,A9版
羽軒:〈翠屏山〉,載《中國時報》,1975年5月14-16日
老向:〈談連環圖畫的禁止〉,《中央日報》1947年11月10日,第5版
作者不詳:〈「水滸傳」搬上螢幕,第一集已開拍〉,《聯合報》,1971年11月4日,第7版。
作者不詳:〈「老鼠俱樂部」與「潘金蓮」 新潮和古裝先後搬上舞台〉,《徵信新聞》,1961年5月26日,第3版
作者不詳:〈「潘金蓮」今起公演〉,《聯合報》,1961年6月16日
作者不詳:〈「潘金蓮」禁演〉,《徵信新聞》,1961年6月22日,第2版
作者不詳:〈「潘金蓮」演出問題,警方表示將究責任;該劇演出人為情節內容辯白,認舉善貶惡具警惕社會作用〉,《中國時報》,1961年6月23日,第3版
作者不詳:〈十五齣平劇暫不准公演〉,《徵信新聞》,1964年8月28日,第3版
作者不詳:〈大鵬劇團排定戲碼,四一起公演九天〉,《徵信新聞》,1958年3月29日,第3版
作者不詳:〈中日合拍水滸傳,定下月在台開鏡〉,《聯合報》,1966年4月6日。
作者不詳:〈中日將合作拍攝水滸傳〉,《聯合報》,1966年3月28日,第8版
作者不詳:〈內容荒誕讀物,妨害兒童身心,不良連環圖畫六一開始取締,成立審查委會辦理登記審查〉,《中央日報(南京)》,1948年5月30日,第5版
作者不詳:〈內部咨請省市府,取締紅蓮寺影片〉,《中央日報》,1932年8月5日,第7版
作者不詳:〈水滸兩潘難上螢幕,穆虹、張仲文在港沒片拍〉,《聯合報》,1963年4月1日,第7版
作者不詳:〈火燒紅蓮寺,內、教兩部決予查禁〉,《中央日報》,1932年6月28日,第7版
作者不詳:〈台視下月平劇節目推出連台好戲〉,《中國時報》,1972年2月29日,第7版
作者不詳:〈市議會廿四晚會,演出平劇募集振款〉,《徵信新聞》,1958年8月20日,第2版
作者不詳:〈好萊塢動畫跨國尋找合作夥伴〉,《工商時報》,2010年3月3日
作者不詳:〈李湘芬演平劇,後日起共四天與海光國劇隊合作演出〉,《徵信新聞》,1961年6月25日,第3版
作者不詳:〈李逵故事搬上螢幕〉,《聯合報》,1968年11月14日,第5版。
作者不詳:〈李翰祥籌拍平劇電影〉,《徵信新聞》,1964年12月19日,第11版。
作者不詳:〈李麗練功要演平劇〉,《徵信新聞》,1961年1月20日,第3版
作者不詳:〈取締連環圖畫,警察廳嚴厲執行〉《中央日報(南京)》,1934年11月4日,第7版
作者不詳:〈取締連環圖畫改良兒童讀物〉,《中央日報(南京)》,10月26日,第5版
作者不詳:〈表現水滸傳英雄好漢,製作單位需遵守五原則〉,《聯合報》,1984年9月28日,第9版
作者不詳:〈俞大綱談電視平劇〉,《中國時報》1972年9月5日,第7版
作者不詳:〈查禁連環圖畫,蘇浙等省市已遵行〉,《中央日報(南京)》,1947年10月16日,第4版
作者不詳:〈省府通令各地平劇話劇免予議價〉,《徵信新聞》,1958年8月23日,第3版
作者不詳:〈紅樓將演出潘金蓮〉,《徵信新聞》,1961年6月5日,第3版
作者不詳:〈專家座談連環圖畫〉,《中華日報(南京)》,1948年6月16日,第4版
作者不詳:〈連環圖畫警廳昨公開焚燬〉,《中央日報(南京)》,1936年7月30日,第7版
作者不詳:〈陶希聖在新聞會談演講指匪竄改破壞平劇,警告我應防被滲透〉,《徵信新聞》,1964年11月8日,第2版
作者不詳:〈煙包內贈獎,社局令飭剋日停止〉,《中央日報(南京)》,1934年12月13日,第3版
作者不詳:〈畸人豔婦俠士浪子:話劇「潘金蓮」〉,《徵信新聞》,1961年6月12日,第8版
作者不詳:〈漫畫清潔運動特展,展示不良盜版作品〉,《聯合報》,1982年11月7日,第2版
作者不詳:〈製作《水滸傳》參考三要點〉,《中國時報》,1984年9月28日,第9版
作者不詳:〈影劇協會募基金,今起平劇公演〉,《徵信新聞》,1958年5月22日,第三版
作者不詳:〈潘金蓮如此下場,蕩婦傳總不吃香,教局昨勒令停演,妲己受池魚之殃〉,《聯合報》,1961年6月22日
作者不詳:〈潘金蓮等故事有無壞影響,教部將研究〉,《聯合報》,1964年4月19日,第2版
作者不詳:〈戲劇活動貧無立錐,新世界電影院改建劇場擱淺,急煞了話劇平劇界人士〉,《徵信新聞》,1955年12月19日,第3版
作者不詳:〈中影公司也有苦經,籌措工款困難,虧本生意不作,算盤珠下空一場歡喜〉,《徵信新聞》,1955年12月19日,第3版
作者不詳:〈戴綺霞平劇公演廿八起三天,並準備作環島演出〉,《徵信新聞》,1958年3月22日,第3版
作者不詳:〈環球戲院大翻修,後天起上演平劇〉,《徵信新聞》,1954年10月11日,第4版。
作者不詳:〈藝術館今起演平劇三天,金素琴張正芬登臺〉,《徵信新聞》,1958年2月8日,第3版
作者不詳:〈顧曲周郎喜,坤伶張春秋今登台環球〉,《徵信新聞》,1955年7月1日,第4版
作者不詳:〈顧曲者佳音,李麗演平劇今起三日戲碼扎硬〉,《徵信新聞》,1955年2月4日,第4版
呂孝佛:〈也談電視平劇〉,《徵信週刊》1966年10月1日,第6頁。
李玉玲:〈林奕華的水滸傳儼然時尚秀〉,《聯合報》,2006年12月14日,C6版
李孝悌:〈放不大的小腳:潘金蓮的前世與今生〉,《表演藝術》第28期,1995年2月,
李松、黄洁:〈畫家葉雄水滸人物作品遭侵權,出版社被判賠2.5萬元並在《法制日報》上道歉〉,《法制日報》,2009年6月11日,第5版
李靜:〈《水滸傳》漫畫走俏日本,國內市場受冷遇,無奈之下改策略〉,《世界新聞報》,2006年10月24日
杜仲華:〈溫豪傑:螢屏又唱「好漢歌」〉,《今晚報》,2011年8月5日,第10版
汶津:〈水滸傳真上了螢幕〉,《中國時報》,1969年8月30日,第10版
昔雲:〈水滸外傳之一‧宋江晉京〉,《聯合報》,1953年4月15日,第6版
昔雲:〈水滸外傳之二‧宋江碰壁〉,《聯合報》,1953年4月19日,第6版
周萌:〈《新水滸傳》編劇回應質疑:壞女人難襯好漢子〉,《法制晚報》,2011年8月15日,A38版
易金:〈哭武松(下)〉,《聯合報》,1963年7月27日,第7版。
林奕華:〈你是「男人」嗎?—酒色財氣破解《水滸傳》的英雄密碼〉,《表演藝術》第168期,2006年12月,頁45
邱祖胤:〈日「異聞」版 戴宗和魯智深結拜〉,《中國時報》,2009年11月15日,A14版
姚鳳磐:〈桂氏兄弟鑽研三年有成,卡通電影在台綻放新卉〉,《聯合報》,1961年1月23日,第3版
姚鳳磐:〈訪金素琴談潘金蓮〉,《聯合報》,1964年4月12日,第8版
客觀:〈電視平劇的型式〉,《徵信週刊》1966年1月21日,第5頁
施德玉:〈當代傳奇的「爆」發力〉,《表演藝術》第179期,2007年11月,頁51
柏蔭:〈對於商務印書館攝製影片的評論和意見〉,《影戲雜誌》第一卷第二號(1922年1月25日出版),頁38+79
玻芹:〈金素琴首演潘金蓮〉,《聯合報》,1964年4月11日,第7版
范家瑜:〈中國「牌」擠台灣 沒比較便宜〉,《自由時報》,2008年2月1日,A3版
徐渝蘭:〈對電視平劇的一點意見〉,《徵信週刊》1966年3月5日,第5頁
馬岳琳:〈吳興國、張大春演繹水滸108〉,《天下雜誌》第378期,2007年8月
馬彧:〈中法合拍3D動畫《王子與108煞》〉,《揚子晚報》,2012年6月27日,A35版
高陽︰〈武松與潘金蓮〉《中國時報》1969年5月13日至10月17日
張英:〈我導演潘金蓮〉,《聯合報》,1961年6月18日
張瘦碧:〈電視平劇的型式〉,《徵信週刊》1965年1月23日,第11版
張瀾青:〈關於古典文學作品改編連環畫的問題―從《水滸傳》連環畫說起〉,《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65年5月23日
梁偉詩:〈超時空接觸──當代傳奇劇場《水滸108─忠義堂》〉,載《文匯報》,2011年3月25日)藝粹版,頁C3
梁德榮:〈新《水滸》有望成電視劇産業鏈樣本〉,《深圳商報》,2011年9月17日
陳怡真:〈揮揮水袖,林懷民昨夜就驅走了一片寂寥〉,《中國時報》,1973年10月3日,第6版
陳怡真:〈懸絲魁儡:《潘金蓮》翻不出男性編劇之手〉,《表演藝術》第28期,1995年2月
陸飛:〈新《水滸傳》編劇:重塑宋江人格是刻意為之〉,《北京青年報》,2011年8月13日,B7版
富翁:〈電視平劇「慈母淚」〉,《徵信新聞》1965年5月11日,第7頁
寒爵:〈談「電視平劇」〉,《徵信新聞》1967年2月12日,第3版
黃寤蘭:〈金烏藏嬌,藏不住京劇新契機〉,《中國時報》,2002年8月19日,第14版
黃醒醒:〈是豪華版花車?抑或拼裝車?〉,載《PAR表演藝術》第193期,2009年1月,頁36-38
廖俊逞:〈吳興國、張大春、周華健二度混搭上梁山〉,《表演藝術》第222期,2011年6月
廖咸浩:〈失焦的叛逆:藝術的叛逆應有叛逆的藝術〉,《表演藝術》第28期,1995年2月
聞鈞天:〈為改良連環圖畫進一言〉,《中央日報》1948年02月16日,第5版
趙廷恆:〈「水滸英雄之某甲某乙」凸顯荒謬觀點,澳門曉角話劇社,顛覆英雄主義〉,《中國時報》,2000年7月23日,第11版
趙洋:〈《新水滸傳》到底「新」在哪?宋江不窩囊,林冲學柔情〉,中國日報網站
劉慧芬:〈所謂「荒誕劇」:解讀《新編荒誕劇潘金蓮》的荒誕性〉,《表演藝術》第28期,1995年2月new window
遯禪:〈哀平劇〉,《徵信新聞》,1964年10月9日,第10版
遯禪:〈為平劇復興欣慰〉,《中國時報》,1969年12月2日,第10版
鄭師亮:〈黎魯談五十年代連環畫的創作與出版〉,《東方早報‧上海書評》,第200期,2012年8月19日,B2版
鄭偉:〈名著改編不應誤讀現代意識與大眾審美情趣—由新版《水滸》劇改編說起〉,《人民日報》,2011年8月9日,第24版
鄰郭:〈蕭瑟的香港平劇壇〉,《徵信新聞》,1955年10月9日,第6版
寰鏡廬主人:《新水滸》,光緒30年(1904)刊《二十世紀大舞台》第一期,頁55-62及第二期,頁37-42
燕京客:〈平劇也談「大名府」〉,《徵信新聞》,1958年12月10日,第6版
燕京散人:〈武松與潘金蓮?〉,《聯合報》,1978年10月7日,第9版
盧文琪:〈新水滸傳(首播)〉,《中國時報》,1998年8月20日,第29版
謝鍾翔:〈艾黎不參加翠屏山角色,聞邵氏有意邀請演新片〉,《聯合報》,1968年12月5日,第5版
謝鍾翔:〈恬妮演翠屏山,不拍暴露鏡頭〉,《聯合報》,1969年2月14日,第3版
謝鍾翔:〈翠屏山中潘巧雲,張清清也不願演〉,《聯合報》,1968年12月27日,第5版
鍾得凡:〈「水滸」了「誰唬」呢?--評《水滸‧誰唬》〉,《台灣藝文評論》網站︰http://artcriticism.ncafroc.org.tw/article.php?ItemType=browse&no=1981
簡志信:〈去年度國劇界大事〉,《徵信新聞》,1963年1月1日,第5版
簡志信:〈平劇界應再跨進一步〉,《徵信週刊》,1966年5月7日,第14頁
簡志信:〈電視平劇的檢討〉,《徵信週刊》1966年9月3日,第7頁
簡志信:〈應確定「平劇政策」:從皮以書在立院質詢說起〉,《徵信週刊》,1966年5月7日,第14版
簡齋:〈評「潘金蓮」〉,《徵信新聞》,1961年6月19日,第7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