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春秋戰國禮樂思索的正反諸型
作者:李正治
作者(外文):LI, ZHENG-ZHI
校院名稱:國立台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叔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0
主題關鍵詞:春秋時代戰國時代禮樂思想方法學正型反型周文解體孔子CHUN-GIU-DYNASTYZHAN-GUO-DYNASTYKONG-Z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4)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5
1.春秋時代 CHUN-GIU-Dynasty
2.戰國時代 ZHAN-GUO-Dynasty
3.禮樂思想
4.方法學
5.正型
6.反型
7.周文解體
8.孔子 KONG-ZI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指導教授:王叔岷先生 WANG, SHU-MIN
春秋戰國禮樂思索的正反諸型
研究生:李正治撰
中華民國七十九年一月
論文提要
春秋戰國之間,為周文新統的崩壞期,先秦諸子針對此一本質因緣的挑戰,先後提出
禮樂之治的正反批判。學者論述此一時期禮樂思想內容的文字甚夥,但由「型態」角
度解明其禮樂批判內容的論述則未多見。本文旨在從「型態」上探討先秦諸子禮樂思
索的正反諸型,冀使春秋戰國思想家的禮樂思索可以更為清晰的掌握。文分十章。
第一章「緒論」,說明論題諸語詞的使用意義,並討論在方法學上以「型態」為主的
處理程序問題。其分型基準建立在「根本理念和禮樂思索內容的關係」上。處理程序
則除分型基準外,第一步是從思想家的理論構造中理出其根本理念,並揭露此一理念
的重要意涵。第二步是考察思想家對禮樂問題的看法,這些看法如何和根本理念形成
內在的關聯。第三步是給予「特定符號」,使根本理念和禮樂問題的看法之內在關係
凸顯。本文對於先秦諸子禮樂思索之型態的探討,均依此一先行提出的處理程序展開

第二章「周文解體先秦諸子對禮樂價值的思索」,主要是提供思想史的背景,把春秋
戰國間禮樂的反省和批判視為回應「禮壞樂崩」的挑戰,並考察周文傳統的舊秩序如
何解體,以及先秦諸子如何思索後封建社會中新秩序建立的問題。
第三章至第九章,分別探討各家禮樂思索的型態,計分「正二型」及「反四型」,依
次。探討正型基本上肯定禮樂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反型則不就禮樂本身肯定其意義與
價值,故採取激烈反對或超越的立場。
「下三型」為孔子、孟子、荀子的型態。孔子的根本理念在「仁」,又言「克己復禮
」,其意在以道德自覺的仁心成就禮治秩序,故其型態為「以仁貫禮」型。孟子的根
本理念在本心之「心」及「性善」之「性」,又言「仁義禮智根於心」,其意在以道
德價值之源的心性主體成就禮樂秩序,故其型態為「禮根於心」型。其型態有孔子「
禮本於仁」之意,亦有「以仁貫禮」之意,是同一脈絡的發展。荀子的根本理念為「
禮」,又言「禮義之統」,其意在以禮義的統攝條貫之理建立一個人文化成的社會,
故其型態為「禮義之統」型。
「反四型」為墨子、老子、莊子、韓非。墨子的根本理念為「義」或「利」,又言「
非儒」、「非樂」,其意在以客觀實利批判儒家禮樂及周文之制,故其型態為「以義
反禮」型。老子的根本理念為「道」,又言道之淪降為禮樂,其意在超轉生命的失根
狀態而歸復於道,故其型態為「超禮歸道」型。莊子的根本理念亦為「道」,但特別
嚮往乘道逍遙的境界,又言「忘禮樂」,其意在超轉生命之執以順運乘化,故其型態
為「超禮遊道」型。莊子的型態亦有「超禮歸道」之意,是老子一路的發展。韓非的
根本理念為「法」,又認為禮樂之制不足以建立秩序,其意在以法制取代儒家所肯定
的周文之制,故其型態為「以法代禮」型。
第十章「結論」,總結全文的方法及型態,並提出兩個比較容易導生誤解的地方。一
是以道家有對於禮樂的強烈批判語,遂誤以道家為「以道反禮」型,其實「以道反禮
」只是在特殊限定下的一義,亦即在禮樂均失其形上道德的根源,而成為心知欲望之
執的情況下,道家才「以道反禮」,未可視為道與禮樂本質上即有水火不容的矛盾。
其次,在孔、孟、荀三家思想的比較中,常以孔子為仁禮並言,孟、荀各得其一偏。
孟子是向內轉進,使禮的思想發生內在偏向;荀子則向外轉出,根本無見於仁的內在
性。這種詮釋圖象對荀子中肯,對孟子卻不中肯。孟子固有見「禮根於心」的價值內
在性,但並未忽視禮樂的教化及秩序意義,其禮樂思想有孔子「禮本於仁」及「以仁
貫禮」之義,不能誤為「內偏」。#1033206P.AB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