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1622-1945年臺灣對外貿易地理變遷之研究
作者:高國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ao, Kuo-pi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地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姜道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台灣對外貿易貿易型態轉口貿易區域分工殖民經濟TaiwanForeign tradeTrade pattern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Entrepot tradeColoni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1
  臺灣是一個耕地有限、資源缺乏的海島,由於幅員與市場狹小,經濟無法自給自足。在生產方面,能夠提供利用的資源不足;在消費方面,無法滿足國民各種消費需求,使得臺灣必須採取開放式的經濟,藉由對外貿易推動經濟發展。自古以來臺灣經濟發展一直是以市場為導向,對外貿易佔有重要地位。為此,選定對外貿易為研究課題,探究地理環境各個構成要素對台灣對外貿易活動的影響。本文主要目的是為台灣對外貿易研究提供一個分析架構,以長期、整體、鉅觀的角度來分析臺灣對外貿易型態與演變過程。
本文研究期間由荷蘭時代至日治時代為止,研究區域限定在台灣本島。研究方法是以地理環境(自然環境與區位)、交通發展、產業開發及貿易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等四重觀點探討台灣開發過程的連續性。對外貿易以政治主權為指標,分成荷蘭以前、荷蘭、明鄭、清領、日治等五個時期。各期依照當時的政、經或貿易上的特殊背景與條件,再細分為若干子期,以比較出不同時期經濟與貿易型態的轉變。由於清代開港以前,台灣缺乏正確的貿易資料,研究方式是以系統分析進行概念分析;開港以後台灣就有詳實、豐富的貿易數據,採用統計方法進行科學驗證。
荷蘭以前,台灣缺乏作為國際貿易市場的價值,只是中、日走私貿易的場所;清領以前,台灣受到地理區位影響,成為中、日、東南亞三地的區間貿易轉運貿易中心;清領開港以後,台灣與大陸成為區域分工的貿易型態。開港後的台灣本土資源適逢世界市場需求,台灣因而納入世界貿易體系;日治時期,台灣成為輸出廉價農業原料換取貴重工業製品的垂直分工貿易型態。貿易品在清領以前是以絲、綢、瓷等大陸手工製品及本土鹿皮、糖的轉運為主;開港以後,茶、糖、樟特產成為主要貿易商品。市場的結合使得台灣貿易對象由早期大陸擴大至世界。日治以前惟利是趨的外向經濟理念一直影響台灣對外貿易;日治以後,日本改善台灣的基礎建設,開發殖民地經濟,形成糖、米部門間不均衡發展。由於實施工業化的目的並非改善台灣社會生活水準,工業發展並未帶給台灣實質效益。
Taiwan is an island with limited farmland and resources. And particularly, owing to its small in size and market, Taiwan is unable to reach the state of self-sufficiency with its own internal economic activities. For consumption, fail to satisfy various demands of residents, again forcing Taiwan to adopt a more open and liberal type of economy policy, which with an attempt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foreign trade. For a long time, the market guided Taiwan’s economy development while the foreign trade has always been an area of importance. With the above, foreign trade was chosen as a subject of study 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that various geographic constituting factors had on the Taiwan foreign trade activiti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propose an analysis structure and provided with prolonged, integrated, and macro angle to analyze the pattern and evolving process of Taiwan’s foreign trade.
This study encompasses the time frame from Dutch to Japanese ruling periods and the geographical area will be limited to the island of Taiwan. The method of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ontinuity of Taiwan development from four important aspects: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ifferent areas), traffic development,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o society and economics. The foreign trade will use political solvency as indicator including five different solvency periods of Pre-Dutch, Dutch, Min-Cheng, Chin Dynasty, and Japanese ruling. For showing economy/trade pattern between different eras, the above five periods will then divided into several sub-periods base on economy and trade during that specific period or special trading background/condition. Because Taiwan lacking the correct trading data before the time that Chin Dynasty established its harbor, therefore the research conducted using system analysis for general-idea analysis. After the harbor establishment, rich and accurate data was then analyzed with statistical method for scientific verification.
Before Dutch era, Taiwan ran short of being an international trading market, which at most, became the trading ground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smugglers. Prior to the Chin Dynasty, Taiwan became the entrepot trade center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 owing to its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en after Chin Dynasty established harbor, Taiwan and Mainland settled into a trading type of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local resources of Taiwan coincidentally met the demand of the world market after Chin Dynasty set up its harbor; hence, it was later adopted into the system of world trade. During the Japanese era, Taiwan transformed into a trade format of vertically division of labor, which exchange for precious heavy industry products with cheap agricultural product. Before Chin Dynasty, trade operation mainly bases on transit trading of silk, silk fabric, and porcelain from Mainland plus deerskin and sugar from the local market. Later,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bor, tea, sugar, and camphor gradually became major trading merchandises. With the unification of market enabling the expansion of Taiwan trading partners from Mainland in the early ages to the world. Before Japanese era, the outer bound economic concept focusing on pure profit had always been a factor affecting Taiwan’s international trade. Later during the Japanese ruling, Taiwan’s fundamental development structure was improved; howeve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id not bring along Taiwan concrete benefits.
中文參考文獻
一、主要參考文獻
1.川野重任著,林英彥譯,《日據時代臺灣米穀經濟論》,臺灣研究叢刊第10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年出版)。
2.小林英夫著,何義麟譯,<1930年代後半期以後的台灣工業化政策>,《臺灣史料研究》,第1期(1993年),頁131-172。new window
3.中村孝志著,許賢瑤譯,<圍繞台灣的日蘭關係-濱田彌兵衛的荷蘭人攻擊>,《臺灣風物》,第46卷,第2期(1996年),頁15-34。new window
4.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 (臺北:稻香出版社,1997年初版)。
5.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年初版)。new window
6.王業鍵,<清代經濟芻論>,《食貨月刊》,復刊第2卷,第11期(1973年),頁541-550。
7.王世慶,<清代臺灣的米價與外銷>,載所著《清代臺灣社會經濟》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4年初版),頁93-129。new window
8.永積洋子,<從荷蘭史料來看十七世紀的台灣貿易>,湯熙勇編《第七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年出版),頁37-57。new window
9.矢內原忠雄著,陳茂源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年出版)。
10.江樹生譯,J. L. Oosterhoff著,<荷蘭人在台灣的殖民市鎮-大員市鎮(1624-1662)>,《臺灣史料研究》,第3期(1994年),頁66-81。new window
11.全漢昇,《中國近代經濟史論叢》 (台北:稻禾出版社,1996年初版)。
12.朱德蘭,<清初遷界令時明鄭商船之研究>,《史聯雜誌》,第7期(1985年),頁18-41。
13.朱德蘭,<清康熙年間台灣長崎貿易與國內商品流通關係>,《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9期(1988年),頁55-72。new window
14.朱德蘭,<清開海令後的中日長崎貿易商與國內貿易(1684-1722)>,張炎憲編《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8年出版),頁369-415.7。new window
15.宋光宇編,《臺灣經驗(一)歷史經濟篇》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
16.庄國土,<十八世紀中荷海上茶葉貿易>,《海交史研究》,第1期(1992年),頁87-95。
17.呂淑梅,<台灣早期海港與陸島網絡的初步形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1999年),頁50-58。
18.邱賜程,《臺灣對外貿易》 (臺北:捷太出版社,1998年初版)。
19.林子侯,<臺灣開港後對外貿易的發展>,《臺灣文獻》,第27卷,第4期(1976年),頁53-63。
20.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 (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年初版)。new window
21.林仁川,<荷蘭時期台灣的社會構成和社會經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1期(1997年),頁8-15。
22.林仁川,<清初台灣鄭氏政權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1期(1998年),頁61-68。
23.林英夫著,何義麟譯,<1930年代後半期以後的台灣工業化政策>,《臺灣史料研究》,第1期(1993年),頁131-172。new window
24.林東辰,<臺灣貿易史>,載周憲文編《臺灣經濟史五集》,臺灣研究叢刊第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出版) ,頁1-70。
25.林偉盛,《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1622-1662)》,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26.林滿紅,<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1860-189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6期(1978年),頁209-243。new window
27.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臺灣研究叢刊第11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8年出版)。new window
28.林滿紅,<光復以前臺灣對外貿易之演變>,《臺灣文獻》,第36卷,第4期 (1985年),頁53-65。new window
29.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7年初版)。new window
30.林崇仁、楊三和,<臺灣糖業的發展與演變>,《臺灣文獻》,第48卷,第2期(1997年),頁39-61。new window
31.林鐘雄,《臺灣經濟經驗一百年》 (臺北:三通圖書公司,1995年初版)。
32.東嘉生著,周學普譯,<清代臺灣之貿易與外國商業資本>,載周憲文編《臺灣經濟史初集》,臺灣研究叢刊第2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年出版),頁103-126。
33.東嘉生著,惜餘譯,<臺灣經濟史概說>,載周憲文編《臺灣經濟史二集》,臺灣研究叢刊第3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年出版),頁1- 42。
34.范金民,<明清時期中國對日絲綢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1期(1992年),頁28-37。
35.卓克華,《清代台灣的商戰集團》 (臺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初版)。
36.岩生成一,<荷鄭時代臺灣與波斯間之糖茶貿易>,載周憲文編《臺灣經濟史二集》,臺灣研究叢刊第3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年出版),頁53-60。
37.南 棲,<臺灣鄭氏五商之研究>,載周憲文編《臺灣經濟史十集》 (臺灣研究叢刊第9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出版),頁43-51。
38.柯志民,<所謂米糖相剋問題-日據台灣殖民發展研究的再思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3期(1989年),頁75-125。new window
39.柯志民,<殖民經濟發展與階級支配結構-日據台灣米糖相剋體制的危機與重構(1925-1942)>,《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3期(1992年),頁195-258。
40.周憲文,《台灣經濟史》 (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70年初版)。
41.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之對外貿易>,《臺灣銀行季刊》,第9卷,第1期(1957年),頁36-90。new window
42.胡玉雪,<臺灣茶的貿易>,《臺北文獻》,直字第38期(1976年),頁53-63。
43.吳政憲,<日據時期台灣的電力建設>,《臺灣風物》,第46卷,第3期(1996年),頁219-254。new window
44.姜道章,<臺灣茶業貿易史>,《大陸雜誌》,第20卷,第12期(1961年),頁13-26。
45.姜道章,<臺灣茶業貿易史>,《大陸雜誌》,第20卷,第3期(1960年),頁18-21;第4期(1960年),頁25-30。
46.姜道章,<臺灣淡水之歷史與貿易>,載周憲文編《臺灣經濟史十集》臺灣研究叢刊第9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出版),頁155-179。new window
47.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初版)。new window
48.徐明德,<論十四至十九世紀中國的閉關鎖國政策>,《海交史研究》,第1期(1995年),頁19-37。
49.許賢瑤,<荷蘭時代臺灣的茶葉-臺灣茶葉史研究之一>,《臺北文獻》,直字第104期(1993年),頁29-43。
50.連 橫,《台灣通史》,(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81年重刊)。
51.黃富三譯,<清代臺灣之外商之研究-美利士洋行>,《臺灣風物》,第32卷,第四期(1982年),頁108-136。new window
52.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1867-1895)》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年出版)。
53.黃福才,《臺灣商業史》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54.黃福才,<論清代台灣商品市場的演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1期(1998年),頁39-45。
55.黃福才,<論清代大陸與台灣貿易各階段的特點>,《中國經濟史研究》,第2期(1997年),頁90-99。
56.黃智輝,《臺灣工業發展策略與貿易型態之轉變》,臺灣研究叢刊第12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84年出版)。new window
57.戚嘉林,《臺灣史》 (臺北:日立晚報出版社,1989年初版)。
58.殷允芃,《發現臺灣》 (臺北:天下雜誌,1993年初版)。
59.曹永和,<從荷蘭文獻談鄭成功之研究>,《臺灣文獻》,第12卷,第1期(1961年),頁1-14。
60.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年初版)。new window
61.曹永和著,陳宗仁、陳俐甫譯,<十七世紀作為東亞轉運站的的台灣>,《臺灣風物》,第48卷,第3期(1998年),頁91-116。new window
62.曹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與台灣鄭氏政權>,張炎憲編《第六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年出版),頁389-405。new window
63.陳正祥,<臺灣之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臺灣銀行季刊》,第10卷,第1期(1958年出版),頁18-34。new window
64.陳正祥,《臺灣地誌》 (臺北:南天書局,1997年重刊)。
65.陳玉璽著,段承璞譯,《臺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臺灣個案研究》 (臺北:人間出版社,1995年初版)。new window
66.陳孔立編,《臺灣研究十年》 (臺北:博遠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
67.陳秋坤,《十八世紀上半葉台灣地區的開發》,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
68.陳國棟,<清代中葉臺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臺灣史研究》,第1卷,第1期(1994年),頁55-96。
69.張宗漢,《光復前台灣之工業化》,(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初版)。new window
70.張明雄,<明清時期台灣農業演進之探討>,《臺灣文獻》,第37卷,第3期(1986年出版),頁1-19。new window
71.張明雄,<三百年來臺灣茶葉的拓展及其成就>,《臺北文獻》,直字第103期(1993年),頁21-43。
72.張家銘,<農產品外貿與城鎮繁興-以清末台灣北部地區的發展為例>,《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1985年),頁169-187。
73.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釗、吳聰敏,《經濟學-理論與實踐》 (臺北:自行出版,1995年出版)。
74.張我軍,《臺灣之茶》,臺灣特產叢刊第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49年出版)。
75.張彬村,<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吳劍雄編《第四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年出版),頁45-60。new window
76.張漢裕,<日治時代臺灣經濟之演變>,《臺灣銀行季刊》,第4卷,第4期(1951年),頁36-90。new window
77.張奮前,<臺灣糖米之生產>,《臺灣文獻》第13卷,第2期,(1962年),頁1-12。
78.張奮前,<臺灣對外貿易之史的研究>,《臺灣文獻》第17卷,第4期,(1966年),頁93-124。
79.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臺灣開發史》 (臺北:國立空中大學,1998年初版)。new window
80.葉振輝,<甲午戰前的台灣經濟>,《史聯雜誌》,第24期,(1995年),頁145-152。
81.楊佳瑜,<從英國東印度公司史料看鄭氏來台後國際貿易地位的變化(1670-1674) >,《臺灣風物》,第48卷,第4期,(1998年),頁19-50。new window
82.楊選堂,《臺灣之樟腦》,臺灣特產叢刊第1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年出版)。
83.楊鴻謙,<荷蘭及明鄭時期對台灣早期經濟活動之影響 >,《臺灣經濟》,第261期,(1998年),頁88-101。
84.溫振華,<淡水開港與大稻埕中心的形成 >,《師大歷史學報》,第6期,(1978年)。new window
85.蔡淵洯,<清代台灣移墾社會的商業>,《史聯雜誌》,第7期,(1985年),頁55-68。
86.鹽見俊二,《日據時代台灣之警察與經濟》,臺灣經濟史初集,臺灣研究叢刊第2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年出版),頁127-147。new window
87.薛化元,<開港貿易與清末台灣經濟社會變遷的探討(1860-1895)>,《臺灣風物》,第33卷,第4期(1983年),頁1-24。new window
88.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 (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年出版)。
8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之樟腦》,臺灣特產叢刊第1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2年出版)。
90.潘志奇,<臺灣之社會經濟>,《臺灣銀行季刊》,創刊號(1947年),頁25-54。new window
91.鄭瑞明,《臺灣明鄭與東南亞之貿易關係初探-發展東南亞貿易之動機、實務及外商之前來》,中等教育輔導叢書第35種(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1996年出版)。new window
92.賴永祥,<臺灣鄭氏與英國的通商關係史>,《臺灣文獻》,第16卷,第2期(1965年),頁1-50。
93.劉素芬,<日據初期台灣的海運政策與對外貿易(1895-1914)>,湯熙勇編《第七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年出版),頁637-694。new window
94.戴寶村,<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 (1860-1894)>,《臺北文獻》,直字第66期(1983年出版),頁127-306。new window
95.戴國煇著,陳慈玉譯,<清末台灣的一個考察>,《臺灣風物》,第30卷,第4期(1980年),頁1-33。new window
96.謙祥譯,H. B. Morse著,《1882-1891年臺灣台南海關報告書》,臺灣經濟史六集,臺灣研究叢刊第5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出版),頁85-107。new window
97.謙祥譯,P. H. S. Montgomery著,《1882-1891年臺灣淡水海關報告書》,臺灣經濟史六集,臺灣研究叢刊第5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出版),頁108-131。new window
二、一般參考文獻
1.于宗先,《蛻變中的臺灣經濟》 (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出版)。
2.中村孝志,<荷蘭時代之台灣農業及其獎勵>,載周憲文編《臺灣經濟史初集》,臺灣研究叢刊第2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4年出版),頁54-69。
3.王良行,<清末對外貿易的關聯效果(1860-1911)>,張炎憲編《第六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年出版),頁281-347。new window
4.王世慶,《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8年再版)。
5.王詩琅,<日據初期的壟絡政策>,《臺灣文獻》,第26卷,第4期(1982年),頁31-41。
6.王 鑫,《臺灣的地形景觀》 (臺北:渡假出版社,1988年初版)。
7.石萬壽,<明鄭時期的回顧與展望>,《臺灣風物》,第39卷,第4期(1990年),頁71-105。new window
8.孔 力,<早期台灣人口與耕地的重新估算-兼論鄭氏時代對開發的貢獻>,台灣史研究會編,《台灣史研究會論文集》,第二集(臺北:台灣史研究會,1990年出版),頁491-502。
9.朱正中,<邁向經濟發展新里程-探討近年我國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轉變與對外貿易關係>,《經濟論壇》,第15卷,第6期(1992年),頁101-111。
10.李讓禮,《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1868-1869)》,臺灣文獻叢刊第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出版)。
11.杜乃濟、蕭萬長,《改善對外貿易型態之研究》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初版)。
12.杜 瑜,<明清時期潮、汕、漳、廈港口的發展及其局限>,《海交史研究》,第2期(1997年),頁6-20。
13.李金明,<明初海禁與東南亞貿易的發展>,《南洋問題研究》,第2期(1998年),頁60-67。
14.李金明,<明清時期中國瓷器文化在歐洲的傳播與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1999年),頁42-49。
15.林仁川,<論十七世紀中國與南洋各國海上貿易的演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4年),頁40-47。
16.林仁川,<明代大陸人民向台灣遷移及對台灣的開發>,《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1991年),頁34-46。
17.林孟欣,<台灣總督府對岸政策之一環-福大公司在閩粵的經濟活動>,《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1997年),頁89-125。new window
18.林滿紅,《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 (臺北:自立晚報出版部,1994年初版)。
19.林滿紅,<有關日據時期台灣經濟史的四種誤解>,《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頁147-157。new window
20.林滿紅,<印尼華商、台商與日本政府之間:台茶東南亞貿易網絡的拓展(1895-1919)>,湯熙勇編《第七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年出版),頁585-636。
21.林盛彬,<一六二六年西班牙進佔台灣北部及其相關史料研究>,《臺灣風物》,第47卷,第3期(1997年),頁173-192。new window
22.涂照彥,<在國際經濟演變中的台灣經貿關係>,張炎憲編《第六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年出版),頁551-592。new window
23.前田常太郎著,徐英祥譯,<台灣茶葉之自然條件的探討>,載所編《台灣日據時期茶業文獻譯集》(南投:臺灣省茶葉改良場,1995年出版)。
24.郁永河,《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4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出版)。
25.柯志民,<糖業資本、農民、與米糖部門關係-台灣(1895-1940)與爪哇(1830-1940殖民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2期(1992年),頁27-64。
26.姚玉璋,《臺灣貿易史-臺灣的對外貿易》 (臺北,三民書局,1977年初版)。
27.周明宏,<鴉片在台灣>,《臺灣風物》,第12卷,第2期(1991年),頁10-12。
28.周育仁,《政治與經濟之關係-臺灣經驗與其理論意涵》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二版)。
29.周翔鶴,<台灣北部山區與平地經濟的定量比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1995年),頁90-115。
30.周憲文,《清代臺灣經濟史》,臺灣研究叢刊第4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出版)。
31.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3年八版)。
32.金耀基等,《中國現代化的歷程》(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3年四版)。new window
33.周鍾瑄,《諸羅縣誌》,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出版)。
34.施添福,《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地理研究叢書第一號(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82年初版)。new window
35.段承璞,《台灣戰後經濟》 (臺北:人間出版社 ,1994年初版)。
36.高拱乾,《台灣府誌》,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出版)。
37.買威令著,林滿紅譯,<清末台灣南部的蔗糖業>,《臺灣文獻》,第28卷,第2期(1977年),頁137-142。new window
38.神戶輝夫著,曾麗民譯,<十六世紀九州豐后和中國東南沿海的交流>,《海交史研究》,第1期(1999年),頁113-119。
38.許極燉,《台灣近代發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初版)。new window
39.莊金德,<鄭氏軍糧問題的研討>,《臺灣文獻》,第12卷,第1期,(1961年),頁55-56。
40.莊松林,<荷蘭之臺灣統治>,《臺灣文獻》,第10卷,第3期,(1959年),頁1-26。
41.黃玉齋,<元明兩代與台澎>,《臺灣文獻》,第21卷,第3期,(1970年),頁68-94。new window
42.黃克武,<清代台灣稻作的發展>,《臺灣文獻》,第32卷,第2期,(1981年),頁151-163。
43.黃紹恆,<從對糖業之投資看日俄戰爭前後台灣人資本的動向)>,《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3期(1996年),頁83-145。new window
44.程大學,《臺灣開發史》 (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91年初版)。
45.曹永和,<簡介台灣開發史資料-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載國學文獻館編《台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頁173-187。new window
46.馮國釗,《貿易與投資-中國大陸、香港、臺灣》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初版)。
47.陳壬癸,<日據末期帝國主義在台灣的掙扎>,《臺灣文獻》,第33卷,第4期(1982年),頁35-41。new window
48.陳正祥,<三百年來台灣地理之變遷>,《臺灣文獻》,第12卷,第1期(1961年),頁67-92。new window
49.陳逸君譯,W. A. Pickering著,《探險福爾摩沙》 (Pioneering in Formosa)(臺北:原民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初版)。
50.陳培桂,《淡水聽誌》,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出版)。
51.陳冠學,《老臺灣》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初版)。new window
52.陳紹剛,<十七世紀上半期的中國糖業及對外蔗糖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1994年),頁29-46。
53.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初版)。new window
54.陳添壽,《臺灣政經發展策略》 (臺北:黎明文化,1996年初版)。
55.陳學文,《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 (臺北:稻禾出版社,1991年初版)。
56.陳國棟,<1780 ~1800,中西貿易的關鍵年>,張炎憲編《第六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7年出版),頁249-280。new window
57.張勝宏,<台灣的農業發展>,《臺灣文獻》,第20卷,第2期(1969年),頁80-108。new window
58.張彬村,<十六世紀舟山群島的走私貿易>,《第一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年出版),頁71-96。new window
59.張彬村,<十六至十八世紀華人在東亞水域的貿易優勢>,張炎憲編《第三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88年出版),頁345-368。new window
60.張漢裕著,荊通林譯,<台灣在日據初期(1895-1906)之殖民地發展政策-官僚資本企業之一例>,《臺灣文獻》,第16卷,第3期(1965年),頁195-206。
61.孫爾準、陳壽琪,《福建通誌台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出版)。
62.葉啟明譯,《發展理論的反省-第三世界發展的困境》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出版)。
63.曾昭璇,《台灣自然地理》(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2年出版)。
64.萬仲良,<清初遷界與台灣開發之關係>,《臺灣文獻》,第31卷,第1期,(1980年),頁1-7。new window
65.彭懷恩,《臺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 (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1995年二版)。new window
66.郭海鳴,<清代以前台灣土地之開墾>,《臺灣文獻》,第9卷,第2期(1958年),頁45-51。new window
67.孫震主編,《臺灣對外貿易論文集》,臺灣經濟發展論文集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初版)。
68.蔡采秀,<海運發展與台灣傳統港都的形成-以清代的鹿港為例>,湯熙勇編《第七屆中國海洋發展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年出版),頁503-545。new window
69.蔡淵洯,<清代台灣行郊的發展與地方權利結構之變遷>,《東海大學歷史學報》,第7期,(1985年出版),頁189-207。
70.廖漢臣,<樟腦糾紛事件的真相>,《臺灣文獻》,第17卷,第3期,(1966年),頁86-106。
71.臺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編,《臺茶輸出百年簡史》 (台北:台灣區茶輸出業同業公會,1965年出版)。
72.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商業篇》 (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出版)。
73.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經濟發展的回顧與展望》(臺中,1995年出版)。
74.劉素芬,《煙台貿易研究(1867-1919)》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初版)。
75.劉進慶著,王宏仁等譯,《臺灣戰後經濟分析》 (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初版)。new window
76.劉進慶著,張正修譯,<戰後臺灣經濟發展的過程>,《臺灣風物》,第34卷,第4期(1984年),頁27-62。new window
77.衛思韓,<西班牙文獻中台灣早期開拓史初探>,載國學文獻館編,《台灣地區開闢史料學術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6年出版) ,頁197-205。
78.戴寶村,《近代台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年。new window
79.戴國良,<臺灣對外貿易變化暨兩岸經貿發展態勢之整合研究>,《臺北商專學報》,第43期(1994年),頁438-475。new window
80.韓 昇,<清初福建與日本的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1996年),頁59-64。
81.蕭全政,《臺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臺北:業強出版社,1997年初版)。
82.蕭新煌編,《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年初版)。
83.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陳金田譯,《台灣私法》(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出版)。
84.魏萼,《中國式資本主義-臺灣邁向市場經濟之路》,(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初版)。
85.龐建國,《國家發展理論-兼論臺灣發展經驗》 (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7年初版)。
英文參考文獻
1.Amsden, A. H., ”Taiwan’s Economic History: A Case of ‘Etatisme’ and a Challenge to Dependency Theory”, Modern China, Vol.5, No.3 (1979), pp. 341-379.
2.Atwell, W. S., ”In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Circa 1550-1650”, Past and Present, No.2 (1982), pp.68-90.
3.Atwell, W. S., ”Some observation of or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risis in China and Japan”. Journal of Asia Studies, Vol.45, No.2 (1986).
4.Barrett, R. E. and M. K. Whyte, “Dependency theory and Taiwan Analysis of a Deviant Cas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No.87 (1982), pp. 1064-1089.
5.Blusse, L., ”No Boot to China,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China Sea Trade, 1635-1690”.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30, No.1 (1996).
6.Carrington, G. W., ”Foreigners in Formosa, 1841-1847”(San Francisco: Chinese Materials Center,1977).
7.Chang Han-Yu, “Development of Irrigation Infrastructures and Management in Taiwan, 1900-1940: its Implications for Asian Irrigation Development”, Economic Essays, Vol.9, No.1.
8.Chang Han-Yu and R. H. Myers,” Japanese Colonial Development Policy in Taiwan, 1895-1906”,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22 (1963), pp. 433-450.
9.Chang Te-ch’ang, ”The Economic Role of the Imperial Household in the Ch’ing Dynasty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31, No.2 (1972), pp. 243-274.
10.Cheng Ying-wan, Post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and its Modernization, 1860-1896(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East Asia Research Center Press, 1970).
11.Chao Kang, Man and Land in Chinese History: An Economic Analysi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2.Ch’uan, Han- sheng and R. A. Kraus, Rice Markets and Trade: An Essay in Price Hi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East Asia Research Center Press, 1975).
13.Creel, H. G., ”The beginning of bureaucracy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3, No.2 (1964), pp.155-184.
14.Davidson, J. W.,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2;original edition published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903).
15.Diamond, N., ”The Miao and Poison: Interactions on China’s Southwest Frontier”, Ethnology, Vol.27, No.1 (1988), pp.1-25.
16.Feuerwerker, A,. ”The State and the Economy in Late Imperial China”,Theory and Society, No.13 (1984), pp.297-326.
17.Ginsburg, N. S., ”Taiwan: A Resource Analysis of an Orient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 No.1 (1952), pp.37-56.
18.Gomes, L., Foreign Trade and the National Economy: Mercantilist and Class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1987).
19.Ho, P. 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1860-197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8).
20.Ho, P. S., ”Colonialism and Development: Korea, Taiwan, and Kwantung”, in R H. Myers and M. R. Peattie (ed.)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672-681.
21.Ho. Yhi-min, ”Taiwan’s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under Colonialism: A Critiqu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31, No.3 (1971), pp.672-681.
22.Ho, P. S., ”Economics, Economic Bureaucracy, and Taiwan’s Economic Development.” Pacific Affairs. Vol.60, No.2 (1987), pp. 226-247.
23.Hsieh Chial-min, Taiwan, Ilha Formosa: A Geography in Perspective (London: Butterworth, 1964).
24.Kuo, Shirley W. Y.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Taiwan”, Economic Essays, No.1 (1970), pp. 173-297.
25.Knapp, R. G., “Chinese Frontier Settlement in Taiwan”,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No.66 (1976), pp.43-59.
26.Lee J., “Food Supply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Southwest China,1250-1850”,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1, No.4 (1982), pp.711-746.
27.Metzger, T., ”the State and commerce in Imperial China”,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No.6(1970),pp.23-46.
28.Mizoguchi, Toshiyuki. ”A Commodity flow Estimate of Capital Formation in Korea and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Economic Journal,Vol.12, No.4 (1973),pp.72-84.
29.Montgomery, P. H. S., Decennial Reports of Tainan. Shanghai: The Inspector general of Customs, 1882-1891.
30.Myers, R. H., “Agrarian Policy and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1895-1945”,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Vol.3, No.2 (1970), pp. 521-542.
31.Myers, R. H., “Taiwan Under Ch’ing Imperial Rule, 1684-1895:The Traditional Economy”,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Vol.5, No.4 (1972), pp. 373-409.
32.Myers, R. H., ’Taiwan as an Imperial Colony of Japan: 1895-1945.”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Vol.6,No.4(1973), pp. 425-451.
33.Myers, R. H. and Yamada, Sabur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the Empire”, in R H. Myers and M. R. Peattie (ed.)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4), pp.213-239.
34.Naquin, S., and E. Rawski,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7).
35.Na Ching-keong, Trade and Society: The Amoy Network on the China coast, 1683-1735(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83).
36.Pasternak, B., ”The Role of the Frontier in Chinese Lineag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28 (1969), pp. 551-561.
37.Sangren, P. S., ”Tradional Chinese corporations: Beyond Kinship”,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43, No.3(1984), pp. 391-415.
38.Schumpeter, J. A., History of Economic Analysis (New York: Oxford Press, 1954).
39.Scott, M., “Foreign Trade”, in Water Galenson (ed.),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 308-383.
40.Shepherd, J. R., ”Rethinking Tenancy: Explaining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Late Imperial and Republican Chin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Vol.30, No.3 (1988), pp. 403-431.
41.Shepherd, J. R.,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2.Skinner, G. W.,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History ”,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4, No.2 (1985), pp.271-292.
43.Smith, C., ”Regional Economic Systems: Linking Geographical Models and Socioeconomic Problems”, in Regional Analysis, vol.1, Economic Systems,(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6), pp.3-63.
44.Smith, R. J., “Chinese Military Institutions in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1850-1860”,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Vol.8, No.2 (1974), pp.122-161.
45.Speidel, W. M., ”The Administrative and Fiscal Reform of Liu Ming-ch’uan in Taiwan, 1884-1891: Foundation for Self-Strengthening”,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35 (1976), pp.441-459.
46.Spence, J. (ed.), From Ming to Ch’ing, Conquer, region and community in the 17th Centur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47.Stamps, R. B., “New Light on Taiwan’s Prehistory “, Asian Perspectives, Vol.20, No.2 (1980), pp 183-190.
48.Wang, Yeh- chien, ”Food Supply in Eighteenth-Century Fukien ”,Late Imperial China, Vol.7,No.2 (1986),pp. 80-117
49.Williams F., “The Role of the Sugar Industry in Taiwan’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No.10 (1979), pp.17-135.
50.Wills, J. E., Pepper, Guns and Parleys: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China, 1622-1681(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51.Yeh, Shu-jen,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Farm Economy in Colonial Taiwan, 1895-1945”(Pittsburgh: Pitts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