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近代臺灣港口市鎮之發展:清末至日據時期
作者:戴寶村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DAI, BAO-CU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明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88
主題關鍵詞:台灣港口市鎮清代日據時期TAIWANPORTTOWNGING-DYNASTYOCCUPIED-JAP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5) 博士論文(9) 專書(9)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8
本文主旨在探討清末至日據時期台灣港口市鎮體系由分散而集中的發展過程。移民開
發的歷史背景與狹長的海島地形,促成港口市鎮的發展,散佈西海岸的港口是各個地
理區域的出入門戶,具有對中國大陸、台灣沿岸與內陸、市鎮本身等不同層序的交通
、貿易機能、港口市鎮亦有助於相對應鄰近之行政中心市鎮的發展。
一八六0年代,台灣開港通商,南部的安平、打狗和北部的淡水、雞籠成為通商口岸
,台灣從而納入世界經濟體系,改變原先與大陸為主的貿易形態,糖、茶、樟腦貿易
蓬勃發展,港口市鎮重心移向通商口岸,台灣的經貿重心亦漸北移。原有的舊港口有
的藉轉運機能而維持某種程度的繁榮,但大多漸沒落相對地,基隆、打狗則漸受重視

台灣西海岸的港口市鎮大多仰賴陸台間的帆船貿易而繁興,台灣割讓成為日本殖民地
之後,對大陸採取隔離政策,雖為順應貿易舊慣而設置「特別輸出入港」專供陸台貿
易之用;但大多數港口受地理條件影響而漸淤廢,日中又興建縱貫鐵路和基隆、打狗
兩港,日台貿易取代原先的陸台貿易,內、外在因素交相運作,加速舊港口的沒落。
日本為使台灣融入其殖民帝國體系,特別重視台灣對內、對外的交通建設,基隆、打
狗兩港分處南北,港灣條件較佳,分別在1899及1908年開始建港,兩港分別
在1903、1907年取代淡水、安平貿港地位,一九二0年代兩港的貿易額已占
全島的90%以上,呈現獨占性格。基隆為最大貿易港,是一入口型的港口,高雄則
是出口型港口,而且有漸發展為工業港的趨勢、港埠建設促進經貿發展,人口亦增加
,都市化加速,基隆、高雄兩港口在1924年改制為市,可視為都市化發展的指標

概言之,台灣港口市鎮的發展歷經傳統時期、開港通商時期、殖民地時期等不同的時
間脈絡,在空間體系上則由分散而至集中於南北,開港通商是醞釀轉變期,日本的殖
民體制建設則是關鍵所在,港口市鎮集中南北的發展,對日後台灣都市南北雙峰式發
展亦具有極深遠的影響。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