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奕譞研究
作者:王明燦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Ming-Tsa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呂士朋
毛漢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奕譞醇郡王醇親王恭親王奕訢慈禧太后神機營海軍衙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0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進入北京,國本動搖,且簽下城下之盟北京條約,對晚清政局、時代潮流均產生極大影響。在政局上,次年、即發生辛酉政變,中央政局確定「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局面。而在時代潮流上,恭親王等設立總理衙門,確立由中央來推動對外交涉,對內則從事洋務建設之工作。形成一股長達三十餘年的自強運動的時代潮流。同治時期因政局逐漸穩定與自強運動之推動,在當時內憂外患中,成就了所謂「同光中興」。
而咸豐十年(1860)對奕譞來說,亦是人生一大轉捩點。之前一直在上書房接受滿、蒙、漢傳統文化的皇子教育。而「庚申之變」對奕譞來說,對自己、對兄長、對祖宗、對大清,皆是一大屈辱。故奕譞在介入政局後,主要從事整軍備武,其一目的不外報「庚申之變」,且鞏固京畿,集權中央。
本文主要分析奕譞在咸豐十年(1860)以後在政治、洋務上的作為:
一、政治上
咸豐十年(1860)奕譞介入政治權力紛爭以來,其在政治圈的所為,大致可分下列幾方面分析:
(一)、在政治意識型態上是「滿洲本位」的執行者。
(二)、在皇家事務上:對奕譞來說國事即家事
(三)、在方法上:為達政治權力之野心,則依局勢變化而轉移投靠、支持目標,最後則自己主導局勢的變化。
(四)、策略上:幕後掌控朝局後,建園苑以娛慈禧太后以便推動洋務建設;以「雙峰插雲」之勢制衡疆臣,讓地方權勢在一種「權力均衡」中不能獨大。
(五)、在目的上:以滿人在中國利益為優先,增強滿人在中國的統治,集權中央,集權於皇帝為最終之目標。
二、洋務見識上
(一)、利用工具:奕譞接觸洋務後,依其職責對於西方事務採務實態度,加以利用。
(二)、宣傳工具:奕譞為提昇自己聲望及利用當時反洋務之強大保守輿論,尤其對外主撫態度,以拉近與保守份子距離,終而結合在一起反對洋務。這種在對外交涉事件上,與輔政王大臣意見相左,以便提高自己政治聲望的手段,亦為太后所利用,以便制衡輔政王大臣。
(三)、對外意識型態的轉變:奕譞對外的態度,經歷了三次的轉變,在同治時期排外態度最為強烈。至光緒朝時至「甲申易樞」時十年間,奕赯對外行事較為謹慎、低調,行為較為收斂。「甲申易樞」後,仍走奕訢對外主撫之途。
三、對奕譞的評價
在拱衛京畿,以固國本。以滿人在中國利益為優先,強化中央集權,確立滿洲人在中國是統治階級,鞏固了愛新覺羅家族的統治地位。但若依其長期反對其兄恭親王辦洋務,阻擾自強運動這股潮流,足見其對時代認識的浮淺,雖在輔政後亦從事洋務建設,但在廣度深度上均遠遜於恭親王,雖然他在生前所獲得的恩寵、權位不亞於恭親王,但其歷史地位及評價則差恭親王多矣。
一、檔案、文獻彙編
王先謙纂修,《東華續錄》同治朝、收錄於《十二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國五十二年。
王彥威、王亮編纂,《清季外交史料》、臺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法越南交涉檔》、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道光咸豐兩朝籌辦夷務始末補遺》、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五十五年二月初版。
中國史學會主編,《第二次鴉片戰爭》、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7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主編,《光緒朝黑龍江將軍奏稿》、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製中心出版、1993年12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宣統兩朝上諭檔》、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硃批奏摺》、北京:中華書局、1995。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輯,<咸豐年間部分王公府第>載於《歷史檔案》、北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1994、第4期。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宮中硃批奏摺》財政類(縮微膠卷、1986)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園明園》、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末教案》、北京:中華書局、199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輯,<清醇親王奕譞信函選>收錄於《歷史檔案》1982、第4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輯,<清醇親王奕譞信函續選>收錄於《歷史檔案》1983、第1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
奕赯等修訂,《北洋海軍章程》、收錄於《北洋海軍資料匯編》、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4年9月。
佚名輯,《中國近代貨幣史資料(一八二二--一九一一)》收錄於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以下簡稱《沈編叢刊》)續編、第九輯。
席裕福等輯,《皇朝政典類纂》收錄於《沈編叢刊》續編、第九十一輯。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洋務始末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八十四年八月。
洪安全總編輯,《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八十八年十月。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5月。
《清代起居注冊》道光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初版。
《清代起居注冊》(咸豐、同治、光緒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發行、民國七十二年十二月初版。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清光緒朝文獻彙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七年六月。
《清光緒朝中法交涉史料》、收錄於楊家駱主編,《清光緒朝文獻彙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七年六月。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清代軍機處月摺檔》(未出版)。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清代軍機檔案》(未出版)。
張俠等編,《清末海軍史料》、北京:海軍出版社、1982年5月。
張靜廬等校點、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北京:新華書店、1984年9月。
楊家駱主編,《中日戰爭文獻彙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三年。(原中國史學會編)
楊家駱主編,《中法戰爭文獻彙編》、臺北:鼎文書局、民國六十三年。(原中國史學會編)
楊家駱主編,《洋務運動文獻彙編》、台北:世界書局印行、民國五十二年七月。(原中國史學會編)
楊家駱主編,《鴉片戰爭文獻彙編》、台北:鼎文書局印行。民國六十二年十二月初版。(原中國史學會編)
潘頤福纂修,《東華續錄》咸豐朝、收錄於《十二朝東華錄》、臺北:文海出版社印行、民國五十二年。
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
<醇親王奕赯致軍機處尺牘>、收錄於《文獻叢編》、臺北:國風出版社、民國五十三年。
二、官書
于敏中等修,《國朝宮史正續編》、收錄於吳相湘等編,《中國史學叢書》、臺北: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
光緒己亥敕修,《光緒會典》、收錄於《沈編叢刊》、第十三輯、129。
奕訢等總裁,《平定陝甘新疆回匪方略》、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十七年九月。
奕訢等總裁,《剿平捻匪方略》、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十七年九月。
奕訢等總裁,《勦平粵匪方略》、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五十七年九月。
《清史列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
《清實錄》(仁宗、宣宗、文宗、穆宗、德宗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5月。
國防研究院、清史編纂委員會,《清史》、台北:國防研究院、民國五十年臺初版。
崑岡等修,《欽定大清會典》、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七九四、史部、政書類。
張榮錚等點校,《大清律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3月。
賈禎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臺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趙爾巽等撰,《清史搞》、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月。
寶鋆等修,《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臺北:文海出版社印行。
三、當時人著作
《申報》(12)、收錄於吳相湘主編,《中國史學叢書》、臺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
吳汝綸編,《李文忠公(鴻章)朋僚函稿》、收錄於《沈編叢刊》第四輯。
吳汝綸編,《李文忠公(鴻章)全集》電稿、收錄於《沈編叢刊》續編、第七十輯。
吳語亭編註,《越縵堂國事日記》、收錄於《沈編叢刊》續編、第六十輯。
吳闓生編,《桐城吳先生(汝綸)日記》、收錄於《沈編叢刊》、第三十七輯。
沃丘仲子(費行簡),《慈禧傳信錄》、臺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九年。
林樂知主編,《萬國公報》、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金梁撰,《道咸同光四朝佚聞》、臺北:廣文書局、民國六十七年三月。
周馥,《醇親王巡閱北洋海防日記》、收錄於《北洋海軍資料匯編》、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4年9月。
奕訢,《樂道堂文鈔、續鈔》、收錄於《沈編叢刊》續編、第三十二輯。
奕訢,《樂道堂詩鈔》、收錄於《沈編叢刊》續編、第三十二輯。
奕訢,《萃錦吟》、收錄於《沈編叢刊》續編、第三十二輯。
奕赯,《九思堂詩稿續編》(台大圖書館善本書、光緒朝刊刻)
洪良品等校,《文文忠公事略》、收錄於《沈編叢刊》第二十二輯、211。
俞樾編,《彭剛直公(玉麟)奏稿》、收錄於《沈編叢刊》第四輯。
徐珂著,《清稗類鈔》、臺北:商務印書館印行、民國七十二年十月台二版。
唐邦治輯,《清皇室四譜》、收錄於《沈編叢刊》、第八輯71。
陳冷汰、陳詒先譯,《慈禧外記》、收錄於《沈編叢刊》、第八十八輯。
《清朝史料》、收錄於小橫香室主人編著,《清朝野史大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民國七十五年四月。
《清宮遺聞》、收錄於小橫香室主人編著,《清朝野史大觀》、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民國七十五年四月。
《曾文正公(國藩)全集》書札、收錄於《沈編叢刊》續集第一輯、5。
張一堨,《心太平室集》、收錄於《沈編叢刊》、第一輯。
張匯文等譯、馬士著,《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9月。
黃濬,《花隨人聖盦摭憶》、上海古籍書店、1983。
費行簡,《近代名人小傳》、收錄於《沈編叢刊》、第八輯78。
趙中孚編輯,《翁同龢日記排印本附索引》、艾戈博主編、中文研究資料中心研究資料叢書、台北、1970。
潘祖年編,《潘祖蔭年譜》、收錄於《沈編叢刊》第十九輯、181。
薛福成,《庸盦全集》、臺北:華文書局印行。民國六十年五月。
四、近人著作
王家儉,《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臺北:國立編譯館、民89年4月。
中國近代史叢書編寫組,《洋務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9月。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清代名人傳略》繙譯組譯、恆慕義主編,《清代名人傳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0年2月。
牟安世,《洋務運動》、上海人民出版社。
但燾譯,稻葉君山著,《清朝全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七十四年四月。
李國祁,《中國早期的鐵路經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再版。new window
吳相湘編著,《晚清宮庭實紀》、台北:正中書局印行。民國八十二年十二月重排版第二次印行。
邵循正撰,《中法越南關係始末》、收錄於《沈編叢刊》續編、第三十八輯。
徐立亭,《咸豐、同治帝》、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3年 6月第一版。
徐徹,《慈禧大傳》、瀋陽:遼瀋書社、1994年6月。
莊練,《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台北:四季出版公司。上冊、民國六十八年三月二版。中冊、民國六十七年五月一版;下冊、民國六十八年一版。
張玉法等譯,《劍橋中國史》晚清篇、臺北:南天書局、民國七十六年九月。
溥儀,《我的前半生》、臺北:文化圖書公司、民國81。
楊日青等譯,Andrew Heywood著,《政治學新論》重譯本(臺北:偉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年11月)
劉岸偉、徐一平譯、平川祐弘著,《利瑪竇》、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四年四月。1999。
魏建猷,《中國近代貨幣史(一八一四--一九一九)》、收錄於《沈編叢刊》續編、第九輯。
寶成關著,《奕訢慈禧政爭記》、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0年6月第一次印刷。
竇宗一編,《李鴻章年(日)譜》、收錄於《沈編叢刊》續編、第七十輯。
五、工具書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著,《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概述》、北京:檔案出版社、1985年6月。
李鵬年等編著,《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6月。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
郭廷以編著,《近代中國史事日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民國五十二年三月初版。
鄭鶴聲編,《近世中西史日對照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一年一月臺一版。
六、博碩士論文
王明燦,《奕訢對西方的認識》、台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二年五月。
段昌國,《恭親王奕訢與咸同之際的外交與政治糾紛自一八五八年至一八六四年》、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近史組)碩士論文、民國六十二年六月。
七、論文集、期刊文章
王明燦,〈奕訢與保守派之政爭(1860----1884)〉載於《史橞》創刊號(台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碩士班編印、民國八十六年十月)
王明燦,〈恭親王奕訢晚年對政局的影響(1894----1898)〉,《第四屆歷史學論文討論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國八十七年五月、未出版。
王明燦,<試探恭親王奕訢刊刻詩文集的動機>,《第一屆兩岸三地「研究生視野下的近代中國」學術座談會》、廣州:中山大學、2000年5月、未出版。new window
王家儉,<論醇親王「用人行政敬陳管見」一摺所展示的晚清政局>,《師大學報》第十八期、民國六十二年六月。。new window
王家儉,《中國近代海軍史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3年12月。new window
〈王湘綺先生錄祺祥故事〉、載於《東方雜誌》、第十四卷、第十二號、上海商務印書館,一九一七年十二月。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
王爾敏,《清季軍事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國六十九年五月。
王樹槐,<國人對興建鐵路的爭議(1859-1889)>、載於《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五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五年六月。new window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7年6月。
孔祥吉,<什剎後海醇王府>、收錄於《近代京華史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
孔祥吉,<妙高峰上七王墳>、收錄於《近代京華史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
包遵彭等編纂,《中國近代史論叢》、第一輯、第一及第五冊。台北:正中書局、民國四十五年臺一版。
李宗侗,〈敬悼溥心畬大師兼述清末醇王對恭王政爭的內幕〉、載於《傳記文學》、第四卷、第二期(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一九六四年三月)、
李時岳,〈洋務運動研究四十年〉、載於《歷史教學》、天津:一九九一年第五期。
李鵬年,<醇賢親王祠廟圓寢>收錄於李鵬年等著,《清宮史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5月。
吳相湘,《近代史事論叢》第一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民國六十七年。
沈雲龍,《近代史事與人物》、收錄於《沈編叢刊》、第六十三輯 630。
呂士朋,<中法越南交涉期間清廷大臣的外交見識>、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清季自強運動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77年6月。
呂士朋,〈清光緒朝之中越關係〉、載於《東海學報》、第十六卷、民國六十四年六月。new window
呂士朋,〈清代的崇儒與漢化〉、載於《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考古組。
周京南,<妙高峰下七王墳醇賢親王奕譞園寢及陽宅>、載於《歷史月刊》、1996年7月號。
查時傑,〈清光緒朝前期的幾個政治集團(一八七五----一八八四)〉,《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一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一九七四年五月)new window
莊吉發,<英國現藏清代史料簡介>(上)(下)、載於《故宮季刊》、第十五卷、第三、四期、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七十年春、夏季。new window
莊吉發,<從薩滿信仰及秘密會黨的盛行分析清代關帝崇拜的普及>、收錄於莊吉發,《清史論集》(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八十六年十二月。new window
高勞,<清宮密史>、載於《東方雜誌》、第九卷、第一、二號(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元年七月一日、八月二日)
陳一容、張國鏞,〈奕赯與中國早期鐵路的創辦〉、載於《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
黃國盛,<昆明湖水操內外學堂>、收錄於《近代京華史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
葉志如、唐益年,<光緒朝三海工程與北洋海軍>、載於《歷史檔案》1986、第1期、北京:歷史檔案雜誌社。
惲毓鼎:〈崇陵傳信錄〉、收錄於梁啟超主幹,《庸言》、第二卷、第五號、民國三年五月五日發行。
溥傑,<醇親王府的生活>、收錄於《中華文史資料文庫》、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6年4月。
八、日文書目
小野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研究》、東京:みすず書房、1969。
山田賢譯、陳振江著,<洋務運動と清朝国家權力>載於《東アジア世界史探究》、日本東京:汲古書院、1986年12月。
中村義,<洋務運動期の諸問題>載於《アジアの變革》(下)、東京:校倉書房、1980年12月。
市古宙三,<洋務運動と變法運動>收於《近代中国の政治と社会》、日本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7年3月。
佐佐木揚,<同治年間後期における清朝洋務派の日本論-李鴻章の場合を中心として->載於《東洋史研究》、第四十四卷、第三號、1985年12月。
並木賴寿,<近代中国における王朝体制の崩壞と国家の「統一」について>載於《歷史と文化》、第二十二集、東京:東京大学教養学部歷史学研究室、1994年3月。
並木賴寿,<中国の近代史と歷史意識--洋務運動・曾国藩の評价をめぐって-->載於《歷史と近代化》、東京:岩波書店、1993年5月。
岡本隆司,<鈴木智夫著,《洋務運動の研究-一九世紀後半の中國における工業化と外交の革新についての考察-》>載於《東洋史研究》、第五十二卷、第三號、日本京都:東洋史研究会發行、1993年12月。
高橋秀直,<一八八○年代の朝鮮問題と国際政治-日清戰争への道をめぐって->載於《史林》、京都:京都大学史学研究会、1988年11月。
高橋秀直,<壬午事變後の朝鮮問題>載於《史林》第72卷、第5號、京都:京都大学史学研究会、1989年9月。
細見和弘,<李鴻章と戸部--北洋艦隊の建設過程を中心->載於《東洋史研究》、第五十六卷、第四期、日本京都:東洋史研究会發行、1998年3月。
崔碩莞,<一八八○年代中葉の日本政府の東アジア政策>載於《史学雜誌》第106編、第1號、東京:東京大学文学部内史学会、1997年1月。
鈴木智夫,<洋務運動研究の現状と課題-わが国における近年の研究を中心->載於《中国近代史研究入門-現状と課題-》、東京:汲古書院、1992。
衛藤瀋吉,《近代中国政治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88年5月。
九、英文書目
Ch'en, Jerome:China and the West,Society and Culture 1815-1937(臺北:南天書局、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
Frederic Wakeman,Jr.: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NEW YORK:A Division of Macmillan Publishing Co.,Inc.1975)
Hsu, Immanuel C. Y.: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Hummel, Arthur w. : Eminent Chinese of the Ch'ing Period (臺北:南天書局、民國八十年十月影印)
Kiernan, E. V. G. : British Diplomacy in China : 1880-1885(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Leibo,Steven A.: Transferring Technology to China-Prosper Giquel and the 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5)
Liao, Kuang-Sheng: Antiforeignism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1860-1980(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6)
Min Tu-Ki: National Polity and Local Power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te Imperial China(Harvard University 1989)
Parker, Jason H.: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I-Hsin, Prince Kung, 1858-1865: 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of Politics and Ideolog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New York: Princeton University, PH.D.,1979)
Smith, Richard J. etc. edited and with narratives : Robert Hart and China's Early Modernization : His Journals, 1863-1866(America: Presidend and Fellows of Harvard College, 1991)
Wright, Mary Clabaugh: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m,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Wright, S.F.:Hart and the Chinese Customs (Belfast : Queen''s University, 195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