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
作者:羅秀華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亮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社區自主社區充權社區治理社區學習社區規劃行動研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7) 博士論文(0) 專書(3)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對於台灣社區生活的觀察與省思,研究者認為促進社區民主進步的謀略在於增進公民的自主權力意識;因此,理解台灣社區的發展階段之後,運用社區充權與治理論述,研究者擷取社區學習、社區規劃與社區治理組織等充權融合策略,作為增進社區公民權力意識,進而協助社區可以自主自決於公共事務。
研究時機上,是以文山社區作為研究田野,運用第一個成立的文山社區大學作為社區學習充權機制,並透過多個生活議題,包括文山公民會館、永安藝文中心、景美溪的生態與文史、社區健康、社區防災、社區垃圾管理、廚餘回收、指南山城新風貌、文山產業發展路徑等的社區規劃歷程,結合文山社區的學員與幹部,組成文山新願景促進會的治理結構,並進而主責充權文山區內的村里社區。
經過1999-2003四年期間的行動研究歷程,研究者發現透過社區學習的充權行動,在社區大學公民養成的理念實踐中,與社區合作推展包括理念學習、議題規劃工作坊、行動歷程的讀書會、以及檢證行動問責的社區工作專題等的不同學習課程,在社區大學或在各社區場地上課,藉以型塑「學習型社區基模」,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社區團隊。社區規劃脈絡中,社區可以從文山公民會館規劃的由上而下的「政府充權社區」,發展到「政府充權社區」與「社區自我充權」並行的社區自主廚餘回收系統建構,再進而發展到社區積極主動投入的文山產業發展路徑的規劃與執行。
而公民權力得以發揮作用,研究者假定需要有助長公民權的組織存在;因此乃運用本土社區組織的發展基礎,以及人們對社區的心理認定,而以村里規模的社區發展協會和鄉鎮市區級的生活空間,作為本研究所論述的「社區」。由於文山區裡未存有跨里界的結盟團體,行動研究所運用的社區治理組織工作,就以邀約地方領袖作為工作坊等課程學員,並藉由生活議題的討論與行動進程,將學員組成「文山新願景促進會」,以密集的公共論述機緣,增強新願景促進會作為充權社區進行治理實踐的重要結盟連線。
而從社區治理結構、由社區管理的組織、社區-政府夥伴關係、合作式規劃與協會同盟行事等角度,來省察本土社區治理的實踐可能性時,我們觀察到政府與社區的權力對應、社區能否跳脫科層限制、社區權力的檯面化、社區規劃的主導權責、社區結社位階能否提昇、官民合作的時空必然、協會同盟行事的價值等等,都是需要嚴謹面對的課題。進而,當省思社區充權與治理的實質運作,利己與利他、專業權責拿捏、社區內部的權力平衡等,都是挑戰與考驗。
簡言之,本研究的假定與行動多能考量本土發展程度,因此,在社區學習、社區規劃與社區治理組織的兼融並行策略中,有助於社區工作專業者充權社區,醒覺個人與社區的權力本質,在民主生活知識的增進中,共同為生活社區邁出行動步伐。
文山區公所 (1994) 台北市文山區區政簡介。
文山區公所 (2002) 文山區文史蒐錄計畫結案報告。
文山區公所 (2003) 文山區公所全球資訊網 http://www.ws.gov.tw/2003.5.5
日本兒童與社區營造研究會編著,葉素惠譯 (2000) 兒童社區探險隊:激發想像力的遊戲。台北,台灣:遠流。
內政部統計處編印 (1996)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社區建設與活動調查報告。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1996) 中華國社區營造學會成立大會手冊。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1997) 社區營造中日小型研討會大會手冊。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1998) 大家來寫村史:民眾參與式社區史操作手冊。
心路文山服務中心 (1998) 社區照顧工作專刊:以社區照顧的手法服務文山地區的心智障礙的朋友們。
王非凡 (1996) 都市型農村社區發展規劃之研究─以台北市文山區指南里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超群 (2003) 老象走了,老樹長存。中國時報92.3.16十九版。
王漢源 (2000) 組織學習中種子之角色及功能。組織學習-二十一世紀政府組織學習專輯(A5-1-9)。台北,台灣:中華民國組織學習協會。
王麗容 (1984) 社工員與里幹事工作角色重複與否的研析。社區發展季刊,25︰60-70。
反對市府推土機聯盟 (1997) 我們家在康樂里:反對市府推土機運動文件。台北,台灣: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石玉森 (1998) 社區高等教育的推動與學習社會的建構-對台北縣設立「社區大學」的期待。北縣成教輔導季刊,87.9,頁6-9。
石元康 (1998) 市民社會與民主。見殷海光基金會(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頁1-18)。台北,台灣:桂冠出版。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1999)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88學年度第二學期入學與選課手冊。
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2001) 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1995) 台北市社區發展協會名冊。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1996) 台北市社區工作現況調查報告。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2000) 台北市市民社區論壇-社區工作之突破與發展總結論壇會議
手冊 89.12.14。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2003) 網站。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1995a) 第一屆台北市都市設計獎實錄:市民參與的空間改造。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1995b) 社區營造企劃案例及實踐經驗交流討論會:第一屆台北市都市設計獎得獎作品 記台灣省優良案例展覽及報告。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網站。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1a) 台北市政府辦理社區大學簡報。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2001b) 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運作實務(二)。
白錫旻 (1995) 理想國社區更新過程書面報告。台中,台灣:理想國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1997a) 社區總體營造行政能源手冊:農業、環境能源篇。
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1997b) 社區總體營造行政能源手冊:文化能源篇。
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1997c) 社區總體營造行政能源手冊:教育、原住民能源篇。
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1997d) 社區總體營造行政能源手冊:經濟、社會能源篇。
台灣省政府 (1990) 台灣省社區發展二十年專輯。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5a) 社區文化活動發展計畫(草案)期程(84.07-88.06)。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5b) 社區與地方文化發展工作計畫參考資料。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9)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軌跡。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997) 環保志工營造環境之美。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1999) 跨世紀生活環境改造:營造新桃花源。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1998a) 生活環境總體改造計畫工作經驗研討會會議手冊。台北87.06.24.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1998b) 社區空間改造:工作參考手冊。
江岷欽與孫本初 (2000) 從組織學習觀點論學習型組織之型塑。組織學習-二十一世紀政府組織學習專輯(C1-1-12)。台北,台灣:中華民國組織學習協會。
朱美珍 (1983) 都市中社區發展與鄰里關係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
李丁讚 (1998) 從社區總體營建邁向社區大學。竹塹文獻雜誌,7: 8-10。
李丁讚 (2003) 基層選舉是建立市民社會的試金石。中國時報92.01.02十五版。
李文富 (2001) 知識經濟時代下的社區大學定位與發展:朝向通識與公民教育的學習場域。北縣成教,20: 21-25。
李明譯 (1986) 美國社區市民參與市政規劃。社會建設季刊,60: 66-74。
李施慧、周毓玲 (1998) 居民熱心參與社區建設:營造有品味的生活空間。小世界周報,第1604期,三版。
余春生 (1995) 台北市文山區興豐社區發展協會簡報84.6.22
余漢儀 (1998) 社會研究的倫理。見嚴祥鸞(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7-29)。台北,台灣:三民書局。
社會工作室 (1989) 台北市社區工作之回顧與展望。台北,台灣:台北市政府社會局。
吳三靈 (2000) 學習型組織的精義與價值。組織學習-二十一世紀政府組織學習專輯 (B1-1-14)。台北,台灣:中華民國組織學習協會。
吳旭峰 (1997) 橋頭社區再造過程中的地方文史組織與行動。社區營造與國土重建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吳維寧 (2000) 社會運動與公民社會-以解嚴後民間教改運動為例。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水波與王崇彬 (1999a) 公民參與有效的政策執行。政大公共行政學報,3:175-202。
林水波與王崇彬 (1999b) 灌能導向的政府再造策略(未發表)。
林水波&莊文忠 (1999) 政策工具四面觀。未出版論文。
林平洋 (1995) 如何有效檢討社區發展的實務困境暨法規研修。全國社區發展會議第八分組引言報告。
林尚立 (2003) 社區民主與治理:案例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林美蘭與廖峻嚴 (2002) 芳寧社區推動社區自主廚餘堆肥處理經驗。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91年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 (頁13-16),91.12.28。
林秋蓮 (1997) 改造生活品質,從社區做起。UCOM社區報,第十期四版。
林振春 (2000) 學習型社區的目標與營造策略。師友,395:5-10。
林淑英 (2001a) 社區垃圾管理課程。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頁70-73)。90.12.29。
林淑英 (2001b) 老樟有情文山有愛。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 (頁63-66)。 台北,台灣:文山社區大學。
林新輝 (2000) 陳總統:全力推動蘭嶼自治區。聯合報89.7.6四版
林麗惠 (1999) 建立學習型社區的途徑與問題。成人教育,51:21-29。
周祥傳、張台山與李彩鳳 (2003a) 草湳人文生態步道。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民國92年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頁50-58)。
周祥傳、張台山與李彩鳳 (2003b) 樟湖茶山生態步道。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民國92年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頁59-66)。
周淑珍 (2001) 永安市場與我。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 (頁67-69)。台北,台灣:文山社區大學。
周淑珍 (2002a) 景美溪畔喝咖啡。木新社區報,第七期一版。
周淑珍 (2002b) 自主廚餘作堆肥木新社區期末報告說明。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91年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頁33)。
周淑美 (1997) 社區公約-萬芳社區的新秩序。萬芳社區報,第十九期一版。
明興社區發展協會 (2001) 台北市文山區明興社區發展協會第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手冊
明興社區發展協會 (2002) 台北市文山區明興社區發展協會第四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
指南社區發展協會 (2001a) 指南山城新風貌‧都市老圃新契機:貓空茶園的生產、生活與生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九十年度農村新風貌計劃成果報告。
指南社區發展協會 (2001b) 指南山城新風貌‧都市老圃新契機:貓空茶園的生產、生活與生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九十年度農村新風貌主體計劃報告書。
指南社區發展協會 (2001c) 第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手冊。90.08.18。
指南社區發展協會 (2001d) 九十年度台北市推動社區自主堆肥處理系統計畫結案報告書。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委辦。
施教裕 (1995) 如何凝聚社區意識以推廣生命共同體。全國社區發展會議第二分組引言報告。台北,台灣:內政部編印。
施靜茹 (1995) 改造萬芳社區的婆婆媽媽。聯合報84.5.7四十二版。
洪英聖 (1995) 台灣地名小典:文山區。中國時報84.01.07三十一版。
洪德仁 (1997) 戀戀溫泉新故鄉-八頭里仁協會推動終生學習的經驗。社區終生學習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 (頁171-194)。嘉義,台灣:嘉義縣政府等。
洪德仁等著 (2000) 北投生活家園。台北,台灣:光寶文教基金會。
郁道玲 (1994) 社區事件居民抗爭動員過程之研究:三個台北案例。台北,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 震 (1979) 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社區發展季刊,6:7-14。
徐 震 (1980) 社區與社區發展。台北,台灣:正中書局。
徐 震 (1985) 社區發展─方法與研究。台北,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徐 震 (1997) 社區營造:台灣社區工作的新程式。社會建設,97:1-15。
徐 震 (1999) 如何透過社區發展塑造公民社會。社區文化與家庭教育研討會大會實錄(頁87-92)。台北,台灣:文建會與東吳大學。
徐 諶 (1998) 讓知識與學術回到大眾的手中--阮小芳主任談民間社區大學。師友,374: 14-17。
高泉益 (1999) 安定日本社會的力量:社區組織盯內會。台北,台灣:台灣商務印書館。
夏林清 (1996) 實踐取向的研究方法。見胡幼慧 (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頁99-120)。臺北,台灣:巨流出版社。
夏林清 (1999) 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一個行動研究的實例與概念。應用心理研究,1:33-68。
夏林清 (2000) 專業實踐--實務工作的真諦。第二次全國各社區大學研習工作坊手冊 (頁30-57)。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夏林清、鄭村棋譯著 (1989) 行動理論。行動科學-在實踐中探討 (頁83-105)。台北,台灣:張老師。
夏鑄九 (1999) 台北新故鄉…他們卻被逐出城市。聯合報88.5.21十五版。
夏鑄九講座記錄 (1997) 都市運動與都市改革。萬芳社區報第十九期三版。
弱勢社區營造聯盟 (1998) 營造社區,改革都市:第一屆台北市弱勢社區營造博覽會手冊。
陸 光 (1983) 社會工作師與村里幹事之不同。社區發展季刊,24:13-20。
莫邦豪 (1994) 社區工作:原理與實踐。香港:集賢社。
郭正亮 (1999) 全球政治新思維:第三條路評介。中國時報88.4.29七版。
郭殊研 (2001) 台北縣社區大學成立經過之研究。台北,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盈靖 (2000) 永安市場兒童文化館為規劃主題。小世界週報89.5.19二版。
郭進隆譯,楊碩英審議 (1994) 第五項修鍊。台北,台灣:天下。
淡江大學建築系與淡水社區工作室 (1995) 輔導美化地方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示範點:淡水規劃案。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
淺海義治 (1997) 工作坊(Workshop)其技巧及應用在社區營造時的作法。社區營造中小型研討會大會手冊(頁20-22)。台北,台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崔貴孝 (2000) 蘭嶼達悟族重提自治訴求。台灣新生報89.5.24七版。
陳文生 (2000) 我愛文山區更愛景美溪:建請生態工法整治景美溪資料檔案。
陳文生 (2001) 復育景美溪生態美景。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 (頁89- 93)。台北,台灣:文山社區大學。
陳文生、蔡天德、周淑珍與張台山 (2003) 景美溪再現風華--編織綠蔭走廊。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民國92年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頁18-31)。
陳金美與張台山 (2003) 指南宮與步道。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民國92年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頁39-49)。
陳其南 (1995) 經營大台灣,從小社區做起。中國時報 時論廣場84.02.19。
陳其南 (1996) 台灣社區總體營造運動課題綱要。
陳其南 (1999) 從社區營造談永續台灣。新世紀好厝邊研討會手冊(頁1-8)。台南,台灣:鄉城文教基金會。
陳亮全 (1995a) 民眾參與:台北經驗-以福林社區雙溪河濱公園的營造為例。台北都市設計國際會議:城市再生專題研討論文集(頁97-113)。1995. 4.15-16。
陳亮全 (1995b) 近年台灣參與式社區環境營造的發展與課題。第三屆兩岸都市發展變遷與展望研討會(頁127-141)。台北,台灣: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陳亮全 (1996a) 文化建設與社區總體營造類型社區。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亮全 (1996b) 福林社區營造過程與省思。大專青年社區成長營。
陳亮全 (1999) 重現雙溪之美。鄭晃二與陳亮全編著,社區動力遊戲:工作坊使社區活起來(頁96-104)。台北,台灣:遠流出版社。
陳亮全 (2000) 近來台灣社區總體營造運動之展開。住宅學報,9(1):61-77。
陳亮全與黃蘭翔 (1996) 文化建設與社區總體營造類型社區。台北,台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陳盈珊 (2003) 解放知識,林孝信終生職志。聯合報 92.4.21十四版。
陳雪雲 (1999) 學習型社區:全球化與終身學習的新視野。社會教育學刊,28:21-46。
陳廣昌 (2002) 博嘉里廚餘堆肥期末報告。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91年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頁35)。
陳錦煌等 (1997) 新港社區終生學習案例報告。社區終生學習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 (頁274-285)。嘉義,台灣:嘉義縣政府等。
陳鳳馨 (2000) 蘭嶼原住民北上訴求自治。聯合報89.05.25四版。
張尤娟 (2000) 新木棉故鄉的想像與實現。社區成長學程通訊,創刊號。台北,台灣:文山社區大學。
張仁豪 (2002) 里長選舉延期,北市抬出地制法。聯合報91.04.05二版。
張台山 (2001a) 許公民會館一個充滿生機的未來。文山新願景試刊號六版。
張台山 (2001b) 台北市文山區指南里開發史。指南社區報第一期第四頁,90.2.20。
張台山與陳郁玲 (2001a) 指南山城新風貌,都市老圃新契機─指南山城的社區營造。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頁35-39)。90.12.29。
張台山與陳郁玲 (2001b) 指南經驗─社區自主廚餘堆肥處理系統。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頁74-80)。台北,台灣:文山社區大學。90.12.29。
張台山與羅秀華 (2002) 推動社區自主廚餘堆肥處理系統:文山新願景的經驗談。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91年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頁17-26)。
張良蕙 (2001) 社區公共生活之形成-以文山社區大學為例。台北,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茂桂 (1994) 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台灣:業強出版社。
張哲琛 (2000) 新世紀的組織學習。組織學習-二十一世紀政府組織學習專輯 (A4-1-2)。台北,台灣:中華民國組織學習協會。
張淑娟等 (1995) 台北市文山區成年智障者社區照顧實驗計畫:第一階段執行報告。台港社區照顧研討會會議手冊暨論文集(頁95-156)。
張雅雲 (1998) 大廍村再造,展現農村小而強。閱讀社區:台灣24個社區營造故事(頁90-95)。台北,台灣:青年社區成長委員會。
張義隆 (2000) 木柵區耆老座談會紀錄。節錄影印自台北文物,第七十三期。
Hester, R.T.與張聖琳 (1999) 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的夢想與實驗。台北,台灣:遠流出版社。
黃武雄 (1995) 教育重建的圖景-寓教育重建於社會重建。教改通訊,10:2-4。
黃武雄 (1999) 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八十七學年度期末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研討會手冊 (頁5-13)。台北,台灣:文山社區大學。
黃武雄 (2001) 公民社會與教育改革。教育研究月刊,92:5-9。
黃富順 (1999) 從大學推廣教育談社區大學的設立。成人教育,52:39-45。
黃瑞茂 (1992) 民眾參與與社區建築師:以「何時大船閣(再)入淡水港」為例。
黃瑞茂 (2000) 環境正義與民眾參與。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社區動力營:第一階段觀摩工作坊活動手冊(頁6-8)。
黃肇新 (2003) 營造公民社會之困境─921災後重建兩種民間團體的理想與實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麗玲 (1995) 新國家建構過程中社區角色之轉變--「生命共同體」之論述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明輝 (1998) 從社區營造到社區學院。竹塹文獻雜誌,7:11-20。
曾旭正 (1999a) 社區協力政策對城鄉發展的影響。國土與環境研習會研習教材(一)。中華民國建築、運輸、都市計畫與社區營造等學會以及台灣環境保護聯盟聯合舉辦,88.3.25-26。
曾旭正 (1999b) 「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畫」評估報告。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劃研討會暨成果展大會手冊(頁26-39)。台北,台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曾銘傑 (1998) 從社區發展的歷程探究社區成人教育推動的內涵-以「大溪老街社區」為例。台北,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桂梅 (2001) 社區發展緣起。明興社區報創刊號,90.3.10。
傅桂梅 (2002a) 廚餘回收漫談。明興社區報第八期,91.12.10,一版。
傅桂梅 (2002b) 明興社區廚餘堆肥經驗談。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91年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 (頁1-12),91.12.28。
傅桂梅與張尤娟 (2001) 2000年明興社區健康營造。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頁81-88)。台北,台灣:文山社區大學。
喻肇青 (1996) 歷史街區再生計畫的實踐與反省。縣立大學系列講座專輯(頁31-42)。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景慶社區發展協會 (1997) 梘尾․景美鄉土專輯。
景慶社區發展協會 (2003) 美景美。
葉金福 (2002) 文山公民會館簡介。台北市文山區公所。
鼎漢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01) 貓空及其週邊地區運輸系統發展策略研究期中報告。台北,台灣:台北市政府交通局。
董智森 (2000) 馬英九展開基層之旅,傾聽民意。聯合報89.5.9十七版。
楊羽雯 (2000) 蘭嶼可能成為第一個原住民自治區。聯合報89.05.26四版
楊碧雲 (1999) 台北市社區大學營運管理之探討。台北市跨越2000年社區大學前瞻研討會手冊(頁14-22)。台北,台灣: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楊碧雲、蔡傳暉與李鴻瓊 (2000) 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二)。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齊若蘭譯 (1995) 第五項修鍊II實踐篇。台北,台灣:天下雜誌出版社。
廖守義 (2002) 頭廷魁高家人帶不走的綠飽食老果樹。文化快遞:(頁95)。91.12。
廖守義與黃啟東 (2003) 檬哥馬荔世代情,綠竹仙蹤高家情─今天不談動物,只談植物及人物。台北市文山區社區總體營造心點子創意構想期末規劃報告 (頁3-109至117)。
廖家展 (1995) 老鎮新生:新港的故事。台北,台灣:遠流出版社。
蔡天德 (2000) 當建築師遇到居民。社區成長學程通訊,創刊號,4-6。台北,台灣:文山社區大學。
蔡宏進 (1985) 社區原理。台北,台灣:三民書局。
蔡秀美 (1999) 學習型社區理念的探討。社會教育學刊,28:1-19。
蔡碧花 (1997a) 景美人文日,社區回憶動起來。中央日報86.6.2十四版。
蔡碧花 (1997b) 開道碑,垃圾車旁尋回的寶。中央日報86.6.2十四版
蔡傳暉 (1999) 建立一個具有改革意識的成人教育傳統。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創刊號1999.9。
蔡傳暉 (2000) 社區大學的基本理念與發展現況。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一)(33-61頁)。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劉可強 (1999) 地區環境改造的社會想像。台北市地區環境改造計劃1999社區觀摩活動、研討會暨成果展成果專輯(頁61-65)。台北,台灣: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劉世偉 (1997) 社區建築與地方政府進步計畫中專業者、社區與國家互動過程之分析。台北,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欣蓉 (1997) 參與式設計與都市政治中的專業者:以淡水與芝山經驗為例。台北,台灣: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偉瑩 (1995) 台北市興華國小和社區發展協會下月將舉辦一場全省社區觀摩活動。國語日報84.1.13十六版。
劉脩如 (1977) 社會政策與社會立法(上)。台北,台灣:國立編譯館。
鄭如惠 (1994) 居民參與地區環境改善作業模式之研究:以參與士林福志里地區為例。台北,台灣:私立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如意 (2000) 雙和社區和雙和里同心,追求雙贏。中國時報89.12.11十九版。
鄭秀娟 (1999) 社區大學的班級經營、教師經營與校務決策參與-以文山社區大學經驗為例。台北市跨越2000年社區大學前瞻研討會手冊(頁92-101)。台北,台灣: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鄭金針紀錄 (2001) 貓空地區開發在地談。指南社區報第一期第三頁。90.2.20。
鄭金針 (2002) 有機新生活運動。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91年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頁27-28)。
鄭晃二與陳亮全 (1999) 社區動力遊戲:工作坊使社區動起來。台北,台灣:遠流出版。
賴秀芬與郭淑珍 (1996) 行動研究。見胡幼慧 (編) 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頁239-248) 。台北,台灣:巨流出版社。
賴賢松 (1998) 打破陌生藩籬,凝聚社區意識。萬年社區報第三期二版。
賴雪麗 (2001a) 興家社區安全活動系列成果。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頁58-62)。台北,台灣:文山社區大學。
賴雪麗 (2001b) 皇冠上的寶石-文山公民會館。文山新願景 試刊號:7。
賴雪麗 (2002) 興家社區自主廚餘堆肥說明會報告。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91年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頁29-30)。
賴雪麗、鄭明哲與張幸松 (2003) 重現木柵。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民國92年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頁32-38)。
蔣玉禪 (2001) 學習型組織理論運用於社區總體營造之研究-以大溪和平街為例。台北,台灣: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論文。
聯合報 (2000) 原住民設自治區,期待又怕受傷害。聯合報89.5.28十九版。
謝慶達 (1995) 戰後台灣社區發展運動之歷史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慶達與林賢卿譯,尼克‧華茲與查理斯‧肯尼維堤著 (1993) 社區建築:人民如何創造自我的環境。台北,台灣:創興出版社。
瞿海源 (1999) 公民與自由:紀念殷海光學術研討會的意義。自由時報88.9.20十五版。
蕭玉煌 (1998) 社會福利社區化的時代意義與政策規劃。社會福利社區化論文集(頁15-25)。台北,台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蕭靜美 (1998) 錮魚的故鄉:嘉義山美村。閱讀社區:台灣24個社區營造故事 (頁110-116)。台北,台灣:青年社區成長委員會。
羅秀華 (1986) 社區工作過程取向新探。社區發展季刊,34:85-91。
羅秀華摘譯 (1988a) 需求評估簡介。福利社會雙月刊,7:26-29。
羅秀華編撰 (1988b) 七十七年度社會工作評估報告。台北政府社會局。
羅秀華 (1995a) 介紹「社區工作小組」。社區發展季刊,69:221-223。
羅秀華 (1995b) 評估台北市社區發展的潛力。社區發展季刊,69:107-117。
羅秀華 (1995c) 凝聚社區共識--場地篇。福利社會雙月刊,48:15-18。
羅秀華 (1999) 社區大學在文山--如何作為社區經營管理的培養皿。台北市跨越2000年社區大學前瞻研討會手冊(頁82-87)。台北,台灣: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羅秀華 (2000a) 協力住屋組織的論述與本土回應。社區發展季刊,90:182-196。
羅秀華 (2000b) 三位一體的社區學習。社區成長學程通訊,創刊號:1。台北,台灣:文山社區大學。
羅秀華 (2001a) 社區充權的行動研究-以木新永安組織經驗為例。台大社會工作學刊,5:151-195。
羅秀華 (2001b) 社區大學與民間力量的躍升-文山社區成長學程經驗談。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研討手冊 (頁19-27)。宜蘭,台灣:財團法人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羅秀華 (2001c) 以文山坊作為社區充權的啟動器。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社區成長學程社區工作專題發表會手冊(頁49-57)。台北,台灣:台北市文山社區大學。
羅秀華 (2003) 社區統理的實踐場域-兼論新願景促進會在文山的行動脈絡。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9:75-118。
羅秀華等 (2000) 文山社區大學與社區的共同成長經驗。台北市社區大學教學理念與實務運作(二)(頁55-92)。台北,台灣: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羅紹平 (2000a) 蘭嶼爭取成立「自治區」。聯合報89.5.24四版。
羅紹平 (2000b) 蘭嶼原住民自治區,四年內成立。蘭嶼自治,達悟人要圓夢。聯合報89.6.5一與二版。
嚴家其 (1986) 權力與真理。
顧忠華 (1998) 民主社會中的個人與社群。見殷海光基金會(編)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頁19-54)。台北,台灣:桂冠出版。
顧忠華 (2001) 社區力量的躍昇從在地學習開始。第三屆社區大學全國研討會:社區大學從普及到深化研討手冊(頁7-9)。宜蘭,台灣:宜蘭社區大學教育基金會。
龔招健 (1996a) 文山區社區發展聯誼會成立。中國時報85.4.21十六版。
龔招健 (1996b) 高銘發獲頒社區環保獎章。中國時報85.5.9十六版
Adams, Robert (1990). Self-Help, Social Work, and Empowerment. London: MacMillan.
Adams, Robert (1996). Social Work and Empowerment. London: MacMillan.
Adams, Robert (1997). Empowerment, Marketisation and Social Work.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in Social Work--Change in Social Work, pp. 69-88. Bogdan Lesnik Ed. Vermon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著, 夏林清等譯 (1993/1997). 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台灣:遠流出版。
Anderson, J. D. (1992).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Small Group empowerment Practice in a Generalist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program meeting of the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Kansas City, MO.
Argyris, Chris, Robert Putnam, & Diana McLain Smith (1985). Action Science: Concepts, Methods, and Skills for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London: Jossey-Bass.
Argyris, Chris & Donald A. Schön (1996).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I: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N.Y.: Addison-Wesley Publiahing co.
Arnstein, Sherry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 216-44.
Bolman, L. G. & T. E. Deal (1997). Reframing Organizations: Artistry, Choice, and Leadership,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y-Bass Publishers.
Box, Richard C. (1998). Citizen Governance: Learning American Communities into the 21st Centur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rager, G., & Specht, H. (1969&1973). Community Organizing. New York: Columbia
Burke, Edmund M., (1979).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Urban Planning. New York: Human Sciences Press.
Calhoun, Craig (1982). The Question of Class Struggle: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pular Radicalism during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Basil Blackwell.
Carter, Genevieve W. (1959). Action Research. In Harper, E.B. & A. Dunca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in Action: Basic Literature and Critical Comments, pp.194-200. N.Y.: Association Press.
Checkland, Peter, & Sue Holwell (1998). Action Research: Its Nature and Validity. 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 11(1): 9-21.
Checkoway, Barry (1997). Core Concepts for Community Change. In Journal of Community Practice, 4(1):11-29.
Christian, Mark (1998). Empowerment and Black Communities in the UK: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iverpool.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33(1):18-31.
Clark, Peter A. (1972). Action Research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London: Harper &
Row, Publishers.
Clark, Terry Nichols (1974). Community Autonomy in the National System: Federalism, Localism, And Decentralization. in Terry Nichols Clark (ed.) Comparative Community Politics, pp.21-45. N.Y.: John Wiley & Sons.
Cochrane, Allan (1986). Community Politics and Democracy. In Held, David & C. Pollitt New Forms of Democracy, pp. 51-77.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Coombe, Chris M. (1997). Using Empowerment Evaluation in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Community-based Health Initiatives. In Medith Minkle (ed.)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Community Building for Health, pp.291-307.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Covey, S.R., A.R. Merrill & R.R. Merrill (1994). Empowerment From Inside Out. In First Things First, pp.238-266. N.Y.: Simon & Schuster.
Craig, Gary & Marjorie Mayo (eds.) (1995). Community Empowerment: A Reader in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London: ZED Books.
Cruikshank, Barbara (1999). The Will to Empower: Democratic Citizens and Other Subject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Dowding, Keith (1996). Public Choice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Desmond King & Gerry Stoke (eds.) Rethinking Local Democracy, pp.50-66. Basingstoke, England: Macmillan.
Dubois, B. & K.K. Miley (1996). Social Work: An Empowering Profession. Second Edi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Eberly, Don E. (1994).Introduction: The Quest for a Civil Society. In Eberly, Don E. (ed.)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Citizens: Civil Society in the 21st Century, pp.xvii-xviii Lanham: The Commonhealth Foundation.
Efraim, G.I., & E. Luccehesi (1979).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Planning. In Frank, S. So et al. (eds.) The Practice of Local Government Planning, pp.552-575. Washington D. C.: The International City.
Elmore, R. F. & L. M. McDonnell (1987). Instruments and Strategy in Public Policy. Policy Studies Review, 7(1):174-186.
Flacks, D. (1995). Taking Idelogy Seriously: A Route to Progressive Power. Social Policy, Winter: 34-50.
Flood, Robert L. (1998).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Management and Systems Science.
Systemic Practice and Action Research, 11(1): 79-101.
Friedmann, John. (1992). Empowerment: The Politics of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Friedmann, John. (1998).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nning: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In Mike Douglas and John Friedmann (eds.) Cities for Cotizens: Planning and the Rise of Civil Society in a Global Age, pp.19-38. West Sussex: John Wiley & Sons.
Fromm, D. (1991). Collaborative Communities: Cohousing, Central Living, and Other New Forms of Housing with Shared Facilitie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Gilbert, Neil, & Harry Specht (1977). Planning for Social Welfare: Issues, Models, and Task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Greenwood, Davydd J., & Morten Levin (1998). Introduction to Action Research: Social Research for Social Change. London: SAGE.
Guhr, I. (1983). Co-operatives in state housing programmes - an alternative for low-income groups? In Skinner, R.J. & M.J. Rodell (eds.) People, Poverty and Shelter: Problems of Self-help Housing in the Third World, pp.80-105. London: Methuen.
Habeebullah, M., & David Slater (1993). Community Government. In Butcher, Hugh et al. (eds.) Community And Public Policy, pp.139-154. London: Pluto Press.
Haeberle, H. (1989). Planting the Grassroots: Structuring Citizen Participation. N.Y.:
Praeger.
Hart, Elizabeth, & Meg Bond (1995). Action Research for Health and Social Car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senfeld, Yeheskel(1992)Power in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Hasenfeld, Y. (ed.) Human Services as Complex Organization, pp.259-275. ?
Herman, V. G. (1994). Four Conceptions of Citizenship. In Steenbergen, B. N. (ed.) The Condition of Citizenship, pp.36-48, London: SAGE.
Hester, Randolph T. & 張聖琳 (1999). 造坊有理:社區設計的理想與實驗。台北,台灣:遠流出版社。
Hunter, F. (1953). Community Power Structure. N.Y.: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za Press.
Jacobs, Brian D. (1992). Fractured Cities: Capitalism, Community and Empowerment in Britain and America. London: Routledge.
Ketterer, Richard F., Richard H. Price & Peter E. Politser (1980). The Action Research Paradigm. In Richard H. Price & Peter E. Politser (eds.) Evaluation and Action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pp.1-15.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angton, S. (ed.) (1978).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 Lexington, M.A: Lexington Books.
Leavitt, J., & Susan Saegert (1990). From Abandonment to Hope: Community- Households in Harle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ee, Judith A. (1994). The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ogan, J. R. & H. L. Molotch (1987). Urban Fortunes: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la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wndes, Vivien (1995). Citizenship and Urban Politics. In Judge, D. et al. (eds.)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pp.160-180.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Mayo, Marjorie & Gary Craig (1995).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The Human Face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or Tools for Democratic transformation? In Community Empowerment: A Reader in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pp.1-11. London: ZED Books.
McCamant, K, & Charles Durrett (1988). Cohousing: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Housing Ourselves. Berkeley, California: Habitat Press.
McNeil, L.B. (1995). The Soft Arts of Organizing. Social Policy, Winter:16-22.
McNiff, Jean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London: MacMilan Education.
Meenaghan,T. M., Washington, R. O., & Ryan, R. M. (1982). Macro Practice in the Human Services: An Introduction to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Evaluation, and Community Organizing Components of Practice. N.Y.:The Free Press.
Midgley, J. et al. (1986).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State. New York: Methuen.
Miller, William L., Malcolm Dickson & Gerry Stoker (2000). Models of Local Governance: Public Opinion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Britain. Wiltshire, England: Antony Rowe Ltd.
Minkler, Meredith (ed.) (1997). Measuring Community Empowerment. In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Community Building for Health, pp. 289-290.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Onyx, J., & P. Benton (1995). Empowerment and Aging: Toward Places for Crones and Sages. In Craig, G., & M. Mayo (eds.) Community Empowerment: A Reader in Participation and Development, pp. 46-58. London: Zed Books.
Osborne, David, & Ted Gaebler (1992). Reinventing Government: How th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Is Transforming the Public Sector. Reading, Massachusette: A William Patrick Book.
Osborne, D. & P. Plastrik (1997). The Control Strategy: Shifting Control Away from the Top and Center. In Banishing Bureaucracy: the Five Strategies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 pp.203-240.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Pacione, M. (1992). Citizenship and Partnership and Popular Restructuring of U.K. Urban Space. Urban Geography, 13(5): 405-421.
Porterfield, Gerald A., & Kenneth B. Hall, Jr. (1995). A Concise Guide to Community Planning. New York: McGraw-Hill.
Pred, A. (1983). Structuration an d Place: On the Becoming of Sense of Place and Structure of Feeling.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Behavior, (13)1:45-68。
Roe, Kathleen M., et al. (1997). Community Building through Empowering Evaluation: A Case Study of HIV Prevention Communty Planning. In Medith Minkle (ed.)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Community Building for Health, pp.308-322. New Brunswick: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Rosenbloom, D.H. (1998). Public Administraiton: Understanding Management, Politics, and Law in the Public Sector. New York: the McGraw-Hill.
Rowlands, J. (1998). A Word of Times, but What Does it Mean? Empowerment in the
Discourse and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In Afshar, Haleh (ed.) Women and Empowerment: Illustrations from the Third World, pp. 11-34.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Shera, Wes, & Jaime Page (1995). Creating More Effective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 Through Strategies of Empowerment. 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 19(4): 1-15.
Sherman, Wendy R., & Chester D. Haskell (1980). Partnerships for Effective Action: Capacity Building for Neighborhood Revitalization. Washington, D. C.: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ashington Public Affairs Center.
Simon, Barbara Levy (1994). The Empowerment Tradition in American Social Work: A Hist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Skinner, R. J. (1983).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 Its Scope and Organization. In Skinner, R. J. & M.J. Rodell (eds.) People Poverty and Shelter: Problems of Self-help Housing in the Third World, pp.125-150. London: Methuen.
Smith, George (1975). Action-Research: Experimental Social Administration? In Lees, Ray & George Smith Action Research in Community Development, pp.188-199.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Steenbergen, B. N. (1994). The Condition of Citizenship: An introduction. In Steenbergen, B.N. (ed.), The Condition of Citizenship, pp.1-9.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Stewart, John (1989). A Future for Local Authorities as Community Government. In John Stewart and Gerry Stoker (eds.) The Fu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pp. 236-254. Basingstoke, England: Macmillan.
Stewart, John (2000). The Nature of British Local Government. Basingstoke, England: Maclillan.
Stoker, Gerry (1995). Regime Theory and Urban Politics. In Judge, D., G. Stoker, and H. Wolman (eds.)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pp.54-71. London: SAGE.
Stoker, Gerry (1996). Introduction: Normative Theories of Local Government as Democracy. In Desmond Kind & Gerry Stoker (eds.) Rethinking Local Democracy, pp.1-27. Basingstoke, England: Macmillan.
Stringer, Ernest T. (1996).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Thousand Oaks: SAGE.
Thomas, J. C. (1995).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Decisions: New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Public Manager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Turner, J. F. C. (1976). Housing by People: Towards Autonomy in Building Environments. N.Y.: Pantheon Books.
United Way of America (1982). Needs Assessment: The State of Art, A Guide for Planners, Managers, and Funders of Health and Human Care Services, pp.13-24 & 37-40.
Urban Systems Research & Engineering, Inc. (1980). Neighborhood Planning Primer.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terman, B. (1994). We Need Not be Ruled by Leaders: The Early Town Meetings. In Burker, E. A. et al (eds.) Taking Parts: Ingredients for Leadership,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pp.217-232.
Wates, Nick, & Jeremy Brook (2000). The Community Planning Handbook: How people can shape their cities, towns, and villages in any part of the world. 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Whyte, William Foote, Davydd J. Greenwood & Peter Lazes (1991).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Practice to Science in Social Research. In William Foote Whyte (ed.)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
Wolf, M. (1993). Involving the Community in National Service. Social Policy, Fall: 14-20.
Wolman, Harold (1995). Local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In D. Judge, G. Stoker and H. Wolman (eds.) Theories of Urban Politics, pp.135-159. London: SAGE.
Wong, H.K. & P.W. Chiang (1996). Community Planning in a Fledging Democracy: Taiwan''s Tze-Shing and Ta-Boo Cases. A Paper Presented at ACSP/AESOP Congress, Toronto, Canada, July 25-28, 199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