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類湯恩比館的實踐取向:社工社群在草根社區的服務學習與推進-
作者:羅秀華沈曜逸李柏祥黃韻潔
出版日期:2012
出版項:臺北:松慧
ISBN:9789867599506
主題關鍵詞:社區工作社會服務
學門:社會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期刊論文
1.洪櫻純(20040800)。生命的蛻變與成長:服務學習。社教雙月刊,122,59-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朱世平、胡若筠、郭怡廷、陳姝婷、陳雪珍、黃閔琪、謝佩君、蘇瑤倩、羅秀華(20100300)。檢視一個弱勢社區的空間與生活圖像。社區發展季刊,129,443-4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彥宜(20071200)。溫柔的權威:十九世紀湯恩比館的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19,387-4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翠芳、謝靜琪(20080300)。中國大陸推動舊城改造之挑戰。土地問題研究季刊,7(1)=25,65-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曾華源(20021200)。推動志願服務以增進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100,137-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源協、劉素珍、蕭文高(20110600)。英國社區新政對臺灣社區工作的啟示與借鏡:社區治理觀點的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3,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譚鴻仁(20031200)。公、私之間--由一個私有財產公有化的例子看公共領域的變動。地理學報,34,79-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慧貞(20061200)。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意願初探。通識研究集刊,10,171-1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素卿(20001200)。臺北市南機場社區貧民窟特性的形構。地理學報,28,47-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申海龍(2009)。論馬克思主義灌輸教育的「草根化」意蘊。理論月刊,2009(10),27-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海敏、賈津生(2006)。中國城市“貧民窟”形成的潛在壓力及阻斷機制分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4),35-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洋(2008)。淺議草根文化。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48-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宋麗玉(20061200)。增強權能量表之發展與驗證。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0(2),49-8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夏林清(20040900)。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23,131-15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陶蕃瀛(20040900)。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33-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增勇、陶蕃瀛(20060600)。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玉(20011000)。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69,2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馮莉雅(20040600)。新加坡高等教育推動服務學習對臺灣的啟示。教育學刊,22,151-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Wang, Lih-Rong(2001)。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A State role and policy concern。Journal of Social-Cultural Review,8,141-153。  new window
20.蘇景輝(19950600)。社區與社會福利的聯結:社區照顧。社區發展季刊,70,190-2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Walker, K. N.、Macbride, A.、Vachon, M. L. S.(1997)。Social Support Networks and the Crisis of Bereavement。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11(1),35-41。  new window
22.漆暢青、何帆(2005)。城市化與貧民窟問題。开放导报,123,24-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林勝義(2003)。GYSD的意義與精神。社教雙月刊,117,58-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沈曜逸(2011)。從社區到社群,「我們」的行動與反思。「主體生成.差異對話.社會學習」第二屆敘說與行動探究研討會暨家庭經驗工作坊,(會議日期: 2011.06.25-26)。花蓮:東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行(2009)。探究以「人文學」做為社會工作實踐知識的必要。第23屆東吳人社院系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昱(2008)。反思性社會工作:「漂流社工」的社區實踐與社工教育。『中國社會的社會工作實踐與教育』研討會。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增勇(2007)。臺灣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知識狀況與學術生產。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沈曜逸(2012)。八年,我與社工教育的現場。101年社會工作核心知能建構研討會,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青少年福利學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1203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沈曜逸、黃韻潔、李柏祥(2011)。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福利社區化,我們從社區實踐中的尋解:以臺北市某社區福利方案為例。社會工作系系友學術研討會:社會福利社區化,(會議日期: 2011.05.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美鈴(1995)。社區照顧推動委員會槪述。臺港社區照顧研討會,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與中華民國社會服務志願工作人員協會(主辦) 1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菁芬(2008)。照顧服務的社會排除:一個新興的社會風險。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第二十五屆系際學術研討會。臺北: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韻潔、沈曜逸(2012)。反思在地服務的語言:我們與孩子最貼近的「地下室」。「社會福利社區化--以社區為本的福利服務」學術研討會,天主教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會議日期: 2012.05.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楊長鉌(2008)。如何發展服務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關懷社區--培育健全公民。知識學習與學務工作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賴韻文、丘潤莊(2012)。社群學習對社工教育的反思。101年社會工作核心知能建構研討會,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學會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青少年福利學系(主辦) (會議日期: 201203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冠燁(2003)。建築空間性的認知地圖(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羅曉瑩(2005)。研究者社工認同的形塑、探索與掙扎--一種過程取向的差異對話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長苓(2004)。銘印、協商與抵抗的空間實踐--由康樂里非自願拆遷重思都市規劃與建築歷史(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殷嘉隆(2003)。博奕理論應用於大型違章建築處理之研究--以台北縣八里鄉華富山靈骨塔違建案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立本(2005)。一九九0年代以降臺北市空間生產與都市社會運動:寶藏巖聚落反拆遷運動的文化策略(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幸蓉(2007)。女性社區工作者增權展能歷程之研究--以高雄縣婦女館婦女教育方案為例(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晁成婷(2001)。弱勢社群媒介近用策略初探--以心智障礙者家長團體為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慶瑩(2007)。眷村老人對家居與鄰里環境轉變之體現--以台北市婦聯六村改建國宅社區為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盧俊文(2010)。國內社區工作教學模式之探討--東吳大學社工系社區實作課群學生之觀點(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羅秀華(2003)。文山社區由充權到治理的發展歷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許水鳳(2006)。單親家庭兒童服務的萬華經驗。華人社會社區工作的知識與實務。臺北:松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祖彬(1996)。社區工作的工作概念。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易駿(2012)。當代社區工作:計畫與發展實務。台北:雙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賴兩陽(2009)。社區工作與社會福利社區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Turner, John F. C.(1976)。Housing by People: Towards Autonomy in Building Environments。N.Y.:Pantheon Books。  new window
6.夏鑄久(1992)。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社會工作室(1989)。臺北市社區工作之回顧與展望。臺北: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Chambon, Adrienne S.、Irving, Allan、Epstein, Laura、王增勇、范燕燕、官晨怡、廖瑞華、簡憶鈴(2005)。傅柯與社會工作。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萬億(2006)。當代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萬億、古允文(1992)。基變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羅秀華(1988)。七十七年度社會工作評估報告。臺北市政府社會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喬健(2007)。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傳統與現代。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方昱(2006)。齊美爾的玫瑰:貨幣、貧窮與社會工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瑞金(2008)。內政部97年度社區發展工作績效評鑑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菁芬(20110000)。社區工作:永續發展的觀點與實作。臺北:松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震(1980)。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菁芬、莫藜藜(2006)。多元取向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臺北市社子地區的推動與實踐。松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羅秀華(2007)。社區結盟的本土實踐:臺北經驗的再現。松慧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Adams, Robert、陳秋山(2010)。培力、參與、社會工作。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Batten, T. R.(1975)。The non-directive approach in group and community work。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1.Kirby, A.(1982)。The Politics of Location: An Introduction。London:Methuen。  new window
22.Whyte, William Foote、黃育馥(1993)。街角社會:一個意大利人貧民區的社會結構。北京:商務印刷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Marcuse, Herbert、劉繼(2006)。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臺北:九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麗文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Clandinin, D. Jean、Connelly, F. Michael、蔡敏玲、余曉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蘇景輝(2009)。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Stepney, Paul、Popple, Keith、鄧湘漪、陳秋山(2011)。社會工作與社區--實踐的批判性脈絡。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孫全文、周宗憲(1986)。建築中之中介空間。台北:胡氏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萬億、黃韻如(2007)。學校輔導團隊工作:學校社會工作師、輔導教師與心理師的合作。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陶蕃瀛(2007)。Toynbee Hall湯恩比館,http://www.replacing.org/forum/viewtopic.php?t=14563。  new window
2.Bailey,Brake, Mike,陳美玲(2011)。建立基進實務工作的範型,http://nofalseharmonv.org/?p=1053#more-1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009)。臺北市政府社會局98年度社會救助執行情形一覽,http://Orz.tw/Chs9Z,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婕妤(2008)。081219新安很心安,http://Orz.tw/eAHiC。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萬華區第一第二戶政事務所(2008)。97年年終人口數按性別及年齡分統計表,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6b168c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陶藩瀛(2011)。推薦序:正港的社區工作。社會工作與社區:實踐的批判性脈絡。台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Midgley, J.(2010)。Community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Forland, C.(1981)。Linking Formal and Informal Support Systems。Social Networks and Support。London:Sage。  new window
4.李柏祥(2011)。在社區扎根的社區工作者:貼近與反思。社區實踐分享沙龍。台北:社團法人台灣社區實踐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秀華(2011)。社工師生在弱勢社區的打帶跑。社會實踐:教學與社會行動的對話。新北市: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芷芳、蘇敏揉(2009)。龍山中心協力整合據點服務。臺北都會的社區關懷據點。臺北:松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賴兩陽(2003)。服務學習的意義與特質。中等學校服務學習實用手冊。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潘淑滿(2000)。社會個案工作的專業關係與原則。社會個案工作。臺北:心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Midgley, J.(2010)。Poverty, Social Assistance, and Social Investment。Social Work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ories and Skills for 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