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大學生文化資本、挫折容忍力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
作者:凌曉俊
作者(外文):Ling, Xiao-Jun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指導教授:顏國樑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20
主題關鍵詞:文化資本挫折容忍力幸福感大學生cultural capitalfrustration toleranceWell-beinguniversity studen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文化資本、挫折容忍力與幸福感之現況,探究大學生文化資本、挫折容忍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以問卷調查法輔以訪談進行,以就讀吉林省高等示範院校的學前教育大學生為對象,以自編「大學生文化資本、挫折容忍力與幸福感」為研究工具,採電子填答的方式。正式問卷總共發放問卷1152份,共回收問卷884份,回收率為76.7%,有效問卷763份,有效率為86.3%。問卷回收後分別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訪談部分隨機抽取不同背景變項的學前教育大學生8名,針對問卷分析的主要結果,與大學生做深入交流,以了解研究結果的意義。
依據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文化資本整體呈中高水平,其中以「學校教育資源」知覺度為最高,以「家庭文化資本」知覺度為最低;大學生挫折容忍力整體呈中高水平,其中以「挫折後行動取向」知覺度最高,以「挫折後情感反應」知覺度最低;大學生幸福感呈中高水平,其中以「人際關係」知覺度最高,以「學業成就感」知覺度最低。不同父親與母親受教育程度之大學生在文化資本上呈顯著差異。此外,大學生文化資本、挫折容忍力與幸福感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大學生挫折容忍力在文化資本與幸福感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
本研究依據結論,分別針對大學生、學校、家庭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ultural capital,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Well-being,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ultural capital,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Well-being. This research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supplemented by interview, and takes the student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in Jilin province as the object, and takes the self-compiled "cultural capital,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Well-be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tool, and the electronic answer method is adopted. A total of 1152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and 884 were recovered,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76.7% and an effective rate of 763, with an effective rate of 86.3%. After the questionnaire was recovered, it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single-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product difference correla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and other statistical methods.In the interview part, 8 preschool education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main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 analysis, in-depth communication was conducted with colleg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the whole cultural capita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t a medium-high level, with the highest perception degree of "school education resources" , and the lowest perception degree of "family cultural capital". The whole frustration tolera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t a medium-high level, with the highest perceptual degree of "action orientation after frustration" and the lowest perceptual degree of "emotional response after frustration". The whole Well-be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at a medium-high level, with the highest perceptual degre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 and the lowest perception degree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al capita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of their fathers and mothers. In addit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cultural capital,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Well-being. The frustration toleranc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some mediating effect between cultural capital and Well-being.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family,university ,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subsequent research.
壹、中文部分
刁生富、蔡士棟(2018)。大學生空心病的成因及干預。教書育人(高教論壇),6,52-53。
王永杰(2011)。「90」後大學生的價值觀、社會支持與挫折承受力的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南師範大學,昆明市。
王芳(2017)。高職大學生挫折承受力與個體歸因方式相關研究。開封教育學院學報,37(2),187-188。
王佩珩、周煌智、許秀月(2014)。挫折之概念分析。高雄護理雜誌,31(1),39-49。
王建坤、陳劍、郝秀娟、張平(2018)。大學生學習倦怠對生活滿意度的影響—領悟社會支持與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中國心理衛生雜誌,32(6),526-530。
王偉宜、劉秀娟(2016)。家庭文化資本對大學生學習投入影響的實證研究。高等教育研究,37(4),71-79。
王嘉淳(2013)。大學生人際挫折容忍力、自尊與手機成癮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儒儀(2017)。國中生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同儕關係的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王艷(2014)。什麼決定中國人的主觀幸福感:個人經濟和文化資本的調節效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心理學會,10,4-6。
元晉秋(2017)。馬克思資本概念的三重規定與公有制資本的三大特徵。理論月刊,5,10-20。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2018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907/t20190724_392041.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http://wzqxt.kmyz.edu.cn/pub/ejzd/xsgzbzd/xsgzbzd_zcfg/201809/t20180905_26462.html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1991)。中國大百科全書(社會卷)。北京市: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尹可麗(2014)。幸福進取者與不幸者情緒調節的對比性個案研究。生命敘說與 心理傳記學,12,265-290。
包亞明(譯)(1997)。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原作者:Pierre Bourdieu)。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偉玨(2005)。「資本」的一種非經濟學解讀—布迪厄文化資本的概念。社會科學,6,117-123。
朱智賢(1989)。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朱曉文、劉珈彤(2019)。主觀社會經濟地位影響大學生幸福感的路徑研究。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21-30。
江韻蓉(譯)(2014)。王牌教師的教學力:49招教學秘笈,讓學生專注學習,發揮最大潛力(原作者:道格·勒莫夫)。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杜軍、張欣、何寶平(2007)。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調查。唐山師範學院學報,29(3),138-140。
李文益(2003)。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業成績、成就抱負:臺東師範學院學生的貫時性因果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臺東市。
李宜玫、蔡育嫺(2011)。知覺父母回饋與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科考試失敗歸因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9(2),123-141。
李紅利(2017)。大學生自尊人際關係與挫折承受力的關係。內江師範學院學報,32(10),13-17。
李清、余坤、高東瑜、唐彩霞、廖秀文、張旭東(2019)。大學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對學業挫折感的影響:積極心理品質的仲介作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7(7),1077-1084。
李漫漫、鄭小方、鄭丹、郭慧心(2015)。寧波地區大學生幸福感的多維分析。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33-37。
呂玫娜(2010)。國小五年級家長文化資本與兒童閱讀文化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呂孟庭(2014)。大學生FACEBOOK使用行為、主觀幸福感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呂露(2011)。高中生挫折容忍力與父母教養方式、歸因方式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師範大學,武漢市。
吳明清(2008)。教育研究—基本概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明隆(2013)。結構方程模型-Amos實務進階。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社。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佳娟(2014)。青少年自我概念、挫折容忍力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吳培啟(2018)。當代大學生心理挫折承受力的調查研究——以菏澤學院為例。菏澤學院學報,4(6),126-131。
邱惠娟、童心怡(2010)。教師幸福感內涵之探究。學校行政,67,168-180。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邱皓政(2018)。量化研究法(三)—測量原理與量表發展技術。臺北市:雙葉書廊。
邱瓊雲(2014)。高職實施探索教育對學生挫折力、情緒智力、問題解決能力成長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何美玲(2016)。家庭社經地位、家庭文化資本對幼兒閱讀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何善亮(2019)。我們的學生在學校過得還好嗎?-基於PISA2015調查數據的分析與思考。教育科學研究,9,36-43。
汪星剛(2017)。「空心病」下的大學生心理障礙透視。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5),177-181。
宋惠芳(2011)。場域、慣習與文化資本—農村婦女城市社區參與邊緣化的原因與對策。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4),94-97。
苗元江(2007)。幸福感概念模型的演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4,42-46。
范家瑜(2017)。大學生自主性、子職實踐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林芳如(2012)。高雄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活壓力、正向情緒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秀珍(2001)。「教育即生活」抑「生活即教育」?-杜威觀點的詮釋。教育研究集刊,47,1-16。
林建祥(2017)。國小高年級學生家庭文化資本、社會支持對運動社團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林彥伶(2006)。不同人口變項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普及幸福感的差異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家伃(2015)。大學生社會興趣與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周可(2011)。馬克思早期思想中的資本概念。哲學研究,4,16-21。
周序(2007)。文化資本與學業成績—農民工家庭文化資本對子女學業成績的影響。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73-77。
周妍、蔡明(2013)。高校大學生積極情緒、心理彈性與挫折承受力的關係。學術探索,7,149-152。
周怡蕙(2015)。國小學童的學業挫折容忍力、學業自我效能與學業拖延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胡尚峰(2016)。家庭文化資本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中國特殊教育,9,78-83。
胡雪龍、康永久(2017)。主動在場的本分人:農村學生家庭文化資本的實證研究。全球教育展望,11,104-116。
柯領(2014)。培養「野性而又高貴」的孩子。北京市: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姜宗緯(2019)。大學生自我分化、情緒智力與挫折容忍力之相關研究-以淡江大學大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洪子涵、簡梅瑩(2020)。從文化資本角度探討大學生之生涯規劃。學校行政,5,85-104。
莊詩怡、葉光輝、吳志文(2016)。能力與情誼:親子認知與情感信任之區辨及其功能探討。中華心理學刊,9,169-185。
夏鳳琴(2010)。教育心理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柴偉達(2014)。大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學業成就和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河北大學,保定市。
徐永健(2015)。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中的大學生文化資本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長春市。
徐娜、張莉琴(2018)。高校擴招對高等教育機會平等的影響—基於中斷點迴歸設計的經驗證據。教育科學,34(2),45-52。
翁仁和(2012)。國小新住民子女文化資本與學習適應及學業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首府大學,臺南市。
郭俊豪(2007)。大學生防禦性悲觀、拖延、自我設限及因應策略對幸福感影響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郭弈彣(2017)。大學生幸福因子、感恩特質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郭豔華、郭麗華、張文靜、向立明(2018)。大學生挫折承受能力評估及其與學校適應能力的相關性研究。大學教育,10,144-147。
酒小萍(2018)。優勢取向生涯探索團體對大學生幸福感與生涯希望感之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宮留記(2007)。場域、慣習和資本:布迪厄與馬克思在實踐觀上的不同視域。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7(3),76-80。
陳伯霖(2015)。建構幸福感教學模式融入情緒心理學課程。教育學報,2,89-114。
陳怡姿(2016)。大學生社交自我效能、困擾揭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怡靖(2009)。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取得私立高薪幼稚園教職之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19,165-200。
陳華嵩、於彩玲(2018)。大學生面臨的主要挫折及影響因素分析。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12,66-68。
陳國民(2010)。學校文化資本的定義、概念框架與研究邊界,上海教育科研,8,27-30。
陳淑玲(2014)。國民小學校長工作壓力、幸福感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博文(2017)。大學生人格特質、休閒涉入及幸福感對學習成就影響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睿妏(2013)。新北市三盧區公立國中生情緒智力、挫折容忍力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陳語禮(2015)。大學生人際挫折容忍力、因應形態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陶東鳳(譯)(2012)。文化與權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原作者:Swartz)。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
陶禎(2015)。一般地區與偏遠地區國中生之家庭文化資本與閱讀投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閆西安(2006)。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及其實踐價值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長春市。
閆娜(2019)。自我發展視域下青少年挫折教育問題探析。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1,73-76。
崔高鵬、康紹芳(2015)。教育、社會與文化再生產—布迪厄《再生產》導讀。教育科學研究,2,78-80。
張芳全(2006)。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與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結構方程模式檢定。測驗學刊,53(2),261-295。
張芳全(2011)。家長教育程度、文化資本、自我抱負、學習興趣與數學成就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5(1),29-56。
張芳全(2019)。班級脈絡、文化資本、學習動機、課後補習與英語學習成就之多層次分析。臺北市立大學學報,50(1),1-24。
張芳全,陳俐君(2018)。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自然科學習興趣對自然科學習動機影響之縱貫性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32(2),1-33。
張芳全、林盈均(2018)。家庭教育程度、文化資本、教育期望與學生學習信念對國語成就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學報,6,1-26。
張建成(2004)。文化、人格與教育。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淳熙(2008)。從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探究東南亞裔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與自我效能共變結構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靜芬(2010)。國中生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張戴倫(2016)。大學生完美主義和學業動機、自尊及幸福感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臺北市。
張麗霞(2008)。大學生承受力問卷的編製與應用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曲阜師範大學,曲阜市。
張鵬程、、丁夢夏、王燦明(2017)。積極情緒體驗對創造力影響。心理與行為研究,15(5),613-618。
張艷紅、胡修銀(2009)。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長春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34-37。
巢傳宣、周志鵬(2019)。大學生學習投入水準與心理健康自殺意念的關係。中國學校衛生,40(1),138-140。
彭品嘉(2011)。校外實習生、社會支持、情緒勞動對實習滿意度與職涯規劃之影響-以服飾學類相關科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黃文宏、施坤壽、莊勝雄、邱蔓萍(2017)。文化資本與學校生活經驗影響科技大學學生就業力養成之研究。兩岸職業教育論壇,1(1),54-66。
黃思華、孫慧敏、栗曉冬、李娜(2019)。積極心理學視域下農業院校外語類新生情緒適應障礙探究—以山東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為例。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5,96-98。
黃書韻(2018)。大學生個體化、獨處能力與人際挫折容忍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國濠(2011)。國中生臉書的使用與影響:人格特質、家庭文化資本與人際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黃雅琪(2013)。跨越地平線?新住民子女家庭文化資本、學業成就及學習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黃凱麗、朱悅心、常榮、劉文英、許森(2019)。大學生心理健康現況調查及對策分析。衛生職業教育,37(1),111-113。
黃智淵(2004)。談挫折容忍力。師友月刊,5,72-73。
黃瓊儀、吳怡慧、游錦雲(2015)。國中身心障礙學生家庭社經地位、社會資本、文化資本、財務資本與學習成果之關係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0(4),129-160。
黃韞臻、林淑惠(2008)。大學生幸福感之組成與比較。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9(2),19,-31。
黃韞臻、林淑惠(2012)。父母婚姻關係、教養方式、個體休閒滿意度與大學生幸福感之相關探討—以臺中市六所大專院校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6(1),99-122。
黃韞臻、林淑惠(2013)。大學生人際挫折容忍力量表之發展。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5,147-174。
黃馨慧(2014)。大學生堅韌性、幸福感與手機重度使用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硕士论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馮婧琨(2009)。對布迪厄社會學理論中「資本」概念的解讀。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6),287-288。
童雪婷(2018)。挫折教育:讓孩子未來成功的阻礙減至最低。新北市:大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楊慶麟、蔡素惠(2018)。國民中學學生幸福感研究。學校行政,1,20-39。
路娟(2008)。解讀兒童的文化資本:基於對布迪厄「文化資本論」的理解。語文學刊,3,115-117。
蔡玉鳳(2014)。一般與高風險家庭學生中輟意向調查:從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角度剖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鄭文鵬(2013)。文化資本影響學業成就之研究:以台灣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琰、王秦飛、宮火良(2019)。社會支持與大學生學習適應的關係。保定學院學報,32(4),103-109。
鄭智陽(2012)。基隆市國民中學新移民子女的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幸福感與學校適應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鄭麗瑄(2015)。大學生緣分風格、愛情關係品質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小玲(2018)。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1236」模式探討—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為導向。濟寧學院學報,39(5),87-90。
劉玉梅(2005)。離異家庭子女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前沿,2,81-82。
劉紅霞(2012)。家庭因素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的质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市。
劉海鷗(2011)。布迪厄的場域、資本、慣習概念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運用。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11),121-124。
劉景升(1995)。關於挫折定義的思考。上海教育科研,9,23-24+22。
劉錦萍(2007)。家境清寒大學生幸福感與社會支持的調查研究-以輔大進修部為例。全人教育學報,1,179-207。
賴建志(2004)。大學生生活壓力、幽默風格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賴美蒨(2009)。大學生背景變項、人際親密、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謝君怡(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學童文化資本、挫折容忍力與自我效能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謝愛磊、洪岩璧、匡歡、白傑瑞(2018)。「寒門貴子」:文化資本匱乏與精英場域適應—基於「985」高校農村籍大學生的追蹤研究。北京大學教育評論,16(4),45-64。
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Merriam)。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蘇筱婷(2017)。大學生知覺教師正向領導、學生正念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羅生全(2010)。學校文化資本建設的現實選擇。中國教育學刊,1,25-28。
羅伯特著,魏勇剛、龍長權、宋武譯(2010)。量表編製-理論與應用。重慶市:重慶大學出版社。
蘭姣、吳丹,黃蕾(2016)。大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承受力的關係研究。佳木斯 職業學院學報,1,185-186。

























贰、英文部分
Adler, P. S., & Kwon, S.W. (2002). 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7,17-40.
Ahlborg, M. G., Svedberg, P., Nyholm, M., Morgan, A., & Nygren, J. M. (2019). Into the realm of social capital for adolescents: A latent profile analysis. PLoS ONE,14(2),1-19.
Anderson, C. A., & Bushman, B. J. (2002). Human aggress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53,27-51.
Bárcena-Martín, E., Cortés-Aguilar, A., & Moro-Egido, A. (2017). Social comparison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rol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8(4), 1121-1145.
Berkowitz, L. (2012). A different view of anger: The cognitive-neoassociation conception of the relation of anger to aggression. Aggressive Behavior, 38, 322-333.
Clifford, M. M. (1990). Students need challenge, not easy succes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1), 22-26.
Clifford, M. M.(1984).Thoughts on a theory of constructive fail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2),108-120.
Clifford, M. M., Kim, A., & McDonald, B. A. (1988). Responses to failure as influenced by task attribution, outcome attribution, and failure tolera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57(1), 19-37.
Clopton, A. W. (2012). Social capital, gender, and the student athlete.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6(4), 272-288.
Collisson, B., & Howell, J. L. (2014). The liking-similarity effect: Perceptions of similarity as a function of liking.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54(5), 384-400.
Cooke, P. J., & Melchert, T. P. (2019). Bisexual well-being: Assessing a model of predictors of psychosocial well-being for bisexual men.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6(2), 242-255.
Duckworth, A. L., & Kern, M. L. (2011). A meta-analysis of the convergent validity of self-control measur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5, 259-268.
Ferragina, E., & Arrigoni, A. (2017). The rise and fall of social capital: Requiem for a theory?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15(3), 355-367.
Guan, S., & Ploner, J. (2020).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capital and mianzi (face) on mature students’ orientation towards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Compare: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50(1), 1-17.
Hannon, C., Faas, D., & O’Sullivan, K. (2017). Widening the educational capabilities of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students through a model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 development.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3(6), 1225-1245.
Henry, S. K. (2020). Relationship between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psychological self-regulatory mechanisms in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ProQuest Information & Learning]. I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Vol. 81, Issue 5-B).
Huang, H.-C., Liao, G.-Y., Chiu, K.-L., & Teng, C.-I. (2017). How is frustration related to online gamer loyalty? A synthesis of multiple theorie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0(11), 683-688.
Khattab, N. (2002). Social capital,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mong Palestinian students in Israel. Research in Education, 68(1), 77.
Ki Hong Chang, Su Jin Chae, & Miran Kim. (2016).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academic failure tolerance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fluctuation in medical school students. Korean Journal of Medical Education, 28(1), 25-28.
Lareau, A.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2), 73-85.
Lareau, A., & Weininger, E. B. (2003). Cultural capital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A critical assessment. Theory & Society, 32(5/6), 567-606.
Lee, M.-A., & Kawachi, I. (2019). The keys to happiness: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sonal values regarding core life domains and happiness in South Korea. PLoS ONE, 14(01), 1-14.
López-Pérez, B., & Fernández-Castilla, B. (2018).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conceptions of happiness at school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ir own happiness and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9(6), 1811-1830.
Martinko, M. J., & Gardner, W. L. (1982). Learned helplessness: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for performance defici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7,195-204.
Meindl, P., Yu, A., Galla, B. M., Quirk, A., Haeck, C., Goyer, J. P., Duckworth, A. L. (2018). A brief behavioral measure of frustration tolerance predicts academic achievement immediately and two years later. Emotion, 19(6), 1081-1092.
Mikus, K., Tieben, N., & Schober, P. S. (2020). Children’s conversion of cultural capital into educational success: the symbolic and skill-generating functions of cultural capital.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41(2), 197-217.
Moss, W. L., & Moses, D. A. (2018). Frustration tolerance: Developing your child’s patience and ability to manage obstacles. In Raising independent, self-confident kids: Nine essential skills to teach your child or teen..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01-124.
Orkibi, H., & Tuaf, H. (2017). School engagement mediates well-being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attending specialized versus regular classes.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10(6), 675-682.
Overmier, J. B., & Seligman, M. E. P. (1967). Effects of inescapable shock upon subsequent escape and avoidance responding. Journal of Comparative and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63, 28- 33.
Piri,S., Pishghadam, R., Dixon, L. Q. & Rasekh,Z. E.(2019). Predictors of L2 achievement: Testing a model based on EFL learners’ emotional,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s. Issues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28(3), 737-755.
Plewnia, C., Schroeder, P. A., Kunze, R., Faehling, F., & Wolkenstein, L. (2015). Keep calm and carry on: Improved frustration tolerance and processing speed by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 PLoS ONE, 10(4), 1-12.
Reay, D. (2004).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apital: the implications of changing trends in education policies. Cultural Trends, 13(2), 73-86.
Shin, J., Suh, E. M., Eom, K., & Kim, H. S. (2018). What does “happiness” prompt in your mind? Culture, word choice, and experienced happiness.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9(3), 649-662.
Tan, C. Y. (2017). Conceptual diversity, moderators, and theoretical issues in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cultural capital theory. Educational Review, 69(5), 600-619.
The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2019)。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teaching-and-learning/learning/.
The world happiness(2019)。https://worldhappiness.report/.
Tol, A., Mohebbi, B., Sadeghi, R., Yaseri, M., & Sabouri, M. (2018). Influential factors on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s and happiness among women. Razi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 25(169), 10-22.
Tsuruta, K., Shiomitsu, T., Hombu, A., & Fujii, Y. (2019).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happiness in a Japanese community: A cross‐sectional study. Nursing & Health Sciences, 21(2), 245-252.
Węziak-Białowolska, D., Białowolski, P., & Sacco, P. L. (2019). Involvement with the arts and participation in cultural events—Does personality moderate impact on well-being? Evidence from the UK household panel survey. Psychology of Aesthetics,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13(3), 348-358.
Yang, X.-J., & He, H.-W.(2018). Developing a scale to measure undergraduates’ antifrustration ability.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46(4), 633-640.
Yu, X.-L.,&Han, Y.(2019). How humble families produce “successful descendants”—Class advance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apital.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52(5/6), 301-320.
Hu, X.-L.,& Kang, Y.-J.(2019). The actively present and dutiful individual: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familial cultural capital of rural students.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52(5/6), 347-36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